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第二辑(2018新版1+2)【包邮】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第二辑(2018新版1+2)【包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日报评论部 著
图书标签:
  • 习近平
  • 用典
  • 政治
  • 文化
  • 时政
  • 语言文字
  • 典故
  • 学习
  • 讲话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54246
商品编码:27584070434
包装:平装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习近平用典 (第一辑)
作者:
市场价:47.00
ISBN号: 9787511530561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出色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习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本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旨在对习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时,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习的思想精髓。

 

   目录
序言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 / 杨振武
敬民篇
3 /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1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5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为政篇
25 /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中引用
27 /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立德篇
55 /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中引用
57 /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修身篇
79 /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81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等中引用
笃行篇
105 /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107 / 一勤天下无难事。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劝学篇
125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127 / 腹有诗书气自华。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任贤篇
157 /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159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
天下篇
177 / 计利当计天下利。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等中引用
179 /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
演讲》等中引用
廉政篇
205 /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207 /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12· 习用典
信念篇
229 / 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13· 目 录
231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
创新篇
249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
251 / 不日新者必日退。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法治篇
267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269 /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辩证篇
283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16· 习用典
285 /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

学习会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作者: 人民日报评论部
市场价: 49.00
ISBN号: 9787511554246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习近平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148则典故,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按主题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读者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准确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目录
敬民篇
3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5 /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7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发挥亚太引ling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9-19……略

治理篇
23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25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7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55……略

修身篇
59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63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5-91……略

笃行篇
95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7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99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01-123……略

劝学篇
127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29 /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1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3-147……略

天下篇
151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3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5 / 国虽大,好战必亡。
——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7-181……略

廉政篇
185 /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7 /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9 /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91-209……略

法治篇
213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5 /法者,治之端也。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217 /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9-229……略

辩证篇
233 /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5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7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239-259……略

历史篇
263 /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5 /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7 /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9-281……略

文学篇
285 /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9 /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1-317……略

319 / 主要参考文献
329 / 后记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精粹:历代帝王与贤臣的治国方略》 本书集结了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旨在梳理和呈现历代帝王、政治家、思想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所运用的经典论述、策略方法与深邃洞见。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中精选出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影响深远,并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的篇章,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古代政治智慧图景。 一、 治国之本:民心与德政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本书将重点探讨“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追溯其在诸子百家的论述,如《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训诫,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以及荀子“君之所欲,民之所乐也,君之所恶,民之所恶也”的强调。这些思想不仅是政治的道德基石,更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书中将深入剖析历代统治者如何将民本思想付诸实践。从尧舜禹的禅让,体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到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再到唐太宗的“戒奢以约,务极简静”,以勤政爱民成为“贞观之治”的典范。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历史 SAGA和史料记载,展现统治者如何在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各个层面践行“仁政”、“德政”的理念,以此凝聚民力,稳定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二、 权谋与策略:制衡与驾驭 在追求国家稳定与统治权威的过程中,权谋与策略的运用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系统梳理历代政治家在运用权术、处理复杂政治关系、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 我们将探讨“制衡”思想的精妙之处,如历代王朝在中央与地方、君主与臣僚、不同派系之间所采取的权力分配与制约机制。例如,汉武帝时期对相权的削弱,通过内朝制度加强皇权;明朝设立内阁,又通过司礼监监制,在权力运转中形成多重制衡。本书还将深入分析“驾驭”臣僚的艺术,如何通过任用、考核、奖惩等手段,激励忠诚,铲除异己,确保权力在可控范围内运行。 此外,书中还将涉及“攻心”策略在政治斗争中的应用,如何通过思想灌输、舆论引导,乃至利用恐惧与希望,来塑造人心,巩固统治。例如,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通过非武力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将是本书重点剖析的内容。 三、 改革与创新:顺时而动与因势利导 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有效的政治必然伴随着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挑战。本书将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具有前瞻性、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并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措施。 我们将回顾商鞅变法,如何在秦国推行“耕战”政策,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北宋时期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及张居正改革,如何力挽狂澜,重振明朝的国威。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实施过程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探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与突破之道。 同时,我们将关注那些因势利导、审时度势的政治决策。例如,汉光武帝刘秀在战乱后如何采取“劝课农桑”、“休养生息”的政策,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后,如何通过严厉的律法和集权的政治制度,来巩固新生政权。这些案例都体现了政治家在复杂局面下,能够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做出适时适宜的决策,从而引领国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四、 智慧与教训:千古兴衰的启示 中国古代政治的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深刻的教训。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将致力于提炼历代政治实践中的普适性智慧,以及那些导致王朝衰落、国家动荡的警示。 我们将探讨“居安思危”的警示,分析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是如何因为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对外扩张过度而走向衰亡。例如,隋炀帝的穷兵黩武与滥用民力,最终导致隋朝二世而亡;明朝后期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导致朝政败坏,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些历史 SAGA,无不提醒着后人,统治者的德行、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对民意的关注,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本书还将总结出那些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如“任贤使能”、“以人为本”、“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审慎用权”等。我们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帝王将相的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分析,来阐释这些智慧的价值,并从中汲取对当下国家治理具有参考意义的经验。 结语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精粹:历代帝王与贤臣的治国方略》不仅是一部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史料的著作,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旅程。本书旨在通过对历史 SAGA的解读,展现中华民族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独特思考与实践,为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根脉,以及探索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深刻的启迪与宝贵的借鉴。本书面向广大对中国历史、政治思想、以及国家治理感兴趣的读者,希望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并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提供历史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特色,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融入了相当优美的文学色彩。用词考究而不晦涩,句子结构变化丰富,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仿佛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一些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修辞手法,它们既精准又富有画面感,能有效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种流畅的文笔,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可能被认为是“硬核”的内容变得平易近人,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这表明作者不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字驾驭者。

评分

从实用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全面,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帮助读者系统性地理解某一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要义。我发现自己对照书中的内容梳理了一些过去零散的认知碎片,现在它们被整合到了一个更清晰的结构之中,这对于提升我的知识储备和应对复杂问题时提供思路非常有帮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和思想引导手册的完美结合体,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建立起对某一领域全面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高效的选择,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作者在梳理和阐述观点时,似乎遵循着一套非常清晰的脉络,使得原本可能略显宏大的主题变得易于消化和理解。我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因为术语的堆砌而感到困惑。作者常常使用一些贴近生活的生动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论点,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鲜活度和说服力,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更让我赞赏的是,它在引用和注释方面做得非常严谨,每当提到重要的理论来源或历史背景时,都有清晰的标注,这为有志于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体现了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封面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油墨味道很淡,这点对于经常阅读的人来说非常友好。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内文的排版布局,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脊的设计也很讲究,既能牢固地装订住大开本的书页,又方便平摊阅读,这点在翻阅一些需要对照上下文的章节时尤其体现出其专业性。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实体质量绝对对得起它的价格,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先对这份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而且,这个套装的组合方式也考虑到了读者的便利性,两册的厚度适中,便于携带和日常翻阅。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深刻洞察力的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要求。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观点的简单重复或罗列,而是尝试在一些关键的哲学或社会学层面上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停下来深思的问题。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现象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射和影响。这种能引发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判断一本好书的关键标准之一。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次思维上的洗礼和拓展,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宏大、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日常事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