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 2本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 2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芳,夏军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动力电池
  • 安全分析
  • 电池设计
  • 电池制造
  • 储能技术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工程
  • 电子技术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海寻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6218
商品编码:27658392730

具体描述

9787030541208 9787030496218

基本信息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2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470000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62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内容简介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内容立足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对动力电池的设计与制造进行了化的梳理和论述,可以用于指导企事业单位的方案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共8章,包括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综述、总体方案设计(设计)、结构与电连接设计、电池管理(BMS)设计、热管理设计、结构仿真分析、试验验证,以及生产制造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参考。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

总结行业发展的经验得失,集合行业多家企业的技术专家以及高校院所的人士,将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方法、流程、工具、测试、标准等内容整理成书,用以指导企事业单位的概念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售后服务,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书也可以用于部分大专院校的辅助教学用书,指导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和技术有更直观的认识。

目录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

1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综述 1
1.1 电动汽车发展史 2
1.1.1 电动汽车的*一个黄金时代 2
1.1.2 电动汽车的二个黄金时代 2
1.1.3 电动汽车的三个黄金时代 4
1.2 电动汽车Pack产品分类 5
1.2.1 动力储能电池的分类 6
1.2.2 动力电池的功能分类 10
1.2.3 动力电池在整车的安装位置 19
1.3 电动汽车Pack的关键技术 23
1.3.1 集成技术 24
1.3.2 电芯设计及选型 25
1.3.3 结构设计技术 27
1.3.4 电池包电子电气设计 28
1.3.5 电池包热设计 29
1.3.6 电池包安全设计 30
1.3.7 电池包仿真分析技术 32
1.3.8 电池包工艺设计 32
1.4 我国电动汽车Pack技术发展趋势 33
1.4.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33
1.4.2 我国政府制定的2020年关键技术指标 34
1.4.3 技术挑战及发展趋势 35
参考文献 38
2章 动力电池总体方案设计 41
2.1 动力电池总体方案设计概述 42
2.1.1 动力电池总体方案设计流程 42
2.1.2 动力电池的总体需求分析 43
2.1.3 动力电池的基本性能参数 47
2.1.4 动力电池产品参数匹配性分析 48
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 51
2.2.1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概述 51
2.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依据 51
2.2.3 单体电池容量选型设计 52
2.2.4 单体电池选型和容量设计示例 53
2.3 机械结构概念设计 57
2.3.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概述 57
2.3.2 机械结构设计要求 58
2.3.3 电池包在整车上的布置 62
2.3.4 电池包总体布置方案设计 67
2.3.5 电池箱体和电池模组概念方案设计 69
2.4 电池管理概念设计 71
2.4.1 电池管理设计概述 71
2.4.2 电池管理基本功能 71
2.4.3 电池管理设计要求 72
2.4.4 电池管理概念设计方案 76
2.5 高压电气设计 77
2.5.1 高压电气设计概述 77
2.5.2 高压电气设计要求 78
2.5.3 高压电气概念设计方案 81
2.6 热管理设计 84
2.6.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温度特性 84
2.6.2 热管理设计概述 85
2.6.3 热管理基本功能 86
2.6.4 热管理设计要求 86
2.6.5 热管理概念设计方案 86
参考文献 90
3章 动力电池结构与电连接设计 93
3.1 电池结构设计概述 94
3.2 模组结构设计 95
3.2.1 需求边界 95
3.2.2 模组的固定与连接 98
3.2.3 模组电连接设计 103
3.2.4 模组安全设计 107
3.2.5 模组尺寸标准化 108
3.3 电箱结构设计 109

...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


动力电池安全与性能革新:深度解析与前沿设计 本套图书汇集了当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旨在为行业内的科研人员、工程师、设计师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学习资料。它不仅涵盖了动力电池在安全性方面的严苛要求与突破性解决方案,更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先进的材料选择与创新的制造工艺,实现动力电池性能的全面提升,从而驱动电动汽车产业迈向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 第一部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分析与设计 在电动汽车日益普及的当下,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已成为影响消费者信任度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部分内容将以严谨的科学分析为基础,对动力电池可能面临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与技术方案。 一、 动力电池失效模式与风险评估: 内部短路分析: 深入研究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的多重原因,包括隔膜破损、金属杂质引入、电极材料形变等。通过微观力学模型和电化学仿真,揭示不同失效模式下的能量释放速率和热失控触发机制。我们将详细解析温度、电压、电流以及充放电倍率等关键参数对内部短路风险的影响。 热失控机理与传播: 阐述动力电池热失控发生的核心原理,包括放热反应的连锁效应(如SEI膜分解、电解液分解、正负极材料分解等)。重点分析热量在电池内部以及电池组之间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探讨如何通过实验数据与模拟仿真,预测和评估热失控的严重程度。 机械滥用下的安全问题: 详细分析碰撞、挤压、穿刺等机械滥用对动力电池结构完整性造成的损害,及其可能引发的短路、漏液、起火甚至爆炸等风险。结合碰撞测试数据与有限元分析,评估不同结构设计对电池抗机械冲击能力的贡献。 外部火源与过充/过放风险: 探讨动力电池在外部火源(如环境火灾)影响下的热响应行为,以及过充、过放等电气滥用对电池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的累积效应。分析电池管理系统(BMS)在预防和缓解这些风险中的作用。 环境适应性挑战: 聚焦高温、低温、高湿等极端环境对动力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衰减规律,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建议。 二、 安全设计策略与技术手段: 材料层面的安全提升: 隔膜技术创新: 深入研究陶瓷涂层隔膜、多层复合隔膜等新型隔膜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在防止内部短路方面的优势。分析其耐高温性、机械强度和离子导电性等关键指标。 电解液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 探讨功能性添加剂(如阻燃剂、成膜添加剂、过充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有效抑制副反应、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降低热失控风险。 正负极材料的安全性优化: 分析不同正负极材料(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硅基负极)在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以及通过掺杂、包覆等改性手段提高其安全性能的方法。 结构设计层面的安全保障: 电池壳体设计与防护: 研究高强度、阻燃性材料在电池壳体中的应用,以及壳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增强电池的抗冲击、抗穿刺能力。 内部结构优化: 探讨电芯的固定方式、极耳设计、内部连接方式等对电池热管理和机械应力分布的影响,提出减少内部应力集中、预防短路的结构设计原则。 防爆泄压设计: 详细介绍电池内部压力监测与泄放机制,包括泄压阀的设计、位置选择及其对防止电池爆炸的重要性。 热管理系统设计: 主动与被动热管理技术: 详细阐述液冷、风冷、相变材料(PCM)等主动与被动热管理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热管理材料的选用: 研究导热界面材料(TIMs)、导热膏、散热器等关键热管理材料的导热性能、耐久性及其对电池温度均匀性的影响。 热管理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探讨如何将热管理系统与电池包结构、BMS进行有效集成,实现高效、可靠的温度控制,确保电池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 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安全功能: 状态监测与估算: 深入分析SOC(荷电状态)、SOH(健康状态)、SOP(功率状态)等关键参数的估算算法,以及高精度监测在预防过充、过放、过温等方面的作用。 故障诊断与预警: 介绍BMS在识别内部短路、漏液、过温等故障的诊断算法与预警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提前发出警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控制策略: 详细阐述BMS在应对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安全控制策略,包括充电限制、放电限制、主动均衡、故障隔离等。 防火与阻燃技术: 防火材料的应用: 研究用于电池包外壳、内部隔层等的防火材料,如防火毡、防火板等,分析其阻燃等级、隔热性能和烟气抑制能力。 灭火技术的研究: 探讨适用于动力电池火灾的灭火剂(如水雾、气凝胶)及其作用机制,以及集成式灭火系统的设计思路。 安全性测试与验证: 标准测试方法介绍: 详细介绍国内外动力电池安全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UN38.3、GB/T 31485、GB/T 31486等,并对各种测试项目(如挤压、针刺、过充、热滥用)进行深入解读。 高危场景模拟与验证: 探讨如何通过仿真模拟和物理实验,对动力电池在实际极端工况下的表现进行验证,例如碰撞后的热失控模拟、极端温度下的循环性能测试等。 失效分析与改进: 总结动力电池失效分析的通用方法和流程,通过对失效案例的研究,不断改进设计,提升电池的整体安全性。 第二部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动力电池从概念到产品的全过程,深入剖析其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工艺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设计与制造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可靠性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 一、 动力电池结构设计与优化: 电芯结构设计: 方形、圆柱形、软包电池结构分析: 详细对比不同类型电芯在能量密度、比表面积、封装方式、热管理效率和机械强度方面的优劣。 极片设计与卷绕/叠片工艺: 研究极片结构(如单极耳、双极耳、多极耳)、极耳设计(如激光焊接)对电池内阻、功率性能和一致性的影响。深入解析卷绕与叠片工艺的精度要求、设备需求及其对电池性能的细微影响。 隔膜与电解液的匹配设计: 探讨不同隔膜材料的孔隙率、厚度、离子导电性与特定电解液体系的匹配关系,以优化离子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模组与电池包集成设计: 模组化设计原则: 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模组,实现电芯的有效固定、电气连接和热管理,并兼顾高空间利用率和易于维护性。 电池包结构设计: 壳体材料与强度设计: 分析高强度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在电池包壳体中的应用,以及结构优化以提高碰撞防护能力和整体刚性。 电气连接与安全设计: 研究高压连接器、母排、线束等电气组件的设计与布局,确保高压安全、低阻抗连接,并具备过流保护能力。 冷却系统集成: 探讨液冷板、冷却管路、风道等冷却系统在电池包内部的集成方式,以及如何优化设计以实现均匀的温度分布。 结构强度与轻量化: 在满足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通过拓扑优化、仿形设计等手段,实现电池包的轻量化,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和操控性。 热管理系统集成: 详细阐述液体冷却、空气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等系统与电池包整体结构的集成方案,以及如何优化热管理通道设计,提升散热效率。 BMS集成与线束设计: 探讨BMS传感器、控制单元、通信接口等在电池包内的布局,以及高压、低压线束的合理敷设,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电气安全。 接口与连接技术: 高压连接器设计: 研究密封性、耐高压、防插拔、防漏电等特性的高压连接器,以及其在模组间、电池包与整车之间的应用。 热压焊接与超声波焊接技术: 深入探讨极耳与汇流排之间的焊接技术,分析其工艺参数、设备要求及其对焊接质量和可靠性的影响。 密封技术: 研究电池包、模组的密封结构设计,采用O型圈、密封胶等技术,确保电池在各种环境下(如防水、防尘、防腐蚀)的可靠性。 二、 动力电池材料科学与应用: 正极材料: 高镍三元材料: 深入研究镍钴锰(NCM)、镍钴铝(NCA)材料的结构演变、容量提升、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的权衡。 磷酸铁锂(LFP): 分析LFP材料在安全性、成本和循环寿命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掺杂、包覆等手段提升其能量密度和低温性能。 富锂锰基(LLMO): 探讨LLMO材料的潜在高容量和高电压特性,以及其在结构稳定性、首次库伦效率和循环性能方面的挑战。 其他新兴正极材料: 介绍如镍钴锰酸锂(LCO)、尖晶石锰酸锂(LMO)等,以及固态电解质界面上的新型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石墨类负极: 研究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在电导率、首次库伦效率、循环寿命等方面的性能差异。 硅基负极: 详细阐述硅基负极(纯硅、硅碳复合)的理论容量优势,以及体积膨胀、循环衰减等关键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如纳米化、形貌控制、粘结剂优化等。 其他新型负极材料: 介绍如钛酸锂(LTO)、金属锂负极等,及其在快充、安全性和宽温域应用中的潜力。 电解液与添加剂: 碳酸酯类电解液: 分析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等溶剂的性质及其在电解液体系中的作用。 锂盐的选择: 深入研究六氟磷酸锂(LiPF6)作为主流锂盐的特性,以及其他新型锂盐(如LiBF4, LiTFSI, LiFSI)在提高电解液稳定性、降低内阻方面的应用。 功能性添加剂: 详细阐述成膜添加剂(如VC、FEC)、阻燃剂(如磷酸三苯酯)、过充抑制剂、固态电解质添加剂等在提升电池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作用机理。 隔膜材料: 聚烯烃隔膜: 分析聚丙烯(PP)、聚乙烯(PE)单层和多层隔膜的微观结构、孔隙分布、机械强度和耐化学性。 陶瓷涂层隔膜: 探讨陶瓷涂层(如氧化铝、氧化硅)如何提高隔膜的耐高温性、抗穿刺能力和尺寸稳定性。 固体电解质: 介绍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的制备、性能及其在实现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前景。 粘结剂与导电剂: 粘结剂: 研究聚偏氟乙烯(PVDF)、聚丙烯酸(PAA)、CMC等粘结剂在电极浆料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优化粘结剂用量和配比以提高电极的附着力和循环性能。 导电剂: 探讨炭黑、导电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导电剂在提高电极导电率、降低内阻方面的效果,以及其在不同电极体系中的最佳应用。 三、 动力电池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极片制造: 浆料制备: 详细解析配料、混合、分散等工艺步骤,以及关键参数(如搅拌速度、时间、温度)对浆料均匀性、粘度的影响。 涂布工艺: 研究刮刀涂布、辊压涂布等不同涂布技术,及其对涂层厚度、均匀性和密实度的控制要求。 辊压工艺: 探讨辊压压力、速度等参数对极片密度、厚度和内阻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精确的极片形变控制。 切片与分切: 分析高精度切片设备和工艺,确保极片尺寸精度和边缘质量。 电芯组装: 卷绕/叠片工艺: 详细阐述全自动卷绕机、叠片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自动化控制精度对电芯一致性的重要性。 极耳焊接: 研究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技术在极耳与汇流排连接中的应用,及其工艺参数的优化。 注液与化成: 真空注液: 探讨真空注液技术如何保证电解液充分浸润,消除气泡,提高电池性能。 化成工艺: 详细介绍电芯首次充电(化成)的目的、步骤、参数控制(电压、电流、温度)及其对SEI膜形成、激活材料、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作用。 模组与电池包总装: 自动化装配线: 介绍模组化、模块化生产线的设计理念,以及机器人、AGV等自动化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一致性方面的应用。 电气连接与密封: 详细描述模组间、电池包内的电气连接方式(如母排、线束)、密封结构(如密封胶、O型圈)的装配工艺。 热管理系统集成: 阐述冷却板、导热材料、风道等热管理组件的装配流程。 质量控制与检测: 过程质量控制(IPQC): 介绍从原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点和方法,如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电阻测试、容量测试等。 成品检测: 详细阐述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的出厂性能检测项目,包括容量、内阻、循环寿命、快充性能、放电性能、搁置性能等。 失效分析与追溯: 建立完善的失效分析体系,通过电化学分析、显微分析、物相分析等手段,对失效电池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产品追溯机制。 智能化质量管理: 探讨MES(制造执行系统)、SPC(统计过程控制)等智能化工具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实现数据驱动的质量提升。 通过深度研读本套图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安全性设计、材料科学、结构工程以及精密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体系,为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部分,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我一直以为动力电池的制造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流程,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精细化程度。书中详细介绍了从电芯的材料选择、配方设计,到电极的涂布、制片,再到电解液的灌注、封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术挑战和工艺要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正负极材料性能提升的探讨,作者不仅列举了当前主流的材料体系,还深入分析了新一代材料的研发方向和技术瓶颈,比如高镍三元材料的稳定性问题、硅碳负极的体积膨胀问题等等。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对电池的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比如如何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如何实现高效的热管理,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以及如何确保电池在碰撞等意外情况下的安全性。我之前对电池的“PACK”设计了解不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池模组设计中的诸多学问,比如隔热材料的选择、连接方式的优化、防水防尘等级的设定等等。作者的讲解非常生动,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工程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图表和案例分析变得易于理解。读完这本书,我对动力电池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动力电池在性能和成本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组装,而是一个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设计、电子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它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分析和设计制造技术。在安全分析方面,作者深入剖析了电池在各种滥用条件下的失效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电池热管理系统(TMS)的设计与优化,包括如何有效地散热、如何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电池造成损害,以及如何通过TMS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电池的安全不仅仅是电芯本身的安全性,更是整个电池系统协同工作的结果。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化学组成、电极结构、电解液配方等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了解到,不同材料的选择和组合,以及精密的制造工艺,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书中还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确保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让我感到非常欣喜的是,书中还对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进行了介绍,这对于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动力电池技术宝典,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一直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对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非常关注。这本书在动力电池安全分析方面,深入探讨了热失控的机理,包括热量产生、传递和累积的过程,以及不同电池体系在热失控过程中的行为差异。作者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和实验数据,清晰地展现了电池内部微观层面发生的变化,让我对电池的“脾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安全设计层面,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还对一些前沿的被动安全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比如如何利用材料的阻燃特性、如何设计有效的泄压结构、如何实现多层级的安全冗余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在电池安全设计中的应用,这是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帮助设计者提前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电池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电芯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控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如何通过在线检测、离线抽检等方式来确保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可靠性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动力电池技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扎实了,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一直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最近几年的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频发,更是让我对电池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表现,比如高温、低温、挤压、穿刺等,以及这些极端情况是如何影响电池的安全性的。书中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极其细致,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让我对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热失控机理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电池(如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能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些电池的技术参数都是固定的,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电池,通过不同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其安全性能也会有天壤之别。书中还深入剖析了电池管理系统(BMS)在电池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如何监测电池的状态、如何进行均衡管理、如何及时预警和干预,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比如对材料选择的考量、对热管理方案的论述、对防水防尘设计的讲解,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电池热失控预防和抑制策略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对实际的电池设计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了一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深入剖析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分析和设计制造技术。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电池在不同滥用条件下的行为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包括热失控的触发机制、发展过程以及能量释放规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电池内部短路机制的分析所吸引,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电池内部结构的脆弱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作者还对电池的安全监测和预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如何通过BMS来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如何提前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材料选择、电极设计、电解液配方、隔膜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我了解到,电池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更取决于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精密的制造工艺。书中还对电池的结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如何优化电池的单体结构、模组结构和电池包结构,以达到最佳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热管理性能。作者还对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一致性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确保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而深入的动力电池技术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行业探索。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当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包括热失控、短路、过充、过放等,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挑战的根源和潜在的风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电池安全标准和法规的解读,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电动汽车行业的安全要求。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性能特点和对电池整体性能的影响。我了解到,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书中还对电池的封装技术和模组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如何实现高效的热管理,以及如何确保电池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作者还对电池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本书让我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充满潜力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细致了,简直是一本“宝典”。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充满好奇,但又觉得有些高深莫测,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电池安全和制造技术娓娓道来。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电池在热失控、短路、过充、过放等极端情况下的表现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提供了大量的仿真数据和实验结果作为支撑。我之前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电动汽车会出现自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电池的安全性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材料本身的稳定性、电芯的设计、模组的结构、BMS的控制策略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非常透彻,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电池的安全性。在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的构成要素,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性和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电池包设计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还强调了如何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提升电池的散热性能和抗冲击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次从原材料到成品电池的完整旅程,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和制造,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度洞察。在安全分析方面,书中对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在高温、低温、高湿等环境下,电池的性能衰减和安全风险。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电池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提高电池的固有安全性。作者还分析了电池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安全需求,比如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系统等,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的安全设计。在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当前主流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我了解到,电池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创新的过程,从材料体系的革新到制造工艺的改进,都在持续推动着电池性能的提升。书中对智能制造在电池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如何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生产参数,以及如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溯。我深切感受到,未来动力电池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制造能力的竞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动力电池技术,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深深吸引。在动力电池安全分析的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电池热失控的机理,还对不同安全标准和法规进行了详细解读,这对于理解当前电动汽车行业的安全监管至关重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电池在碰撞场景下的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如何承受碰撞载荷,以及如何防止碰撞引起的内部短路和热失控。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书中对电池材料的性能表征和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如何通过电化学测试、机械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等来评价电池材料的优劣。我了解到,电池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因此材料的开发和优化是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书中还对电池的结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优化电池的单体结构、模组结构和电池包结构,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安全性。作者还提到了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比如防水、防尘、耐腐蚀等,这些细节对于确保电池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动力电池技术知识体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池安全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电池技术背后原理的百科全书。我原本是抱着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的目的来阅读的,但书中涉及的许多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让我感到了莫大的启发。例如,在电池安全分析的部分,作者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技术,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了预判,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探讨部分很感兴趣,这是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新型电池技术,但其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书中对这些挑战的分析非常到位,也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另外,在电池设计与制造方面,作者也触及了许多前沿的制造工艺,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智能化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优化生产流程,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未来动力电池制造的趋势。我之前一直认为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制造工艺和管理系统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电池的报废回收,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安全理念,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宏观的原理到微观的细节,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电池技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