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

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注设计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工程施工
  • 工程做法
  • J909
  • G120
  • 2008年
  • 合订本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施工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ISBN:9787802421691
商品编码:2785061690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8-07-01
页数:418
字数:103000

具体描述




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 含05J909工程做法 07G120工程做法(自重计算)
            定价 125.00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开本 16
作者 中国建筑标注设计研究院
装帧 平装
页数 418
字数 103000
ISBN编码 9787802421691






05J909《工程做法》国家建筑标准图集包括室外工程、外墙饰面工程、室内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建筑涂料五方面,建筑各部分的工程做法及材料附表、附录。
图集内容符合当前国家节能、环保要求,按全国各气候分区、地质分布的特点,基本将民用建筑与一般工业建筑的常用做法编入图集,补充一些技术上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体系的做法(如非粘土砖系列:烧结页岩实心砖、烧结页岩粉煤灰实心砖等;建筑涂料系统化;楼地面保温)。
内容丰富,查找索引方便。




05J909 工程做法

总目录
总说明
总选用表
diyi部分 室外工程
室外工程说明SW1
室外工程做法选用表SW3
台阶 SW5
坡道 SW12
散水 SW18
运动场地 SW22
小区道路 SW28
第二部分 外墙饰面工程
外墙饰面工程说明 WQ1
外墙饰面做法选用表 WQ3
清水墙、一般抹灰外墙面 WQ5
装饰抹灰外墙面 WQ6
外墙涂料外墙面 WQ9
合成树脂幕墙外墙面 WQ11
外墙饰面砖外墙面 WQ14
石材与其他板材外墙面 WQ18
第三部分 室内装修工程
室内装修工程说明 SN1
楼地面
楼地面分项说明 LD1
楼地面做法选用表 LD2
水泥混凝土楼地面 LD4
水磨石楼地面 LD11
地砖楼地面 LD15
橡塑合成材料楼地面 LD19
石材楼地面 LD20
涂层楼地面 LD24
木质楼地面 LD34
地毯楼地面 LD45
耐磨楼地面 LD47
耐腐蚀楼地面 LD49
防静电楼地面说明及构造 LD57
防静电楼地面 LD58
防油楼地面 LD64
不发火楼地面 LD68
采暖楼地面 LD75
室内运动场楼地面 LD82
其他类楼地面 LD87
保温楼地面 LD90
附录 LD92
踢脚
踢脚做法选用表 TJ1
水泥踢脚 TJ2
水磨石踢脚 TJ6
地砖及石材踢脚 TJ8
木踢脚 TJ11
各类卷材及板材踢脚 TJ14
特种涂层及饰面踢脚 TJ18
内墙饰面
内墙饰面分项说明及做法选用表 NQ1
内墙饰面做法选用表 NQ2
清水墙、抹灰刷涂料内墙面 NQ5
抹灰刷涂料内墙 NQ6
石材内墙面 NQ22
面砖内墙面 NQ27
装饰板内墙面 NQ50
壁纸内墙面 NQ60
软包内墙面 NQ62
吸声内墙面 NQ63
耐腐蚀内墙面 NQ69
顶棚吊顶
顶棚吊顶分项说明 DP1
顶棚吊顶做法选用表 DP2
抹灰刮腻子顶棚 DP4
抹灰刮腻子顶棚、涂料壁纸顶棚 DP7
涂料壁纸顶棚、保温吸声顶棚 DP8
保温吸声顶棚 DP9
大型纤维板材吊顶 DP10
方块型纤维板材吊顶 DP12
吸声吊顶 DP15
金属吊顶 DP19
织物张拉吊顶 DP25
第四部分 屋面工程
屋面工程说明 WM


中国建筑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精要(2008年修订版) 本书旨在为广大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提供一份全面、实用且具有时效性的技术指导,聚焦于2008年建筑结构领域的重要工程做法和质量控制要点。内容涵盖了建筑工程从基础施工到主体结构、再到装饰装修的各个环节,深刻剖析了当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关键技术、施工工艺、材料选用原则以及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 一、 基础工程的稳固基石 本书首先着重阐述了各类基础工程的施工要领。对于地基处理,详细介绍了换填、夯实、挤密、隔水以及各种化学加固等方法的适用条件、施工流程、技术要点和质量验收规范。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软弱土层、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本书提供了详细的应对策略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以确保基础的长期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桩基工程方面,深入剖析了钻孔灌注桩、预制桩、钢管桩、木桩等不同类型桩的施工工艺。重点在于桩位放样、钻孔(或打桩)过程中的孔壁稳定、泥浆管理、钢筋笼制作与吊装、混凝土灌注(或桩身连接)的关键技术,以及沉桩(或成孔)时的质量控制要求。书中还包含了对桩基完整性、承载力检测的详细方法和标准,为确保桩基工程的安全可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对于筏板基础、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等,本书详细讲解了钢筋的绑扎、混凝土的浇筑、模板的支设与拆除等环节的规范操作。特别强调了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振捣的充分性、养护的及时性,以及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同时,对于基础的防潮、防水措施,如卷材防水、涂料防水、刚性防水等,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图示说明。 二、 主体结构工程的安全与可靠 主体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和使用寿命。本书在此部分投入了大量篇幅,对现浇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主流结构形式进行了深入解读。 (一) 现浇混凝土结构 对于现浇混凝土梁、板、柱、墙等构件,本书详细阐述了钢筋的规格、型号、数量、间距、锚固长度等的精确施工要求。特别强调了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搭接长度与焊接(或机械连接)质量的检验。 模板工程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类模板(木模板、钢模板、组合模板等)的选型、制作、安装、加固和拆除。重点在于确保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变形、移位,保证构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符合设计要求。书中还包含了对模板拆除时机的科学判断,以及对拆除后构件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的检查。 混凝土施工是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本书详细讲解了混凝土的拌合、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针对不同部位(如大体积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给出了具体的施工技术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一次到顶”的浇筑原则,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冷缝、蜂窝、麻面等混凝土质量缺陷。对于外加剂的使用,书中也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说明了其作用、掺量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二) 砌体结构 对于砖砌体、砌块砌体等,本书强调了砂浆的配比、稠度、保水性等质量要求。详细介绍了砌筑砂浆的摊铺、砌块的砌筑顺序、灰缝的饱满度控制、墙体的垂直度、平整度检查。对于配筋砌体,则着重讲解了拉结钢筋、构造柱、圈梁的设置和施工要领,以及砌体的整体性加固措施。 (三) 钢结构 钢结构部分,本书重点介绍了钢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与连接。对于钢梁、钢柱、钢桁架等,详细阐述了其制作精度要求、防腐处理、高强螺栓连接、焊接连接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特别强调了现场拼装时的测量校正、构件的起重吊装技术、以及防风、防倾覆等安全措施。对于焊接质量,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方法,如外观检查、磁粉探伤、超声波探伤等,以确保焊缝的可靠性。 三、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细节与美学 装饰装修工程是建筑物的“面子”和“里子”,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居住舒适度和美观度。本书在此部分同样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一) 墙面、地面、天花板工程 对于抹灰工程,本书详细讲解了基层处理、找平层、面层砂浆的配制与施工。重点在于控制砂浆的均匀性、粘结牢固性,以及墙面、天花板的平整度、垂直度。 对于室内外墙面、地面、天花板的装饰,本书涵盖了瓷砖、石材、涂料、壁纸、木材等各类材料的铺贴、涂刷、粘贴工艺。重点在于基层处理的干净、平整,材料的精确切割与铺贴,以及填缝、勾缝的精细化处理。对于防水要求较高的区域,如厨房、卫生间,则详细介绍了防水层的施工要领和质量验收。 (二) 门窗工程 门窗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保温、隔音、采光和安全。本书详细阐述了门窗洞口的尺寸复核、门窗框的安装固定、密封处理、以及门窗扇的安装调试。重点在于确保门窗的开关顺畅,密封严密,无漏风、漏水现象。对于不同材质的门窗(铝合金、塑钢、木质),给出了相应的施工要点。 (三) 吊顶工程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吊顶(石膏板吊顶、铝扣板吊顶、集成吊顶等)的龙骨安装、板材固定、边角处理的工艺流程。重点在于龙骨的平整度、承载力,以及板材的拼缝严密、表面平整。 四、 质量控制与验收的关键环节 本书的核心之一在于对工程质量控制的全面强调。从材料进场到成品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验收程序。 (一) 材料质量控制 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类主要建筑材料(水泥、砂、石、钢筋、砖、砌块、木材、金属制品、防水材料、涂料、胶粘剂等)的质量要求、检验批次、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强调了材料的索证制度,确保所有进场材料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二)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针对各个施工工序,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检查表和质量控制要点。例如,对于混凝土浇筑,检查内容包括配合比、坍落度、温度、养护时间;对于钢筋工程,检查内容包括型号、数量、间距、保护层厚度、搭接长度、焊接质量。书中还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自我检查、互检和交接检制度。 (三) 分部分项工程及单位工程验收 本书详细阐述了分部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验收流程、验收内容、验收方法和验收记录要求。明确了各验收环节的责任主体,以及不合格项的处理原则和复验程序。特别强调了竣工验收的整体性、系统性,确保所有工程项目均符合设计文件、规范标准和合同约定。 (四) 关键技术与疑难问题解析 除了常规的工程做法,本书还针对一些行业内的技术难题和常见质量通病,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提供。例如,如何有效控制超长结构钢筋的应力集中;如何预防和处理地下室渗漏;如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风、抗震性能等。 五、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 在强调工程质量的同时,本书也高度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书中包含了相关的安全技术规范、职业健康防护要求,以及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扬尘控制、噪声治理、废料分类处理等,倡导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结 本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紧密结合2008年建筑结构工程的实际情况,旨在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人员提供一本值得信赖的技术参考。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应用,从业人员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工程施工要领,更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从而提升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可靠性,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建筑工程师,收到《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宝贝”真是让人心情激动,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沉甸甸的重量,翻开书页,那种熟悉的、略带陈旧感的纸张触感,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激情的2008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凝聚了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结构领域的智慧与经验。我尤其怀念当时项目上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对照着类似的参考资料,一边激烈讨论技术方案的情景。虽然现在技术发展迅猛,有了更多更先进的工具和规范,但这本书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工程实践,那种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它涵盖的“J909”和“G120”这两个工程做法,虽然具体的条文细节我可能无法在此一一赘述,但我可以肯定,它们承载着那个时期对于结构安全、工程质量的最高追求。在翻阅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加班加点的夜晚,看到了一张张被反复修改的图纸,看到了工程师们为了项目的成功而付出的心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启发,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一种对职业的敬畏感。它提醒着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质量和安全始终是建筑工程的生命线。

评分

拿到《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厚重的书,我的思绪瞬间飘回到了2008年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作为一名在建筑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这本书所蕴含的价值。“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在当时是我们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我记得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时,这本书就是我们寻求答案的“圣经”。书中的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原则到微观的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那个时代工程技术发展的缩影,代表了我们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不懈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那个时期最核心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为项目服务,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评分

拿到《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干劲的2008年。当时,建筑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系统地梳理和规范了“J909”和“G120”这两项重要的工程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我记得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结构问题时,总是会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书中的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又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汇编,更是一种行业标准的体现,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承诺。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学到新的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那个时期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为项目服务。

评分

《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资料,更是一部承载着行业发展记忆的史书。我清晰地记得,在2008年那个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对工程质量和规范性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正是那个时代工程实践的标杆。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查阅这些具体做法的场合,而这本书,就是我们团队最倚重的参考。它所提供的详尽的技术指导和规范要求,为我们确保工程的稳固和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理解那个时期工程师们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不断提升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评分

捧着《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听到了无数次激烈的技术讨论。作为一名在建筑结构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所涵盖的“J909”和“G120”工程做法,代表了2008年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结构工程的最高实践水平。我记得在处理一些技术难题时,常常会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权威的指导和解决方案。书中详尽的内容,从设计原则到施工细节,都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承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理解那个时代的工程理念,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兵,手捧这本《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内心涌起万千感慨。这本书,对我们这一代工程师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我清晰地记得,在200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我们项目上对结构的各项要求都极为严苛,而这本书,就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秘密武器”。它详细阐述了“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这些做法在当时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我们都会翻开它,仔细研读,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和依据。书中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示,都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和实践经验。虽然现在有很多更新的技术和规范,但这本书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对于工程的严谨态度,对于细节的执着追求,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资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年奋斗的身影,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评分

这本《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对许多像我一样的建筑工程师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回忆。在2008年那个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有着极高要求的时代,这本书的内容,特别是“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我至今还记得,在一次紧急的技术方案评审会上,我们是如何快速翻阅这本书,从中找到相关条文,来支持我们的设计思路。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都凝聚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理念和最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工程操作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专业、更高效的方式来完成工作。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期工程建设的严谨性,以及工程师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评分

《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工程手册,更是一段行业发展史的见证。我记得在2008年左右,国内的建筑结构工程正经历着一个快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而这本书所代表的“J909”和“G120”工程做法,正是那个时期行业努力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体现。我曾经在项目现场,需要对照类似的资料来解决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而这本书里的内容,无疑是当时最权威、最可靠的参考之一。它的编纂,汇聚了当时众多顶尖的结构工程师和专家的智慧,对于指导工程实践,规范施工流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现在的技术和规范已经有了很大的更新,但这本书所奠定的基础,其所代表的那种严谨、细致、负责任的工程态度,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宝贵财富。

评分

当《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厚重的书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对工程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的2008年。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们在承担多个重大项目时,对于每一个施工细节都力求完美,而这本书,就是我们团队不可或缺的“技术宝典”。“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在当时是指导我们进行结构施工的重要依据,它们不仅涵盖了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流程,还对质量控制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阅读时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笔记,上面记录着我们如何结合书中的理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有条不紊,信心十足。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那个时代工程精神的缩影,是对建筑结构安全与品质的庄严承诺。

评分

读完《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与它相关的回忆,仿佛回到了那个忙碌而充实的年代。我记得当时在进行某个大型项目的结构设计时,为了确保方案的可靠性,我们团队几乎是人手一本地翻阅各种技术资料,而这本书无疑是我们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其官方的性质,更因为其中蕴含的详实的技术细节和工程经验。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处理某个复杂节点时,我们如何反复比对书中的案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这本书的编纂,是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结构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规范了众多关键的工程做法,为当时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那些条条框框,虽然有时显得有些“老旧”,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对安全风险的审慎考量,却依然是我们现在必须遵循的基石。在合订本厚重的封皮下,隐藏着的是无数个工程师的心血,是对建筑结构的深刻理解,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工程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之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