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購並經濟學:前沿問題研究
定價:39.00元
作者:包明華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501719112
字數:442000
頁碼:5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6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與其他企業購並著作相比,本書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原創性。本書大多數研究都是現有企業購並著述中沒有或很少涉及的前沿課題。不論從理論研究來說,還是就技術分析而言,本書的內容至少在目前企業購並研究中屬於的內容;二是技術性。本書緻力於企業購並的數值化研究與定量分析,構建使用瞭上百個現代財務、統計、數理、以及經濟計量模型。三是實用性。經濟學從本質上說是緻用之學。其基本功能有二,二是揭示經濟規律,二是提供利用經濟規律的技術與方法。
本書既注重購並理論研究,也重視分析技術創新。不僅注重構建使用科學先進、通俗實用的模型與技術,而且注重闡釋各種模型技術的經濟含義、適閤條件、功能與缺陷、以及應用步驟。
目錄
前言
章 企業購並的特性與動因
1.1 定義之爭
1.2 類型界定
1.3 性能分析
1.4 動因探究
第二章 目標企業的搜尋與選擇
2.1 選擇尺度
2.2 搜尋途徑
2.3 操作取嚮
2.4 篩選模型
第三章 企業購並效應的測度
3.1 購並協同效應的測算
3.2 企業市場評價的辨識
3.3 購並壟斷效應的度量
3.4 企業潛在價值的評估
3.5 購並轉移效應的估計
第四章 企業購並的風險分析
4.1 購並風險特性
4.2 購並風險的測度方法
4.3 購並風險的度量
4.4 購並風險分析
4.5 風並風險的規避
第五章 投權與企業的一般估價
5.1 股利摺現法
5.2 現金流摺現法
5.3 比率估價法
5.4 企業整體價值評估
第六章 股權與企業的期權定價
6.1 期權特性與價值
6.2 期權定價原理
6.3 多期二項式模型
6.4 B-S模型及其應用
6.5 股權的期權定價
第七章 企業估價因子的測定
7.1 企業自由現金流的測算
7.2 摺現率的確定
7.3 企業有效經營期的預測
7.4 企業增長率的估計
第八章 股權
第九章 資産
第十章 杠杆與管理層
第十一章 購並融資與支付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包明華,男,安徽無為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嚮為:企業與兼並、企業組織與治理。目前已齣版閤著7部,公開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
文摘
序言
我被這本書所描繪的購並活動的世界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數字和閤同的堆疊,更是一場關於企業戰略、權力博弈和市場命運的宏大敘事。作者在描述那些具體的購並案例時,運用瞭相當生動的筆觸,讓我仿佛置身於 boardroom 的談判桌,感受著決策者們麵臨的壓力和機遇。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敵意收購”的章節,作者對其中涉及的心理戰術、法律攻防以及信息披露的精妙分析,讓我對這類驚心動魄的商業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當然,在閱讀過程中,我也産生瞭一些疑問。例如,在分析某個案例時,作者強調瞭“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性,但對於如何具體識彆和應對這種不對稱,以及它在不同行業中的錶現差異,我希望能看到更具操作性的探討。另外,書中對於“監管乾預”的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不同國傢和地區的監管政策對購並活動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都值得進一步深思。我希望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不僅提供理論的深度,更能觸及實踐的細節,幫助我們理解在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購並決策的藝術與科學。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從曆史的長河中梳理購並活動的演變脈絡,試圖找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商業交易背後的普適性規律。我在閱讀過程中,特彆留意到作者在闡述某一理論模型時,是如何運用案例來支撐其邏輯的。有時候,我會覺得這個模型解釋得非常到位,仿佛能夠瞬間點亮我之前對某些購並案例的睏惑。然而,也有的時候,我會覺得案例與理論之間的聯係略顯牽強,仿佛是為瞭證明理論而生硬地選擇的例子。這讓我不禁思考,理論的嚴謹性與現實的復雜性之間,是否存在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作者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似乎在理論深度和實踐可操作性之間不斷權衡。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不同經濟學流派的觀點,尤其是那些在購並領域存在爭議的理論,例如關於協同效應的衡量,或者關於信息不對稱在購並決策中的影響。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能夠融匯貫通、提供新視角的解讀,而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已有的理論。當然,我也理解,在學術研究中,總會有一些未竟之地,也總會有一些前沿問題需要不斷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夠在此書中,為我們展現他對這些難題的獨特思考和可能的研究方嚮。
評分我被這本書所展現齣的學術嚴謹性和批判性思維深深打動。作者在討論購並活動中的各種經濟學理論時,並沒有迴避其中的爭議和局限性,而是主動地將它們暴露在陽光下,並試圖尋求更深入的解釋。例如,關於“購並後的整閤效率”這一核心議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深入剖析瞭各種影響因素,從宏觀經濟環境到微觀的企業微觀管理,都進行瞭細緻的考量。我特彆關注作者在分析“最優購並時機”時所提齣的模型,它似乎在試圖突破傳統的、僅基於財務指標的分析方法,加入瞭更多定性的、動態的考量。然而,我也在思考,這些“前沿問題”的提齣,是否也意味著現有的理論框架在解釋當今復雜的購並現實時,已經顯得力不從心?作者在書中是否提供瞭新的研究視角,或者指齣瞭未來研究的方嚮,以應對這些挑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對已有知識的梳理,更能成為激發新一輪學術探索的起點。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購並並非僅僅是商業行為,更是一門復雜的人類行為藝術。作者在分析購並案例時,不僅僅關注冰冷的數字和策略,更深入挖掘瞭其中隱藏的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因素。我被其中關於“收購方管理層動機”的討論所吸引,作者似乎在試圖揭示那些驅動決策者做齣重大戰略選擇的深層原因,包括個人聲譽、權力欲望,甚至是一些難以言喻的“個人偏好”。這些因素,在傳統的經濟學模型中往往被簡化或忽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非理性”的因素納入到他的購並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他是否提齣瞭新的計量方法,或者對現有的模型進行瞭巧妙的調整?此外,書中關於“文化融閤”的章節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最完美的財務和戰略方案,也可能因為無法跨越文化鴻溝而功虧一簣。我期待作者能夠在此書中,為我們展現一幅更全麵、更立體的購並圖景,讓我們看到經濟學如何與人性的復雜性交織在一起。
評分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實驗”。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現有理論的梳理和整閤,而是試圖通過提齣一係列“前沿問題”,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挑戰和未知的購並研究領域。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挑戰傳統認知方麵的勇氣,尤其是當他質疑某些被廣泛接受的“常識性”經濟學原理在購並場景下的適用性時。他提齣的關於“非理性繁榮”對購並熱潮的影響,以及“組織文化衝突”在跨國購並失敗中的隱秘作用,都讓我眼前一亮。不過,在閱讀這些“前沿問題”時,我也會思考,作者是如何界定這些問題的“前沿性”的?它們是基於對現有研究的不足的判斷,還是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新現象的預測?我期待作者能夠進一步闡述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突破口,讓我們看到這些“前沿問題”是如何被逐步解構和探究的。此外,書中關於“新興市場購並”的章節,也讓我對全球化背景下購並活動的新趨勢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