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 含05J909工程做法 07G120工程做法(自重计算) | ||
| 定价 | 125.00 | |
| 出版社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08年07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中国建筑标注设计研究院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18 | |
| 字数 | 103000 | |
| ISBN编码 | 9787802421691 | |
05J909《工程做法》国家建筑标准图集包括室外工程、外墙饰面工程、室内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建筑涂料五方面,建筑各部分的工程做法及材料附表、附录。
图集内容符合当前国家节能、环保要求,按全国各气候分区、地质分布的特点,基本将民用建筑与一般工业建筑的常用做法编入图集,补充一些技术上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体系的做法(如非粘土砖系列:烧结页岩实心砖、烧结页岩粉煤灰实心砖等;建筑涂料系统化;楼地面保温)。
内容丰富,查找索引方便。
05J909 工程做法
总目录
总说明
总选用表
diyi部分 室外工程
室外工程说明SW1
室外工程做法选用表SW3
台阶 SW5
坡道 SW12
散水 SW18
运动场地 SW22
小区道路 SW28
第二部分 外墙饰面工程
外墙饰面工程说明 WQ1
外墙饰面做法选用表 WQ3
清水墙、一般抹灰外墙面 WQ5
装饰抹灰外墙面 WQ6
外墙涂料外墙面 WQ9
合成树脂幕墙外墙面 WQ11
外墙饰面砖外墙面 WQ14
石材与其他板材外墙面 WQ18
第三部分 室内装修工程
室内装修工程说明 SN1
楼地面
楼地面分项说明 LD1
楼地面做法选用表 LD2
水泥混凝土楼地面 LD4
水磨石楼地面 LD11
地砖楼地面 LD15
橡塑合成材料楼地面 LD19
石材楼地面 LD20
涂层楼地面 LD24
木质楼地面 LD34
地毯楼地面 LD45
耐磨楼地面 LD47
耐腐蚀楼地面 LD49
防静电楼地面说明及构造 LD57
防静电楼地面 LD58
防油楼地面 LD64
不发火楼地面 LD68
采暖楼地面 LD75
室内运动场楼地面 LD82
其他类楼地面 LD87
保温楼地面 LD90
附录 LD92
踢脚
踢脚做法选用表 TJ1
水泥踢脚 TJ2
水磨石踢脚 TJ6
地砖及石材踢脚 TJ8
木踢脚 TJ11
各类卷材及板材踢脚 TJ14
特种涂层及饰面踢脚 TJ18
内墙饰面
内墙饰面分项说明及做法选用表 NQ1
内墙饰面做法选用表 NQ2
清水墙、抹灰刷涂料内墙面 NQ5
抹灰刷涂料内墙 NQ6
石材内墙面 NQ22
面砖内墙面 NQ27
装饰板内墙面 NQ50
壁纸内墙面 NQ60
软包内墙面 NQ62
吸声内墙面 NQ63
耐腐蚀内墙面 NQ69
顶棚吊顶
顶棚吊顶分项说明 DP1
顶棚吊顶做法选用表 DP2
抹灰刮腻子顶棚 DP4
抹灰刮腻子顶棚、涂料壁纸顶棚 DP7
涂料壁纸顶棚、保温吸声顶棚 DP8
保温吸声顶棚 DP9
大型纤维板材吊顶 DP10
方块型纤维板材吊顶 DP12
吸声吊顶 DP15
金属吊顶 DP19
织物张拉吊顶 DP25
第四部分 屋面工程
屋面工程说明 WM
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建筑工程师,收到《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宝贝”真是让人心情激动,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沉甸甸的重量,翻开书页,那种熟悉的、略带陈旧感的纸张触感,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激情的2008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凝聚了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结构领域的智慧与经验。我尤其怀念当时项目上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对照着类似的参考资料,一边激烈讨论技术方案的情景。虽然现在技术发展迅猛,有了更多更先进的工具和规范,但这本书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工程实践,那种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它涵盖的“J909”和“G120”这两个工程做法,虽然具体的条文细节我可能无法在此一一赘述,但我可以肯定,它们承载着那个时期对于结构安全、工程质量的最高追求。在翻阅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加班加点的夜晚,看到了一张张被反复修改的图纸,看到了工程师们为了项目的成功而付出的心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启发,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一种对职业的敬畏感。它提醒着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质量和安全始终是建筑工程的生命线。
评分拿到《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厚重的书,我的思绪瞬间飘回到了2008年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作为一名在建筑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这本书所蕴含的价值。“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在当时是我们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我记得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时,这本书就是我们寻求答案的“圣经”。书中的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原则到微观的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那个时代工程技术发展的缩影,代表了我们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不懈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那个时期最核心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为项目服务,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评分拿到《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干劲的2008年。当时,建筑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系统地梳理和规范了“J909”和“G120”这两项重要的工程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我记得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结构问题时,总是会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书中的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又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汇编,更是一种行业标准的体现,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承诺。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学到新的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那个时期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为项目服务。
评分《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资料,更是一部承载着行业发展记忆的史书。我清晰地记得,在2008年那个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对工程质量和规范性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正是那个时代工程实践的标杆。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查阅这些具体做法的场合,而这本书,就是我们团队最倚重的参考。它所提供的详尽的技术指导和规范要求,为我们确保工程的稳固和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理解那个时期工程师们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不断提升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评分捧着《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听到了无数次激烈的技术讨论。作为一名在建筑结构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所涵盖的“J909”和“G120”工程做法,代表了2008年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结构工程的最高实践水平。我记得在处理一些技术难题时,常常会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权威的指导和解决方案。书中详尽的内容,从设计原则到施工细节,都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承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理解那个时代的工程理念,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评分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兵,手捧这本《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内心涌起万千感慨。这本书,对我们这一代工程师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我清晰地记得,在200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我们项目上对结构的各项要求都极为严苛,而这本书,就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秘密武器”。它详细阐述了“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这些做法在当时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我们都会翻开它,仔细研读,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和依据。书中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示,都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和实践经验。虽然现在有很多更新的技术和规范,但这本书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对于工程的严谨态度,对于细节的执着追求,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资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年奋斗的身影,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评分这本《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对许多像我一样的建筑工程师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回忆。在2008年那个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有着极高要求的时代,这本书的内容,特别是“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我至今还记得,在一次紧急的技术方案评审会上,我们是如何快速翻阅这本书,从中找到相关条文,来支持我们的设计思路。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都凝聚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理念和最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工程操作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专业、更高效的方式来完成工作。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期工程建设的严谨性,以及工程师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评分《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工程手册,更是一段行业发展史的见证。我记得在2008年左右,国内的建筑结构工程正经历着一个快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而这本书所代表的“J909”和“G120”工程做法,正是那个时期行业努力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体现。我曾经在项目现场,需要对照类似的资料来解决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而这本书里的内容,无疑是当时最权威、最可靠的参考之一。它的编纂,汇聚了当时众多顶尖的结构工程师和专家的智慧,对于指导工程实践,规范施工流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现在的技术和规范已经有了很大的更新,但这本书所奠定的基础,其所代表的那种严谨、细致、负责任的工程态度,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宝贵财富。
评分当《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厚重的书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对工程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的2008年。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们在承担多个重大项目时,对于每一个施工细节都力求完美,而这本书,就是我们团队不可或缺的“技术宝典”。“J909”和“G120”这两项工程做法,在当时是指导我们进行结构施工的重要依据,它们不仅涵盖了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流程,还对质量控制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阅读时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笔记,上面记录着我们如何结合书中的理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有条不紊,信心十足。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那个时代工程精神的缩影,是对建筑结构安全与品质的庄严承诺。
评分读完《J909、G120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与它相关的回忆,仿佛回到了那个忙碌而充实的年代。我记得当时在进行某个大型项目的结构设计时,为了确保方案的可靠性,我们团队几乎是人手一本地翻阅各种技术资料,而这本书无疑是我们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其官方的性质,更因为其中蕴含的详实的技术细节和工程经验。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处理某个复杂节点时,我们如何反复比对书中的案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这本书的编纂,是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结构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规范了众多关键的工程做法,为当时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那些条条框框,虽然有时显得有些“老旧”,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对安全风险的审慎考量,却依然是我们现在必须遵循的基石。在合订本厚重的封皮下,隐藏着的是无数个工程师的心血,是对建筑结构的深刻理解,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工程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