基本信息
书名:真空结构、引力起源及暗能量问题
:98.00元
作者:王顺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30477279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强调了物理系统和真空环境耦合问题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真空普朗克子球密集堆积模型。基于这个模型,研究了三个基本的天体物理学问题:①黑洞的微观量子结构和引力的微观量子统计起源;②以普朗克子为初始条件的宇宙演化和宇宙能量密度起源;③作为真空晶体这一凝聚体的孤子型或位错型激发的基本粒子运动时的相对论效应。由这三项研究得到的结果,或者与天文观测符合,或者与现有理论一致。《BR》基于上述结果,本书对现代物理学的突破和发展前景提出了系统的看法,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者认为:①现代物理学面临新的突破;②突破点在于对真空微观量子结构的研究;③突破后将出现的更深层次的实体性理论是真空微观量子结构理论,它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个原理性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现代物理学的卜述原理性理论和基本粒子理论将以这一实体性理论的超低能、超长波的极限形式涌现出来;④突破需要粒子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宁宙学家、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共同努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从我翻阅的感受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科学出版社一向在专业书籍的制作上保持着优良的传统,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明显的视觉疲劳。不过,更重要的是内容组织。我特别留意了全书的逻辑脉络是否清晰流畅。例如,如何自然地从经典引力过渡到量子引力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暗能量”的引入视为对真空能理解的必然延伸,而不是生硬地嫁接上去的补丁。如果作者能够构建一个自洽的叙事线索,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前沿概念的必要性,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无疑是极佳的。我期待看到对数学公式的标注和解释是否到位,因为这些复杂的表达式往往是理解物理本质的钥匙。如果能有针对性地解释某个符号或张量代表的具体物理意义,而非仅仅展示其代数形式,那么这本书就真正服务于广大求知欲强的读者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几何图形,立刻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浩瀚与未解之谜。我一直对现代物理学的核心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尚未找到确切答案的领域,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市面上关于这些话题的书籍,很多要么过于科普,流于表面,要么就是深入到令人生畏的数学推导中。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平衡理论深度与可读性的作品,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比如时空弯曲的几何学原理,用一种能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悟的方式阐述出来。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理论框架构建的章节,想看看作者是如何从基础的物理公设出发,一步步构建起他所探讨的“真空结构”模型的。如果书中能有充分的图示和类比,帮助理解高维空间或量子场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这本书如果真的能将宏观的引力理论与微观的量子场论在某种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探讨,那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尝试,能让人在阅读后对宇宙的终极图景有一个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认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即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几乎带着一种早期物理学家那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味道。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那些“标准模型”的既定结论,反而更热衷于对现有理论的内在矛盾和逻辑漏洞进行深入的剖析。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一个老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喜欢作者在讨论引力起源时,那种追溯到更深层次的对称性或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探讨方式,这比单纯地罗列爱因斯坦场方程要来得更有启发性。特别是当他提及对现有引力理论的修正或替代方案时,我非常期待他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新模型在哪些实验观测(或尚未被观测的现象)上能提供更优的解释。如果书中能够对不同理论之间的数学等价性或不相容性进行细致的比较,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新实验来区分这些理论的思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推测。这种对理论基础的深挖,让人感觉仿佛在参与一场思想上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显著印象是它所展现出的对“真空”概念的颠覆性理解。在传统观念中,真空是空无一物,但在现代物理中,它充满了量子涨落和零点能。作者似乎在这本书中,试图将这种量子真空的特性提升到解释宏观引力现象乃至宇宙加速膨胀的核心地位。我希望能看到更细致的论证,说明这种“结构”是如何从微观层面涌现出我们所观测到的四维时空几何的。这种从基础结构到整体形态的推导过程,需要极强的数学工具和物理洞察力。我尤其关心作者如何处理“宇宙学常数问题”——这个理论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巨大的鸿沟。如果作者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调节或解释这个常数,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将是巨大的。总而言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精妙构建过程,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复述。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在物理学界可能引起的讨论。它显然不是一本迎合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它似乎更像是为那些在理论前沿探索的研究者或高年级学生准备的“思想工具箱”。作者的论证风格显得非常自信和独立,这让人不禁想知道,他所提出的理论框架是否与主流的弦论、圈量子引力等主流研究方向存在显著的冲突或独特的交叉点。如果书中能明确指出自己的理论相对于其他前沿理论的优势和劣势,例如在处理奇点问题上的表现,或者在与实验数据的兼容性上,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更加凸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产生新的疑问,而不是仅仅满足我已有的认知。真正的优秀物理学著作,应该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迷宫,引导读者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深化自己对宇宙运行法则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