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作者:[英] 理雅各
ISBN :978753347734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版
印刷时间:2018年4月次印刷
字数:千字
页数:440页
开本:32开本
包装:平装
重量:KG
定价:72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文化比较的书籍,作者深研中国先秦典籍中关于神和灵魂的学说,并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做对比来阐述二者的异同。理雅各英译作品在出版较多,但理雅各本人之著述时下仍属罕见,特出版此书,以飨中国读者。
读者定位
中西文化研究者、国学文化爱好者,以及对基督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内容简介
《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之一。
作者理雅各,英国近代汉学家,*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本书,是理雅各为美国传教士文惠廉的《论将Elohim和Theos正确地译为汉语的辩护文》而作,通过引述经史子集中有关 “神”、“上帝”、“灵”等概念与基督教信仰中的God对比,论证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内容涉猎西方多种文化与语言的比较。
作者简介
理雅各(James Legge,詹姆斯?莱格,1815年-1897年),英国苏格兰汉学家。曾在香港主持英华书院。几乎译毕儒家《十三经》,1861年至1891年相继出版《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五卷,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书经》、《诗经》及《春秋左传》)、《中国圣典》(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六卷,包括《书经》、《诗经》<与宗教有关的部分>、《孝经》、《易经》、《礼记》、《道德经》和《庄子》等)、《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1885)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1888);撰有《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1852)、《孔子生平》(1867)、《孟子生平》(1875)和《中国宗教》(1880)等著作。
目 录
译文凡例
前 言
译 序 神与上帝之争
导 言
章 中国人认识真神,他们的宗教就是一神教
第二章 Elohim与God都是关联术语。精准的汉语术语上帝是真神的进一步证明
第三章 论希腊术语Theos,以及在印度和中国用于翻译《》中God的几个术语
第四章 论新教传教士用于Spirit这个词的几个不同的汉语术语,即:神、灵、风
术语、地名中英参照表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译后记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一本深入探讨“中国人神与灵观念”的著作了!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宗教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侧重某一教派,要么分析得不够深入,无法触及到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信仰图景。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区分和定义“神”与“灵”这两个概念的。在我个人的理解中,中国的“神”可能更偏向于人格化的、有固定形象的神祇,比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而“灵”则更像是某种非人格化的、弥漫在天地之间的力量,比如山川草木之灵,或者是祖先的“阴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界限的模糊性的,以及这种模糊性本身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来佐证其观点。比如,在民间信仰中,人们会将具体的物品、地点,甚至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赋予“神灵”的属性,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中国人的神灵观念是如何与他们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以及对生死的理解紧密相连的。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祭祀祖先?这背后是否不仅仅是感恩,更是一种对家族延续、社会和谐的期盼?我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这些深层的文化逻辑。而且,我非常关注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一个关于“观念”的论述,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证据支持,就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断。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俗学研究成果,来支撑他的论点。同时,作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的一员,我更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中国人独特的神灵观念,发现其中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评分对于“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这个主题,我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但同时又感到非常困惑。我的困惑在于,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似乎不像西方那样有着明确的神祇和教义,它更加碎片化、多元化,而且深深地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开这些谜团。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去界定“神”与“灵”的。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既有对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这样的“神”的崇拜,也有对山川河流、祖先先贤的“灵”的敬畏。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在实际的信仰实践中,它们是否经常混淆不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详实的例证,来阐释这些观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对神与灵的理解。是否中国人认为,神与灵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同在,甚至可以被我们所感应和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中国人信仰的独特之处,比如对祖先的特殊情感,以及对“德”和“道”的追求,这些是否构成了中国人信仰体系的基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原有的认知,为我带来全新的视角。而且,作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的一员,我非常重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我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地传达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能够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避免出现生硬的翻译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领略到,中国人的神灵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他们的伦理道德、人生哲学、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精神画卷。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XP人文社科】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西方思想文化译丛),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不像西方那样有清晰的神学界定,而是充满了含糊、神秘和诗意。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人究竟相信什么样的“神”?是道教里那个庞大的神祇体系?佛教传入后,那些佛陀、菩萨在中国又变成了什么?还是说,最根本的,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神”与“灵”的。在我看来,“神”可能更像是具有人格、有庙宇供奉的神明,而“灵”则更加抽象,可能是自然界的某种力量,也可能是某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神秘能量。这本书是否会讨论,中国人对“灵”的感知,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比如,风水、占卜、各种祭祀习俗,它们背后是否都隐藏着中国人对“灵”的敬畏和沟通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我看到这些观念是如何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的。从古代的原始信仰,到三教融合,再到近现代思想的冲击,中国人对神与灵的理解,一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引人入胜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将这些观念呈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通俗易懂,而不是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我希望它能够让我产生共鸣,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根源。这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思想文化译丛”,也让我对它的翻译质量和学术深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我对“神与灵”这个话题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在我看来,中国人的神灵观念,不像西方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神学体系,它更加复杂、多元,而且深深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去界定“神”与“灵”的?是根据西方神学中的概念来套用,还是会提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定义?比如,在中国,祖先崇拜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么,被祭拜的祖先,算是“神”还是“灵”?它们和那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明,在观念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灵”的感知,似乎更加微妙,可能是一种自然界的精气,一种命运的安排,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灵”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否与道家的“气”、佛教的“业力”、甚至是一些朴素的自然崇拜有关?而且,我非常关心这本书的史料基础。一个关于“观念”的论述,如果缺乏扎实的史料支撑,就很容易变得空洞。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考古发现,甚至是通过对现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来论证他的观点。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厚重感的书籍,能够看到不同时代人们是如何思考和表达他们对神灵的理解的。书中会不会分析,中国人的神灵观念是如何受到儒家、道家、佛教这“三教”思想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了这“三教”的中国化进程?这种相互作用,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国人是如何在敬畏自然、追求秩序、寻求慰藉之间,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神灵世界观。而且,作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的一员,我更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可能带有西方学者视角的解读,让我们能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熟悉的文化,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XP人文社科】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西方思想文化译丛),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对于“神”和“灵”的理解,是中国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但同时也是最难以捉摸的部分。我脑海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神”的?他们是否有明确的、等级分明的神祇体系,如同西方世界的上帝、天使、圣徒?还是说,他们的“神”更加多元,可能来自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甚至是某种抽象的精神力量?而“灵”,又是什么?它仅仅是鬼魂的概念,还是包括了山川草木的精气,甚至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宇宙能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而又相互交织的概念。我期待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生动的民间传说,来支撑他的论点,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看到”历史,感受到古人在面对未知、面对生死时的思考的书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中国人的神灵观念是如何与他们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紧密相连的。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强调“积德行善”,而这种“德”又是否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人如何在追求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份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探寻。同时,作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的一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个更加客观、更加具有穿透力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熟悉的文化,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XP人文社科】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中国人的“神”与“灵”的观念,是一种非常独特且难以言喻的存在。它不像西方宗教那样有着清晰的神学体系,而是更加模糊、更加融入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的每一个角落。我脑海中充满了疑问:中国人到底相信什么样的“神”?是那些住在庙宇里的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还是那些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所代表的自然之灵?抑或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是否也构成了他们神灵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梳理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提供一个清晰的界定。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史料,无论是古代的文献、碑文,还是生动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甚至是对现当代社会一些节日习俗的观察,来生动地展现中国人神灵观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特别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灵”的?这种“灵”是逝去亲人的魂魄,还是某种抽象的、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自然力量?它与我们所说的“气”、“道”等概念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中国人是如何在敬畏自然、追求人伦、以及寻求精神慰藉之间,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而且,作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的一员,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和学术深度。我希望它能够带来一个更加客观、更加具有洞察力的视角,帮助我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XP人文社科】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西方思想文化译丛),光是看名字就觉得非常有分量,而且“西方思想文化译丛”这个副标题,更是暗示了其严谨的学术性和跨文化的视角。我之前对中国人的宗教观、信仰观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不像西方那样有明确的神祇体系,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慰藉和精神寄托。比如,我常常在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是“神”?是像西方基督教里的那个唯一、全能的上帝吗?还是更像是道教里的玉皇大帝、佛教里的观音菩萨,或者祖先崇拜中的先灵?这些“神”与“灵”之间又有什么界限?“灵”会不会更偏向于一种能量、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自然力量?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观念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原始信仰,到儒释道三教融合,再到近现代思想冲击下的变化。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民族的神灵观念,就如同窥探其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因为它往往折射出人们对生死、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毕竟是“西方思想文化译丛”,译者的功力直接影响到阅读体验,希望能够流畅、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思想精髓,避免出现“翻译腔”过重或者理解偏差的情况。我更期待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而是能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甚至是艺术形式,来生动地展现中国人神灵观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例如,中国人祭祀祖先的行为,到底是一种对“神”的敬畏,还是一种对“灵”的连接?这种“灵”是逝去亲人的魂魄,还是某种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的传承?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古老的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这些故事里的“神”,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对宇宙起源的认知?又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神”与中国本土的神祇、祖先崇拜是如何碰撞、融合,甚至相互渗透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解答,让我对“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有一个更系统、更透彻的理解,打破我固有的思维模式,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XP人文社科】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西方思想文化译丛),光看名字就让我充满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神”与“灵”的理解,是其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也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我的困惑在于,它不像西方那样有着清晰的神祇谱系和明确的教义,而是更加多元、更加含混,而且深深地烙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去界定“神”与“灵”的?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神”究竟是指人格化的神明,还是泛化的自然力?而“灵”,又是否仅仅是鬼魂,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非物质的生命力?我期待本书能够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例如古代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民间习俗研究,来详细阐述中国人神灵观念的起源、演变和地域差异。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对神灵的认知,是否认为神灵与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和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中国人信仰的独特性,比如对祖先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德”和“道”的追求,这些元素在中国人的神灵观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作为“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的成员,我非常看重其翻译质量和学术严谨性,希望它能够准确地传达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让我在这本书中获得一次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XP人文社科】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西方思想文化译丛),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神”和“灵”的看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它不像西方那样有一位高高在上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更加分散、更加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渗透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我脑海中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神”,到底是指什么?是那些住在庙宇里的神明,还是那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而“灵”,又是什么?是山川草木的精气,是逝去亲人的魂魄,还是某种冥冥之中的命运力量?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给出一个清晰的解答。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比如古代的文献、民间的传说、甚至是对现当代社会一些习俗的观察,来生动地展现中国人神灵观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比如,中国人为什么会那么重视祭祀祖先?这背后的情感和哲学是什么?这种祭祀,是对“神”的敬畏,还是与“灵”的沟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中国人是如何在敬畏自然、追求人伦、以及寻求精神慰藉之间,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而且,我非常关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毕竟是“西方思想文化译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客观、更加深入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人复杂的神灵观念,打破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在拥有如此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同时,也保留着如此丰富而多元的神灵信仰。它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 DNA。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一直认为,对于“神与灵”这样宏大而又飘渺的主题,研究起来难度极高,因为它涉及到哲学、历史、宗教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能够将如此复杂多元的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中国人的“神”和“灵”,是否真的存在一个清晰的界限?还是说,它们常常模糊不清,相互转化?比如,我们常说的“神仙”,他们是有固定形象、有职能的神祇,但同时,我们也会说“保佑你的神灵”,这里的“神灵”似乎又更像是一种泛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更让我好奇的是,这种观念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历史时期,会不会有显著的差异?比如说,帝王将相的信仰,与普通百姓的信仰,会有多大不同?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他们的神灵崇拜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地域特色?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例证,来支撑他的观点,而不是流于表面。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看见”历史的文字,能够感受到古人在面对未知、面对生死时的敬畏与思考。书中会不会讨论到中国的“无神论”传统?虽然我们有丰富的神灵信仰,但同时,中国文化中也强调“人定胜天”,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这种“人本主义”的精神,又是如何与神灵观念并存的呢?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独特的神灵观念?是历史的变迁,是社会的需求,还是民族性格的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给出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释,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且,我非常看重翻译的质量,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地传达西方学者对中国神灵观念的理解,同时也保持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出现因为文化隔阂而造成的理解偏差。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次深入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