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19859 9787111595366 9787122311078
锂离子电池手册
本手册介绍的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存储类型,并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由于锂离子电池快速的能量转化能力、可分体式的安装、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包括可移动设备领域和固定设备领域),使得锂离子电池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详细描述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的手册,还对电池生产、回收、标准化、电气和化学安全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对今后新能源系统的全面建立是非常有意义的。本书适合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人员、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前言
编辑的话
一部分 储能系统/电池系统概述
1章 储能系统/电池系统概述3
二部分 锂离子电池
2章 锂离子电池概述11
3章 材料和功能17
4章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25
5章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35
6章 电解质和导电盐47
7章 隔离膜59
8章 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结构71
9章 锂离子电池单体80
10章 锂电池系统的密封和橡胶部件90
11章 传感器和测量技术98
12章 继电器、开关、线束和插接件105
13章 电池热管理121
14章 电池管理系统130
15章 软件139
16章 电池技术发展趋势146
三部分 电池生产
17章 锂离子电池单体的生产流程163
18章 锂离子电池单体和电池的生产工艺176
19章 电池单体生产工厂的建设185
20章 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检测方法194
四部分 其他课题
21章 锂离子电池开发、生产和回收的边缘领域205
22章 锂离子电池开发和应用时的工作安全207
23章 化学安全保护215
24章 电气安全保护227
25章 汽车的功能安全234
26章 锂离子电池的功能和安全测试246
27章 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运输257
28章 锂离子电池的回收265
29章 电池系统生产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274
30章 锂离子电池安全和性能标准284
五部分 电池应用
31章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295
32章 电池系统在电动车辆上的应用需求303
33章 电池系统在固定储能系统上的应用需求323
本书总结了锂电池基础理论、关键材料、电池技术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各种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工艺进行了详尽介绍。全书共分为15章,涉及能量储存和转化的基本要素、锂电池、嵌入原理、刚性能带理论模型应用于锂嵌入化合物的可靠性、二维正极材料、单元素离子的三维框架正极材料、聚阴离子正极材料、氟代聚阴离子化合物、无序化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电池电解质与隔膜、储能纳米技术、试验技术、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锂离子电池技术等内容。
本书具有全面、具体、新颖、实用的特点,可以作为我国从事锂电池研究、生产、应用的各类科技与专业人员的一部价值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各类高校、研究院所从事电化学及材料学相关专业师生的有益参考书。
第1章能量储存和转化的基本要素
1.1能量储存能力/001
1.2不间断能量供应/002
1.3纳米储能/003
1.4储能/004
1.5电化学电池简要历史/006
1.5.1重要里程碑/006
1.5.2电池设计/007
1.6电池的重要参数/008
1.6.1基本参数/008
1.6.2循环寿命与日历寿命/011
1.6.3能量、容量和功率/012
1.7电化学系统/013
1.7.1电池组/013
1.7.2电致变色与智能窗/014
1.7.3超级电容器/015
1.8总结与评论/016
参考文献/016
第2章锂电池
2.1引言/019
2.2发展历史概述/020
2.3一次锂电池/022
2.3.1高温锂电池/022
2.3.2固态电解质锂电池/023
2.3.3液态正极锂电池/025
2.3.4固态正极锂电池/025
2.4二次锂电池/029
2.4.1锂-金属电池/029
2.4.2锂离子电池/031
2.4.3锂聚合物电池/035
2.4.4锂-硫电池/036
2.5锂电池经济/037
2.6电池模型/038
参考文献/039
第3章嵌入原理
3.1引言/045
3.2嵌入机理/046
3.3吉布斯相律/047
3.4典型嵌入反应/049
3.4.1完美的化学计量比化合物:Ⅰ类电极材料/049
3.4.2准两相系统:Ⅱ类电极/051
3.4.3两相系统:Ⅲ型电极/051
3.4.4邻域:Ⅳ型电极/052
3.5插层化合物/052
3.5.1合成插层化合物/052
3.5.2碱金属插层化合物/053
3.6插层化合物的电子能量/054
3.7插层化合物高电压的产生原理/055
3.8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056
3.9相转化反应/058
3.10合金化反应/058
参考文献/059
第4章刚性能带理论模型应用于锂嵌入化合物的可靠性
4.1引言/062
4.2费米能级的演变/062
4.3TMDs的电子结构/064
4.4锂嵌入TiS2材料/066
4.5锂嵌入TaS2材料/068
4.6锂嵌入2H-MoS2材料/069
4.7锂嵌入WS2材料/071
4.8锂嵌入InSe材料/072
4.9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074
4.10总结与评论/075
参考文献/075
第5章二维正极材料
5.1引言/077
5.2二元层状氧化物/077
5.2.1MoO3/077
5.2.2V2O5/080
5.2.3LiV3O8/082
5.3三元层状氧化物/083
5.3.1LiCoO2(LCO)/084
5.3.2LiNiO2(LNO)/086
5.3.3LiNi1-yCoyO2(NCO)/087
5.3.4掺杂的LiCoO2(d-LCO)/089
5.3.5LiNi1-y-zCoyAlzO2(NCA)/091
5.3.6LiNi0.5Mn0.5O2(NMO)/092
5.3.7LiNi1-y-zMnyCozO2(NMC)/092
5.3.8Li2MnO3/095
5.3.9富锂层状化合物(LNMC)/097
5.3.10其他层状化合物/099
5.4总结与评论/099
参考文献/100
第6章单元素离子的三维框架正极材料
6.1引言/110
6.2二氧化锰/111
6.2.1MnO2/112
6.2.2锰基复合材料/112
6.2.3MnO2纳米棒/113
6.2.4水钠锰矿/115
6.3锂化二氧化锰/116
6.3.1Li0.33MnO2/116
6.3.2Li0.44MnO2/117
6.3.3LiMnO2/118
6.3.4LixNa0.5-xMnO2/119
6.4尖晶石锂锰氧化物/119
6.4.1LiMn2O4(LMO)/119
6.4.2锰酸锂表面修饰/123
6.4.3缺陷尖晶石/124
6.4.4锂掺杂尖晶石/124
6.55V尖晶石/126
6.6钒氧化物/128
6.6.1V6O13/128
6.6.2LiVO2/129
6.6.3VO2(B)/130
6.7总结与评论/130
参考文献/131
第7章聚阴离子正极材料
7.1引言/138
7.2合成路线/140
7.2.1固相法/140
7.2.2溶胶-凝胶法/141
7.2.3水热法/141
7.2.4共沉淀法/141
7.2.5微波合成/141
7.2.6多元醇与溶剂热过程/142
7.2.7微乳液/142
7.2.8喷雾技术/142
7.2.9模板法/142
7.2.10机械活化/143
7.3晶体化学/144
7.3.1橄榄石磷酸盐的结构/144
7.3.2诱导效应/146
7.4优化的LiFePO4粒子的结构与形貌/147
7.4.1磷酸铁锂的XRD谱/147
7.4.2优化的磷酸铁锂的形貌/148
7.4.3局域结构与晶格动力学/148
7.5磁性和电子特性/150
7.5.1本征磁性/150
7.5.2γ-Fe2O3杂质的影响/151
7.5.3Fe2P 杂质的影响/152
7.5.4磁极性效应/154
7.6碳包覆层/157
7.6.1碳层的表征/157
7.6.2碳层质量/158
7.7化学计量比偏差的影响/160
7.8LFP颗粒暴露于水中的老化/161
7.8.1水浸LFP颗粒/162
7.8.2长期暴露于水中的LFP颗粒/163
7.9LFP的电化学性能/163
7.9.1循环性能/163
7.9.2电化学特性与温度/164
7.104V正极LiMnPO4/166
7.11聚阴离子高电压正极材料/167
7.11.1橄榄石材料的合成/168
7.11.25V正极材料LiNiPO4/168
7.11.35V正极材料LiCoPO4/168
7.12NASICON类型化合物/170
7.13聚阴离子硅酸盐Li2MSiO4(M=Fe,Mn,Co)/171
7.14总结和展望/173
参考文献/174
第8章氟代聚阴离子化合物
8.1引言/185
8.2聚阴离子型化合物/185
8.3氟代聚阴离子/187
8.3.1氟掺杂LiFePO4/187
8.3.2LiVPO4F/188
8.3.3LiMPO4F(M=Fe,Ti)/190
8.3.4Li2FePO4F(M=Fe,Co,Ni)/191
8.3.5Li2MPO4F(M=Co,Ni)/191
8.3.6Na3V2(PO4)2F3混合离子正极材料/192
8.3.7其他氟磷酸盐/193
8.4氟硫酸盐/193
8.4.1LiFeSO4F/194
8.4.2LiMSO4F(M=Co,Ni,Mn)/195
8.5总结与评论/196
参考文献/197
第9章序化合物
9.1引言/203
9.2序MoS2/204
9.3水合MoO3/206
9.4MoO3薄膜/207
9.5序钒氧化物/211
9.6LiCoO2薄膜/213
9.7序LiMn2O4/214
9.8序LiNiVO4/216
参考文献/217
第10章锂离子电池负极
10.1引言/221
10.2碳基负极/223
10.2.1硬碳/223
10.2.2软碳/223
10.2.3碳纳米管/224
10.2.4石墨烯/225
10.2.5表面修饰碳材料/226
10.3硅负极/226
10.3.1Si薄膜/228
10.3.2Si纳米线/228
10.3.3多孔Si/230
10.3.4多孔纳米管/纳米线与纳米颗粒/232
10.3.5纳米结构Si包覆及SEI稳定性/233
10.4锗/234
10.5锡和铅/235
10.6具有插层-脱嵌反应的氧化物/236
10.6.1TiO2/236
10.6.2Li4Ti5O12/242
10.6.3Ti-Nb氧化物/246
10.7基于合金化与去合金化反应的氧化物/246
10.7.1Si氧化物/246
10.7.2GeO2和锗酸盐/248
10.7.3Sn氧化物/248
10.8基于转化反应的负极/252
10.8.1CoO/253
10.8.2NiO/254
10.8.3CuO/257
10.8.4MnO/258
10.8.5尖晶石结构氧化物/260
10.8.6具有刚玉结构的氧化物:M2O3(M=Fe,Cr,Mn)/264
10.8.7二氧化物/266
10.9尖晶石结构三元金属氧化物/267
10.9.1钼化合物/267
10.9.2青铜型氧化物/268
10.9.3Mn2Mo3O8/269
10.10基于合金和转化反应的负极/269
10.10.1ZnCo2O4/269
10.10.2ZnFe2O4/270
10.11总结与评论/271
参考文献/272
第11章锂电池电解质与隔膜
11.1引言/300
11.2理想电解质的性质/300
11.2.1电解质的组成/301
11.2.2溶剂/301
11.2.3溶质/302
11.2.4包含离子液体的电解质/303
11.2.5聚合物电解质/305
11.3锂电池中电极-电解质界面钝化现象/306
11.4现有商业化电解质体系存在的问题/307
11.4.1不可逆容量损失/307
11.4.2使用温度范围/308
11.4.3热失控:安全与危害/308
11.4.4离子传输能力的提升/308
11.5电解质设计/308
11.5.1SEI膜的控制/309
11.5.2锂盐的安全问题/309
11.5.3过充保护/311
11.5.4阻燃剂/311
11.6隔膜/313
11.7总结/315
参考文献/315
第12章储能纳米技术
12.1引言/322
12.2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323
12.2.1湿化学法/323
12.2.2模板合成法/327
12.2.3喷雾热解法/327
12.2.4水热法/328
12.2.5喷射研磨/330
12.3序表面层/331
12.3.1一般注意事项/331
12.3.2LiFePO4纳米颗粒的序层/332
12.3.3LiMO2层状化合物的序层/334
12.4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336
12.5纳米功能材料/337
12.5.1WO3纳米复合材料/337
12.5.2WO3纳米棒/338
12.5.3WO3纳米粉末和纳米膜/338
12.5.4Li2MnO3岩盐纳米结构/339
12.5.5NCA材料中的铝掺杂效应/339
12.5.6MnO2纳米棒/340
12.5.7MoO3纳米纤维/341
12.6总结与评论/342
参考文献/343
第13章试验技术
13.1引言/348
13.2理论/348
13.3嵌入参数的测量/349
13.3.1电化学电势谱/349
13.3.2间歇恒电流电位滴定法/351
13.3.3电化学阻抗谱/353
13.4应用:MoO3电极的动力学研究/354
13.4.1MoO3晶体/354
13.4.2MoO3薄膜/354
13.5递增容量分析法(ICA)/355
13.5.1简介/355
13.5.2半电池的递增容量分析法/357
13.5.3全电池的ICA和DVA法/361
13.6固相传输测量技术/362
13.6.1电阻率测量/362
13.6.2霍尔效应测试法/362
13.6.3范德华测试技术/363
13.6.4光学性质测试/364
13.6.5离子电导率测定:复合阻抗技术/367
13.7磁性质测试在正极材料固体化学中的应用/370
13.7.1LiNiO2/370
13.7.2LiNi1-yCoyO2/371
13.7.3硼掺杂的LiCoO2/373
13.7.4LiNi1/3Mn1/3Co1/3O2/375
参考文献/375
第14章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14.1引言/379
14.2实验与方法/380
14.2.1扣式电池制备/380
14.2.2差示扫描量热仪(DSC)/380
14.2.3商业18650电池实验/380
14.3LiFePO4-石墨电池的安全性/382
14.4使用离子液体的锂离子电池/388
14.4.1不同电解液中石墨负极性能/388
14.4.2不同电解液中LiFePO4正极性能/390
14.5表面修饰/391
14.5.1能量示意图/392
14.5.2层状电极的表面包覆/393
14.5.3尖晶石电极的表面修饰/394
14.6总结与评论/395
参考文献/396
第15章锂离子电池技术
15.1容量/400
15.2负极/正极容量比/400
15.3电极载量/401
15.4衰降/401
15.4.1晶体结构破坏 /401
15.4.2SEI 膜讨论/402
15.4.3正极基团迁移 /402
15.4.4腐蚀/402
15.5制造与包装/402
15.5.1步骤 1:电极活性材料颗粒的制备/402
15.5.2步骤 2: 电极叠片的制备/404
15.5.3装配过程/407
15.5.4化成过程/408
15.5.5充电器/408
参考文献/409
缩略词
我对科技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技术,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锂电池,无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新能源技术之一,它驱动着我们手中的设备,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甚至重塑着我们的能源结构。正因如此,当我在网上看到“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的组合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添加到购物车。 当时,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我设想自己能够深入理解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材料科学,了解其发展历程,并能够对未来技术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我甚至幻想,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能够提升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到手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实体书特有的厚重感和质感,这让我对即将获得的知识充满了期待。我甚至花了些时间,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心里既感到一丝挑战,又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兴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段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两本书的学习中。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就在我准备开始系统阅读时,我突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需要我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完成。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脑子里充满了各种项目细节和会议安排,根本无暇顾及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书籍。于是,这两本书,就这样被我暂时搁置了。 渐渐地,这两本书就成为了我书架上的一道“沉默的风景”,提醒着我曾经有过一个想要学习的梦想,但却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每次当我整理书架,看到它们时,心中都会涌起一丝莫名的失落感,仿佛错过了某个重要的学习契机。 对我而言,这两本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象征”,它代表着我曾经对某个领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虽然我并没有真正地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但它们的存在,仍然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对科学探索的种子,提醒着我,在生活的间隙中,总有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未知领域。
评分我一直对科技前沿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新兴技术。锂电池,作为当下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的发展和应用,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因此,当我看到“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的组合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 当时,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美好的学习蓝图:我将系统地学习锂电池的电化学原理,理解其材料构成,掌握其充放电机制,甚至能够窥探到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我期待着,通过这两本书,能够将我对这个领域的零散认知,转化为一个系统、深入的知识体系。我甚至想象,自己能够就此展开一些相关的研究,或者在工作上获得新的启发。 收到书的那一刻,我确实有过短暂的欣喜。厚实的纸张,严谨的排版,都让我觉得这套书一定包含了丰富且有价值的内容。我甚至花了一些时间,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那些专业性极强的名词,心里既感到一丝挑战,又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兴奋。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段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两本书的学习中。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波折。在我尚未开始真正深入阅读之前,我便陷入了一段异常忙碌的时期,工作上的挑战接踵而至,让我不得不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当忙碌过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再找回最初那份沉浸式学习的专注度和热情了。 渐渐地,这两本书就成为了我书架上的一道“沉默的风景”。它们提醒着我,曾经有过一个想要深入了解锂电池的梦想,但却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每次当我整理书架,看到它们时,心中都会涌起一丝莫名的失落感,仿佛错过了某个重要的学习契机。 对我而言,这两本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象征”,它代表着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未来科技的憧憬。虽然我并没有真正地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但它们的存在,仍然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对科学保持好奇的种子,提醒着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将兴趣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是多么重要。
评分我一直对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关注,而锂电池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驱动力。购买这套“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的书籍,是我希望能够系统性地了解锂电池技术,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记得当时在网络上浏览时,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觉得它非常契合我的学习需求。 拿到书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我甚至一度设想,自己将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去分析当前的电动汽车市场,去理解储能技术的发展瓶颈,以及去展望未来的能源发展格局。我曾计划着,将书中的内容消化吸收,并将其与我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要复杂得多。在我刚开始准备阅读时,工作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紧急的项目,需要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忙于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根本无暇顾及阅读。于是,这两本书,就这样被我搁置在了书架的一角,成为了我“未竟事业”的见证。 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学习热情也渐渐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所消磨。我发现,要真正地掌握一门深奥的技术,需要的不仅仅是购买书籍,更需要的是持续的专注、大量的实践以及克服惰性的决心。而这些,恰恰是我当时所缺乏的。 尽管我并没有真正阅读过书中的任何内容,但它们在我心中,始终代表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探索”。每次当我整理书架,看到它们时,心中都会涌起一丝遗憾,仿佛错过了某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我总觉得,如果我能够在那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的我对锂电池的理解,一定会有所不同。 对我而言,这套书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象征”。它们提醒着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但真正将知识内化,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而这个过程,对我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两本书,将继续在我书架上,静静地等待着我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锂电池,作为当前最主流的储能技术,其应用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无不让我感到好奇。我记得当时在网上闲逛时,偶然看到了“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这样的书名,这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深入了解锂电池的原理,掌握其核心技术,甚至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急于翻开阅读。相反,我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就像一件珍贵的藏品。我享受着拥有这些“知识”的初步满足感,想象着自己未来能够将书中的内容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对锂电池领域颇有见解的人。我甚至在脑海中规划着,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工作,或者在与人交流时,能够有更深刻的见解。 然而,生活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意外”。就在我准备开始阅读之前,我突然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脑子里充满了各种项目细节和会议安排,根本无暇顾及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书籍。于是,这两本书,就这样被我暂时搁置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阅读热情也渐渐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所消磨。我发现,要真正地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需要的是一段完整且不受打扰的时间,以及高度的专注力。而这些,在我的生活节奏中,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 尽管我并没有真正深入阅读过这两本书的内容,但它们在我心中,始终代表着一种“学习的愿望”和“未完成的追求”。每次当我整理书架,看到它们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我仿佛听到了它们在无声地提醒我:你曾经想要了解的,还没有真正去探索。 对我来说,这两本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它们提醒着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但真正将知识内化,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而这个过程,对我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我一直对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锂电池,无疑是当下科技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驱动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甚至预示着未来的能源格局。正因如此,当我在网上看到“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加入购物车。 我当时设想,这两本书将成为我打开锂电池世界大门的钥匙。我渴望能够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从最基础的电化学原理,到复杂的材料科学,再到不断创新的技术应用。我甚至憧憬着,通过阅读,能够对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至于落后。 书到手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实体书特有的质感和重量,这让我对即将获得的知识充满期待。我甚至花了一些时间,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那些我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心里既感到一丝挑战,又有一种即将学习新知的兴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段时间里,将这两本书好好研读一番。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我准备开始系统阅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我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处理家庭事务中。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心思去关注任何与工作或学习相关的事情。当我最终从那段忙乱中抽身出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再找回当初那份饱满的学习热情了。 渐渐地,这两本书就像我书架上的一道风景,提醒着我曾经有过一段想要深入学习锂电池的时光,但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每次当我看到它们,心中都会涌起一丝遗憾,仿佛错过了某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我总觉得,如果我能够在那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的我对锂电池的理解,一定会有所不同。 对我而言,这两本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象征”,它代表着我曾经对某个领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虽然我并没有真正地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但它们的存在,仍然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对科学探索的种子,提醒着我,在生活的间隙中,总有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未知领域。
评分我一直对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非常关注,尤其是锂电池,它作为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核心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购买这套“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的书籍,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未来科技的好奇和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预判。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能够更系统地了解锂电池的原理、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技术走向。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确实有过短暂的兴奋。厚重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给我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我一度畅想,自己能够沉浸在书本的海洋中,一步步解开锂电池的奥秘,掌握其核心技术,甚至能够对其在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曾计划着,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阅读,并做好详细的学习笔记。 然而,生活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总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弯。在我尚未开始深入阅读之前,我便接到了一个紧急的项目任务,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几乎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在与各种截止日期赛跑,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于是,这套关于锂电池的书籍,就这样被我暂时搁置在了书架的显眼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热情慢慢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所消磨。我发现,要真正地掌握一门复杂的技术知识,需要的不仅仅是购买书籍,更需要的是持续的专注、大量的实践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而这些,恰恰是我在那个阶段所缺乏的。 尽管我并没有真正阅读过书中的任何内容,但它们在我心中,始终代表着一种“未实现的追求”和“知识的召唤”。每次当我整理书架,看到它们时,心中都会涌起一丝遗憾,仿佛错过了某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我总觉得,如果我能够在那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的我对锂电池的认知,一定会有所不同。 对我而言,这套书更多的是一种“对知识的向往”的具象化。它们提醒着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真正将知识内化,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而这个过程,对我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两本书,将继续在我书架上,静静地等待着我。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我完全没有读完,甚至连封皮都有些模糊的印象了。购买它更多的是一种冲动,或者说是一种对“锂电池”这个概念的模糊憧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在试图抓住一些我们认为“有用”或者“应该知道”的东西,而“锂电池”无疑是当下科技浪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记得当时看到“包邮”和“2本”的组合,心里大概闪过一丝“划算”的念头,好像拥有这两本书就能窥探到某种未来的秘密,或者至少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里,不至于显得那么落伍。 拿到书的时候,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还可以,至少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封面设计也比较简洁,虽然我记不起具体的图样了,但大概是和电池相关的图示,或者一些科学的元素。翻开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当时大概是想着,嗯,专业书籍就是这样,需要沉下心来啃。然后,可能是因为工作或者生活上的琐事,又或者是被其他更吸引我的事物所占据,这两本书就静静地躺在了我的书架上,偶尔会在打扫卫生时被我看到,提醒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计划。 我一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兴技术。锂电池,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能量和现代感,它驱动着我们手中的手机、电脑,甚至电动汽车,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偶然间看到这套“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的书籍时,我内心深处那股对知识的渴望就被点燃了。我脑海中构想了无数个场景:我将如何深入理解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它的发展历史,甚至触摸到那些关于未来新能源的奥秘。 书买回来之后,我一度非常兴奋,计划着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来阅读。想象中,我应该会沉浸在各种图表、公式和深入的阐释之中,一点点地解开锂电池神秘的面纱。我设想自己能够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对锂电池有一定了解的“内行”,甚至可以在朋友们聊天时,也能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关于电池技术的前沿话题,引来大家的惊叹。这种知识带来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是我当时购买这本书时最直接的动力之一。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要骨感许多。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工作上的压力也不断袭来。当我真正坐下来,准备翻开那本《锂离子电池手册》时,面对着厚厚的篇幅和陌生的专业术语,一股无形的压力油然而生。我发现自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那些基础概念,而这与我当时期望的“快速获取知识”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我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消化吸收,而这些恰恰是我当时最缺乏的。 于是,这本书就像我列出的“待办事项”清单里,一个永远排在后面的项目。我清楚地知道它在那里,它代表着某种未完成的追求,但我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去真正地完成它。偶尔,我会在书架前驻足,看着它,心里会涌起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辜负了这份“知识”,也辜负了自己曾经的那份热情。我甚至想象,如果我能够坚持下去,现在的我,在某些方面一定会有所不同。 而且,说实话,我对于“科学与技术”这个标签下的内容,总是会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我总觉得这类书籍会非常枯燥,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理论,需要极高的学术背景才能读懂。尽管我购买了它,但我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犹豫,担心自己无法理解,担心它会消磨掉我对科学本身的热情,而不是激发它。这种担心,也让我更加难以迈出真正阅读的第一步。 我一直对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非常关注,尤其是锂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储能方面的应用,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锂电池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层面,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的工作原理、材料构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当我看到“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这样的组合时,我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冲动,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我系统地学习锂电池的知识。 我当时构想,通过阅读这两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例如电化学反应、材料的特性等等。我还希望能够了解锂电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挑战和发展方向,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如何提高续航里程、缩短充电时间,以及在储能领域,如何提高能源密度和安全性。我甚至畅想,能够学习到一些关于锂电池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技术趋势的内容,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行业。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市场趋势的影响。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锂电池作为其核心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也许将来能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投资中。同时,我也对电池的安全性、环保性等问题比较关注,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到相关的技术进展和解决方案。
评分购买这两本书,纯粹是因为我对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锂电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坦白说,在那个时间点,我对于锂电池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它能够为我的手机充电,为我的电动牙刷提供动力,以及越来越普遍的电动汽车。我意识到,这个小小的装置,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我却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知之甚少。 当时,我在网上浏览,偶然看到了“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的组合。这个组合给我一种“一站式”的学习体验的承诺,好像这两本书就能涵盖我所有关于锂电池的疑问。我当时脑海中闪过的画面,是自己能够深入理解锂电池的内部结构,知道各种材料是如何协同作用的,以及是什么让它们能够储存和释放能量。 拿到书的时候,厚重的纸张和扎实的装帧,都给我一种“内容丰富”的期待。我甚至在拿到书的最初几天,兴致勃勃地翻阅了一下目录,看着那些我完全陌生的专业术语,比如“电化学势”、“固态电解质”、“锂枝晶”等等,心里既感到一丝压力,又充满了探索的渴望。我当时设想,通过阅读,我能够将这些陌生的概念转化为我能够理解的知识,并最终融会贯通。 然而,生活往往不会按照我们预设的剧本来演。在那之后不久,我陷入了一段异常繁忙的工作时期,每天都被各种会议、项目和截止日期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偶尔有空闲时间,疲惫的身躯也让我难以集中精力去阅读那些需要高度专注的专业书籍。于是,这两本书,就像很多其他我购买时充满热情,但最终却束之高阁的物品一样,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成为了我“未竟事业”的沉默见证。 我常常在整理房间时,看到它们,会不由自主地叹一口气。我脑海中会闪过无数个“如果”的念头:如果我当时再坚持一下,如果我能够克服惰性,如果我能够找到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也许,我对锂电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也许,我能够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对我来说,这两本书与其说是知识的载体,不如说是“学习的意愿”的一个具象化。它们提醒着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真正将知识内化,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坚定的毅力。而我,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我当时购买这套书,完全是出于一种“技术崇拜”的心态。在当下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能源,特别是锂电池,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关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突破,关于储能技术的革新,这些都让我觉得,锂电池的技术发展,是驱动未来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于是,当我在网上看到“包邮 锂离子电池手册+锂电池科学与技术 2本”这样的标题时,我内心深处的那股“求知欲”瞬间被点燃了。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自己能够像一个技术专家一样,深入理解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它的材料科学,掌握它的发展历程。我甚至幻想,通过这些知识,我能够对未来的科技趋势有更敏锐的洞察力。 收到书的那一刻,我确实有过短暂的惊喜。沉甸甸的纸质书,在触感上就比电子书多了一份厚重感和“真实感”。我甚至花了些时间,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那些我完全不认识的专业名词,比如“电解液”、“隔膜”、“正极活性物质”等等,心里既有点儿忐忑,又充满了挑战的兴奋。我当时坚信,这两本书,一定能够让我对锂电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在购书之后不久,我便开始了另一段密集的工作出差,接着又陷入了某个棘手的个人事务之中。当我回到家,准备重新拾起这本书时,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再进入那种沉浸式的学习状态了。书本上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深入的理论,在当时的我看来,就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渐渐地,这两本书就成为了我书架上的一道风景线,它们提醒着我曾经有过一个想要学习的梦想,但现实的阻力却让我无法真正实现。我常常在打扫卫生时,无意间看到它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惋惜。我似乎错过了那个最佳的学习时机,也似乎辜负了那份最初的热情。 对我而言,这两本书更像是一个“未完成的承诺”,一个我给自己设定的,但最终未能兑现的目标。它们提醒着我,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通过系统性的学习,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个转化过程,需要的是毅力和专注,这两者,恰恰是我当时最缺乏的。
评分我到现在都对那两本关于锂电池的书籍记忆犹新,尽管我承认,它们在我的书架上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而非真正的“学习成果”。购买它们,源于我对这个时代最尖端技术的好奇心,特别是那些能够驱动我们日常生活的“能量之源”。我当时觉得,掌握了锂电池的奥秘,就仿佛抓住了未来发展的脉搏,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 想象中,我会像一个探险家,翻开厚重的书页,在密集的文字和精密的图表中,寻找隐藏在锂离子流动中的科学真理。我渴望理解它们如何储存能量,如何释放能量,以及它们在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浪潮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我甚至幻想,通过这些知识,我能够和那些研发人员一样,拥有对这个领域的深刻洞察,能够预见未来的趋势。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确实有过短暂的兴奋。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给我一种“专业”的感觉。我甚至花了一点时间,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看着那些我几乎从未接触过的术语,比如“电解质”、“正负极材料”、“充放电循环”等等,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敬畏和一丝丝挑战的欲望。我告诉自己,从今天起,我将踏上一段科学探索之旅。 然而,生活就像一条岔路,总有那么多的意外和分支。在我还未来得及深入钻研之前,工作上的一个紧急项目,一次突如其来的旅行,或者仅仅是刷手机时看到的一个更吸引我的话题,就轻易地将我的注意力从书本上转移开。我发现,要真正沉下心来学习一本专业性如此强的书籍,需要比想象中更多的专注和毅力。 渐渐地,这两本书就如同我那些未完成的“宏伟计划”一样,被放在了书架的角落,落满了时间的灰尘。偶尔,当我整理书架时,手指会无意间拂过它们的封面,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会油然而生。我仿佛听到了它们在低语:“你承诺过的,却没有做到。”这种感觉,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自我检讨。 我曾无数次设想过,如果我真的坚持读完了这两本书,我的知识体系会有怎样的拓展,我的思维方式会有怎样的改变。也许,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瓶颈,也许,我能够对新能源的未来有着更深刻的见解。这种“如果”,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时常在我脑海中闪过。 对于这本书的真实内容,我几乎没有印象,因为它更多地承载了我对“学习”的期许,而不是我对“知识”的实际获取。它像一个未被开启的宝箱,我曾满怀期待地得到了它,但却没有找到打开它的钥匙,或者说,我还没有为它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寻找那把钥匙。 总而言之,这两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学习的起点”,或者说是一种“对学习的意愿”的象征。它们提醒着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学习的热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份热情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将那些“想知道”变成“已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