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
定价:22.00元
作者:吕来明
出版社:中国法制
出版日期:2003-07-01
ISBN:9787801821515
字数:292000
页码:3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导沦:票据的基本解释
一、票据与有价证E券
二、票据与商品交易
三、票据与信用
四、票据与货币
五、票据与票据法
章 票据法的立法原则
一、票据种类与使用范围的确定
二、票据流通性常的价值判断
三、票据无因性的制度取舍
四、票据立法严格硌性与灵活性的权衡
五、票据流通过程中风险承担的原则
第二章 法律关系与票据纠纷
一、票据法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其规则适用
二、票据纠纷的类型及对应的法律关系
三、票据纠纷的举证责任与票据保全
第三章 票据使用流通中的权利
一、当事人的地位与权特征
二、票据权利取得的—般要件与特殊要件
三、票据权利的取得与对价问题
四、票据权利的取得与善意问题
五、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要件及其适用
六、票据权利的行使及其与其他权利的关系
第四章 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
一、票据有效要件与票据行为有效要件的理论
二、形式要件中的出票己载事项问题
三、形式要件中的签章问题
四、交付的性质与缺交付的后果
五、形式要件对票据行为独立忭的影响
六、实质要件与合法性问题
第五章 票据责任与票据使用中的民事赔偿责任
一、票据责任与票据使用中民事赔偿责任的区分
二、票据责任的承担厚则与内容
三、票据责任的免除途径——票据抗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四、票据使用中民事赔偿责任的内容.要件与相关规定的评价
第六章 票据权利转让的妻件与效力
一、票据权利转让的特点与方式
二、背书转让票据权利的效力
三、记名票据与完全背书票的单纯交付转让的交
四、背书不连续的后果与空白背书的补记
五、票据权利的禁止转让
第七章 不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的票据转让
一、票据质押
二、委托收款背书
第八章 票据伪造的风险承担与变造更改的后果
一、票据伪造与相关概念
二、票据伪造法律后果的立法比较
三、票据伪造的风险承担
四、票据变造与更改的规则分析
第九章 票据付款不当的责任承担
一、付款对象错误时付款人及代理付款人的责任承
二、付款对象错误时无权利人及代收银行的责任
三、付款时间不当时付款人及代理人付款人的责
四、不当拒付时付款人及代理付款人的责任承担
第十章 票据丧失的法律救济
一、失票人的确定
二、挂失止付的范围
三、公示催告的理沦基础及适用
第十一章 银行汇票的特殊法律问题
一、银行汇票的特殊性及其评析
二、银行汇票的特点与公示催告期间付款自行承担责任制度的冲突及其解决
三、银行汇票申请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
四、出票银行、代理付款银行的地位与责任
五、银行汇票的禁止转让与解讫通知的作用
第十二章 商业汇票贴现的特殊法律问题
一、贴现的性质与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二、贴现业务的经营规则
三、贴现的效力与违规贴现的后果分析
四、部分贴现与问题
五、贴现银行的审查义务
第十三章 支票的特殊法律问题
一、支票使用的基本规则
二、空白支票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力
三、支票付款人的法律地位与责任
四、预留与支票密码的相关问题
五、划线支票、保付支票与远期支票
结束语:电子支付的发展与票据制度的展望
后记
作者介绍
吕来明,男,内蒙古武川县人,现为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导师、民商法教研室主任。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任教,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成果有:《地产法新论》
文摘
序言
翻阅目录时,我立刻被其逻辑清晰的章节划分所吸引。编排者的思路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核心制度的逐一剖析,再到可能存在的争议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这种循序渐进的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法律体系的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节点设置的“比较分析”部分,通过与其他相关法律领域或不同法系的对比,使得原本抽象的规则变得具体而立体,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该领域在整个法律版图中的定位。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体系性的构建,很少出现孤立的观点陈述,而是紧密围绕着核心的制度目标进行展开,这对于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那种内敛而沉稳的风格,很符合一本严肃法学著作的气质。从封面材质到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感觉到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专业文献。尤其是封面的设计元素,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图案,但那种留白和线条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专业、权威的氛围。我在拿到书后,花了不少时间去欣赏这种“做工”,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像是一种对读者专业素养的初步筛选。它传递出的信息是清晰的:这本书面向的是希望深入理解法律条文内在逻辑和立法精神的专业人士。这种对外观的重视,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视觉引导,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了一个稳健的基调。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质量非常高,这在专业书籍中是相当重要的加分项。清晰的页边距、适中的行距,以及准确无误的引文标注,都为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法学著作往往需要频繁地查阅脚注和尾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人性化,使得知识点的追溯过程流畅自然,没有因为排版问题而打断思路。此外,书籍在引用案例和判例时的选择也十分得当,那些被选中的案例往往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能极好地佐证理论观点的实例,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理论分析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各个层面都展现出了一种对读者投入的尊重,从封面到内页的细节处理,都体现出出版方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评分作者的笔触透露出一种老辣而精准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对待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法律条文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没有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判断,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学说背后的立法哲学和历史动因。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角度的新颖阐释而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对于法律条文的“解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钟表匠,将复杂的机械结构一一拆解,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啮合、共同驱动整个体系运转的。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绝非泛泛而谈所能企及,它要求作者对立法原意有着极其敏锐的直觉和扎实的实务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力求超越课本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穿透力”是判断一部法学著作价值高低的关键指标。
评分这本书在文字表达上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精准,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冗余的、用来“凑字数”的空洞形容词。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严格的校对和提炼,直指问题的核心。这种严谨性在处理法律术语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不同语境下概念细微差别的把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发现,即便是面对那些在实务中经常被混用的概念,作者也能毫不含糊地界定其边界,这对于减少未来操作中的潜在误解至关重要。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论述,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因为错过任何一个逻辑转折点,都可能导致对后续论述的片面理解。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