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文献学引论
:46.00元
作者:田庆峰,何青洲,邢文艳编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
ISBN:9787562055358
字数:300000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由田庆锋、何青洲、邢文艳编著的《中国法律文 献学引论》共分为九章,主要对中国法律文献学相关 基本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对中国法律文献学史进行初步考察,重点对中国先秦 至清代法律文献的特点 及其整理工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综述,以期能够 为初入理论法学研究殿 堂的学子提供一部入门的小书。本书不足之处,敬请 方家批评指正。
目录
前言
*章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概论
一、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属性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与体系
第二章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正史、类书、政书、律学之法律文献学成就
二、现代法律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述评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章中国法律文献学之基本范畴
一、法律文献与法律文献学
二、法律文献载体
三、法律文献的记录
四、法律文献的分类
五、法律文献目录前言
*章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概论
一、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属性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与体系
第二章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正史、类书、政书、律学之法律文献学成就
二、现代法律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述评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章中国法律文献学之基本范畴
一、法律文献与法律文献学
二、法律文献载体
三、法律文献的记录
四、法律文献的分类
五、法律文献目录
六、法律文献版本
七、法律文献整理
第四章综合类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一、综合类传世法律文献
二、综合类出土法律文献
第五章先秦法律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一、先秦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先秦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六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的特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七章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八章宋辽夏金元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宋辽夏金元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宋辽夏金元法律文献的整理综述
第九章明清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明清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明清时期法律文献整理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田庆锋,男,汉族,1977年8月出生,河南洛阳人,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专职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专长为法史学、法律与宗教等。
何青洲,男,汉族,1979年12月出生,甘肃庆阳人,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专职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专长为法理学、政治学法学理论、法律社会学等。
邢文艳,女,汉族,1975年6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提到“引论”,我自然会联想到它作为一门学科入门的基础读物。这意味着它应当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感,能够由浅入深地引导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地展开,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在介绍法律文献的种类时,是否能够先区分其基本类别,然后对不同类别的文献特点、产生背景、研究价值进行详细阐述?在探讨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时,是否能够从基础的检索技巧讲起,再到高级的文献分析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法律文献学的整体认知,而不是感到零散和无所适从。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处理海量的法律文献,如何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珍珠”,也常常是一个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我高效地进行文献研究。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摆在书桌上,封面上“中国法律文献学引论”几个字带着一种庄重而严谨的气息。作为一名对法律研究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法律文献发展脉络、介绍其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的入门读物。法律文献,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枯燥的条文和判例,更是承载着历史变迁、思想碰撞、制度演进的活态载体。我渴望理解这些文献是如何被发现、被研究、被解读的,它们在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法律传统的国家,其法律文献的独特性和研究的深度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也充满了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这个神秘而广阔的领域,让我能够初步认识法律文献的价值,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和分析技巧,为我日后更深入的学术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它能解释清楚,法律文献学究竟是什么,它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以及它对我们理解中国法律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何意义。
评分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方法论的指导性。对于“中国法律文献学引论”这样一门专门的学科,我更看重它是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有效的研究工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向我展示,法律文献研究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或罗列,而是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批判性分析和系统性整合。例如,在进行文献检索时,有哪些关键的数据库和检索策略?在解读法律文本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方法,以避免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在评估文献的可靠性和学术价值时,又有哪些考量因素?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释这些研究方法,让我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方法的清晰讲解,将是我能否真正掌握法律文献学这门学问的关键。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法律体系充满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法律的“来路”和“去向”。法律文献,在我看来,就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通过阅读和研究法律文献,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法律的演进轨迹,理解当下的法律实践,并从中汲取智慧,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梳理,更能触及法律文献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例如,某个时期的法律文献,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诉求的?某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又是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理解和发展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中国法律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能够将法律文献的研究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照,是我对一本关于中国法律文献学著作的殷切期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似乎试图勾勒出一幅中国法律文献的壮丽画卷,从古代的法典、律令,到近代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再到当代法学研究的文献成果,都试图囊括其中。这种全景式的展现,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帮助。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中国法律体系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大量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的引入,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与传承而进行的。那么,在这部文献学的著作中,这种复杂的交织和演变是如何体现在文献的发展和研究中的呢?我希望看到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法律文献的细致分析,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我也对作者如何界定“法律文献”这一概念感到好奇。除了官方发布的法律文本,哪些非官方的文献,例如学者论著、法律评论、口述历史等,也被纳入研究范畴?这些文献在法律发展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极大地拓展我对法律文献内涵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