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n编英汉 英英 汉英词典 | ||
| 定价 | 92.00 | |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
| 版次 | 3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01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幺建华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1098 | |
| 字数 | 191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13616034 | |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编写方法,以“英汉、英英、汉英”三结合的多方面、全xin和实用为目的,从而填补了靠前辞书中的一项空白。其特点是:1.英汉部分都是精xuan的重点常用词汇,且每个单词又按其常用词类频率da小为序,进而凝聚其重点词义分号排列;所配用法、辨析解释详尽,以便更加准确掌握;所举例句简洁明快,并以启发式使学者开扩思路,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2.英英部分重点突出同义及近义词的辨别使用,以便在扩da词汇量的基础上运用准确自如。3.汉英部分以现代汉语为主,以现代英语为规范,词语释义准确、简明而又实用。
前言
用法说明
缩略语表
英汉部分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英英部分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汉英部分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中国经济出版社出品的这本词典,确实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字体选择也便于长时间阅读,不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这在动辄需要查阅几十页资料的情况下,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至少在物理体验上,它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然而,工具书的价值最终还是由内容深度和广度决定的。我尝试用它来查找一些国际贸易协定中的专业术语,比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关的复杂表述,结果发现它在这类高度专业化、且不断演进的法律和贸易领域的覆盖度明显不足。它的优势似乎更倾向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基础词汇,对于服务于当前快速变化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专业需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于想要站在前沿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或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更多停留在“打基础”的层面,缺乏“登高望远”的能力。
评分这本词典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功能上的分裂:它一方面想成为一本面向国内读者的、扎实的汉英工具书,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收录英英释义来提升其学术层次。但遗憾的是,这种多功能性的追求,最终导致了每项功能的深度都未能达到极致。例如,英英释义部分,虽然提供了解释,但常常缺乏一个清晰的标注,指明该释义主要适用于宏观、微观还是金融领域。对于同一经济术语,在不同分支学科中的细微含义差异,这本书处理得较为笼统。而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他们迫切需要这种细致的区分。总而言之,它像是一部收录了大量知识点的百科全书的目录,而不是一本能帮助用户深入理解和精确运用的实战手册。我期待的“新编”是能紧密结合最新的经济实践和语言演变,但从实际查阅体验来看,它更像是一次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稳健但略显保守的重新整理,对于追求效率和前沿性的用户而言,可能需要同时辅以其他更具时效性的参考资料才能完全满足需求。
评分这本号称“新编”的词典,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还是挺让人信赖的。封面设计走的是传统学术路线,配色偏向稳重,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一看就知道是正经工具书。我最看重的是它号称涵盖的“现货”这一点,毕竟现在很多工具书常常是下了订单等很久。然而,真正翻开内页,那种强烈的时代脱节感扑面而来。很多新兴的经济术语,比如与金融科技(FinTech)、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或者“双循环”战略相关的词汇,查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要么解释得过于简略,要么干脆就没有收录。这对于一本面向中国经济领域的专业词典来说,是个硬伤。它更像是一个时间定格在十年前的语言宝库,对于需要紧跟当下经济脉搏的研究者或从业者而言,它的时效性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编译质量上,虽然基础词汇的释义准确无误,但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经济概念的翻译,常常显得生硬和直译,缺乏地道的语境润色,让人感觉像是机器翻译的产物,而不是经验丰富的语言专家精心打磨的结果。对于希望提升专业翻译水平的用户来说,这点尤其令人失望。
评分我购买这本词典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有效打通英汉、汉英、英英之间知识壁垒的利器,尤其关注它对复杂经济文本的解析能力。说实话,在基础词汇的覆盖面上,它表现尚可,对于理解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典学科的常用语汇,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问题出在它的“新编”二字上,这承诺似乎只兑现了一半。深入研究那些涉及中国特定政策解读的词组时,比如一些官方文件中才会出现的表述,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显得相当保守和保守,甚至有些过时。这使得我在处理最新发布的政策文件翻译时,不得不频繁地切换到网络搜索引擎或其他更现代化的电子词典进行交叉验证,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让人不解的是,英英释义部分,对于一些关键的经济学名词,常常依赖于过于简化的定义,未能提供足够多的语境例句来展示其在不同经济场景下的细微差别。这种“一词多义”在经济学中是常态,但此书在这方面的拓展明显不足,使得学习者难以真正掌握词汇的灵活运用。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与跨国报告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我对于词典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旨在连接中西方经济话语体系的工具书。这本汉英、英汉互译的词典,在处理中国特有的“国情词汇”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翻译困境。例如,一些描述中国社会经济现象的词语,如“小康社会”、“内卷化”(尽管后者是网络热词,但其经济学根源不容忽视),在英译时,往往只能给出一个非常笨拙的直译,缺乏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精炼的对等词汇。这不仅影响了翻译的流畅性,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叙事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反观它对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家的名字和作品的收录,则显得详尽而准确,这似乎表明编纂团队在资料收集上,更偏向于对既有西方学术传统的梳理,而在主动构建和解释中国本土经济术语的对外传播方面,投入的精力和创新性明显不足,导致其在作为“文化桥梁”的职能上,表现得不够平衡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