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汽车四十年》中的4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久违的深度稿,不仅承载着资深媒体人扎实的功底,更传递了一种看不见却真正是产业内在发展动力的价值观。
·汽车的繁荣,严格地说是轿车;而轿车的繁荣,确切地说是家轿。轿车产业始于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年,离不开汽车。它是成果,也是问题,更是课题。回顾历史,它的精彩并不仅限于改变,而是认知和眼界的打开,由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内容简介]
《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从而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yi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
[作者简介]
颜光明,资深汽车记者。1985年起,从事汽车报道至今。“汽车有智慧”创始人。著有《轮上风流》《大国汽车》《轮上呓语》等书。
钱蕾,资深媒体人。光学学士、EMBA硕士。长期任职于《第yi财经日报》从事产业经济报道,有20年以上媒体从业经历。现为新媒体平台创始人,谙熟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管理。
王从军,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新闻网总监,中国质检报刊社编委会副主第yi任,《中国质量报》高级记者。长期从事公司报道,特别是汽车专题。著有《在公司的故乡》《超级大讲堂》等书。
[目录]
一、破冰之举(1978-1988)
1.轿车试点为何是上海
2.汽车牵动“中国神经”
3.北戴河决策的历史价值
4.北京吉普冲破思想坚冰
5.上海国际车展应时而生
6.上海牌照拍卖的前世今生
7.上汽大众开创轿车产业新纪元
8.海南汽车走私玄机隐现
9.轿车私有化破冰试水
10.港京拉力赛揭开新视野
二、第yi支柱(1988-1998)
11.“94版”汽车产业政策因何颁布
12.“轿车文明”惊现大讨论
13.广标破产引发合资质疑
14.轿车竞争首现“三剑客”
15.汽车销售试验破土而出
16.鲁冠球现象背后的传奇
17.中国家轿研讨成世界焦点
18.农用车为何进中南海
19.饱受诟病的“模仿秀”为何泛滥
20.“桑塔纳共同体”背后之手
三、驱动家国(1998-2008)
21.汽车步入“与狼共舞”时代
22.汽车“黄金十年”狂欢的思考
23.“6”转“7”的民间胜利
24.中国家庭轿车元年来了
25.“新老三样”叫板的欢腾
26.4S店引发汽车销售变革
27.汽车销量破千万为何产业还“缺钙”
28.上海F1重塑中国地标
29.达喀尔赛事开创体育营销新理念
30.上南合作拉开汽车业合并大幕
四、改变格局(2008-2018)
31.吉利为何收购沃尔沃
32.互联网汽车下的中国新机遇
33.本土汽车品牌的苦难与辉煌
34.中国会出现特斯拉吗
35.汽车转型是“道”还是“术”
36.上海创新港能否成为“汽车硅谷”
37.留下汽车文明的足迹
38.共享经济改变未来汽车生态
39.红旗何日再辉煌
40.汽车进入文化输出时代
[前言]
汽车,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春节前,在一次与汽车圈媒体人偶然的聚会中谈到这个话题,也就自然想到中国汽车四十年。那么,在这四十年里,汽车在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有过怎样的故事?又有什么值得回味和思考的?
毋庸置疑,汽车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角色,而且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故有人说,汽车会改变中国;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的表情;更有人说,它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舞台。这一切不外乎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还是感知世界认知当下的重要手段之一,抑或是洞察未来不可或缺的窗口。
这就表明,汽车确实在改变中国。不管持什么观点和看法,也不管有怎样的经历和艰辛,或者说不管深陷怎样的风险和质疑,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和挫折,汽车始终是站立时代潮头的风向标,代表着中国的自信和方向。
迄今为止,还找不出一个产业像汽车这样精彩,牵绕人们的神经;也从来没有一个产业像汽车这样事关一个大国的初心和抉择。原因很简单,这是关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生活方式、观念表达等诸多现代领域的物质呈现,也是大国精神领域和意识形态的文化体现。我们看到,汽车不仅在构造中国文化,也在构造未来的中国。quan威研究早就论述过,“汽车产业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美国,它也必将改变21世纪的中国。”
这不是恭维,而是中国处于进行时的华彩乐章。从历史上来看,汽车是zui早涉及改革开放的行业。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践行者;也是饱受争议和责难,但也是锐意进取、不断变革、充满朝气的行业。
早在1978年,时任一机部副部长,主管中国汽车工业的饶斌就建议把“引进一条轿车加工装配线”放在上海。之前,国家已经派人到国外考察汽车产业。同年,“合资经营”概念引进,上海把一个轿车技改项目演变成一个轿车合资项目,开启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新纪元。此举也为中国对外合资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李岚清在他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写道:“‘中外合资经营’,今天来说已成为人所共知、十分平常的事情。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解放,但广大干部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似乎仍属于经济领域的‘禁区’。后来就轿车合资问题有关部门请示邓小平。他说,‘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搞合资经营。’”
然而,发展汽车业在中国并非一帆风顺,这里不仅有观念的转变,还有思想的解放,以及面对行业的转型,还有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关键是对汽车的认知。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发展汽车意味着什么?它将扮演什么角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是业内外关注的敏感话题。先是专业研讨,后是民众关注,再是社会热议,乃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可以说,汽车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zui为紧密的晴雨表,它既是时代记忆,也是社会表情。了解汽车,也就了解中国。此话并非虚言,而是历史见证。这是亿万人的经历,也是令世界瞠目结舌的巨变。轿车进入家庭,昨天还是梦。如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梦,而是生活消费品。汽车,将大国激活,由此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活力,让世界刮目相看,也让人不得不深信,未来中国不仅是汽车大国,还将是汽车的“轴心国”。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汽车自然是发展经济的火车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此推动了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它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将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结构以载货汽车为主转为以轿车生产为主,把市场结构从公费购买为主转为以家庭购买为主”。开拓和启动中国家庭轿车这一巨大市场,不仅对中国汽车工业,而且对世界汽车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然而,回到历史现场,对于发展汽车,确切地说,不是单纯的产业和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思想交锋和观念碰撞,以及面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纠结与斗争。事实上,我们是在面对外来技术强硬、文化强势、自身落后、体制僵化、市场封闭的环境下的艰难奋起。其中有困顿与压力,弱小与自尊,艰辛与迷茫,五味杂陈,不知所措,一度失去重心。
资料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时,我国汽车年产销量仅14.9万辆(产能18万辆),到2017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901.54万辆和2887.9万辆,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到,中国汽车是在极其弱小的基础上嫁接外来技术重新起步,在压力和质疑中由小做大,慢慢发展起来,尤其是自主品牌,是在歧视和冷眼中艰辛长大。而今,说中国是架在车轮上的大国谁也不会怀疑。但从这两组数据的强烈对比中,我们看到,前者的弱小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是以卡车为主;后者庞大到约占世界汽车产销量的三分之一,且是以轿车为主。
从叨陪末座到奉如上宾,内行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和境遇,反映了不同思维、不同观念、不同体制、不同市场的结果。过去,把汽车当作生产资料,如今把汽车当作生活方式。这种变化,正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面对汽车,众多预言家的盲目与肤浅暴露无遗,但也并非一片讴歌与赞美。“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和交流。人们只有借助于现在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但它又是由细节构成,故有“新闻是瞬间的历史”之说。这正是作为媒体的优势。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邀请了40位国内汽车圈的资深记者,选取汽车四十年的重要细节,重新回到历史现场,进行还原和梳理,试图回答和交流,以理解当下。
汽车的繁荣,严格地说是轿车;而轿车的繁荣,确切地说是家轿。这就不用赘述或解释,背后隐藏的并非商品那么单纯的文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未真正地建立起来。纵观四十年,汽车zui为典型,即便是自主品牌已经崛起,我们依然脆弱、易碎,大而不强,只是经济自信、政治自信、道路自信,却没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轿车产业始于中国改革开放。这是象征,也是意志,还是形象。改革开放四十年,离不开汽车。它是成果,也是问题,更是课题。回顾历史,它的精彩并不仅限于改变,而是认知和眼界的打开,由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鉴于此,沿着汽车带来的变化和思考,以及面对的挑战,事实上正是新时代所提出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如果说,引入汽车思维为今日中国打下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驾驭汽车转型则为当下中国加快新时代的步伐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所以,中国汽车四十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蓝本之一。这并不为过,亦是一面明镜。
回顾历史,砥砺前行。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仅记录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四十年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史诗。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加入WTO对汽车产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以及后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如何颠覆传统格局的。书中没有回避其中的挑战和困境,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汽车人在变革浪潮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我看到了中国品牌如何从低端模仿,一步步走向中高端,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这种“向上”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启示。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汽车本身,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蕴含的韧性与活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看表面的数据和宏观的政策,更要深入到具体的产业,去感受它的脉搏和呼吸。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以汽车产业为切入点,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整个社会经济体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起步,又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书中对不同时期,中国汽车产业与国际巨头之间的互动,以及中国品牌是如何在竞争中学习、成长,甚至最终实现反超的描绘,都非常精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事物讲得通俗易懂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中国汽车四十年》正是这样一本难得的佳作。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宏大画卷。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访谈和生动的故事,将汽车工业的发展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从中了解了早期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历程,以及那些在那个年代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们;了解了不同时期消费者需求的特点,以及汽车厂商是如何根据这些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可以如此有趣和引人入胜。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叙述,都过于宏大和概念化,缺乏一种“人味儿”。这本《中国汽车四十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技术手册,也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经济理论。相反,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将抽象的“发展”具象化。我看到了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人们是如何与汽车产生联系的。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是为了梦想,有的是为了改变生活。书中关于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描写,非常引人入胜。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一辆辆崭新的汽车,如何一点点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图景。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中国汽车四十年”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陈旧、官方叙事的味道,仿佛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行业报告。我更倾向于那些能触及到行业背后真实脉络、个体奋斗史的书籍。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的细节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背后,去挖掘那些鲜活的人物和决策。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汽车产业面临的重重困难:技术瓶颈、资金匮乏、市场认知度低下,甚至还有国际巨头的强势挤压。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汽车人,他们是如何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从模仿到学习,再到尝试自主创新。那些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而通宵达旦的工程师,那些为了争取一个合作机会而奔波海外的领导者,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工业制造类的书籍感到有些距离感,觉得它们往往过于枯燥和专业。然而,当我翻开《中国汽车四十年》时,这种感觉瞬间被打破了。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他没有回避其中的技术难题和市场挑战,却又善于将这些复杂的内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人物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书中关于那些早期汽车工程师和创业者的描写,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强力推动的结果。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在这背后,有着太多个人奋斗、企业探索和市场力量的合力。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那些早期汽车制造厂的艰辛创业过程,那些充满理想主义的先驱者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通过集体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一点点地将蓝图变为现实。我看到了他们面对外部竞争时的焦虑,也看到了他们抓住机遇时的果敢。书中对一些标志性车型诞生的故事,描述得尤为生动,不仅仅是产品的介绍,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辆中国制造的汽车,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工业崛起的梦想。
评分我一直以为,汽车工业的进步,主要取决于技术和资本。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观念、甚至是集体记忆,在其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作者巧妙地将汽车工业的发展,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我读到了汽车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是如何随着经济发展而演变的,从最初的“大件儿”,到如今的“必需品”;读到了人们对汽车品牌的认知是如何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形成自己的偏好的。书中关于消费者对国货品牌态度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背后所反映出的民族自信心的增强,都让我深有感触。这不仅仅是一部工业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用车理念和生活方式演变的心灵史。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变化”。它不仅仅是关于汽车产品本身的更新换代,更是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我从书中看到了,汽车是如何从一个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大家伙”,逐渐成为普通家庭出行的重要伙伴。我看到了,中国汽车品牌是如何从默默无闻,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书中对不同时期消费者需求的演变、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家政策导向的调整,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汽车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生活方式进步的生动写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史,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总觉得它是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整个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跌宕起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宏观却又足够细腻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汽车本身,更是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技术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我读到的是,汽车从最初的“奢侈品”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象征着富裕和身份的符号,演变成承载着家庭出行、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载体。书中对不同时期消费者需求的演变、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家政策导向的调整,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合资与自主品牌之间此消彼长的博弈描写印象深刻,那种既要拥抱外部技术,又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纠结与挣扎,真实而又令人感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