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老院【2017年度中國好書】 肖復興散文作品集 中國現當代散文隨筆文學在北京曆史四閤院暢銷書籍

我們的老院【2017年度中國好書】 肖復興散文作品集 中國現當代散文隨筆文學在北京曆史四閤院暢銷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肖復興
  • 散文
  • 隨筆
  • 四閤院
  • 北京
  • 曆史
  • 文化
  • 文學
  • 中國好書
  • 現當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0216187
商品編碼:2686883263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座三進的四閤院,位於京城繁華的前門大街附近,曾是粵東會館,後來成瞭平民居住的大雜院。院裏的居民之間,上演瞭一幕幕人間悲喜劇。在這些浸透著作傢生命記憶的故事中,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地相見,如電光石火,令人深深震撼。童年記憶,對每一位作傢來說,都是他個人的富礦。這是一部情感沉鬱的書,是一部哲思深蘊的書,也是一部可見作傢心魂的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傢肖復興說,《我們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寫的一本書,也是他的一部重要的書。本書雖篇篇皆為凡人小事,卻告訴瞭我們樸素的真理,真實的善惡。這是一代人的曆史記憶,一代人的心靈史。

內容簡介

《我們的老院》是作傢肖復興先生的散文作品集。這部作品是這位飽經歲月滄桑、曆盡世事浮沉的作傢,在追憶逝去的青春往事時留下的又一縷人生況味。老院,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場所,也是這座古城曆史文化發展演化重要的一方舞颱。這裏銘刻瞭曆史的變遷,這裏有專屬於一個社會群體的故事與傳奇。它就像是一座民俗風情濃鬱的博物館,烙下瞭各種平凡人的平凡印記。在作品中,作者以樸實平和的文字,講述著自己童年的無憂時光與青少年時代的陣痛與迷茫,同時也紀錄下瞭那些發生在院子裏的喜怒哀樂、苦痛與憂傷。我們也得以在這個微小的生活空間中,窺見一個時代普通國人的生存風貌。如今,老院的逐漸消失引發瞭老北京人一種強烈的文化焦慮感,這是整座城市曆史的失憶。而這部作品,正是肖復興先生以一位知識分子的擔當,對伴隨幾代人一起生活成長的老院進行的一次有力度、有溫度的曆史書寫,它為人們留下瞭一段僅屬於這座城市的心麯。

作者簡介

肖復興,北京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在北大荒插隊六年,在大中小學任教十年。曾先後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已齣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一百餘部。曾獲北京及上海文學奬、冰心散文奬、老捨散文奬多種。近著有《肖復興文集》十捲等多種。

目錄

泥斑馬

油棉襖

裱糊匠

花布和蘋果

錶叔和阿婆

花露水

鼻煙壺

老倭瓜花

煎餅果子

無花果

刀螂腿阿玉

三棵老棗樹

大提琴手

鳳冠霞帔

白桑葚,紫桑葚

何氏兩傢春

蓋碗茶

羅宋帽

畢業歌

水房前的指甲草

商傢三女

六指兄弟

跑堂的老宋和他的兩個女兒

老鍾和他的爬牆虎

小手錶的鴿子

遲桂花

*後的孩子王

丁傢的秘密

捉奸記

丁香結

憶秦娥

槐花祭

虞美人

母親

父親

精彩書摘

前言:我們的老院小考

我們的老院,叫粵東會館。那是一座有百年以上曆史的老會館,坐落在北京城前門樓子東側一條叫作西打磨廠的老街上。清光緒《京師坊巷誌稿》一書中,記錄那時在這條明朝就有的老街上,有粵東、臨汾、寜浦、江西、應山、潮郡六大會館,粵東會館名列第1。到瞭北平和平解放之時,這條老街上的六大會館,僅存粵東和臨汾兩座。從落生到去北大荒插隊,我在粵東會館裏生活瞭二十一年。

我們大院裏,住著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輩人,錶麵波瀾不驚,卻身世如亂雲,人生似飄蓬,可以說,每個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書。從童年時光裏那些老人欲說還休遮遮掩掩的神神秘秘,到“文化大革命”中幾乎所有傢庭都被無情地撕開一道口子,讓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變成瞭觸目驚心的現實。這些活生生的人與事,一直處於沉睡狀態,人到晚年時,驀然驚醒,變成我寫作的財富,有瞭《我們的老院》這本書。

納博科夫曾經說過:“任何事物都建立在過去和現實的完美結閤中,天纔的靈感還得加上第三種成分:那就是過去。”過去的作用,對於文學創作就是這樣巨大。在時間的作用下,過去有瞭間離的效果;在想象的作用下,過去成為寫作的酵母。於是,人生不僅是人生,還可以是文學;不僅可以讓我們迴憶,還可以讓我們品味。杜詩雲:“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處且依仁。”便是讓我品味我們的人生、品味我們的老院的路標和路徑之一,自古如此。

因此,我們的老院,寫的是粵東會館,已經不完全是粵東會館。那裏寫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曾經生龍活虎真實地生活在過去的年月裏,卻也生活在我今天的想象裏和重新的構造裏。為瞭更加真實,也為瞭避免不必要的對號入座,那些人物,我進行瞭張冠李戴,甚至偷梁換柱,如有雷同,純屬巧閤。可以說,我今天筆下的我們的老院,是地理意義上的粵東會館,是曆史意義上的粵東會館,也是文學意義上的粵東會館。它是為粵東會館寫傳,也是為我們的老院寫意。它屬於那條已經被破壞被腰斬或者叫作被改造更新的老街,更屬於我們,屬於我自己。

正如納博科夫所說的過去對於現實的重要作用,要想真正走進我們的老院,重新梳理一下粵東會館曆史的空間和地理的肌理,也許還是很有必要的。

據我所知,在北京城,以廣東或廣東各地方名字命名的會館有很多,比如新會、蒲陽、潮州、惠州、肇慶等會館,真正被稱之為粵東會館的,自有會館以來,隻有三傢。

先說第1傢和第三傢。第1傢建的*早,第三傢建的*晚。

第1傢在廣渠門內。據我的同學王仁興1984年考證,這第1傢粵東會館開始叫作嶺南會館,是旅京的廣東同鄉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的。北京第1傢會館,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當時一位在史局任職的官員首議興創,在菜市口建的安徽會館,也就是說,第1傢粵東會館比它隻晚瞭六年,當數北京*早的一撥會館,曆史很悠久瞭。

當年薊遼督師袁崇煥在廣渠門激戰後金軍,不料背後讓人捅瞭一刀,崇禎皇帝偏偏聽信瞭小人謗言,袁崇煥被誣陷而在菜市口淩遲處死,其骸骨*早就是廣東鄉親偷偷埋在粵東會館裏的。以後袁崇煥祠(現仍在)是在粵東會館附近建的,那是清朝的事瞭。袁崇煥無疑給*早的粵東會館抹上瞭*光彩也*神奇的一筆。可惜,這座*早的粵東會館,明末的時候就已經毀掉瞭。

第三傢粵東會館是在南橫街的東北角,它建成於清末。依然是廣東同鄉齣資,買下康熙年間大學士王崇簡父子的怡院一角,占地六畝,比*早的粵東會館大齣幾倍。顯然,廣東人越來越有錢,在朝廷裏越來越有勢力。而且,那時的廣東人如現在的北京人一樣格外關心政治。戊戌時期,保學會就是在這裏成立,變法的風雲人物康、梁等人都曾經齣入這裏。民國元年,孫中山來京時的歡迎會,也是在這裏召開的。他們都是廣東人。想那時,齣入這裏的都不是庸常之輩,個個心懷百憂,誌在韆裏,且吟王粲,不賦淵明。可以說,那是三座粵東會館中*為輝煌的時刻。

這種輝煌,一直延續到北平解放之後。上個世紀90年代,為開通菜市口南北大道,南橫街以西被拆瞭一片,占據南橫街東北角的粵東會館首當其衝。當時,很多有識之士曾經提齣手下留情,希望能夠保住粵東會館。其實,隻要讓新修的大道稍稍拐一個彎,就能將這座老會館保下瞭。但是,老會館沒有新大道值錢,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就是這樣短淺。

2004年,我曾經專門去那裏尋訪舊址,那時候,還能看到一點粵東會館殘留的影子。因為它大門外的一株老樹還在,而它的鄰院雖然破敗,卻也還在,依然可以讓我想象一點它的前生前世。前不久,我又去瞭那裏一趟,卻連這點想象都沒有瞭,新建的樓房,擠壓得南橫街接續往西縮,一直快到粉坊琉璃街瞭。想當年,拆這座粵東會館的時候,是將梁柱等建築材料都按編號拆下的,政府曾經允諾以後將粵東會館和連同拆掉的前麵不遠處珍稀的過街樓,一並異地重建。如今,這麼多年過去瞭,異地重建的事,無人再提,人們的記性真有點兒撂爪兒就忘,這座*為輝煌的粵東會館也就如此風流雲散。

下麵再來重點說第二傢粵東會館。之所以重點說它,是因為這就是我們的老院呀。

這座粵東會館建於明末清初,老門牌是西打磨廠179號,新門牌90號。當時,廣東同鄉嫌廣渠門那裏的麵積小,而且偏僻,交通不方便,齣資遷到西打磨廠,緊靠皇城,占地兩畝,蓋瞭這個新粵東會館。想那時的廣東人和現在一樣,能摺騰,起碼是賺瞭錢,要不怎麼能夠置辦第二房産?新建時將粵東會館曾經一度易名為嘉會會館,後又改瞭迴來,足見對粵東會館的鍾情。我住的時候,會館肯定是清末民初時翻修的瞭,不過基本格局未有大的改變。據說,清光緒年間,廣東人陳伯陶寫過一副懷念袁崇煥的對聯:粵嶠星辰鍾故裏,薊門風雨引靈旗。專門送到粵東會館保存,可惜,我問過老人,誰也沒有看到。

它是一個三進三齣的大四閤院,街旁的高颱階上,兩大扇黑漆木門,兩側各有一扇旁門,雖然破敗,但基本保留著當年的風範。大門內足有五六米長的寬敞過廊,我們叫它大門道。過廊裏西側有一大間房子,有門無窗,是當年的門房。東側有一塊貼在牆上的黑闆,是抹在牆上的水泥,再刷上一層黑漆,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産物。當時,在上麵寫著*高指示——毛澤東的語錄。有意思的是,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從北大荒迴到北京好多年之後重訪大院的時候,不僅它還健在,而且,上麵用粉筆書寫的語錄也還健在。有趣的是,那語錄正是當年我寫上去的。小二十年過去瞭,喧囂不再,筆跡猶新。

過廊外是寬闊的青磚鋪就的甬道。其東邊一側,有一個自成一統的小跨院,小跨院裏,一排三間倒座房,兩間西房,兩間南房,想應該是當年鄉裏一些趕馬車的下人住的地方。西側是一片凹下一截兒卻很開闊的沙土地,是用來停放馬車,讓馬匹休息蹭蹭癢打打滾的場所。*早的時候,那裏曾有一棵垂楊柳樹。我小時候,那裏還是可以踢球的操場,可見足夠的寬敞。方磚甬道,高於東西兩側,甬道的下麵挖瞭一個一人多深的大坑,上鋪一塊大木闆,下麵藏有全院的自來水錶,捉迷藏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常常藏進去,就像電影《地道戰》一樣,誰也找不著瞭。

然後,看到的纔是真正的第1道院門,中間是有蓋瓦的牆簷和牌坊式的門柱組成的院門,按照老四閤院的規矩,它應該叫二道門,所謂大門不齣二門不邁的二門。它的兩邊是騎著金錢瓦的院牆。邁過院門前後幾級颱階,迎麵是一座影壁,影壁東邊是一片空地,西邊是一座石碑,寫著好多人捐資重修粵東會館的名單和緣由。再往裏走,是以坐北朝南正房為中心的三座套院,與大門和影壁對照,中心稍稍偏西一些。除第1座院(我們叫它前院)有瞭前麵的二道門,不再設門之外,其餘兩座院即中院和後院,各有朝東的一扇木院門,一為方形門,一為月亮門。

這兩座院內,中院種有三株老棗樹,後院有東西兩塊花圃和一架葡萄架,後院的後麵還有一個小院,很窄,我們稱之為夾道,裏麵種著兩棵桑葚樹。這是我們的老院裏*好的房子,後院幽靜,僅住兩戶人傢,還是親戚。中院*大,不僅有東西廂房,還有和前院正房背背相靠一排三大間的倒座房。

前院那三間正房,*早是房東住,他是廣東人,是不是*早粵東會館主人的後裔,我就不清楚瞭。大院已經多次易主,他應該是大院*後一任的房東瞭,後來院子交瞭公,歸房管局管理修繕,他們一傢依然住在這裏。應該說,房子不如中院和後院的正房,我不知道為什麼房東自己住。相比較,前院顯得要局促一些,因為沒有院門,正對著影壁,但是,前麵的空間還是不小的。它有寬敞的走廊和高颱階,左右兩側各種有一棵丁香。小時候,我們常從傢裏拿齣床單或被單,掛在兩棵樹之間,成為我們演戲舞颱上的幕布,舞颱就在房東房前的高颱階上。房東傢人很少,人很和善,不管我們,任我們在那裏連唱帶跳地摺騰。

我小時候,大院的西廂房已經沒有瞭,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大符閤這樣三進三齣四閤院的建築格局。正規的大四閤院,三座院落自成一統,三座院落的外麵,是應該有東西兩側的廂房的,更講究一些的,還會有環形的遊手走廊連接。粵東會館縱使沒有那樣的講究,起碼不會沒有西廂房的。我懷疑緊鄰我們老院的西邊的大院,以前會不會就是它的西廂房。因為西邊這座大院,非常狹窄,兩側的房子也都很窄小,中間的走道,痩得僅能走一個人。會不會是依托我們老院的西廂房,改造而成瞭現在的樣子。當然,這隻是我的揣測,沒有一點兒依據。

我們的老院的東廂房,非常齊整,我小時候,一溜兒東廂房,足有十五間之多。這一條從前院直通後院的過道,筆直而悠長。我傢就住在東廂房*裏麵的三間。據說,那三間房子,曾經是主人傢的廚房。那時候,整座大院就一傢人住,廚房顯得寬敞氣派。我傢剛搬來時,*裏麵的一間還有殘存的竈颱,拆除竈颱時,我爸發現埋在竈颱下麵的幾塊長條形的金閃閃的金屬,以為是金條呢,喜齣望外地拿到銀行一驗,空歡喜一場,不過是黃銅而已,是當年為祭祀竈王爺圖個吉利的把戲。讀中學的時候,每天上學放學時走進走齣我們大院,經過這條長長的甬道,要走老半天;那時候常有一個女同學到我傢來玩,一路各傢窗戶裏掃射齣來的目光,紛紛落在身上,越發覺得心重路長。

我傢房子的南端,是全院的公共廁所。廁所隻有兩個蹲坑,但外麵有一條過道,很寬闊,顯示齣當年的氣派來。過道足有四五米長,*前麵有一扇木門,裏麵帶插銷,誰進去誰就把插銷插上。我們孩子中常常有嘎小子,在每天早上廁所*忙的時候,跑進去占據瞭位置,故意不齣來,讓那些敲著木門的大爺們乾著急沒轍。我們管這個遊戲叫作“憋老頭兒”,是我們童年*能夠找到樂子的遊戲。廁所過道的那一麵塗成青灰色的牆,是我傢的南山牆,成瞭我們孩子的黑闆報,大傢在“憋老頭兒”的時候,用粉筆或石塊往上麵信筆塗鴉。通常是畫一個長著幾根頭發的人頭,或是一個探齣腦袋的烏龜,然後在旁邊歪歪扭扭地寫上幾個大字:某某某大壞蛋,或某某某喜歡誰誰誰之類。寫瞭擦,擦瞭寫,一撥撥新起的小孩們前赴後繼。

讀高一那一年,學習淘糞工人時傳祥,我還背著挺沉的木糞桶,跟著時傳祥一起到我們大院的廁所裏淘過糞。

廁所過道的東頭,有一個很小的夾道,對著我傢的後牆,那裏堆放著雜物和碎磚亂瓦,越堆越高,從那裏可以很輕巧地就爬上房頂。站在房頂上,前門城樓和天安門廣場,甚至再遠處的西山,都能夠一眼看得見。國慶節夜晚燃放禮花的大炮,也能夠依稀望得見。國慶節的晚上,我們早早地坐在房頂魚鱗瓦的上麵,靜靜地等待著突然的一聲炮響,五彩繽紛的焰火騰空而起。在下一次禮花騰空之前的空隙中,彌漫在濛濛煙霧的夜空中,會有白色的降落傘像一個個白色的小精靈嚮我們飄來,那是禮花中的一部分。國慶節的時候,常常會有東南風,因此,那小小白色的降落傘,總能夠緩慢地嚮我們飄來,飄過我們的房頂的時候,我們隻要一伸手就能夠把它們夠下來。當然,也會有調皮的孩子用竹竿捷足先登把它們夠瞭下來,惹得大傢一通大呼小叫和下麵大人的一通責罵之後,隻好等待著下一次禮花的騰空而起。

十一年前,2005年,我迴粵東會館特意看它時,竟然看見當年立在影壁旁的那塊石碑,墊在老街坊蓋的小廚房的下麵,露齣一小截花崗石,像是韆年烏龜探齣的頭。

六年前,2010年,卻隻剩下瞭粵東會館的大門。我走進大門,隻到原來的二道門的地方,就被圍欄給擋住瞭,童年和少年的記憶一起也被擋在裏麵瞭,裏麵已經完全被拆得一片凋零。

前不久,我又去瞭一趟,圍欄沒有瞭,前麵建起一座紅漆大門,緊挨著老院的那扇已經斑駁滄桑的黑木門,仿佛讓曆史和現實故意做對比似的,那麼觸目驚心地不諧調。這在過去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因為紅漆大門隻能是官府人傢的宅院。自以為是的現實,就是這樣粗暴地改寫曆史舊貌。

透過門縫,望著簇新卻空無一人的院子愣神的時候,從東跨院裏走齣來一位婦女叫我的名字,一看是老街坊。她告訴我,除瞭東跨院三戶人傢沒有搬走,其餘全部拆乾淨瞭,院子裏都蓋起瞭灰瓦紅柱的新房。我遺憾地對她說這迴看不成瞭。她把我請進她傢,順手把緊靠後窗的床鋪的褥子掀開,又搬來一把椅子,放到後窗外,讓我踩著床鋪跳窗而進,一睹大院新顔。

我從這個小小的後窗跳瞭進去。空蕩蕩的院子,空蕩蕩的房子,過去曆史曾經發生的一切,仿佛都已經不存在。我打開虛掩的房門,走進我原來住的那三間東房裏,簇新的磚瓦、簇新的玻璃窗、水泥地,夕陽正透進來,將房前那棵老槐樹斑駁的枝影打在地上。一切的景象仿佛不真實似的,像是置身在戲颱上那樣恍惚。不知它以後的用場,也不知以後要住什麼人。

如果說第1座粵東會館沒有瞭,是曆史的原因;後兩座粵東會館,卻完全是這些年在我們的手上毀掉的。三傢粵東會館,四百多年曆史,就這樣如水長逝。

站在靜悄悄、空蕩蕩的院子裏,地理和曆史的空間,隻有依托記憶、依托想象、依托文字,依稀還在,現實的空間已經麵目皆非。我想起瞭我們的老院,想起瞭那些我曾經熟悉的已經過世的前輩和與我一樣依然在世的人們,想起那些讓我懷念讓我心痛讓我惋惜讓我憤怒的種種人物。在人物與老院共生的漫長歲月的滄桑變化與動靜對比中,重想杜詩:“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處且依仁。”意味深長,不覺無言。

2016年3月9日寫畢於布盧明頓細雨中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