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
| 营销书名: | 解读分离过程原理、分离技术、设备及应用,化学分离工程、分离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用指导书籍 |
| 作者: | 廖传华、江晖、黄诚 著 |
| 定价: | 148.00 |
| ISBN: | 978-7-122-30268-7 |
| 关键字: | 分离过程;分离技术;分离设备;分离科学与技术;萃取;蒸馏;分离过程设计; |
| 重量: | 723克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开本: | 16 | 装帧: | 平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6月 | 版次: | 1 |
| 页码: | 395 | 印次: | 1 |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共6个分册,分别为:《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输送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和《工业过程设备维护与检修》。本书是其中的一个分册。
《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详述了分离过程的机理,并介绍了各种典型的分离技术和设备的原理、设计、分离设备、工业应用等基本内容。是分离科学与技术、分离工程、分离过程工业、化学分离工程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实用参考书籍。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机械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同时,也适合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机械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是“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在系统介绍传质分离过程机理的基础上,分别详细介绍了蒸馏和精馏、特殊精馏、吸收、气�惨捍�质设备、液�惨狠腿 ⒊�临界流体萃取、干燥、过滤、膜分离技术、生物分离技术等传质分离过程的工作特性、设计原理、设备、工业应用及评价,并对结晶、吸附、离子交换等其他类型的传质分离过程及传统的过滤过程等进行了简要阐述。
《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不仅适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机械等专业的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本科生阅读,同时对分离科学与技术、分离过程、化学分离工程等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也会有所帮助。
廖传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廖传华(1972—),男,湖北洪湖人。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本科生《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工作,编写教材2部。2005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工作:(1)高浓度难降解废水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和污泥进行深度治理,不仅满足达标排放,还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已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发明专利15项(获授权3项)。研究成分果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份进行提取,既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又降低产物中的化学溶剂残留。已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3)超细粉体的制备:采用超临界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已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4)热力干燥:主要从事喷雾干燥、喷雾造粒、半干法喷雾烟气脱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多篇,获授权专利1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干燥专业组理事、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5)可再生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中硬质秸秆的气化、生物质超临界水部分氧化制甲烷、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型风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6)工业节水减排技术:针对高耗水行业,采用夹点技术,在对用水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与新型设备的开发,通过循环用水和废水处理再生回用而实现节约用水。研究成果获2011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优 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工业节水案例与技术集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 秀图书二等奖。
章绪论
1.1分离技术的发展/001
1.2分离技术的应用/003
1.3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004
1.4分离过程的集成/006
1.4.1反应过程与分离过程的耦合/006
1.4.2分离过程与分离过程的耦合/007
1.4.3过程的集成/007
1.5分离过程的选择/008
1.5.1可行性/008
1.5.2分离过程的类型/009
1.5.3生产规模/010
1.5.4设计的可靠性/010
1.5.5分离过程的独立作性能/011
1.6分离设备/012
第2章蒸馏和精馏
2.1蒸馏的特点与分类/014
2.1.1蒸馏的特点/014
2.1.2蒸馏的分类/015
2.1.3精馏作流程/015
2.2简单蒸馏和平衡蒸馏/016
2.2.1装置流程/016
2.2.2简单蒸馏及平衡蒸馏的原理/017
2.3双组分精馏/018
2.3.1精馏的原理/018
2.3.2全塔物料衡算/020
2.3.3理论塔板数/026
2.3.4塔高与塔径的计算/029
2.3.5回流比的影响及选择/031
2.3.6间歇精馏/033
2.3.7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036
2.4多组分精馏/037
2.4.1多组分精馏的特点及流程/037
2.4.2多组分精馏过程的计算/039
2.4.3复杂精馏简介/046
2.5蒸馏与精馏作/049
2.5.1双组分精馏的作型计算/049
2.5.2影响精馏作的主要因素/049
2.5.3间歇精馏的新型作方式/052
参考文献/055
第3章特殊精馏
3.1非理想溶液的性质/058
3.1.1非理想物系的恒沸物/058
3.1.2三组分系统的相图/060
3.2恒沸精馏/060
3.2.1恒沸精馏的原理/061
3.2.2夹带剂的选择/061
3.2.3恒沸精馏流程/062
3.2.4恒沸精馏过程的计算/063
3.3萃取精馏/064
3.3.1萃取精馏的基本原理/064
3.3.2萃取剂的选择/065
3.3.3萃取精馏流程/066
3.3.4萃取精馏过程的计算/066
3.3.5萃取精馏的注意事项/068
3.4其他特殊精馏作及应用/069
3.4.1盐效应精馏及应用/069
3.4.2分子蒸馏及应用/070
3.4.3几种特殊精馏方法的比较/072
3.5精馏作的节能优化技术/073
3.5.1精馏过程的热力学不可逆性/073
3.5.2多效精馏/074
3.5.3低温精馏的热源/075
3.5.4设置中间冷凝器和中间再沸器/078
参考文献/078
第4章吸收
4.1吸收过程/080
4.1.1吸收剂的选择/081
4.1.2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081
4.1.3气体吸收的工业应用/082
4.1.4吸收作的经济性/082
4.1.5吸收与蒸馏作的区别/083
4.1.6吸收塔设备类型/083
4.2吸收平衡及吸收推动力/083
4.2.1吸收平衡/083
4.2.2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084
4.3吸收传质机理/084
4.3.1质量传递机理/085
4.3.2对流传质理论/086
4.4传质速率方程/086
4.4.1对流传质速率方程/086
4.4.2传质阻力的控制/089
4.5吸收(解吸)过程的计算/090
4.5.1物料衡算与作线方程/091
4.5.2吸收剂用量的确定/092
4.5.3解吸/095
4.5.4吸收塔径的计算/095
4.5.5吸收塔高的计算/096
4.6其他吸收工艺/099
4.6.1多组分吸收/099
4.6.2化学吸收/100
4.6.3高组成气体的吸收/100
4.7吸收作实例分析/101
4.7.1逆流与并流作的比较/101
4.7.2吸收剂用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103
4.7.3温度等对吸收过程的影响/107
参考文献/108
第5章气-液传质设备
5.1板式塔/110
5.1.1板式塔的结构/110
5.1.2塔板的类型及性能/111
5.1.3板式塔的作特性/115
5.1.4板式塔的设计/120
5.2填料塔/131
5.2.1填料塔的结构/131
5.2.2填料的类型及性能/132
5.2.3填料塔的作性能/137
5.2.4填料塔的内件/139
5.2.5填料塔的设计/142
5.3气-液传质设备应用分析/146
5.3.1处理能力/146
5.3.2效率及其影响因素/147
5.3.3气-液传质设备的发展/148
参考文献/149
第6章液-液萃取
6.1液-液萃取过程的选择/151
6.1.1液-液萃取的选择/151
6.1.2液-液萃取作的特点/152
6.2液-液萃取的相平衡与物料衡算/152
6.2.1三角形相图/153
6.2.2三角形相图中的相平衡关系/153
6.2.3三角形相图中的杠杆定律/155
6.3液-液萃取的作流程和计算/156
6.3.1液-液萃取的作流程/156
6.3.2单萃取流程和计算/158
6.3.3多错流萃取流程和计算/159
6.3.4多逆流萃取流程和计算/161
6.4液-液萃取过程萃取剂的选择/164
6.5液-液萃取设备/166
6.5.1萃取设备的分类/166
6.5.2液-液萃取设备的设计/174
参考文献/178
第7章超临界流体萃取
7.1超临界流体/180
7.1.1超临界流体的特性/180
7.1.2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181
7.1.3超临界流体的选择/182
7.2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183
7.2.1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184
7.2.2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性能的影响因素/185
7.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186
7.3.1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186
7.3.2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流程/188
7.3.3固态物料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过程/191
7.3.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与其他分离方法的耦合/195
7.3.5液态物料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的工艺过程/200
7.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业化应用/204
7.5超临界萃取技术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208
7.5.1超临界萃取技术的优点/208
7.5.2超临界萃取技术存在的问题/209
参考文献/209
第8章吸附
8.1吸附现象与吸附剂/212
8.1.1吸附现象/212
8.1.2吸附的分类/212
8.2吸附平衡和吸附速率/214
8.2.1吸附平衡/214
8.2.2吸附速率/214
8.2.3吸附速率的测定/216
8.3吸附容量与吸附等温线/216
8.3.1吸附容量/216
8.3.2吸附等温线/217
8.3.3吸附的影响因素/220
8.3.4吸附剂的选择/222
8.3.5吸附剂的再生/223
8.4吸附工艺与设计/226
8.4.1间歇吸附/226
8.4.2固定床吸附/228
8.4.3移动床吸附/231
8.4.4流化床吸附/232
8.4.5液相移动床吸附/233
8.4.6参数泵/234
参考文献/235
第9章干燥
9.1湿空气性质和湿度图/238
9.1.1湿空气的性质/238
9.1.2湿空气各温度之间的关系/241
9.1.3湿空气的湿度图/242
9.1.4湿度图的应用/243
9.2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244
9.2.1物料衡算/244
9.2.2干燥器热能消耗分析/246
9.3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247
9.3.1干燥推动力/247
9.3.2干燥速率/249
9.3.3湿分在湿物料中的传递机理/251
9.3.4干燥时间/252
9.4干燥器/256
9.4.1干燥器的分类/256
9.4.2常用干燥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257
9.4.3其他干燥方法/262
9.5干燥设备的选型/264
9.6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268
9.6.1超临界流体干燥过程的机理/268
9.6.2超临界流体干燥工艺与设备/270
9.6.3超临界流体干燥过程的影响因素/272
9.6.4超临界流体干燥过程的热力学计算/273
9.6.5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的应用/273
9.6.6控制技术及注意点/274
参考文献/275
0章过滤
10.1过滤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78
10.1.1过滤的分类/278
10.1.2过滤的要素/279
10.1.3快速过滤的机理/280
10.2过滤的基本方程式及作方式/281
10.2.1过滤基本方程式/281
10.2.2过程的作方式/285
10.3表层过滤及过滤机/288
10.3.1过滤机/289
10.3.2过滤机的生产能力/295
10.3.3过滤机的选型/298
参考文献/299
1章膜分离技术
11.1膜分离过程/302
11.1.1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302
11.1.2膜分离过程的特点/303
11.1.3膜分离的表征参数/304
11.1.4膜材料与分离膜/304
11.1.5膜组件/305
11.2反渗透与纳滤/307
11.2.1反渗透现象和渗透压/308
11.2.2反渗透原理/308
11.2.3影响反渗透的因素/310
11.2.4纳滤原理/310
11.2.5反渗透膜与膜组件/310
11.2.6反渗透工艺流程/314
11.2.7工艺设计/316
11.2.8反渗透膜的污染及其/317
11.2.9反渗透和纳滤技术的应用/319
11.3超滤与微滤/324
11.3.1超滤与微滤的分离原理/324
11.3.2超滤膜与微滤膜/325
11.3.3超滤的作方式/329
11.3.4微滤的作方式/330
11.3.5影响渗透通量的因素/331
11.3.6超滤技术的应用/332
11.4电渗析/335
11.4.1电渗析的原理/335
11.4.2离子交换膜及其作用机理/338
11.4.3浓差极化与电流密度/340
11.4.4电渗析器的构造与组成/342
11.4.5电渗析的工艺流程/344
11.4.6电渗析器的工艺参数/345
11.4.7电渗析的工艺设计与计算/346
11.4.8电渗析技术的应用/347
11.5扩散渗析/350
11.5.1扩散渗析的原理/350
11.5.2扩散渗析的应用/351
11.6液膜分离/351
11.6.1液膜及其类型/351
11.6.2液膜分离的传质机理/353
11.6.3流动载体/354
11.6.4液膜分离流程/355
11.6.5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356
11.7气体膜分离/357
11.7.1气体膜分离的原理/357
11.7.2气体膜分离流程及设备/359
11.7.3气体膜分离技术的应用/359
11.8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361
11.8.1技术上的发展趋势/362
11.8.2应用上的发展趋势/363
参考文献/363
2章结晶
12.1结晶的基本原理/368
12.2结晶过程的相平衡/369
12.2.1相平衡与溶解度/369
12.2.2溶液的过饱和与介稳区/370
12.3结晶动力学/370
12.3.1晶核的形成/370
12.3.2晶体的成长/371
12.3.3杂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372
12.4工业结晶方法与设备/372
12.4.1结晶方法的分类/372
12.4.2结晶器的分类/372
12.4.3冷却结晶器的选型/373
12.4.4浓缩结晶器的选型/374
12.4.5使用与注意事项/377
12.5结晶过程的产量计算/377
12.5.1结晶过程的物料衡算/377
12.5.2物料衡算式的应用/378
12.6其他结晶方法/379
参考文献/380
3章生物分离技术
13.1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381
13.1.1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381
13.1.2生物分离的一般步骤和单元作/382
13.2泡沫分离/382
13.2.1泡沫分离的工作原理与特点/382
13.2.2泡沫分离技术的分类/383
13.2.3泡沫分离设备与作方式/384
13.2.4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387
13.3色层分离技术/391
13.3.1色层分离方法的分类/392
13.3.2基本原理/392
13.3.3色层分离技术的应用/393
参考文献/394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光听名字就感觉内容会相当扎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我特别关注的是它涵盖了蒸馏、精馏、膜分离和生物分离这几种主流的分离技术。要知道,这些技术在化工和制药领域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无论是原料的提纯、产品的精制,还是废物的处理,都离不开它们。我希望这本书能把每一种技术的原理讲得透彻,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化学过程。同时,它提到的“设备与工业应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因为理论脱离了实际,就成了空谈。我想知道,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这些设备是如何选择、如何操作、又会遇到哪些挑战?书里有没有相关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威力?特别是“设计原理”这一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通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让我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石油化工和生物制药这两个具体应用方向,也正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石油化工的复杂体系分离,以及生物制药对高纯度和温和分离的要求,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两个方向给出深入的剖析,结合具体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特点,那对我来说将是无价的。最后,“图片色”的标注,让我对这本书的直观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它能用丰富的图表、流程图甚至实物照片来辅助说明,让那些抽象的原理和复杂的设备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案例分析和视觉呈现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能够满足我对分离技术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
评分我对于《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中关于“生物分离技术特性”的阐述特别感兴趣。生物分离技术,比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细胞的分选、核酸的分离等等,其核心在于如何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尽可能地保留生物分子的活性和结构,同时又能达到极高的纯度。这与传统的化学分离有很大的不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生物分离技术的原理,例如层析技术中的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分离机制;或者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如微滤、超滤、纳滤在去除杂质、浓缩产物中的区别。另外,我非常想了解,在生物分离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参数需要控制,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分离效果。例如,pH值、离子强度、温度、流速等等,在不同的生物分离体系中,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优化这些参数的策略?对于“设计原理”这一部分,在生物分离的背景下,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设备材质选择、操作条件设定以及放大效应的讨论。毕竟,实验室规模的生物分离和工业化生产,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最后,“图片色”这个提示,让我对这本书中是否包含生物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精巧仪器和设备,例如层析柱、离心机、超滤膜组件等的高清实物图,充满了期待。
评分在我看来,《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在“生物制药”这个应用领域,应该是一个重点。生物制药行业对产品纯度、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分离技术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用于生物制药的分离技术,例如超滤、微滤、纳滤在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纯化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层析技术(如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疏水层析)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重要性。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技术如何确保生物分子的活性和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高纯度的分离。在“设计原理”方面,针对生物制药的特点,我期待书中能讲解如何设计温和、高效的分离工艺,如何避免交叉污染,以及如何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放大。例如,对于细胞培养液中的蛋白提取,需要考虑哪些分离步骤?如何设计一个符合GMP要求的生物分离纯化系统?“工业应用及评价”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成功的生物药物生产案例,并对这些分离工艺的有效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进行评估。最后,“图片色”的提示,让我对书中是否包含生物制药中使用的各种精细仪器设备图、细胞培养和分离过程的示意图,以及纯化流程图充满了期待。
评分对于《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我特别关注它“设计原理”这部分的内容。要知道,分离技术的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设计是否合理。我希望书中能够将各种分离技术(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的设计原理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出来。例如,在蒸馏和精馏方面,我期待看到关于塔盘/填料的设计准则、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操作条件(如回流比、进料位置)优化的原理。在膜分离方面,我希望了解膜材料的选择依据、膜组件的结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工艺要求确定膜的截留分子量、通量等关键参数。对于生物分离,我期待看到关于层析柱填料的选择、流速和洗脱方式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生物分子设计温和高效的分离方案。此外,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通用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论,能够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图片色”的标注,让我猜测书中可能包含大量的计算图表、设计示意图、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对比图,这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抽象的设计原理。
评分我对《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特别看重其“设备与工业应用”的结合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应用案例,并详细介绍在这些案例中采用了哪些分离技术、设备是如何选择和配置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石油化工领域,书中是否会介绍大型炼油厂或化工厂中复杂的分离流程和设备布局?在生物制药领域,是否会展示从小分子药物到大分子蛋白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各种分离设备的具体应用场景?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关于设备选型、操作优化、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实用指导。最后,“图片色”的提示,让我对书中是否包含大量工业现场的设备照片、工艺流程图,甚至是一些设备的安装和运行视频截图充满了期待,这些直观的信息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设备在工业环境中的实际运作。
评分对于《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我更关注的是它在“蒸馏”和“精馏”方面的深度。这两项技术可以说是化工领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分离手段之一,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离不开蒸馏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对不同类型的蒸馏技术进行详尽的介绍,例如常压蒸馏、减压蒸馏、萃取精馏、共沸精馏等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技术特点。在“设计原理”方面,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塔板(或填料)设计、回流比确定、操作压力的选择等关键环节的详细讲解。理解这些设计原则,对于优化蒸馏过程、提高分离效率、降低能耗至关重要。同时,书中提到的“设备与工业应用”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具体的工业设备图,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工作流程。例如,在炼油厂中,常压塔和减压塔的结构有何不同?在化工厂中,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精馏塔来分离复杂的混合物?此外,“图片色”的标注,让我对书中是否包含各种蒸馏设备的剖面图、结构示意图,甚至实际运行照片充满了好奇。如果能有相关的工艺流程图,能够直观地展示蒸馏过程是如何将原料转化为目标产物的,那就更好了。
评分我对《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中的“膜分离”技术部分寄予厚望。膜分离技术因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在现代化工和生物制药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各种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比如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膜等等,详细阐述其膜材料的特性、膜组件的结构以及驱动分离的动力学机制。在“设计原理”上,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膜污染的防治策略、膜组件的选择依据、以及整个膜分离系统的设计流程。例如,如何根据物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膜类型?如何优化操作条件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在工业应用方面,书中是否会涉及膜分离在水处理、海水淡化、气体净化、生物制品浓缩和分离等方面的具体案例?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实际的工程应用图,展示膜分离设备在工厂中的布局和运行方式。此外,“图片色”的提示,让我对书中是否包含各种膜材料的微观结构图、不同类型膜组件的高清照片,以及相关的膜分离工艺流程图充满了期待,这些都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项技术。
评分对于《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我特别关注其“石油化工”这一应用方向。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原料和产品的分离提纯,对分离技术的要求极高。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蒸馏、精馏、萃取、吸附等多种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原油的常压、减压蒸馏,裂化产物的分离,乙烯、丙烯等轻质烯烃的生产过程中的分离技术。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复杂多组分体系的分离策略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不同分离技术在该场景下的优劣势。在“设计原理”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结合石油化工的实际需求,讲解如何设计高效、节能的分离设备,例如如何优化精馏塔的塔板结构,如何选择合适的填料,以及如何进行系统集成和能量回收。另外,“工业应用及评价”部分,如果能提供一些石油化工行业中经典的分离装置案例,并对其经济性和环保性进行深入的评价,那将非常有价值。最后,“图片色”的标注,让我对书中是否包含石油化工装置的实景照片、设备三维模型图、以及相关的工艺流程图充满了期待,这对于理解庞大而复杂的石油化工生产流程非常有帮助。
评分对于《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我特别希望它能将“技术特性”和“工业应用”无缝衔接。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技术特性时,往往会脱离实际的应用场景,而在学习工业应用时,又可能对技术的底层原理一知半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在介绍蒸馏技术特性时,能否立刻引申到它在石油分馏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为何蒸馏技术适合这个场景,又有哪些局限性?在介绍膜分离的技术特性时,能否立即展示它在水处理或生物制品浓缩中的成功案例,并详细解释其优势所在?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说明每一种分离技术的“看家本领”以及在特定工业环境下的“用武之地”。“设计原理”和“评价”部分,我也希望能够与具体的工业应用紧密结合,例如,在评价一种分离技术的工业应用时,要综合考虑其技术特性、设计原理、经济性、环保性等多个方面。最后,“图片色”的标注,让我猜测书中可能包含大量技术特性示意图、设备结构图、工业现场照片和工艺流程图,这些视觉元素能够将抽象的技术特性转化为生动的工业实践,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评分对于《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蒸馏、精馏、膜分离、生物分离技术特性、设计原理、工业应用及评价)(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图片色)》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在“工业应用及评价”这一部分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分离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工艺、新的设备不断涌现,如何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每一个工程师都面临的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不同分离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优缺点对比,例如在处理特定物料时,蒸馏的能耗与膜分离的通量之间如何权衡;或者在生物制药领域,超滤和纳滤在蛋白纯化中的适用性差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分离过程经济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毕竟,一项技术能否成功推广应用,最终还是要落到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或者对废水、废气的处理成本和减排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对于“评价”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和方法论,而不仅仅是定性的描述。比如,如何评价一个精馏塔的设计效率?如何评估一个膜分离系统的稳定性?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案例研究,能够让我了解其他企业是如何成功应用并优化分离技术的,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对于“图片色”的标注,我猜想可能书中会有一些高清晰度的设备图片,甚至是三维模型图,这对于我理解复杂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