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软件编程程序设计程序员重构原理开发工程

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软件编程程序设计程序员重构原理开发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MartinFowler 著
图书标签:
  • 重构
  • 代码设计
  • 软件工程
  • 编程
  • 程序设计
  • 开发
  • 程序员
  • 代码质量
  • 设计模式
  • 软件架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69093
商品编码:26826384840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dy 章 重构,dy个案例 

1.1 起点 

1.2 重构的dy步 

1.3 分解并重组statement() 

1.4 运用多态取代与价格相关的条件逻辑 

1.5 结语 

第2章 重构原则 

2.1 何谓重构 

2.2 为何重构 

2.3 何时重构 

2.4 怎么对经理说 

2.5 重构的难题 

2.6 重构与设计 

2.7 重构与性能 

2.8 重构起源何处 

第3章 代码的坏味道 

3.1 Duplicated Code(重复代码) 

3.2 Long Method(过长函数) 

3.3 Large Class(过大的类) 

3.4 Long Parameter List(过长参数列) 

3.5 Divergent Change(发散式变化) 

3.6 Shotgun Surgery(霰弹式修改) 

3.7 Feature Envy(依恋情结) 

3.8 Data Clumps(数据泥团) 

3.9 Primitive Obsession(基本类型偏执) 

3.10 Switch Statements(switch惊悚现身) 

3.11 Parallel InheritanceHierarchies(平行继承体系) 

3.12 Lazy Class(冗赘类) 

3.13 Speculative Generality(夸夸其谈未来性) 

3.14 Temporary Field(令人迷惑的暂时字段) 

3.15 Message Chains(过度耦合的消息链) 

3.16 Middle Man(中间人) 

3.17 Inappropriate Intimacy(狎昵关系) 

3.18 Alternative Classe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异曲同工的类) 

3.19 Incomplete Library Class(不完美的库类) 

3.20 Data Class(纯稚的数据类) 

3.21 Refused Bequest(被拒 的遗赠) 

3.22 Comments(过多的注释) 

第4章 构筑测试体系 

4.1 自测试代码的价值 

4.2 JUnit测试框架 

4.3 添加更多测试 

第5章 重构列表 

5.1 重构的记录格式 

5.2 寻找引用点 

5.3 这些重构手法有多成熟 

第6章 重新组织函数 

6.1 Extract Method(提炼函数) 

6.2 Inline Method(内联函数) 

6.3 Inline Temp(内联临时变量) 

6.4 Replace Temp with Query(以查询取代临时变量) 

6.5 Introduce Explaining Variable(引入解释性变量) 

6.6 Split Temporary Variable(分解临时变量) 

6.7 Remove Assignments to Parameters(移除对参数的赋值) 

6.8 Replace Method with Method Object(以函数对象取代函数) 

6.9 Substitute Algorithm(替换算法) 

第7章 在对象之间搬移特性 

7.1 Move Method(搬移函数) 

7.2 Move Field(搬移字段) 

7.3 Extract Class(提炼类) 

7.4 Inline Class(将类内联化) 

7.5 Hide Delegate(隐藏“委托关系”) 

7.6 Remove Middle Man(移除中间人) 

7.7 Introduce Foreign Method(引入外加函数) 

7.8 Introduce Local Extension(引入本地扩展) 

第8章 重新组织数据 

8.1 Self Encapsulate Field(自封装字段) 

8.2 Replace Data Value with Object(以对象取代数据值) 

8.3 Change Value to Reference(将值对象改为引用对象) 

8.4 Change Reference to Value(将引用对象改为值对象) 

8.5 Replace Array with Object(以对象取代数组) 

8.6 Duplicate Observed Data(复制“被监视数据”) 

8.7 Change 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to Bidirectional(将单向关联改为双向关联) 

8.8 Change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to Unidirectional(将双向关联改为单向关联) 

8.9 Replace Magic Number with Symbolic Constant(以字面常量取代魔法数) 

8.10 Encapsulate Field(封装字段) 

8.11 Encapsulate Collection(封装集合) 

8.12 Replace Record with Data Class(以数据类取代记录) 

8.13 Replace Type Code with Class(以类取代类型码) 

8.14 Replace Type Code with Subclasses(以子类取代类型码) 

8.15 Replace Type Code with State/Strategy(以State/Strategy取代类型码) 

8.16 Replace Subclass with Fields(以字段取代子类) 

第9章 简化条件表达式 

9.1 Decompose Conditional(分解条件表达式) 

9.2 Consolidate Conditional Expression(合并条件表达式) 

9.3 Consolidate Duplicate Conditional Fragments(合并重复的条件片段) 

9.4 Remove Control Flag(移除控制标记) 

9.5 Replace Nested Conditional with Guard Clauses(以卫语句取代嵌套条件表达式) 

9.6 Replace Conditional with Polymorphism(以多态取代条件表达式) 

9.7 Introduce Null Object(引入Null对象) 

9.8 Introduce Assertion(引入断言) 

dy 0章 简化函数调用 

10.1 Rename Method(函数改名) 

10.2 Add Parameter(添加参数) 

10.3 Remove Parameter(移除参数) 

10.4 Separate Query from Modifier(将查询函数和修改函数分离) 

10.5 Parameterize Method(令函数携带参数) 

10.6 Replace Parameter with Explicit Methods(以明确函数取代参数) 

10.7 Preserve Whole Object(保持对象完整) 

10.8 Replace Parameter with Methods(以函数取代参数) 

10.9 Introduce Parameter Object(引入参数对象) 

10.10 Remove Setting Method(移除设值函数) 

10.11 Hide Method(隐藏函数) 

10.12 Replace Constructor with Factory Method(以工厂函数取代构造函数) 

10.13 Encapsulate Downcast(封装向下转型) 

10.14 Replace Error Code with Exception(以异常取代错误码) 

10.15 Replace Exception with Test(以测试取代异常) 

dy 1章 处理概括关系 

11.1 Pull Up Field(字段上移) 

11.2 Pull Up Method(函数上移) 

11.3 Pull Up Constructor Body(构造函数本体上移) 

11.4 Push Down Method(函数下移) 

11.5 Push Down Field(字段下移) 

11.6 Extract Subclass(提炼子类) 

11.7 Extract Superclass(提炼超类) 

11.8 Extract Interface(提炼接口) 

11.9 Collapse Hierarchy(折叠继承体系) 

11.10 Form Tem Plate Method(塑造模板函数) 

11.11 Replace Inheritance with Delegation(以委托取代继承) 

11.12 Replace Delegation with Inheritance(以继承取代委托) 

dy 2章 大型重构 

12.1 Tease Apart Inheritance(梳理并分解继承体系) 

12.2 Convert Procedural Design to Objects(将过程化设计转化为对象设计) 

12.3 Separate Domain from Presentation(将领域和表述/显示分离) 

12.4 Extract Hierarchy(提炼继承体系) 

dy 3章 重构,复用与现实 

13.1 现实的检验 

13.2 为什么开发者不愿意重构他们的程序 

13.3 再论现实的检验 

13.4 重构的资源和参考资料 

13.5 从重构联想到软件复用和技术传播 

13.6 小结 

13.7 参考文献 

dy 4章 重构工具 

14.1 使用工具进行重构 

14.2 重构工具的技术标准 

14.3 重构工具的实用标准 

14.4 小结 

dy 5章 总结 

参考书目 

要点列表 

索引

 





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定价:¥69.00

作者:[美]Martin Fowler 著,熊节 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ISBN:9787115369093 

版 次:2

页 数:428

字 数:490000

印刷时间:2015年08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软件开发的不朽经典

生动阐述重构原理和具体做法

普通程序员进阶到编程高手 须修炼的秘笈

重构,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不改变外部行为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改善代码。多年前,正是本书原版的出版,使重构终于从编程高手们的小圈子走出,成为众多普通程序员日常开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也因此成为与《设计模式》齐名的经典著作,被译为中、德、俄、日等众多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

本书凝聚了软件开发社区专家多年摸索而获得的宝贵经验,拥有不因时光流逝而磨灭的价值。今天,无论是重构本身,业界对重构的理解,还是开发工具对重构的支持力度,都与本书*初出版时不可同日而语,但书中所蕴涵的意味和精华,依然值得反复咀嚼,而且往往能够常读常新。

 

本书清晰揭示了重构的过程,解释了重构的原理和*实践方式,并给出了何时以及何地应该开始挖掘代码以求改善。书中给出了70 多个可行的重构,每个重构都介绍了一种经过验证的代码变换手法的动机和技术。本书提出的重构准则将帮助你一次一小步地修改你的代码,从而减少了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Martin Fowler,世界软件开发大师,在面向对象分析设计、UML、模式、XP和重构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现为著名软件开发咨询公司ThoughtWorks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多部著作《分析模式》、《UML精粹》和《企业应用架构模式》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

 

译者介绍:

熊节,ThoughtWorks中国公司的高级咨询师、架构师和项目经理,在大型企业应用及互联网应用的架构和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作为敏捷方法学顾问和重构专家,他拥有在各种技术平台、编程语言、软件形态的项目中实施重构的丰富经验,并曾主持极具挑战性的超大规模电信软件系列重构工作。




《代码的淬炼:从零构建可维护、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软件开发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项目需求和不断迭代的技术浪潮,如何确保代码的健壮性、可维护性和长远生命力,始终是困扰每一位程序员的难题。本书《代码的淬炼》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份凝聚了无数实战经验的“代码哲学”指南。它将带领您深入理解构建优秀软件的底层逻辑,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实践,从根本上提升代码质量,让您的项目在时间的洪流中,依然熠熠生辉。 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优秀的软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的“淬炼”过程,逐步打磨而成。这与金属的冶炼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粗糙的原料需要经过高温锻打、反复淬火,才能最终成为坚韧锋利的利器。《代码的淬炼》正是将这一理念应用到软件开发中,教会您如何在开发的各个阶段,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策略和技巧,不断优化代码结构,提升其内在的品质。 第一部分:理解代码的本质与困境 在正式开启代码的淬炼之旅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软件代码的本质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代码的生命周期与演变: 软件项目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技术栈的更新而不断演进。代码作为软件的载体,其生命周期同样漫长且充满变数。理解代码的生命周期,能够帮助我们预见潜在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 “技术债务”的悄然累积: 在快速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为了赶进度而采取一些“权宜之计”,这些看似“聪明”的捷径,实则是在累积“技术债务”。这些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会严重阻碍项目的进展,增加维护成本,甚至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本书将深入剖析技术债务的产生根源、识别方法以及规避策略。 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的重要性: 为什么有些代码能够轻松应对新的需求,而有些代码却仿佛“一碰就碎”?答案在于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指的是代码易于理解、修改和调试的能力;可扩展性则意味着系统能够方便地增加新功能而无需对现有代码进行大规模改动。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两大特性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衡量标准和提升途径。 “坏味道”的代码识别与洞察: 软件开发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代码“坏味道”,它们是代码质量低下的征兆,预示着潜在的风险。本书将为您一一揭示这些常见的“坏味道”,如过长的函数、重复的代码、过大的类、紧耦合等,并教会您如何敏锐地捕捉它们。 第二部分:淬炼的艺术——设计原则与模式 理解了代码的困境,接下来便是掌握淬炼代码的核心技艺——运用优雅的设计原则和精炼的设计模式。 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理念: 本部分将回归面向对象设计的基石,深入浅出地讲解SOLID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放封闭原则、里氏替换原则、接口隔离原则、依赖倒置原则)。这五大原则是构建高质量、可维护面向对象代码的基石,它们如同五颗璀璨的明珠,指引我们写出更加健壮、灵活的代码。 设计模式的实战运用: 设计模式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解决反复出现的设计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本书不会罗列所有模式,而是精选那些在实际开发中最具价值、最常应用的模式,并结合具体的代码示例,深入讲解它们的应用场景、优势与局限性。我们将重点探讨: 创建型模式: 工厂方法、抽象工厂、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等,如何优雅地创建对象,避免硬编码。 结构型模式: 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等,如何组合对象,构建更灵活的系统。 行为型模式: 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迭代器模式等,如何实现对象间的通信和协作。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启示: 在复杂业务场景下,如何更好地组织代码,使其与业务领域紧密结合?本书将引入领域驱动设计的理念,强调通过构建清晰的领域模型来指导软件设计。您将学习如何识别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以及如何运用实体、值对象、聚合根、领域服务等关键概念来构建富有弹性的业务架构。 第三部分:实践的智慧——重构的策略与技巧 设计原则与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方向,而重构则是实现代码优化的具体行动。本书将把重构视为一种持续的、精细化的工程实践。 重构的本质与目的: 重构并非简单的代码美化,其核心在于在不改变软件外在行为的前提下,优化其内部结构。本书将强调重构的真正目的是降低代码的复杂性,提升可读性,消除“坏味道”,从而为未来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解“重构的时机”: 什么时候应该进行重构?本书将探讨几种常见的重构触发时机: “三步法则”: 在添加新功能、修复bug后,审视代码,进行适度的重构。 “胖模型”与“瘦服务”: 当发现某个类或服务变得过于臃肿时,是时候进行拆分了。 代码评审: 在团队的代码评审过程中,发现并讨论需要改进的代码。 定期维护: 将重构纳入日常维护计划,持续保持代码的健康。 精细化的重构技法(重构手法):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重构技法,这些技法如同外科手术刀,能够精确地改善代码结构,而无需担心引入新的问题: 提炼代码: 提取函数(Extract Method): 将一段代码提炼成一个新的函数,提升复用性和可读性。 提取变量(Extract Variable): 将复杂的表达式提取为有意义的变量。 提取类(Extract Class): 将一个功能职责过多的类拆分成多个职责清晰的类。 简化条件表达式: 合并条件表达式(Combine Conditional Expression): 将多个条件合并为更易读的表达式。 移除不必要的else(Remove Unnecessary Else): 简化流程,避免冗余。 改进函数签名: 参数重排(Reorder Parameters): 使函数调用更清晰。 以查询取代参数(Replace Parameter with Query): 避免重复计算,提升效率。 类之间的重构: 字段上移/下移(Move Field Up/Down): 优化类的继承关系。 方法上移/下移(Move Method Up/Down): 优化类的职责分配。 替换继承关系以委托(Replace Inheritance with Delegation): 提升灵活性,解耦。 简化对象创建: 用工厂函数代替构造函数(Replace Constructor with Factory Function): 隐藏创建逻辑,提供更灵活的对象生成方式。 重构的支撑:自动化测试: 本书将强调,没有强大的自动化测试作为后盾,重构将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我们将深入讲解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在重构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测试套件来保障重构的安全进行。您将了解到如何通过测试驱动开发(TDD)的理念,将测试贯穿于重构的整个过程。 第四部分:代码工程的持续进化 代码的淬炼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引导您构建一套可持续的代码工程体系。 代码评审的文化与实践: 代码评审是发现问题、分享知识、提升团队整体代码质量的重要环节。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代码评审流程,以及如何在评审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团队共同成长。 构建可维护的API: API是软件系统与外界交互的接口,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本书将提供设计健壮、易于理解的API的指导原则。 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CI/CD)的理念: CI/CD不仅是自动化部署的工具,更是高质量软件工程的基石。本书将阐述CI/CD如何通过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加速反馈循环,降低集成风险,从而促进代码的持续改进。 拥抱变化,以终为始: 软件开发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本书将鼓励您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将重构视为一种主动应对变化、优化系统、提升长期价值的策略,而不是被动的“救火”。 总结 《代码的淬炼:从零构建可维护、可扩展的软件系统》是一本面向所有认真对待软件质量的程序员的指南。它不追求速成的技巧,而是致力于培养您深厚的代码理解力、精湛的设计能力和严谨的工程实践。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 识别并规避代码中的“坏味道”和技术债务。 运用成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构建优雅、灵活的软件架构。 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重构技法,安全、高效地优化现有代码。 建立持续改进代码质量的工程文化和实践。 最终,写出更易于理解、更易于维护、更易于扩展的代码,让您的软件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这是一段关于代码“修行”的旅程,也是一次对软件工程专业性的深刻探索。翻开本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塑造优秀代码的淬炼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写出简洁、清晰、易于理解的代码是一种艺术,而《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则是一部阐述这门艺术的圣经。这本书的作者马丁·福勒,他的思想真是太超前了!他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对“代码腐化”现象的深入剖析,他让我们意识到,维护和改进现有代码与从头开始编写新代码一样重要,甚至更具挑战性。书中提出的“小步快跑”的重构原则,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重构是个大工程,其实不然,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微小的、可控的修改,逐步改善代码质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强调,它为重构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自动化测试,我们才能有信心去修改代码,而不必担心引入新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程序员看的,我觉得它对项目经理、架构师甚至是对代码质量有要求的技术爱好者都非常有启发。它让我对“健壮的代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持续的重构是软件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重构”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的理解,总觉得它听起来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事情,远不如开发新功能来得直接和有成就感。《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务实和接地气的方式,让我看到了重构的巨大价值。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重构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需要重构,以及重构带来的长远效益。比如,它强调了重构对于降低技术债务、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积极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保持代码整洁”的论调,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代码更容易被理解、被修改、被测试。书中提供的“重构列表”,像是一个待办事项清单,让我每次面对一段“令人头疼”的代码时,都能找到可以着手的点。它让我明白,重构不是一次性的壮举,而是一种日常的、持续的实践,是每个软件开发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开发流程,并更加重视代码的长期可维护性。

评分

我是一个对代码结构和设计美学有着执着追求的开发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代码质量、优化设计思路的读物。《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一个重大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软件工程艺术的哲学著作。书中对于“重构”这个概念的定义和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其核心价值——在不改变外部行为的前提下,改进代码的内部结构。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强大力量。马丁·福勒先生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妙的重构手法,将混乱的代码转化为优雅、易于理解的设计。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代码坏味道”的分类和分析,这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代码,并找到改进的方向。从“重复代码”、“过长的函数”到“过大的类”,这些“坏味道”的识别和消除,让我能够逐步地剥离代码的冗余和复杂性,让其回归本真。这本书让我更加确信,优秀的软件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的、细致的重构,不断打磨和优化的结果。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软件开发领域的新人,我一直对如何写出“好代码”感到困惑。看了很多博客和教程,很多都停留在语法层面,或者讲一些高大上的设计模式,但对于如何处理那些已经存在、但不够理想的代码,却很少有清晰的指导。《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迷茫的新手量身打造的“代码指南针”。它没有回避现实,而是直接切入主题,告诉我们,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几乎不可能总是从零开始,更多的时候是要面对和修改现有的代码。书中提出的“代码坏味道”的概念,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让我感到不适的代码,是有名字的,而且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喜欢那些具体、可操作的重构手法,比如“将变量提升到类级别”、“用方法代替取值函数”等等,这些具体的例子让我能够立即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本书让我明白,重构不是一次性的“大扫除”,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让代码保持健康活力的关键。它也让我开始关注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代码能运行。

评分

这本《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在技术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程序员,深知“屎山”代码的威力。每次接手一个项目,看到那些错综复杂、难以维护的代码,简直比面对一堆bug还让人头疼。这本书简直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它没有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用大量实际的例子,从“提取函数”、“修改函数声明”、“隐藏函数”、“封装字段”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开始,一步步教你如何安全、高效地拆解和重塑代码。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重构的好处”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更重要的是,它能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减少Bug的产生,甚至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设计上的深层问题。书中提供的“代码坏味道”列表,我几乎都能在自己的项目中找到对应的影子,这让我既感到一丝“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哀,又庆幸找到了治愈“代码疾病”的良方。尤其是“性能改进”和“分支简化”等章节,为我解决了困扰已久的一些难题,让我看到了代码优化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