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 作者 | 孙厚璞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50224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250000 | 页码 | 303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主编为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孙厚璞等回顾了《汉语大词典》1986年出版*卷,1994年全书出齐。这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是一个空前的盛举。它对我国迅速发展的汉语辞书编纂事业,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既收今词,又收古词,也收“不古不今”的语词,具有汉语词语的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供人查阅和参考。全书编写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谓“源流并重”,是说每一条词语的解释都应尽可能依据历史原则,理清词义的来源和演变,发生和发展。在处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关系时,又以词汇意义为主。同时,考虑到辞书的实用性,为了帮助读者解决在语文学习和运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词语的用法也要适当注意,把历史性词典和记录性详解词典的特点结合起来。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一书则由关于编纂《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逸闻旧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孙厚璞,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于1975—1984年承担《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组织、沟通、协调、领导工作,为《汉语大词典》版出版做出了突出贡献。 |
| 目录 | |
| 孙厚璞:梅花香自苦寒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十载工作纪事 吴琦幸:编纂《汉语大词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陈增杰:《汉语大词典》:一个老兵的回顾 张如元:《汉语大词典》:一个小兵的回忆 赵恩柱: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杂记 吴连生:我与《汉语大词典》 黄金许:雪泥鸿爪忆《汉大》 李鸿褔:《汉语大词典》审音纪实 陆锡兴:在“汉大”古今字争论中的喜悦与烦恼 郭忠新:分卷主编负责制能出好书快出书 虞万里:《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兼谈“夺情 ”与“邺架”义项之缺失缘由 徐文堪: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汉语大词典订补》后记 马君骅:回答?解惑?信息量——从《汉语大词典》编纂实践说释义 刘俊一:话说《汉语大词典》审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准的精神产品 赵应铎:我们的业务汇报会——《汉语大词典》编写中的几个小故事 钱玉林:汉语古典文学语词的宝库 李明权:佛教语与《汉语大词典》 孙立群:《汉语大词典》插图的特点与工艺流程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读起来较有趣味性。书中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 本书的出版作为本次汉大二版修订的周边性产品,有的纪念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编纂过程的描述、学术问题的经验探讨对我们本次修订也有的指导意义。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常常会沉浸于字里行间的考据和辨析之中。对我而言,词典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更在于它能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解释”。我想知道在面对那些历史悠久、含义流变复杂的词汇时,编纂者们是如何进行取舍的。是倾向于更古老的本义,还是更贴合现代社会最广泛使用的语境?这种学术上的抉择背后,必然涉及到对语言哲学、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特定难点词汇考证过程的深度剖析,比如某个成语的典故源流,或者某个常用字的演变路径,那将会是极大的阅读享受。这种“追本溯源”的乐趣,远胜于走马观花地记住一个定义,它让我们得以与历史上的语言大师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汇集了深厚底蕴的语言学著作,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其编纂过程中的那些“幕后故事”。我一直对宏大工程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克服种种技术和认知上的难关,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一部大型词典的诞生,绝非易事,它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必然充满了无数次的争论、取舍和反复推敲。我期待能从中窥见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学界对于“标准”的定义是如何逐步达成的。这种对“过程”的关注,往往比对最终结果的展示更为引人入胜,因为它展现的是一种鲜活的、充满人性光辉的学术探索历程。如果书中能描绘出不同专家学者在释义标准上的碰撞与融合,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对我来说,比单纯的词条解释本身更具吸引力。那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结晶,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致敬的宝贵财富。
评分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变化和演进,而一部权威的词典,则需要在“记录传统”与“拥抱新知”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好奇的是,在汇集经典意义的同时,编纂团队如何处理近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汇、新表达,以及社会语境的变迁对传统词义带来的微妙影响。这种与时俱进的姿态,决定了这部词典能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参考价值。一部过于保守的工具书,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而一部过于激进的词典,又会削弱其权威性。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审慎而又开放的态度,既能坚守汉语言的核心规范,又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下语言的新鲜血液,并给出专业且公允的定性。这种对“当下”的准确把握,是对“历史”的最好致敬。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厚重感和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内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对于一本汇集了语言精粹的巨著来说,无疑是恰如其分的尊重。装帧的配色沉稳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衬托出内容本身的厚实与权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字,但仅仅是翻阅时,那种油墨散发的独特气味和纸张纤维的触感,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封面上的字体排布和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醇厚,让人联想到老一辈学者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彰显着对汉语言文化传承的重视。它的外在品质,完美地契合了它所承载的学术价值,让人在阅读之前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感,相信其中蕴含的知识必然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
评分对于任何工具书的体验来说,清晰易用的检索系统是决定性的因素。一本内容再丰富的词典,如果查阅起来费时费力,都会大大降低其使用价值。我非常关注这部作品在索引和分类编排上所下的功夫。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海量的语言信息,是对编纂者智慧的又一次考验。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种逻辑严密、层级分明、且具备高度人性化设计的查找路径。是按照传统的音序还是新的语义聚类?在遇到歧义词或者多重含义的词语时,它是如何引导读者快速定位到最符合当前语境的解释的?一个优秀的索引设计,能让使用者如同在迷宫中找到了清晰的路标,事半功倍。如果它能在细节处体现出对不同层次读者的体贴,比如初学者和专业研究者的需求都能被照顾到,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