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宋文鉴-(全三册)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8-01-01 |
| 作者:吕祖谦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20.00 | 页数: | 印次: 2 |
| ISBN号:978710112758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2 |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编,收录北宋2500余篇诗文,分为赋、制、诰、表、笺、铭、颂、序、论、经义、题跋、墓志等49类,与《唐文粹》并为网罗一代诗文,而加以精选、体例完善的总集。本书选编的*重要尺度是合乎义理,只求艺术性的虚文不收。朱熹赞其“此编所选,篇篇有意,非《文选》《唐文粹》之比”,叶适赞其“自古类书未有善于此者”。 此次点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勘诸本,以各文作者本集及他书作参校,订讹补缺,存留《文鉴》之真。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齐治平,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宋代文史专家,与孔凡礼先生相友善,撰有《拾遗记校注》等。 齐治平,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宋代文史专家,与孔凡礼先生相友善,撰有《拾遗记校注》等。
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必须从它作为一种“史料库”的角度来说。市面上关于宋朝的解读版本很多,但大多是二手整理后的观点。而《宋文鉴》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权威性”。它汇集了那个时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批文稿,相当于一份官方认证的“时代思想档案”。我不是专业史学家,但在整理自己一个关于宋代理学发展的课题时,这本书简直是救命稻草。里面的很多原始文献,如果不是专门去图书馆查阅那些年代久远的抄本,是很难接触到的。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看得出出版方是用了心的,经得起反复翻阅和查考。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甚至远超其售价,因为它省去了大量的检索和核对时间,直接提供了核心的文本支撑。每一次翻开它,都感觉自己手中握着的是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个人觉得,《宋文鉴》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历史的“共情场”。通过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宋代士人的文字,你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张力——有激昂的报国之志,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有对世俗权力的批判,也有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这种多元性和复杂性,远比教科书上单一的标签要丰富得多。我尤其喜欢看那些贬谪官员的诗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坚韧与豁达,让人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也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这三册书,像三位不同年龄段的智者,轮流向你讲述宋朝的故事,他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宏大而细腻的时代交响乐。对于想真正“理解”宋代而非仅仅“了解”宋代的读者,这是不容错过的经典。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古代文集类的书籍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晦涩难懂,可能需要专业的古汉语功底才能啃得动。但《宋文鉴》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虽然是文集,但结构清晰,索引详尽。我发现即便是遇到一些不太熟悉的词汇或典故,书后的注释和相关的篇章也能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阅读体验顺畅了许多。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景视角”。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宋朝的那些大人物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文人墨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考和挣扎。那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在阅读过程中油然而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土壤,明白了很多传统观念的根源所在。对于想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尤其是对宋代文学思潮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而且一旦迈过去,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文史爱好者的宝藏!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那股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宋代的文化、历史和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零散的资料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宋文鉴》这名字听起来就大气磅礴,果然名不虚传。它就像一个精心整理过的时空胶囊,把那个时代的精华都浓缩在了这几册里。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比如,书中收录的一些地方志和名人信札,那些鲜活的文字和生动的场景,仿佛把我直接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在史料的选择上那种严谨和全面,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文章、碑刻和奏疏之中,让人对宋代的社会结构、士大夫阶层的心态乃至日常生活都有了一个立体而深刻的理解。读完第一册,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更多的细节,那种知识被串联起来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坦率地讲,这本书对现代读者的挑战性是存在的,但我认为这种挑战恰恰是它魅力的来源。我并非科班出身,初次接触时确实需要耐心和工具书的辅助,但这反而促使我主动去学习和理解那些失传已久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我注意到书中很多篇章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与现代快餐文化的文字风格截然不同,充满了含蓄的美感和克制的力量。读完一篇长文,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需要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我将它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健身房”,需要付出努力,但完成后收获的思维的敏锐度和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力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修炼”的,非常适合那些想深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进阶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