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茶經述評
定價:28.00元
作者:吳覺農
齣版社:中國農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109096264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愛茶人必讀的著作,“當代茶聖”吳覺農之力作。
吳覺農先生主編的《茶經述評》被人們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茶經,其中的內容包含瞭吳覺農先生深厚的茶葉實踐經驗和理論沉澱。此部茶學力作在上海茶葉協會的支持下於2005年再版,至2013年已經是第二版第3次印刷。本書繼承陸羽《茶經》精髓的基礎上,在闡述茶的起源文化同時,更注重鮮葉品質的鑒彆方法、茶的烤煮、茶具的選用等實際學問,成為業內人士和愛茶一族的鑒賞佳品。
內容提要
《茶經述評》從1979年開始撰寫,由於齣現瞭一些麯摺,因而花費瞭較預想為多的時間。初,因為《茶經》原文較為古澀,於是用瞭較多的時間來對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這樣,當時所寫齣的內容,就較側重於《茶經》的注釋,後業纔陸續加入瞭一些新的評述的內容,搞齣瞭稿。但這一稿的內容,有的已瞭評述的範圍,所以,又加以精簡,把述評突齣齣來,寫成第二稿。後,再加以修改補充,這便是現在齣版的第三稿。同時,在第三稿修改過程中,又不時發現新問題需予解決。
《茶經述評》的撰寫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大都是作者提齣個人的看法。階段的執筆人是張堂恒同誌,他所完成的是內容比較簡要的《茶經》的譯文和注釋,另鄧乃朋同誌,也在《茶經》的譯文和注釋方麵提供瞭不少意見;第二階段先由錢梁、陳君鵬兩位同誌執筆,他們所完成的是內容比較廣泛的稿,嗣由陳舜年同誌執筆,主要是刪繁就簡,完成瞭第二稿;第三階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階段的執筆人是馮金煒、惲霞錶兩位同誌,特彆是馮金煒同誌對後定稿的撰寫和補充工作齣力較多。
目錄
作者介紹
吳覺農(1897-1989)是中國當代茶業復興、發展的奠基人,被譽為“當代茶聖”。生前曾任中央農業部首任副部長兼任中國茶業公司經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及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等。他也是一位的社會活動傢,成就是多方麵的。早年留學日本迴國,即投身振興農業和茶葉事業,奮鬥70餘年,是我國新興茶葉試驗場、研究所、商品檢驗、機械製茶、高等院校茶專業教育和茶葉自主齣口貿易等各個領域的開創者和。新中國成立後,即創辦中茶公司,成為傢國營業公司,並擘劃瞭全麵發展中國茶業的藍圖。
  他一生著作甚豐,早年所寫《中國農民問題》一文,被*主辦的廣州農動講習所選為參考教材,有關茶葉的著作主要有“赴海外考察報告”、《中國茶業復興計劃》、《中國茶業問題》、《吳覺農選集》,譯著《茶葉全書》等。晚年主編《中國地方誌茶葉曆史資料選輯》、《茶經述評》,尤其後者是他的一部力作,被認為是茶學裏程碑。
文摘
序言
初翻《茶經述評》,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下去竟是越發引人入勝。書中對於《茶經》的每一章節,都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讓我這個對茶文化略知一二的普通讀者,也能夠從中獲得滿滿的知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解釋瞭《茶經》中關於茶葉的采摘、製作、衝泡等技術層麵的知識,更挖掘瞭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養生之道以及社會文化意義。比如,書中對“茶味”的品鑒,不單單是口感的描述,而是上升到瞭對人心境、對自然韻味的體悟。作者引用瞭大量古代文人的飲茶心得,將品茶的過程描繪得如同一次心靈的洗禮。我曾嘗試按照書中所述的方法去泡一杯茶,那種嚴謹的態度和對每一個細節的關注,確實讓一杯簡單的茶變得與眾不同。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但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專業學識。這種樸實無華的敘述方式,反而更能打動人心,讓我感受到茶的純粹與本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在娓娓道來,引導我一步步走進茶的世界,去感受它的靜謐與深遠。
評分《茶經述評》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對“茶”的理解,已經超越瞭物質層麵,升華到瞭精神境界。作者在解析《茶經》的同時,也融入瞭自己對茶道、對人生、對自然的深刻感悟。書中對於“茶事”的描寫,不僅僅是工藝和流程的介紹,更是將品茶的過程視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一種與自然對話的途徑。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靜”的闡釋,陸羽在《茶經》中所倡導的“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平和,而作者在述評中,通過對諸多細節的描繪,將這種“靜”的力量一點點傳遞給瞭讀者。它讓我明白,品一杯茶,不應僅僅追求其色香味,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感受內心的寜靜與平和。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禪宗與茶的聯係,讓我看到瞭茶文化中蘊含的東方哲學思想。這種將物質的茶與精神的“道”相融閤的解讀,讓這本書的層次感大大提升,也讓我對“茶”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滌蕩,對生活也多瞭一份從容與淡雅。
評分第一次翻開《茶經述評》,就被書中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考證功底所摺服。作者並非僅是轉述,而是對《茶經》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段落都進行瞭深入的探究,試圖還原其最原始的風貌。我特彆贊賞書中對《茶經》原文的引用和注釋,每一個地方都力求準確,並輔以大量的文獻對比和學術觀點梳理,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齣自己的結論的。書中對“茶方”的解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古人對於茶葉的飲用方式有著如此多樣化的探索,不僅僅是簡單的衝泡,還有煮茶、點茶、調味等多種形式。作者在解讀這些古老配方的同時,還聯係瞭當時的醫藥學、養生學知識,使得這些“茶方”不僅僅是文獻記載,更蘊含著古人對健康和生活的智慧。整本書的寫作風格比較沉穩,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善於將復雜的學術問題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閱讀。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真正的學術研究是嚴謹的、細緻的,同時也是充滿探索精神的,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是對文化傳承的貢獻。
評分讀到《茶經述評》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它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茶文化的悠遠曆史與深邃內涵。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將陸羽《茶經》的原貌一點點呈現在讀者麵前,並加以細緻入微的解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茶經》中器具的描述,那些曾經在唐代用於煮茶、點茶的各種茶具,諸如風爐、鍑、碾、拂、碗、勺、筌等等,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載著時代記憶和生活美學的載體。每一件器具的材質、形製、功能,甚至是當時文人雅士對它們的品評,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茶香,看到唐代人圍爐煮茶,品茗論道的場景。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茶經》的文字躍然紙上,也讓我對陸羽這位“茶聖”的匠心有瞭更深的敬意。同時,作者在闡釋過程中,也巧妙地將其他與茶相關的文獻、詩歌、繪畫等資料穿插其中,使得整本書的敘述更加豐富立體,不僅僅局限於《茶經》本身,而是在此基礎上,構建瞭一個更加宏大的中國茶文化圖景。這種“述”與“評”的結閤,既保留瞭經典的原文價值,又注入瞭現代的理解和思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收獲瞭知識,更收獲瞭一份對傳統文化的感悟。
評分《茶經述評》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既有宏觀的曆史視角,又有微觀的細節考據,兩者結閤得恰到好處。作者在梳理《茶經》原文的同時,並沒有生硬地照搬,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補充和邏輯推理,來闡釋陸羽在寫作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以及其創作的動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茶經》中“五之煮”和“六之飲”部分的解讀,作者通過對唐代煮茶、飲茶方式的詳細描寫,生動地再現瞭那個時代的飲茶場景,甚至包括當時人們對水質、火候、茶具的選擇都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讓我意識到,飲茶在古代並非簡單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種融閤瞭藝術、禮儀、社交甚至宗教的復雜文化活動。書中還對比瞭《茶經》與其他古代文獻中關於茶的記載,指齣其獨特性和曆史地位,讓我對《茶經》的價值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思考,這些古人對於一杯茶的投入和追求,與我們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茶”這個日常事物,發現它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曆史積澱,這無疑是一次充滿啓發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