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定價:35.00元
作者:王明珂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80230043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運用“邊緣研究”方法,對“華夏邊緣”作瞭新的解讀。作者認為,所謂“邊緣研究”,就是“這種研究法將研究的重點由民族的內涵轉移至民族的邊緣”。並由此通過對“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華夏族群邊緣的維持與變遷”等的論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成為非華夏。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作為一位研究中國邊疆民族史的颱灣學者,作者引用大量曆史、考古和人類學資料,從一個新的角度——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曆史迴憶——來解讀華夏(中國人)的本質,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成為非華夏。
目錄
大陸簡體版自序
序論 什麼是中國人
部分 邊緣與內涵
章 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
第二章 記憶、曆史與族群本質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
第二部分 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
第四章 清海河湟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六章 西遼河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三部分 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
第七章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
第八章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
第九章 邊緣人群健夏化曆程:吳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漢人的形成:漢代中國人的邊疆異族意象
第四部分 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第十一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
第十二章 一個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結語 資源競爭、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王明珂,1952年齣生於颱灣。1979、1983年先後畢業於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曆史研究所,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責任職於中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教於颱灣大學、清華大學、颱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校。主要從事於中國民族史、族群認同、曆史與
文摘
序言
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是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感到非常著迷的議題:族群認同的形成與變遷。在如今全球化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理解不同族群的身份認同,以及這種認同如何受到曆史、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將“華夏邊緣”作為一個重要的考察對象,這本身就極具啓發性。這意味著它不僅僅關注那些被傳統史學界視為“主流”的族群,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可能在曆史進程中被邊緣化,但卻同樣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貢獻瞭力量的群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剖析這些族群的文化特徵、社會結構,以及他們在與“華夏”互動的過程中,如何保留、改造或重塑自身的認同。這種從具體族群的視角齣發,去理解更宏觀的曆史進程和文化變遷,是我非常欣賞的研究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洞見,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豐富內涵及其曆史演變。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源於它所提齣的“曆史記憶”這一視角。曆史並非僅僅是王朝更迭、大事記的堆砌,它更是無數個體和群體記憶的集閤體。而當這些記憶發生斷裂、變形,或者被主流敘事所壓抑時,我們對過去的認知就可能變得片麵甚至失真。這本書以“華夏邊緣”為切入點,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切入點。那些曾經生活在“中心”之外的族群,他們的曆史經驗、文化傳統,以及他們自身對“華夏”的認知,很可能與書寫主流曆史的視角大相徑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被忽略的聲音,展現齣不同的曆史敘事,從而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華夏”的形成過程,理解其內部的多樣性和張力。這種從“邊緣”迴溯“中心”的做法,本身就具有一種顛覆性的力量,它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宏大曆史敘事,提醒我們注意曆史的復雜性以及記憶的主觀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撐和精闢的分析,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圖景。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的方式。長久以來,我們接觸到的曆史敘事,往往是從“中心”視角齣發,強調統一、整閤,而那些在地理上、文化上處於“邊緣”的族群,他們的聲音和經曆,往往被稀釋或簡化。這本書以“華夏邊緣”為主題,我覺得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反嚮”視角。通過關注這些邊緣族群,我們可以看到“華夏”這個概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與外部世界持續的互動和碰撞中不斷被定義和再定義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些邊緣族群如何通過自身的曆史記憶,來構建和維係他們的族群認同,以及這種認同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與“華夏”的認同發生復雜而微妙的關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學術研究,同時又不失故事的生動性,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理解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群體,為構建今日中國所做的貢獻。
評分從書名《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來看,這本書無疑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學術領域。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中心”的宏大敘事,更需要深入到那些被傳統史學略過的“邊緣”地帶,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聲音和故事。這本書的“華夏邊緣”概念,就預示著它會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領域。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展現齣這些邊緣族群如何通過獨特的曆史記憶,來維係和塑造他們的族群認同。這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敘述,更是關於一群人的集體意識、文化傳承以及他們在這個廣闊的“華夏”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視角,打破我們對曆史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多元、更加豐富、更加動態的中國曆史圖景,同時也為理解當下中國的族群關係提供深刻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名《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就足夠吸引我瞭。作為一個對中國曆史和民族構成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邊緣”地帶,往往蘊藏著更豐富、更真實的文化肌理。王明珂教授的名字本身就帶有學術的重量,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也一直是我獲取深度研究的可靠渠道。所以,在還沒翻開書頁之前,我腦海中就已經勾勒齣瞭這本書可能帶來的驚喜:它或許會帶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探尋那些曾經存在於華夏版圖邊緣的族群,他們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如何與“華夏”這個概念發生碰撞、融閤,甚至對抗。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些邊緣族群的“曆史記憶”是如何被塑造、傳承,又如何影響著他們當下的“族群認同”。這不僅是對學術邊界的拓展,更是一種對文化多元性的深刻體認,是對“中國”這個概念更具包容性理解的嘗試。我渴望從中看到鮮活的人物故事,感受到曆史的脈搏,理解那些曾經的“少數”是如何共同構築瞭今日中國的復雜圖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