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森尧主编的《罪犯个别教育实务(监狱基层工作实务手册)》以罪犯个别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分别阐述了常规类型罪犯、特殊类型罪犯个别教育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分别介绍了罪犯遇特殊情形时的教育对策和顽危犯的教育转化方法,总结了监狱管理教育工作中常见类型罪犯的个别教育以及个别教育手段的艺术应用。 本书编写体例独特,内容注重实战应用和可操作性,有助于监狱民警掌握个别教育的一般方法。书中案例全部取自基层一线工作实践,浓缩了**监狱基层管教民警的多年宝贵经验。
第一章 罪犯个别教育概述
第一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第二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依据和任务
第三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原则
第四节 罪犯个别教育组织管理
第二章 罪犯个别教育的传统方法
第一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形式
第二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 个别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节 罪犯个别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个性需求分析
第三节 罪犯个别教育的心理变化分析
第四节 罪犯心理健康的个别化教育
第四章 常规类型罪犯的个别教育1
第一节 新人监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二节 临释期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三节 累惯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四节 短刑期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五节 未成年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六节 少数民族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五章 常规类型罪犯的个别教育2
第一节 暴力型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二节 涉财型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三节 淫欲型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四节 涉黑型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五节 涉毒型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六节 职务类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六章 特殊类型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一节 病残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二节 智力障碍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三节 精神疾病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四节 艾滋病类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五节 邪教类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六节 限制减刑类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七节 涉恐类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七章 罪犯特定情形的个别教育
第一节 有脱逃倾向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二节 有自杀倾向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三节 有对抗管教行为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四节 有打架行为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五节 涉诉涉访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六节 其他几类特定情形罪犯的个别教育
第八章 顽危罪犯的攻坚教育
第一节 顽危罪犯的定义及类型
第二节 顽危罪犯的排查与确定
第三节 顽危罪犯的防控与管理
第四节 顽危罪犯的教育转化
第五节 顽危罪犯攻坚转化常用方法
第九章 罪犯个别教育的艺术运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素,黑色的封皮,白色的标题字,给人一种严肃、专业的印象。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很结实,感觉是为经常翻阅而准备的。里面的纸张质量也挺好,字迹清晰,排版紧凑但不拥挤。作为一本面向基层监狱工作人员的实务手册,它显然把重点放在了操作性和实用性上,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内页的章节划分清晰,目次页的结构设计得很合理,让人一眼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比如,关于日常巡视、会见管理、物资发放等基础工作流程,都有详细的步骤说明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新入职的干警来说,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我甚至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在处理特殊犯人情况时,作者提供的建议非常具体,甚至包括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而不是简单地采用惩罚措施。这种注重细节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教育”二字的理解非常深入和立体。它没有将罪犯简单地视为需要被管束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需要被引导和改造的个体。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罪犯的背景、犯罪性质和改造阶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思想汇报或技能培训,而是涉及到了如何构建信任关系、如何激发其内心的改造动力等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书中描述了一种“阶梯式激励法”,通过小目标的达成逐步引导犯人重拾自我价值感,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无疑比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更有效。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流畅,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耳提面命,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份工作的敬畏和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强调纪律和规范的同时,也注重了基层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健康和心理调适。监狱工作是典型的“高压职业”,长期的负面信息接触和高强度的情绪劳动,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书中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了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如何建立健康的压力释放机制,甚至提供了简易的放松技巧。这表明作者不仅关心如何“管好”犯人,更关心如何“保护”好执行教育和管理任务的警察队伍。这种对“人”的关怀,使得整本书的基调不再是冰冷的规则堆砌,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一线工作者的体恤。对于任何希望长期从事这项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业务指南,更是一份心理支持工具。
评分从写作的笔触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深谙基层工作之艰辛的“过来人”。书中对高压环境下如何保持工作热情、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同事之间、与管理层之间,乃至与“问题犯人”之间的微妙平衡),都有着非常坦诚的描述。它没有美化监狱工作的辛苦,反而真实地展现了基层工作者的疲惫与坚守。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信赖度。举个例子,书中提到在处理一起突发群体事件时,民警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兼顾安全和教育意义的决策,并附带了事后的复盘和经验总结,这种详实的案例分析,远比空洞的原则性指导更有价值。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实务操作,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复杂得多,而这本书正是弥补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仅仅局限于监狱内部的日常事务,还触及了罪犯回归社会衔接的一些关键环节。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社会支持网络重建”和“就业技能辅导”的部分。现实中,刑满释放后的再犯率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脱节和就业困难。这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痛点,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预备方案,指导基层民警如何在服刑期间就开始着手为犯人搭建回归社会的桥梁。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本“看守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改造工程蓝图”。对于那些关注监狱管理如何真正实现“教化”功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实践框架,让人看到了改造工作的希望和具体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