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做人》選編的篇目既能夠很好地體現鬍適思想,又照顧到瞭大範圍受眾的閱讀習慣,對及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書精心編選瞭鬍適在當時即引起很大反響的散文隨筆之精要,彰顯其治學、為人、處世的大師風範,以還原一個真實的鬍適。
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差不多每個小孩都有一條書簽,上麵寫十個字,這十個字zui普遍的就是“讀書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現在這種書簽雖不用,三到的讀書法卻依然存在。不過我以為讀書三到是不夠的;須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來說一說。眼到是要個個字認得,不可隨便放過。這句話起初看去似乎很容易,其實很不容易。讀中國書時,每個字的一筆一畫都不放過。近人費許多功夫在校勘學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筆一畫而已。讀外國書要把a,b,c,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所以說這是很難的。如有人翻譯英文,把“port”看作“pork”,把“oats”看作“oaks”,於是葡萄酒一變而為豬肉,小草變成瞭大樹。說起來這種例子很多,這都是眼睛不精細的結果。書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細認字,就不必讀書。眼到對於讀書的關係很大,一時眼不到,貽害很大,並且眼到能養成好習慣,養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齣來。前人說口到是要念到爛熟背得齣來。我們現在雖不提倡背書,但有幾類的書,仍舊有熟讀的必要,如心愛的詩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讀多些,於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響。讀此外的書,雖不須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齣來,中國書如此,外國書更要如此。念書的功用是能使我們格外明瞭每一句的構造,句中各部分的關係。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兩遍以上,方纔能明白的。讀好的小說尚且要如此,何況讀關於思想學問的書呢?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義如何?何以如是?這樣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麵的設備及思想的方法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須要有幾個條件:
(1)字典,辭典,參考書等工具要完備。這幾樣工具雖不能辦到,也當到圖書館去看。我個人的意見是奉勸大傢,當衣服,賣田地,至少要置備一點好的工具。比如買一本韋氏大字典,勝於請幾個先生。這種先生終身跟著你,終身享受不盡。
(2)要作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識,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構造,方纔懂得它的意義。
(3)有時要比較參考,有時要融會貫通,方能瞭解。不可單看字麵。一個字往往有許多意義,讀者容易上當。
例如“turn”這字:作外動字解有十五解,作內動字解有十三解,作名詞解有二十六解,共五十四解,而成語不算。
又如“strike”:作外動字解有三十一解,作內動字解有十六解,作名詞解有十八解,共六十五解。
又如“ g o”字zui容易瞭,然而這個字:作內動字解有二十二解,作外動字解有三解,作名詞解有九解,共三十四解。
以上是英文字須要加以考究的例。英文字典是完備的;但是某一字在某一句究竟用第幾個意義呢?這就比較上下文,或貫串全篇,不能懂瞭。
中文較英文更難,現在舉幾個例:
祭文中句“維某年月日”之“維”字,究作何解?字典上說它是虛字。《詩經》“維”字有二多,必需細細比較研究,然後知道這個字有種種意義。
又《詩經》之“於”字,“之子於歸”“鳳凰於飛”等句,“於”字究作何解?仔細考究是不懂的。又“言”字,人人知道,但在《詩經》中就發生問題,必須比較,然後知“言”字為聯接字。諸如此例甚多。中國古書很難讀,古字典又不適用,是用比較歸納的研究方法,我們如何懂得呢?
總之,讀書要會疑,忽略過去,不會有問題,便沒有
進益。
宋儒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他又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又說:“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宋儒程頤說:“學原於思。”
這樣看起來,讀書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難,隻怕沒有疑難。工具要完備,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難瞭。
現在要說手到。手到就是要勞動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纔有所得。
關於“讀書與做人”的探討,簡直是為每一個處於迷茫期的年輕人量身定做的一劑良藥。鬍適先生的觀點非常務實:讀書的目的絕非僅僅是為瞭裝飾門麵或者獲取功名,而是為瞭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而影響到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他將讀書的廣度與做人的深度緊密地聯係起來,強調知識的內化和實踐的重要性。他的文字裏有一種樸素的德性力量,告誡我們不要成為“被動的信息接收器”,而要做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擔當的社會個體。這七冊文集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思想閉環:從宏大的哲學思辨,到具體的處世之道,最終落腳點都在於如何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知的“人”,其深刻性與現代性,至今仍不過時。
評分這部《鬍適文集》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七冊書脊的色彩搭配很有層次感,從淺棕到深褐,仿佛在無聲地講述著跨越時代的思想沉澱。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溫潤而不失厚重,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文獻資料,也經過瞭細緻的校對和排版,讀起來絲毫沒有閱讀障礙。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處理的用心,比如捲首的幾篇序言和年譜,它們的字體選擇和行距處理,都充分考慮到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翻開第一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鬍適先生早年留學海外時期的思想萌芽,那種融匯中西文化的探索精神,隔著泛黃的紙張似乎都能感受到他筆下的激昂。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格調的體現,讓人忍不住想要時常摩挲把玩,細細品味這份跨越世紀的知識重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承載瞭對一位偉大思想傢的敬意。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其中關於“容忍與自由”的那幾篇論述裏,那種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談。鬍適先生的文字,妙就妙在他總能用最平實、最溫和的語言,剖析齣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他的邏輯鏈條嚴密得令人贊嘆,從對個體權利的珍視,到對多元化思想的尊重,層層遞進,沒有絲毫的煽動性,卻有著不可抗拒的說服力。尤其是他談到“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國傢”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在那個動蕩年代,依然堅守著一份清醒與良知,這份擔當,遠比任何激烈的口號來得更有力量。讀來,我感到自己內心的許多浮躁都被這股平和的力量撫平瞭,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待不同意見時的態度,深刻體會到“容忍”並非軟弱,而是更高層次的智慧與自信。
評分當我翻到“人生有何意義”的篇章時,心情有些復雜,這更像是一場與作者的靈魂對白。他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親身經曆、去不斷追問。那種充滿懷疑精神的求索,恰恰是現代人最稀缺的品質。在充斥著各種“成功學”和“人生指南”的當下,鬍適先生提醒我們,意義不是被賦予的,而是需要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自我構建的。這種態度是極其真誠和鼓舞人心的,它鼓勵我們去擁抱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去享受探索的過程,而不是急於求成地尋找一個終點。讀罷,我放下書,望嚮窗外,感覺自己對日常瑣事的看法都多瞭一層哲學的底色,不再是盲目地應付,而是帶著一種審慎的好奇心去生活。
評分老實說,我對中國哲學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認知上,直到接觸到他關於“中國哲學史大綱”的論述,纔感覺茅塞頓開。與一般晦澀難懂的哲學史著作不同,鬍適先生的梳理脈絡極其清晰,他沒有陷入故紙堆裏做無謂的考據,而是用一種現代的、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流派的貢獻與局限。他擅長將復雜的思想體係提煉成易於理解的核心觀點,仿佛一位優秀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在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迷宮中,既不迷失方嚮,又能欣賞到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那種對曆史的尊重和對創新的推崇並行的態度,尤其讓我欣賞。這套文集不僅僅是知識的再現,更是一種治學的典範,展示瞭如何將深奧的學問“平民化”的最高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