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1-12册)》 (清)毕沅 撰, 中华书局

《续资治通鉴(1-12册)》 (清)毕沅 撰,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毕沅 撰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资治通鉴
  • 清史
  • 毕沅
  • 中华书局
  • 史书
  • 编年体史书
  • 史料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4694
商品编码:280843319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续资治通鉴(1-12册)

定价:210.00元

作者:(清)毕沅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9-08-01

ISBN:9787101004694

字数:3600000

页码:4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5.325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中国古籍经典著作,遵循《资治通鉴》的结构编辑而成。

内容提要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长”。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先后在其幕中。

目录



標点续资治通鉴说明
冯序
詹事钱先生书
章学诚: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
章学诚:邵与桐别传
卷 宋纪 太祖 建隆元年庚申(九六0)正月至十二月
卷第二 太祖 建隆二年辛酉(九六一)正月至三年壬戌(九六二)十二月
卷第三 太祖 乾德元年癸亥(九六三)正月至二年甲子(九六四)三月
卷第四 太祖 乾德二年甲子(九六四)四月至四年丙寅(九六六)十二月
卷第五 太祖 乾德五年丁卯(九六七)正月至开宝二年己巳(九)六月
卷第六 太祖 开宝二年己巳(九)七月至四年辛未(九七一)九月
卷第七 太祖 开宝四年辛未(九七一)十月至七年甲戌(九七四)八月
卷第八 太祖 开宝七年甲戌(九七四)九月至九年丙子(九七六)十一月
卷第九 太宗 太平与国元年丙子(九七六)十二月至四年己卯(九七九)二月
卷第十 太宗 太平与国四年己卯(九七九)三月至六年辛巳(九八一)九月
卷第十一 太宗 太平与国六年辛己(九八一)十月至八年癸未(九八三)九月
卷第十二 太宗 太平天与国八年癸未(九八三)十月至八年癸未(九八三)九月
卷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九八六)正月至四年丁亥(九八七)十二月
卷第十四 太宗 端拱元年戊子(九八八)正月至二年己丑(九八九)三月
卷第十五 太宗 端拱二年己丑(九八九)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九九一)八月
卷第十六 太宗 淳化二年辛卯(九九一)九月至四年癸己(九九三)九月
卷第十七 太宗 淳化四年癸巳(九九三)十月至五年甲午(九九四)六月
卷第十八 太宗 淳化五年甲午(九九四)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九九六)六月
卷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九九六)七月至三年丁酉(九九七)十二月
卷第二十 真宗 咸平元年戊戌(九九八)正月至二年己亥(九九九)五月
卷第二十一 真宗 咸平二年己亥(九九九)六月至三年庚子(一000)三月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资治通鉴》:一部纵贯千年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组织编纂,是一部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的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记载了从战国初期到五代十国末期,共计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的百科全书。 一、 宏大的叙事视野与严谨的史学态度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初衷,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他怀揣着为君王提供治国借鉴的宏愿,以“鉴”之名,将历史的经验教训呈现在统治者面前。因此,《资治通鉴》的叙事视野极其宏大,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60年),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变革、军事冲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在史料运用上,《资治通鉴》展现了司马光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以历代官方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为基础,同时广泛搜集了大量的野史、碑志、文集、奏疏等一手资料。编纂过程中,司马光对于史料的取舍、考证、辨析一丝不苟,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原貌。书中大量引用原始文献,并在“考异”中对不同史料的差异进行详细说明,体现了其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二、 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洞察 《资治通鉴》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在于司马光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发展脉络以及深远影响的深刻洞察。 政治智慧的宝库: 《资治通鉴》深入剖析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揭示了政治体制的优劣、统治者决策的得失。书中对君臣关系、权力斗争、权力制衡、改革与保守的论述,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对秦朝统一六国后的速亡原因分析,对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的得失评估,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经验总结,都充满了深刻的政治洞察。 军事谋略的经典: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战争,从战役的起因、过程到结果,再到战略战术的运用,都做了精细的描绘。书中对孙子兵法等军事理论的实践运用,对地形、天气、人心等因素的考量,以及对军事人才的评价,都使其成为军事爱好者和研究者不可多得的读物。 经济发展的脉络: 尽管《资治通鉴》以政治和军事为主,但书中也穿插了对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商业活动、赋税制度等方面的记载,勾勒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变迁。 文化演进的缩影: 历史的进程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演变。《资治通鉴》在叙述政治军事事件的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争鸣、社会风尚的变迁以及制度文化的发展。 外交策略的考量: 国际关系和民族交往也是《资治通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各朝代的对外政策、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以及处理边疆问题的策略,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三、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结合 《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体例,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叙述,便于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但司马光又并非拘泥于纯粹的编年,他在叙述中往往会围绕某个重要的事件或人物,进行集中的阐述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纪事本末体的特点,使得叙述更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四、 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资治通鉴》问世以来,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史学之冠”。它不仅为后世史家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也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深刻启示。 史学价值: 《资治通鉴》在史料的搜集、考证、辨析以及叙事结构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史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政治价值: 司马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初衷,使得《资治通鉴》充满了政治智慧。其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揭示,对君臣之道、权谋策略的分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价值: 《资治通鉴》是一部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巨著,通过阅读,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是一部集史学性、政治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伟大史学著作。它以其宏大的叙事、严谨的态度、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的窗口,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启迪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最重要的是要理解那些“为什么”。为什么王朝会兴盛,又为何会衰亡?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又为何会走向和平?《续资治通鉴》恰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我们得以窥探这些历史“为什么”的端倪。毕沅先生的叙事,并非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他对于事件的因果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对于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有着细致的考量。通过阅读,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更为复杂的动因。这种抽丝剥茧、探究本源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真相的渴求。

评分

拿到这套《续资治通鉴》后,我感到非常欣喜。我一直以来都对清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毕沅先生的这部著作,无疑是了解清代历史绕不开的经典。中华书局的出版质量,一如既往地令人称道,精美的装帧,考究的字体,优质的纸张,都为这次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尤其喜欢它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考证和深入分析,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和深远影响。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让我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这套书不仅仅是属于历史学者的专业读物,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清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毕沅先生的叙述风格,在保持史学严谨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可读性。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描绘得清晰明了。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其他版本的清史,但总感觉不如这套书来得扎实和全面。中华书局的出版,更是为这套巨著增添了光彩,使其成为了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是在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选择提供借鉴。《续资治通鉴》所记录的清朝三百年的兴衰更迭,充满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从帝王的决策到臣民的命运,从国家的战略到个人的奋斗,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规律。毕沅先生的叙事,让我对“盛世”与“危机”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改革”与“守旧”的权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的人们是这样做的,历史是否会走向另一种可能?这种“假如”的思考,恰恰是历史阅读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

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为宏观和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在学校里,我们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而《续资治通鉴》则将这些碎片有机地连接起来,勾勒出清朝三百年的宏伟画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重要人物的详尽记述,他们的功过是非,他们的政治智慧,他们的性格缺陷,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阅读这些人物传记,就像在与历史上的智者对话,从中汲取经验,反思自身,这对于个人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时会与其他历史资料进行对照。毕沅先生的《续资治通鉴》在史料的取舍和叙述的角度上,都有其独到的地方。它在继承《资治通鉴》的严谨求实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清代学者特有的史学眼光。我非常欣赏它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例如清初的政治格局、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以及晚清的内忧外患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细致的分析。阅读这套书,就如同站在一个高处,俯瞰历史的长河,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潮起潮落,那些暗流涌动,以及那些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都足以让我沉浸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那种循序渐进地阅读历史的感觉,一点点地拼凑出历史的全貌。毕沅先生的史笔,功力深厚,他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都令人叹服。我常常在阅读中,发现一些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或者对一些已经了解的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历史,如何去理解人物,如何去洞察时代。在每一次阅读的间隙,我都感到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对历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评分

这套书的份量,不仅仅体现在其厚重的纸张和庞大的篇幅上,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深度与广度。它从明朝灭亡的烽火硝烟开始,一路铺陈开来,直至晚清的动荡年代。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聆听帝王的诏令,感受大臣们的进退,体会时代的脉搏。毕沅先生的笔触,时而沉雄激昂,描绘金戈铁马的征伐;时而委婉细腻,剖析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阅读这本书,绝非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开启一段新的思考,每一次合上,都留下对过往的无尽回味。

评分

收到这套书后,我尝试着每天阅读几页,但常常会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地就读了许多。中华书局的印刷质量,无论是纸张的厚度、墨色的浓淡,还是整体的装帧设计,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装帧上的匠心独运,使得它既是一套可供研读的历史巨著,也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打开书页,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了一种宁静而专注的阅读氛围。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如此精美的实体书,静下心来,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实属难得的体验。

评分

当收到这套《续资治通鉴(1-12册)》时,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期待,是因为毕沅先生续写《资治通鉴》的宏伟抱负,以及中华书局精良的出版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书架上的珍品;忐忑,则源于对这套巨著内容的敬畏,它承载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风云,非一朝一夕能够消化。翻开第一卷,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又庄重的排版,纸张的质感极佳,触手温润,字迹清晰,即便是在昏黄的灯光下阅读,也毫无压力。我尤其欣赏中华书局在校勘和注释方面的严谨态度,那些细致入微的批注,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幽深之处,帮助我这个普通读者理解那些晦涩的典故和复杂的政治斗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