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尚古說香 | 作者 | 鄢敬新 |
| 定價 | 49.00元 | 齣版社 | 青島齣版社 |
| ISBN | 9787543670068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數 | 頁碼 | 260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盡管香文化在中國古代,早已滲透於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然令人遺憾的是,香對當今大多數人而言,卻依然是一個陌生的全新課題。由於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瞭阻抑,逐漸被狹隘地囿於廟宇道觀之中,以至於當今的很多人不僅將其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至還有人將其歸入封建迷信的範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時代的悲哀。不過令人略感欣慰的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社會進步,人們不再僅僅為滿足溫飽等一般的物質生活需求而奔波,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尋求高雅閑適、清淨安逸的精神生活,其中就包括被人們一度忽視甚至忘卻的香文化享受。 |
| 作者簡介 | |
| 鄢敬新,字尚古,號元素、閑雲。佛教學者、心理學傢、書法傢、茶學傢。1951年5月生於山東青島。現為國傢重大齣版工程項目《中華大藏經·續編》點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青島市心理學會理事、青島市書法傢協會會員、青島市勞動就業中心國傢職業技能鑒定“茶藝師”培訓指導教師、山東湛山佛學院客座教授、閤肥工業大學教授。 |
| 目錄 | |
| 總序 前言 目錄 香之為用從上古 香之為用從上古香之內涵有多義 燔木燎柴升煙告祭天地祖先 香化環境闢穢悅神 除瘴防疫療疾祛病 妝扮美容膏沐芳香 美味香宴茶食調香 納香闢蠹紙墨添香 敬香禮佛參禪悟道 修煉養生崇為仙格 寓之歌詠佐以抒情 香書香方伏藏瑰寶 香料香藥爭奇鬥艷 本土香料 域外香藥的傳入 沉香 檀香 乳香 沿藥 龍腦香 蘇閤香 安息香 降真香 丁香 木香 都金香 玫瑰花 龍涎香 麝香 香品豐富 各具其用 香品的種類 單品香 和閤香 燒香 薰香 塗香 香湯 佩香 香塊 香粉 香脂 香草碎片 香油與香水 瓣香 綫香 臥香 盤香 …… 用香器具種類繁多 香道香藝幽雅妙勝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齣於對上蒼和祖先的尊崇與敬畏,在祭祀天地、諸神以及人類祖先的過程中,采用燃燒柴木與其他祭品的方法,以上升的作為與上蒼溝通的媒介,開啓瞭後世祭祀用香的先聲。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大約在距今6000年前的祭祀活動中,就已經齣現瞭“燎祭”,即燃燒柴黍及燒燎祭品的做法。傅京亮在《中國香文化》中,曾對目前考古發現的早期“燎祭”遺存,做過梳理。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的大型祭壇、上海青浦淞澤遺址的祭壇,都發現瞭燎祭的遺存。其中,燔燎的物品大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易於燃燒的植物。諸如柴草、糧食等。另一類是藉助柴草之火焚燎的動物牲體以及陶器、石器等。其中應該不乏一些含芳香氣味、品質較好的樹木、灌木或草本植物。由於植物遺存多為殘灰,不易識彆,因此燎祭所用植物的種類,尚察。 距今6000~5000年的仰韶時代中晚期之祭壇,規模更大,燎祭遺存更多。遼西東山嘴和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從東山嘴到牛河梁的數十公裏之內,綿延分布有大型石砌祭壇、女神廟、積石塚群等規模宏大的祭祀遺址。並在位於山梁上的東山嘴祭壇,發現瞭大片紅燒土和厚度達數十厘米的灰土,以及經過焚燒的動物骨胳等燎祭遺存物。整個祭壇南圓北方,兩側對稱,閤於後世“祀天於圜丘在南,祭地於方丘在北”的禮製;壇、廟、塚“三閤一”的布局與“天地壇、太廟、陵寢”的布局相似:塚的結構與後世的帝王陵墓相似;齣土的龍形玉器,也是我國早的龍形器物之一。這種燎祭,無疑是與遠古祭祀觀念一脈相承的。 距今5000~4000年間的廣義龍山時代,燎祭的使用已較為普遍。山西陶寺遺址的祭祀區,發現瞭大型“壇”形建築,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作為觀測天象和燎柴祭天使用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也曾發現大量的燎祭遺存。良渚文化,主要分布於太湖及杭嘉湖地區,包括浙江餘杭莫角山、反山、瑤山、匯觀山,江蘇常州寺墩、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昆山綽墩、少卿山。 …… |
| 序言 | |
不得不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我之前讀過的關於曆史的書籍,大多側重於事件的記述,人物的分析,而這本書,則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感官享受的世界。作者對於“香”的描寫,細緻入微,仿佛能讓我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的檀香,或是濃鬱的龍涎香。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通過生動的敘述,將這些古老的香文化娓娓道來。我被書中關於香料起源的故事深深吸引,那些遠古的部落,那些神秘的儀式,那些穿越絲綢之路的駝鈴聲,都仿佛在我眼前浮現。我驚嘆於古人對香料的認知和運用,他們不僅用香來熏香房屋,驅趕蚊蟲,更是將其視為一種重要的交易品,一種身份的象徵,甚至是一種治愈身心的良藥。書中對不同香材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從沉香的珍貴,到檀香的醇厚,再到龍涎香的神秘,每一種香料背後都有著豐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用他精湛的文筆,將這些故事講述得繪聲繪色,讓我欲罷不能。我仿佛也跟著書中描寫的古人一起,在品味著不同的香氣,感受著它們帶來的獨特韻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香”,更是關於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種對自然的熱愛,一種對美的極緻追求。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的樂趣在於發現未知,在於拓展視野。而《尚古說香》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之前對“香”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日常的香薰,或者是寺廟裏的焚香,對於它背後蘊含的深厚曆史和文化,我知之甚少。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深入探索。作者對各種香料的來源、製作工藝、曆史演變,都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闡述。我被書中關於香料貿易的描述所震撼,那些穿越韆山萬水的商隊,那些在絲綢之路上交換的珍貴香料,它們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文明交流的載體。我更被書中關於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的描繪所吸引。香在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文學等各個領域都留下瞭深深的印記。書中關於“焚香”的儀式感,關於“品香”的雅緻,都讓我對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香”不僅僅是簡單的氣味,它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物質與精神的紐帶。
評分我常常覺得,一本好的書,就像一座橋梁,能夠連接不同的時空,連接不同的心靈。而《尚古說香》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一座承載著曆史與情感的橋梁。我被書名所吸引,並被書中內容所震撼。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而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帶領我一步步揭開“香”的神秘麵紗。我被書中關於香料貿易的描寫所吸引,那些橫跨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那些在漫天黃沙中艱難前行的商隊,他們所運載的,不僅僅是香料,更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閤。我更被書中關於香與古代文人的故事所打動。那些在書齋裏焚香讀書的文人,那些在月下品香賞畫的雅士,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懷,都與香緊密相連。香,在他們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他們創作的靈感來源,也是他們寄托情感的媒介。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香”並不僅僅是一種嗅覺的享受,它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情感的符號。
評分這本書,宛如一本古韻悠長的畫捲,在我眼前緩緩展開,鋪陳齣一段關於“香”的傳奇。我一直對那些與曆史深度捆綁的事物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而“香”,恰恰是這樣一種能喚醒我內心深處情感的載體。作者的文字,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學究氣,而是充滿瞭人情味,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將那些古老的故事,那些關於香的秘辛,一點點地呈現在我麵前。我被書中關於香的起源的探討所吸引,那些原始部落利用植物的芬芳來祭祀神靈,來驅趕野獸,這些早期的智慧,讓我驚嘆於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更是沉醉於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香文化描繪。從漢唐的雍容華貴,到宋代的清雅脫俗,再到明清的精雕細琢,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香韻。作者通過對香料的細緻描摹,讓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體味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香”,更是關於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美好的不懈追求。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富有詩意的書名——“尚古說香”。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古樸的韻味,仿佛能將人帶迴那個遙遠的時代,去聆聽古人關於香的低語。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喚醒我感官,觸動我情感的閱讀內容情有獨鍾,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論文模式,而是將曆史、文化、生活融為一體,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方式,來展現“香”的魅力。我被書中對各種香材的描寫所深深吸引,無論是那種沉甸甸的檀香,還是那種帶著海洋氣息的龍涎香,都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透過文字,聞到那股淡淡的香氣。我更是被書中關於香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聯係所打動。香在古代的祭祀、禮儀、養生、社交等各個方麵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者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香”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讓我對古人的生活方式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坦白說,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香”這個話題,聽起來有些小眾,有些晦澀。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被這本書所吸引,甚至可以說是著迷。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將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香文化展現在我麵前。他沒有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著關於香的方方麵麵。我被書中對各種香料的考證所摺服,作者似乎對這些古老的知識瞭如指掌,他對曆史細節的把握,對文化淵源的追溯,都顯得十分嚴謹和專業。但最讓我動容的,是他將這些知識與人的情感聯係起來的方式。他不僅僅在介紹香,更是在講述香背後的人,講述那些因為香而發生的故事,講述那些因為香而産生的思念和情懷。我讀到書中關於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與香的故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仿佛都與香緊密相連。香,不僅僅是一種氣味,更是一種時代的印記,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象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香”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讓我對古人的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拿起這本書,就好像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箱,裏麵閃耀著曆史的光芒,散發著迷人的芬芳。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物品充滿好奇,而“香”無疑是其中最能觸動我心靈的元素之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詩意,他不僅僅是在介紹香的種類和用途,更是將香融入瞭曆史的長河,融入瞭人們的生活,融入瞭他們的情感世界。我被書中描寫的那些古代的香器深深吸引,那些精美的香爐,那些巧妙的香盒,它們不僅僅是盛放香的器具,更是承載著藝術和匠心的結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的匠人們,一絲不苟地雕琢打磨,隻為製作齣最完美的香器。我也被書中關於香的典故和傳說所打動,那些發生在香案前的故事,那些因為香而産生的羈絆,都讓我對這個世界有瞭更深的感悟。香,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祭祀的媒介,也是身份的象徵,更是情感的寄托。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瞭“香”的深遠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嗅覺的體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寄托。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被它的名字給吸引住瞭。“尚古說香”,這四個字仿佛帶著一股曆史的沉澱,又蘊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時間和故事的老物件情有獨鍾,而“香”這個字,更是充滿瞭想象空間。它讓我聯想到古老的祭祀,飄渺的煙火,那些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人們,是否也曾用香來溝通天地,寄托情思?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便是一種寜靜而悠遠的氛圍。作者的文字,就像是精雕細琢的玉器,溫潤而有質感。他筆下的每一個場景,每一段故事,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讓我身臨其境。我能感受到那份古老的氣息,聽到那穿越時空的低語。書中描繪的那些關於香的傳說,那些與香有關的器物,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他們是如何發現這些芬芳的植物,又是如何將它們提煉、運用,創造齣如此令人沉醉的香氣?這不僅僅是對一種氣味的探索,更是一種對生活美學的追尋,一種對精神世界的寄托。我常常在想,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人們是如何通過這些自然的饋贈,來安撫心靈,連接彼此,甚至與宇宙對話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香”的意義,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嗅覺體驗,而是上升到瞭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載體。
評分初次拿到《尚古說香》這本書,就被其充滿意境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以來對那些能夠喚起我內心深處情感,又帶有曆史厚重感的事物頗感興趣,而“香”恰恰符閤我的胃口。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瞭得,他沒有使用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平實質樸卻又充滿感染力的方式,為讀者構建瞭一個香的世界。我被書中對各種香材的細緻描摹所摺服,仿佛能通過他的文字,感受到檀香的醇厚,沉香的馥鬱,以及龍涎香的神秘。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香”與中國悠久的文化曆史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被書中關於香在古代宮廷、文人雅士、民間生活中的應用所吸引。無論是帝王祭祀時使用的珍貴香料,還是文人書房中那一爐裊裊升起的檀香,亦或是尋常百姓傢中驅蚊避穢的艾草,都展現瞭“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多重角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香的知識普及,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豐富體驗。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僅讀到瞭關於“香”的知識,更讀到瞭曆史的溫度,文化的厚度,以及人性的溫度。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將那些古老而復雜的香文化,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被書中關於香的曆史演變所吸引,從最初的簡單利用,到後來的精細提煉,再到最終的文化升華,香的每一步發展,都摺射齣人類文明的進步。我更是被書中關於香與中國傳統美學的結閤所打動。無論是香器造型的藝術性,還是香道品鑒的儀式感,都體現瞭中國人對生活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對精神世界的深刻體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香”的生命力,它不僅僅是一種短暫的嗅覺體驗,更是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人心,連接古今的文化符號。它讓我對“香”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是簡單的芬芳,而是蘊含著無限故事和情感的載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