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芳主编的《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精)》所收内容,不仅有西北汉简方面的 研究成果,还有其他省区出土的楚简、秦简、吴简、 晋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大部分论文关注简牍所 载历史文化方面的记载,但也有一部分属於简牍文物 科技保护方面的内容。有老一辈学者的大作,*多的 则是中青年学者的贡献。会议论文内容丰富,体现了 近年来简牍学研究的*新成就。
張德芳,1955年生,甘肅永昌人。現任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研究員,西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分中心特聘研究員,甘肅省歷史學會副會長,甘肅敦煌學會副會長,甘肅省政府參事。先後在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簡牘博物館長期從事歷史、考古、出土文獻與絲綢之路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和參與完成《中國簡牘集成》《肩水金關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居延新簡集釋》《敦煌懸泉漢簡釋粹》《懸泉漢簡研究》等,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懸泉漢簡整理與研究”。
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简牍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简牍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
北新道的开辟与丝路北道的形成
怯卢文简牍所见鄯善国丝织品贸易
简牍对汉字书写与书法艺术的历史意义
西北边塞汉简中历日的整理与研究
汉代西北传置的传马
汉代西北地区传置的几个问题
肩水金关汉简罢卒名籍与庸之身份
西北汉简中“海廉渠”初探
由“田章简”谈田章故事的演变
西北屯戍简牍中身高表达法
从出土文献看汉代河西边塞官吏的出行活动
西汉居延郡县建置考
居延汉简所见燧名命意证解(之一)
读居延新简零识
对居延遗址金塔段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历史辨析
汉代西北边塞他官兼行候事如何工作?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书籍简例释
《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札记
肩水金关汉简爵称年龄反映的社会制衡
肩水金关汉简家属符探析
汉代肩水塞东部候长系年初编
肩水金关汉简中的“作者”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遇所类文书种类初探——兼论门亭的作用
西汉陵县制度考
肩水金阗关啬夫纪年考
小议《肩水金阗汉简》中的地名“荧阳”
汉简所见弱水流域居延地区的鱼及相关问题综论
肩水金关遗址所出封检形制小考
简牍档案文书所见秦汉时期的“库”
简牍所见秦和汉初田亩制度的几个问题——以阡陌封埒的演变为核心
聚落与交通视阈下的秦汉亭制变迁
《二年律令·秩律》所见“丞相相国”新解
简帛目录学刍议——兼评《甘肃筒牍百年论着目录》
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及简帛医书的分类
秦汉时代的邮书记录所见记录格式的统一和变化
居延出土《孙子。地形》篇残简初探
髡、完、耐与秦漠以来的耻辱刑
从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谈对“解书”的初步认识
算术与行政:从西北汉简看算术在西北地区的实际应用
出土文献所见秦汉官文书平阙现象探论
秦郡官吏代理制度考略
汉简“急书”考
简牍所见秦汉郡府卒史设置及职掌
据竹简标识符号校补《史记》一则
《孝文十年献枇杷令》初探——谈松柏1号墓出土西汉令丙木牍
试论走马楼吴简“粢田”及相关问题
《秦律十八种》115简的再解读——兼及睡虎地秦简《徭律》的编联问题
岳麓秦简《戍律》及相关问题研究
放马滩秦简古度应用年代考证
读《岳麓书院藏秦简(叁)》札记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校读记(三则)
里耶秦简《欣与吕柏书》试析
秦简女性人名命名规律及文化内涵初探
河西买地券丛考——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四
中国*早的“猫捉老鼠”图——汉魏鬼竈上老鼠图像解读
高台出土魏晋《论语》类帛书的学术价值及有关问题
释“金□”——兼谈“銮□”
清华简《殷高宗问於三寿》“祥”说解析
释“仍”
清华简第六辑中的讹字研究
一粟居读简记(八)
出土文献与《国语.郑语》“鄗”、“丹”的校订
《汉语大词典》书证缺无简帛补
《肩水金关汉简》中典型讹混构件举隅
先秦出土材料所见藏纳制度蠡测
上博简《君子为礼》补释一例
夏侯妙妙衣物疏补释
汉简“卿”字小札
秦汉简牍所见“畏耍”行为刍论
读秦汉简小札二则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房中术竹简校订
读天水放马滩秦简札记四则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简牍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简牍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简牍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
名录
《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这部著作,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历史迷宫的入口,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在迷宫深处发现意想不到的宝藏。我一直认为,简牍是汉代社会最真实、最直接的“档案”,它们没有经过后人的修饰和解读,保留着最原始的形态和信息。 这次研讨会汇集了海内外顶尖的简牍研究学者,他们的智慧碰撞,学术争鸣,必将产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研究视角和深刻见解。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从零散的碎片中拼凑出完整的历史图景的。 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出土简牍的社会功能、法律文书、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一份看似普通的买卖契约,背后可能隐藏着当时的市场运作、物价水平、甚至是社会阶层的交易习惯。而一份官府文书,则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行政管理、法令执行的细节。这些都如同拼图的碎片,正是通过无数这样的碎片,我们才能逐渐构建起汉代社会的全貌。
评分当我拿到《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良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庄重而专业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汉代简牍及其背后历史文化有着濃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深知这样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往往蕴含着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深刻的学术见解。 我尤为关注那些对简牍文字进行释读和考证的论文。很多时候,那些古老的文字就像一个个谜语,需要学者们凭借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去解开。每一处字形的变化,每一个用词的考究,都可能揭示出汉代语言文字发展的脉络,甚至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简牍出土环境、保存状况及其对研究方法影响的探讨。毕竟,简牍作为一种考古发现,其出土的背景、埋藏的方式,以及保存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不仅能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也能为未来的考古发掘提供宝贵的经验。 我相信,通过这部论文集,我将能够获得更多关于汉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细致了解,进一步丰富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汉代历史充满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期待已久的精神食粮。甘肃,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而简牍,更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承载了汉代社会最真实、最生动的信息。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是简牍研究领域的一次盛事,汇聚了国内外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我深信,他们的研究成果,定会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汉代历史的未知领域,提供更多深刻的洞见。 我特别期待那些关于简牍在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比如,那些记录日常琐事的书信,那些关于家庭成员的关切,那些关于生活开销的记账,它们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生活智慧。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温度。
评分《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这部著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学术成果的汇编,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我一直对简牍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是未经修饰的历史原件,是了解汉代社会最直接的窗口。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汇聚,无疑带来了最前沿、最深入的研究视角。我特别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解读那些残缺不全、字迹模糊的简牍时,学者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和文献比对,最终将信息还原出来的。 我非常好奇那些关于简牍在当时法律、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例如,一份简牍可能是当时的一份法律条文,或者是一份军事情报,亦或是一份户籍登记。这些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汉代制度、行政、军事运行的宝贵细节,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运作模式。 我坚信,通过阅读这些论文,我的历史认知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对汉代社会的面貌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无穷魅力。
评分这次能够拜读《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对我而言,无异于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智识的攀登。我一直认为,简牍不仅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汉代社会最生动、最鲜活的微观样本。它们如同破译历史密码的钥匙,让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劳与奋斗,他们的家国情怀。 这次研讨会聚焦于简牍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想象中,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他们或许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千年遗珍。我尤其好奇,对于一些曾经晦涩难懂的简牍文献,是否会有新的释读和解读,是否会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学术观点被提出。 我坚信,每一篇论文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它们或许是关于简牍文字的考释,或许是关于简牍内容的社会史研究,又或许是对简牍背后所代表的制度、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些研究无疑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汉代历史的认知,填补我们认知的空白,甚至颠覆一些我们固有的历史观。
评分拿到《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以及出版社在书籍品质上的精益求精。这不仅是一本论文集,更是凝聚了众多学者心血的学术结晶,是简牍研究领域又一次重要的学术梳理与探索。 我一直认为,简牍研究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还原性”——它能让我们最直接地触摸到汉代社会的肌理。例如,通过对简牍上文字的形体、书写方式的分析,或许可以推断出书写者的身份、教育背景,甚至是地域特征。而对简牍材质、墨迹成分的科学分析,则能为我们提供关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材料工艺的宝贵信息。 我特别期待那些能够揭示简牍背后社会结构的论文。比如,一份简牍记录了某个地方官吏的任免,或者是一份税务清单,这些都可能为我们勾勒出当时的官僚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状况。这些微观的材料,正是构建宏大历史叙事的基石。 我深信,通过阅读这些论文,我将能更深入地理解简牍的价值,更全面地认识汉代社会,更能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特别是汉代简牍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我怀揣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甘肃,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而简牍,更是打开了通往汉代生活、政治、经济、思想深处的一扇窗。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简牍研究专家,其论文集自然是重量级的学术成果。我深信,通过阅读这些论文,我将有机会与这些学者一同“穿越”回那个遥远的时代,与汉代的士人、文吏、戍卒们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 从书的装帧来看,出版社在细节之处也颇为用心,厚重的封面和精美的排版,都预示着这并非一本普通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馈赠,足以让每一个热爱历史研究的读者感受到学术的庄重与魅力。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汉代边塞简牍的研究,想象着那些在戈壁大漠、烽燧戍边的士兵,他们的笔触,他们的生活点滴,都凝聚在这方寸之间的竹木之上,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温暖。
评分《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在我手中,仿佛是一把开启历史宝库的金钥匙。我一直认为,简牍是汉代最鲜活的“生活录”,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劳动与生活,他们的制度与文化,是了解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直接的窗口。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必然汇聚了海内外简牍研究领域的顶尖智慧。我满怀期待地希望,能从中看到关于简牍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论述。例如,简牍中记录的土地买卖、赋税征收、劳役分配等信息,都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汉代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 我更期待那些能够揭示简牍背后社会结构的论文。当一份简牍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成员构成,或者是一次邻里之间的纠纷,甚至是某个小官吏的日常工作,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却能帮助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汉代社会图景,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 这部论文集,对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历史的深度探索,是对学术研究的致敬。
评分当我翻开《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这本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厚重感,以及对汉代历史那份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甘肃,作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出土了数量庞大且意义非凡的简牍,它们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全球顶尖的简牍研究专家,我期待着他们的研究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突破。特别是我对那些涉及简牍出土的地理环境、年代断代以及文献学研究的论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些基础性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解读简牍的内容。 例如,一份简牍的年代鉴定,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而对出土地点环境的分析,则可能揭示出简牍在当时的使用场景和流转路径。这些细致入微的研究,正是构建完整历史认知的关键。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部论文集,我将能更深入地理解简牍的价值,更全面地认识汉代社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当我将《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握在手中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以及无数研究者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论文集,它更像是一个汇聚了时代智慧的节点,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指引着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对于那些涉及简牍出土背景、年代断代、书写风格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理解简牍内容的基础,也可能揭示出简牍在当时流转、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例如,如果能了解到某批简牍的出土地点、埋藏情况,以及其上文字的细微差异,就可能推断出其背后的社会群体、管理机构,甚至是当时的具体事件。 我还期待着,书中能够有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比如,利用科技手段对简牍进行检测,分析其材质、墨迹成分,从而推断出其制作工艺、书写材料的来源,甚至对简牍上残留的微量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这些现代科技的介入,无疑会为简牍研究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