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丛书 典藏版 张青莲 科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丛书 典藏版 张青莲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青莲 著
图书标签:
  • 无机化学
  • 化学
  • 张青莲
  • 科学出版社
  • 教材
  • 典藏版
  • 高等教育
  • 专业书籍
  • 化学学科
  • 无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3804
商品编码:266930175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无机化学丛书 典藏版 作者 张青莲
定价 99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63804 出版日期 2018-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3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丛书》是一套由中国化学会和我社组织出版的中型的无机化学参考书,于1982年起陆续出版,于1993年初写齐。丛书分十八卷,共四十一个专题。其中,前十卷为各族元素分论,后八卷为无机化学若干重要领域的专论。现将丛书前十卷整理为《无机化学丛书'典藏版》。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无机化学丛书》是一套由中国化学会和科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化学参考书,1978年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担当该书主编,全书于1998年全部写齐。全书共十八卷,包括41个专题,前十卷为各族元素分论,后八卷为无机化学各重要领域专论。由近百位作者通力完成,总篇幅过万页,洋洋大观。

   文摘

   序言

跨越时空的化学史诗:一部宏大叙事下的现代化学发展图景 前言 化学,作为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基石学科,其发展历程是一部与人类文明同步演进的宏大叙事。从早期的炼金术的朦胧探索,到近代化学的严谨科学建立,再到如今分子层面、量子力学指导下的精密设计与合成,化学的力量无处不在,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代化学家的特定成就或某一分支学科的深入钻研,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一部跨越数百年,描绘现代化学科学体系如何逐步建立、演变与成熟的史诗。它旨在梳理出驱动化学革命的核心思想、关键性的实验突破,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物质本质的革命性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从燃素到原子论的飞跃 第一章:炼金术的遗产与化学的萌芽 (约1600年 - 1770年) 本章追溯化学学科在哲学思辨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艰难过渡。中世纪的炼金术,尽管被主流科学排斥,却意外地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处理经验与初步的实验技术,如蒸馏、煅烧和萃取。 我们将详细探讨早期化学家(如罗伯特·波义耳)如何试图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土、气、火、水)的束缚,倡导通过可测量的实验来定义“元素”。本章的重点聚焦于燃素说的兴起与盛行。燃素说,作为第一个试图解释燃烧和氧化的统一理论框架,尽管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质量守恒”这一关键概念的早期雏形,促使化学家们开始认真对待物质的称量。 第二章:定性的革命——拉瓦锡与质量的胜利 (约1770年 - 1800年) 这是现代化学诞生的决定性时刻。本章将深入剖析安托万·拉瓦锡如何通过精密的定量实验,彻底推翻了困扰学界百年的燃素说。我们不仅会重现著名的“拉瓦锡称量实验”——特别是他对金属氧化和水合成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强调他确立的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中的至高地位。 本章还将介绍氧气和氢气的发现,以及拉瓦锡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化学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元素定义,并绘制了第一个系统的元素列表,标志着化学从经验科学向定量科学的质的转变。 第三章:原子的回归与化学计量学的确立 (约1800年 - 1860年) 拉瓦锡奠定了基础,而约翰·道尔顿则提供了理论支柱。本章聚焦于道尔顿原子论的复兴。我们将分析道尔顿如何利用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拒斥定律,构建出第一个具有解释力的原子模型——即“原子不可再分、同种元素原子相同”的假设。 本章的难点在于,原子论初期是如何与盖-吕萨克的气体体积定律、以及原子量测定的困难相抗衡的。我们会详细探讨普鲁斯特、道尔顿、和后来的阿伏伽德罗在确立化学计量学——即精确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比例关系——方面所做的艰辛努力,最终为化学方程式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 第二部分:结构的探索——从元素周期律到分子世界的开启 第四章:元素的秩序——门捷列夫的预言与周期律的威力 (约1860年 - 1890年) 化学进入了结构探索的时代。本章的核心在于阐述化学家们对元素进行系统化分类的强烈需求。我们将回顾纽兰兹的八音律等早期尝试,最终聚焦于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工作。 本书将不仅仅是描述周期表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分析周期律的革命性意义:它不仅是对已知元素的整理,更是一种“预测工具”。我们将详细分析门捷列夫如何根据周期律的空位,准确预言了镓(Ga)、钪(Sc)和锗(Ge)的性质,这种“发现尚未发现的物质”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化学的科学地位。 第五章:键的本质初探——价键理论与有机化学的爆发 (约1860年 - 1910年) 在元素有了秩序之后,化学家们开始探究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本章重点讨论化合价概念的提出,以及凯库勒提出的苯环结构如何揭示了有机化学的无限可能性。 我们将探讨范特霍夫和勒贝尔在立体化学上的开创性工作,即分子具有三维空间构型,而不仅仅是平面的连接。这标志着化学家开始从二维图纸迈向真实的三维世界,为理解生物活性和光学异构现象提供了基础。 第六章:电荷的揭示——电化学的突破与电子的预感 (约1800年 - 1900年) 法拉第的电解定律在揭示物质与电荷的内在联系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章将系统梳理通过电化学实验,我们如何发现电荷的“量子化”——即电荷是某些基本单位的整数倍。 虽然电子的发现(汤姆森,1897年)标志着原子内部结构的开端,但电化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早期直观认识。这为后来的量子化学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背景。 --- 第三部分:微观的解析——量子力学与现代化学的精细调控 第七章:原子结构的解剖——光谱、核与新物理学的介入 (约1900年 - 1930年) 本部分是化学与物理学深度融合的转折点。我们将探讨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如何推翻了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确立了原子核中心结构。随后,玻尔的原子模型如何利用早期量子化的思想,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本章要展示元素周期表(基于原子序数而非原子量)的真正物理学基础是如何被确立的,以及X射线晶体学等新技术的出现,如何开始让人类窥探晶体内部的精确排列。 第八章:电子的分布与化学键的真正面貌 (约1920年 - 1960年) 薛定谔方程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对化学键的理解。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量子力学如何取代早期的经验模型,成为描述分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唯一科学工具。 我们将重点阐述分子轨道理论 (MO) 和价键理论 (VB) 的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如何解释共价键的强度、键角、和分子的磁性。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共振、杂化轨道等概念,这些概念是理解复杂有机分子和配位化合物结构的关键。 第九章:化学的工具箱:合成、分析与应用 (贯穿20世纪) 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工具的进步。本章将回顾一系列改变了化学研究范式的技术革新: 1. 有机合成的精进: 从早期的尿素人工合成到费歇尔、怀特沃斯等人对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展示了人类对分子构建的控制能力。 2. 分析技术的飞跃: 重点介绍光谱学(UV-Vis, IR)和色谱技术(GC, HPLC)如何将化学分析的灵敏度和速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痕量分析和复杂混合物的分离成为常态。 3. 高分子化学的兴起: 赫尔曼·施陶丁格对高分子的结构认识,催生了塑料、纤维、橡胶等现代材料科学的基石。 --- 结语:面向未来的化学 本书的最终部分将展望20世纪中后期至今的化学前沿,包括催化理论的成熟(如诺贝尔奖级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生物化学与化学的交叉领域(如酶促反应的机理研究),以及计算化学的兴起如何使得理论预测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我们旨在向读者展示,现代化学已经不再是单一学科的集合,而是一个由理论物理指导、由精密工程辅助,并深刻影响着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能源科学的综合性、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它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对人类理解物质世界深层规律的又一次成功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深度上,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基础化学教材的固有认知。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只罗列公式和基本概念的读物,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化学反应背后的微观机制和热力学本质。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手把手地讲解复杂的理论,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切中要害。尤其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量子化学基础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高明,他没有回避理论的复杂性,而是通过精心构建的类比和循序渐进的推导,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可理解。读完其中关于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章后,我感觉自己对固态材料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构和性质。这种由表及里的知识构建体系,是真正的大家手笔。

评分

从实际使用感受来说,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尽管内容浩瀚,但索引部分的编排逻辑清晰流畅,定位特定章节或术语非常迅速。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延伸思考”环节,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复述性提问,而是需要读者综合运用本章及前面章节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开放性难题。这些思考题的难度设置非常得当,既能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扩展方向。它强制读者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思考者”,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可以说,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高效的自我学习和思维训练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强大的参考价值和自洽性。作为一本“丛书”中的典藏版,它显然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学界的反复打磨。在查阅某些特定主题时,我发现它提供的不仅是标准答案式的解释,而是包含了多种主流学派的观点和争论焦点。例如,在讨论某些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时,它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详细对比了晶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各自的优劣和适用范围,这对于深入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兼顾深度和广度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从本科高年级到研究生初期的核心参考书,几乎可以覆盖到大部分核心无机化学分支的知识体系。后续需要进行专业研究时,这本书提供的参考书目也极为精准和权威,是一张通往更深层次文献的导航图。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阐述化学史和发展脉络时所体现出的广阔视野。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关注当前最先进的模型,而这本书却把我们带回了那些经典实验和理论诞生的历史场景中。通过了解那些科学巨匠们是如何一步步攻克难题,如何修正早期不完善的理论,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行理论的合理性,更能体会到科学研究那种充满探索与反复修正的真实过程。这种历史的维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冰冷的化学定律仿佛有了温度和故事。它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和坚持之上的。对于初入化学领域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叙事方式比单纯的定理堆砌要有效得多,它激发的是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而不仅仅是对考试的准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封面采用的材质非常有质感,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字体排版也极其考究,典藏版的名头绝非虚传,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一种厚重和典雅,完全符合我对“经典”二字的想象。我原本以为这种老牌科学出版社的书籍在视觉上会比较刻板,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却透露出一种沉稳中的活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愉悦。翻开内页,纸张的克重和白度都达到了专业印刷的标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钻研化学这种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种精装本拿在手里,感觉就像拥有了一件收藏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传承下去的知识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