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新编英汉 英英 汉英词典 中国经济出版社

现货 新编英汉 英英 汉英词典 中国经济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幺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词典
  • 英英词典
  • 汉英词典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英语学习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现货
  • 新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16034
商品编码:28583950075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1098
字数:1910000

具体描述




xin编英汉 英英 汉英词典
定价 92.00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版次 3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开本 32
作者 幺建华
装帧 精装
页数 1098
字数 1910000
ISBN编码 9787513616034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编写方法,以“英汉、英英、汉英”三结合的多方面、全xin和实用为目的,从而填补了靠前辞书中的一项空白。其特点是:1.英汉部分都是精xuan的重点常用词汇,且每个单词又按其常用词类频率da小为序,进而凝聚其重点词义分号排列;所配用法、辨析解释详尽,以便更加准确掌握;所举例句简洁明快,并以启发式使学者开扩思路,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2.英英部分重点突出同义及近义词的辨别使用,以便在扩da词汇量的基础上运用准确自如。3.汉英部分以现代汉语为主,以现代英语为规范,词语释义准确、简明而又实用。




前言
用法说明
缩略语表
英汉部分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英英部分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汉英部分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深度解析现代汉语的权威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权威修订,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具影响力的单卷本汉语词典。它不仅是学习、研究和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必备工具,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词典严格遵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规范要求,汇集了近现代汉语发展以来积累的丰富词汇资源,力求准确、科学、实用。 收录规模与权威性 本版词典在保持原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与修订工作,收录单字约1.1万个,收词总数近7万条。这些词条涵盖了基础常用词汇、科技新词、社会热点词汇,以及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专有名词和特定语境下的用法。每一个词条的释义都经过了语言学专家的严谨考证和反复推敲,确保了其学术性和准确性。词条的排列遵循现代汉语的习惯,便于用户快速检索。 释义的系统性与精准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体系极为严谨。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词条按照意义的演变和使用频率进行了合理的排序,通常将最常用、最核心的意义置于首位。 多义词的区分: 词典清晰地标注了不同义项之间的界限,并针对易混淆的词义提供了明确的区分说明,如“的”、“地”、“得”等助词的用法辨析,或“研究”与“探讨”在语境中的细微差别。 例证的精选与优化: 每一个核心义项后都配有精心挑选的例句,这些例句多来源于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权威报刊杂志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本,力求典型、准确、生动,直观展示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例句的选材充分考虑了时代性,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与文化面貌。 词义的演变与流变: 针对一些具有历史沉淀的词汇,词典会标注其古义或旧义,并在必要时加以说明,帮助读者理解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 规范性与标准性 作为国家级语言规范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以下方面体现了极高的规范性: 1. 语音标注的权威性: 采用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注音,并对易读错、易音变的词语进行了重点标注。对于多音字,明确标出了不同音节所对应的不同词义或用法,例如“行”的不同读音及其意义区分。 2. 用法的规范性指导: 在词条释义后,常附有“用法”或“注意”等提示性文字。这些提示对词语的搭配禁忌、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适用语体(书面语、口语)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有效指导读者避免不规范或不恰当的表达。 3. 简繁体对照与异形词处理: 针对规范后的异形词,本版词典遵循国家语委的最新规定,明确指出应以哪个为规范形式,并保留了不常用或已不再推荐的旧形作为参考,体现了对语言历史的尊重与对规范的坚持。 内容增补与时代性体现 第七版词典吸纳了过去十余年来汉语词汇的重大发展成果,新增了大量反映科技进步、社会变迁、文化交流的新词、新语: 科技新词: 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金融经济等领域的前沿词汇,如“云计算”、“基因编辑”、“量化宽松”等,使词典能够跟上时代的技术步伐。 社会热词与流行语: 收录了在网络空间和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影响较大的新词语,如某些网络流行语的规范释义,但会严格区分其是否符合公认的语言规范标准,保持词典的严肃性。 文化交流词汇: 增补了从外语借入并已融入汉语的词汇,以及反映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专有名称。 结构与检索设计 本词典的编排结构清晰流畅,极大地优化了用户体验: 部首查字法与音序查字法并重: 提供了传统部首检字法和现代拼音检字法两种检索途径,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 附录的丰富性: 附录部分囊括了大量实用信息,包括《汉字简化方案》、《标点符号用法》、《中国历代纪元简表》、《姓氏用字表》等,这些内容为学生、编辑、翻译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版面设计: 采用清晰的双栏排版,字体大小适中,区分了词条、音标、释义、例句等不同层级的内容,阅读舒适度高,便于长时间查阅。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现代人掌握规范汉语、提升语言素养的终身学习伙伴。它以其科学严谨的编纂态度、丰富准确的词汇内容,持续巩固其在汉语词典领域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中国经济出版社出品的这本词典,确实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字体选择也便于长时间阅读,不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这在动辄需要查阅几十页资料的情况下,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至少在物理体验上,它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然而,工具书的价值最终还是由内容深度和广度决定的。我尝试用它来查找一些国际贸易协定中的专业术语,比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关的复杂表述,结果发现它在这类高度专业化、且不断演进的法律和贸易领域的覆盖度明显不足。它的优势似乎更倾向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基础词汇,对于服务于当前快速变化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专业需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于想要站在前沿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或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更多停留在“打基础”的层面,缺乏“登高望远”的能力。

评分

这本词典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功能上的分裂:它一方面想成为一本面向国内读者的、扎实的汉英工具书,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收录英英释义来提升其学术层次。但遗憾的是,这种多功能性的追求,最终导致了每项功能的深度都未能达到极致。例如,英英释义部分,虽然提供了解释,但常常缺乏一个清晰的标注,指明该释义主要适用于宏观、微观还是金融领域。对于同一经济术语,在不同分支学科中的细微含义差异,这本书处理得较为笼统。而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他们迫切需要这种细致的区分。总而言之,它像是一部收录了大量知识点的百科全书的目录,而不是一本能帮助用户深入理解和精确运用的实战手册。我期待的“新编”是能紧密结合最新的经济实践和语言演变,但从实际查阅体验来看,它更像是一次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稳健但略显保守的重新整理,对于追求效率和前沿性的用户而言,可能需要同时辅以其他更具时效性的参考资料才能完全满足需求。

评分

这本号称“新编”的词典,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还是挺让人信赖的。封面设计走的是传统学术路线,配色偏向稳重,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一看就知道是正经工具书。我最看重的是它号称涵盖的“现货”这一点,毕竟现在很多工具书常常是下了订单等很久。然而,真正翻开内页,那种强烈的时代脱节感扑面而来。很多新兴的经济术语,比如与金融科技(FinTech)、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或者“双循环”战略相关的词汇,查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要么解释得过于简略,要么干脆就没有收录。这对于一本面向中国经济领域的专业词典来说,是个硬伤。它更像是一个时间定格在十年前的语言宝库,对于需要紧跟当下经济脉搏的研究者或从业者而言,它的时效性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编译质量上,虽然基础词汇的释义准确无误,但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经济概念的翻译,常常显得生硬和直译,缺乏地道的语境润色,让人感觉像是机器翻译的产物,而不是经验丰富的语言专家精心打磨的结果。对于希望提升专业翻译水平的用户来说,这点尤其令人失望。

评分

我购买这本词典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有效打通英汉、汉英、英英之间知识壁垒的利器,尤其关注它对复杂经济文本的解析能力。说实话,在基础词汇的覆盖面上,它表现尚可,对于理解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典学科的常用语汇,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问题出在它的“新编”二字上,这承诺似乎只兑现了一半。深入研究那些涉及中国特定政策解读的词组时,比如一些官方文件中才会出现的表述,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显得相当保守和保守,甚至有些过时。这使得我在处理最新发布的政策文件翻译时,不得不频繁地切换到网络搜索引擎或其他更现代化的电子词典进行交叉验证,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让人不解的是,英英释义部分,对于一些关键的经济学名词,常常依赖于过于简化的定义,未能提供足够多的语境例句来展示其在不同经济场景下的细微差别。这种“一词多义”在经济学中是常态,但此书在这方面的拓展明显不足,使得学习者难以真正掌握词汇的灵活运用。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与跨国报告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我对于词典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旨在连接中西方经济话语体系的工具书。这本汉英、英汉互译的词典,在处理中国特有的“国情词汇”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翻译困境。例如,一些描述中国社会经济现象的词语,如“小康社会”、“内卷化”(尽管后者是网络热词,但其经济学根源不容忽视),在英译时,往往只能给出一个非常笨拙的直译,缺乏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精炼的对等词汇。这不仅影响了翻译的流畅性,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叙事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反观它对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家的名字和作品的收录,则显得详尽而准确,这似乎表明编纂团队在资料收集上,更偏向于对既有西方学术传统的梳理,而在主动构建和解释中国本土经济术语的对外传播方面,投入的精力和创新性明显不足,导致其在作为“文化桥梁”的职能上,表现得不够平衡和有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