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阅读是一种文化,阅读是一门知识,阅读还是一项科学,《阅读力》就是一部阅读文化的读本,一部阅读知识的手册,一部阅读科学的普及教程。
作者是我国全民阅读著名的倡导者、领读人,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阅读论坛、读书会和大中小学读书报告会上发表演讲,获得热烈反响。本书即为作者多年研究阅读学和普及阅读学知识的结晶。书中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辨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阅读史上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
内容简介
《阅读力》一书说理深入浅出,行文明白晓畅,文风朴实亲切,适合各类阅读爱好者研读。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读手机、读短信、读微博、读微信等“肤浅化”的阅读方式,作者对此现像进行了辨证的分析,更从许多真实的事例、名人的阅读案例来强调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忙时读屏、闲时读书”的理念,从而说明一个道理: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一生中有不同身份的阅读角色,作为普通读者,作为父母,作为公务员、职员,作为朋友……不同身份所扮演的阅读角色,从阅读本身都会有所省思和心得发现。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本中国的《阅读的力量》
作者简介
聂震宁先生是我国全民阅读著名的倡导者、领读人,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阅读论坛、读书会和大中小学读书报告会上发表演讲,获得热烈反响。本书即为作者多年研究阅读学和普及阅读学知识的结晶。同时,他在阅读史上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
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获得过首届庄重文文学奖、韬奋出版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出版人物奖等,被授予“新中国60年百名*秀出版人物”“新中国60年百名*秀出版企业家”称号。
著作有:小说集《长乐》《暗河》《去温泉之路》等,文集《我的出版思维》《我们的出版文化观》《书林漫步》《舍不得读完的书》《出版者说》《韬奋精神六讲》《韬奋箴言》《书林漫步》《出版人断想》《洞察出版》等。
??国的《阅读的力量》
精彩书摘
独读书不如众读书
1.自古以来就有社群阅读
从现代阅读观来看,一个人的阅读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在一个正常的开放的现代社会里,一个人读与不读,读什么,怎么读,完全可以是个人自己的事情,社会的主流阅读力量可以就这些事情引导、劝导、感召、影响社会中个人的好恶,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提高全社会的阅读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全民阅读活动既让人们感觉到十分必要,可是真正要开展起来又并不容易的深层次原因。
不过,事情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就拿阅读的私人化来说,并不是说这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于是就与社会绝缘。譬如,家庭阅读、校园阅读之类,就不可能强调绝对的私人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们社会生活的开放度越来越大,个人的社会化程度也在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进食、就寝、休憩等等通常是比较私人化的,许多时候并不情愿被他人任意打扰,可是,有时候又会邀约他人共进晚餐,共度良宵,乐不可支以至于东方之既白。在如此这般的多人同乐的时光里,较之于个人独自生活,往往人的进食量大增,良宵恨短。这就是说,社会化生活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与私人化生活同等重要。
为此,当我们在强调阅读是个人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可能是一些社会化的活动使得人们心生厌烦。我们民族从来就不缺少社会化的习惯,甚而至于,社会化的习惯曾经是那样无所顾忌地侵犯私人的领地,消弭个人的尊严,灭绝个人的私欲,包括阅读,也曾经有过绝对社会化,几亿人只能读几本书的极端景象。正因为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思想大解放推动了个人权利、尊严的重新确立,全民族精神生活获得了一次革命性的解放。然而,因为痛苦的历史记忆,因为矫枉过正,一个时期,却又出现了个人主义盛行。不过,用不着太过担心,社会性是人类基本属性之一,社群化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面,一意孤行离群索居的人总是极少数,而自古以来读书人就有雅集于一处,进行社群化阅读的雅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乐于三五好友聚会,下午茶不仅是一种时髦还是一种社交需要,阅读的社群化趋势成了阅读人群自然而然的需求。一项比较权*的调查反映了民众的这种诉求,2016 年4 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三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有七成受访者希望更多开展全民阅读社会性活动。
为了提高个人阅读力,需要一个人独自用心地读;为了提高个人的阅读力,又需要许多人聚集起来快乐地读。后者我们称之为社群阅读。个人独处可以让我们随意随性随时随地随个人需要自由地阅读,而社群阅读,却能使我们不只是阅读,还有情感交流、问学切磋,多人友好携手共进,真称得上是人生快意时光。人生读书不妨这两种方法兼而有之。个人阅读,有时候不免是孤独的,例如南宋陆游诗歌吟咏的:“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读书人笑翁。”可有时候独自捧读却是快乐的,例如清初金圣叹的“雪夜闭门读禁书”。社群阅读,有时候多人聚集令人生厌,因为那是被迫而去,或者所读之书让我们生厌,或者是有不愿会聚之人令我们郁闷;可有时候友人共读足以使人忘情,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描述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总之,个人阅读和社群阅读,都是读书生活常有的形式,都有利于提高阅读力,关键是要出自于我们自由的选择。读书必须出自于内心愿意。不愿意就无兴趣,而不自由则没法读。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视野和思想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读过多少书,以及如何去读。这本书的副标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直击了这个问题的核心。聂震宁先生作为作者,其背景又涉及“社会科学”和“语言文字学”,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读书技巧分享,而会是对阅读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乃至语言机制的深入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阅读如何能够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同时,我也好奇,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阅读的“力”又体现在哪些新的维度上?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新启发,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的配色和直观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阅读力: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书名本身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直击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可能已经淡忘或忽视的根本。我一直觉得,读书这件事,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一次思想的碰撞。聂震宁先生的这部作品,我想,或许就能为我们拨开迷雾,让我们重新审视阅读的意义,找回那种纯粹而强大的阅读冲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效率至上,却常常忽略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这本书能否唤醒我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们看到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提升自我、拓展认知边界的必经之路?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重新点燃阅读热情的火种。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但又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从“社会科学”和“语言文字学”这两个标签来看,它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支撑,对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心理机制、语言在阅读中的作用等等,都可能进行深入的剖析。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来解读“阅读力”这个概念?是探讨阅读的认知科学基础,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审视阅读的变迁?亦或是通过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文字的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我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让我们理解为何有人“读书破万卷”,而有人“一目十行却了然”,这种差异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阅读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阅读理论世界,理解阅读这件事本身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这本《阅读力: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为什么”。在如今这个“怎么读”似乎比“为什么读”更被关注的时代,重新审视阅读的根本动机,显得尤为重要。我想,作者聂震宁先生一定是对人类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与阅读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才会写下这本书。他是否会从人类文明的演进、知识的传承、个体的精神世界构建等多个层面,来论证阅读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还会涉及阅读如何塑造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如何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阅读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保持连接、不断探索的精神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阅读力: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以及作者聂震宁,让我联想到国内曾经风靡一时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高的期待,因为它似乎承担着一种“中国式”的解读和传承。我很好奇,在借鉴了西方关于阅读的经典理论之后,聂震宁先生是如何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和阅读习惯,来阐释“阅读力”的?他是否提出了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的方法论?或者,他是否从中国古代的阅读智慧中汲取了灵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阅读指南,帮助我们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的读者,重新找到有效的阅读路径,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和深度,最终实现从“读书”到“读懂书”、“用好书”的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