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7047
条码:9787511887047
图书名称:公众共用物的法律保护
定价:36
作者: 王文革 主编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 2016-1-1
内容
公众共用物,是不特定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共用物,例如大气、水流、海洋、森林和荒地等环境和自然资源。公众共用物既不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私有物,也不属于我国法律上规定的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财产。目前,我国公众共用物受到来自各方面和各种形式的污染、破坏、损害、侵犯,面临着不断退化、萎缩的危机,急需加强法律保护。公众共用物保护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众共用物的理论,不仅革新了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对于整个法学界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公众共用物概述
第一节公众共用物的概念和特点
一、公众共用物的概念
二、公众共用物的特点
第二节公众共用物的种类
第三节公众共用物的保护
第二章迁徙性鸟类的保护
第一节迁徙性鸟类的概念
一、候鸟的概念
二、“候鸟”概念不能适应法律保护的需要
三、本节中迁徙性鸟类的概念
第二节迁徙性鸟类的保护现状及存在
问题
一、中国迁徙性鸟类的保护现状
二、中国迁徙性鸟类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迁徙性鸟类保护的国外制度
借鉴
一、欧洲
二、亚洲
三、美国
第四节迁徙性鸟类保护的完善对策
一、迁徙性鸟类法律属性的完善
二、立法理念的完善
三、保护范围的扩大
四、立法技术的完善
五、专属制度的建立
六、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七、迁徙性鸟类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八、国际合作机制的完善
第三章气候资源的保护
第一节气候资源概述
一、气候资源的概念
二、我国气候资源的种类
三、气候资源的属性
第二节气候资源的法律属性分析
一、是否为法定的“自然资源”
二、是否为法律意义上的“物”
三、对气候资源国有属性的质疑
四、公众共用物属性的确定
第三节气候资源保护的完善对策
一、气候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二、气候资源保护的原则
三、气候资源的立法保护
第四章生态用地保护
第一节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及完善
一、土地法律用途角度之土地利用分类及评析
二、法律利益角度之土地利用分类及评析
三、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之法律完善
第二节生态用地的概念
一、法学上的生态用地概念
二、法学视角下的生态用地属于“国土”范畴,而非“土地”范畴
三、将生态用地纳入公益性用地的范畴
四、耕地、生态退耕地、“未利用土地”是否为生态用地的分析
五、结论
第三节生态用地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生态用地保护制度现状
二、生态用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生态用地保护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生态用地公产所有权制度
二、生态用地利用规划制度
三、生态用地用途管制制度
四、生态用地征收制度
五、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
第五节生态用地微观研究——以生态林地和生态草地为视角
一、生态林地和生态草地的性质
二、生态林地和生态草地的“非耕农用地”法律保护地位
三、“生态退耕地”的保护
四、完善我国生态林地和生态草地保护的立法建议
第五章公众共用物保护的法律救济
第一节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概述
一、环境公共利益的内涵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征
第二节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公众共用物公益诉讼制度的缘起
一、公众共用物概念及辨析
二、公众共用物的基本特点
三、公众共用物保护的缘起
第四节公众共用物公益诉讼制度的国外制度借鉴
一、国外公众共用物的法律演进
二、国外公众共用物公益诉讼理论的发展
三、美国公众共用物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第五节公众共用物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建立公众共用物公益诉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构建我国公众共用物公益诉讼的具体设想
对于我这种法律背景不深厚的人来说,阅读一本关于“公众共用物的法律保护”的书,原本是抱着一种“硬啃”的心态。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预设。它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复杂的法律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关于河道治理、森林保护、城市公共绿地的产权归属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释法律条文时,会追溯其立法渊源和历史背景,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精髓。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它更关注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完善法律体系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共同利益。读到关于“共时性”和“异时性”在公众共用物保护中的应用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法律的考量可以如此细致和周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护公众共用物,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公共空间,以及我们在这个空间中的角色和责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个常年跟各种社区公共设施打交道的人,以前总是觉得法律条文晦涩难懂,跟实际情况脱节。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原本枯燥的法律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它在案例分析部分,选取了好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比如小区绿地的维护、公共空间的占用、甚至是路边公共设施的损坏赔偿,都一一列举,然后逐一分析相关的法律依据和判决结果。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律师给我讲课,一点都不费劲。而且,它还不仅仅是讲“法条”,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运用”这些法律。比如,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我不再束手无策,而是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寻找法律支持,如何收集证据,如何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这本书让我对“公众共用物”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觉得自己更有力量去维护自己和大家的合法权益。真的,如果你也对公共空间的权益保护感到困惑,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入手。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实实在在的,能解决问题的指南。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书的标题吸引了,《公众共用物的法律保护》。这几个字就充满了力量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能解答我心中长久的疑惑。果不其然,它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那种高屋建瓴的姿态来讲解,而是仿佛一位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去理解。书中的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理念到微观的案例,层层递进,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共有”的本质时,引入的哲学思考,这让我对“公众共用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物理上的共享,更是社会契约和集体意志的体现。而且,这本书对于一些新兴的公共领域,比如网络空间的保护,也有所涉及,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紧跟时代潮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弹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在公众共用物保护中的运用,这让我明白,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敬畏感,也更加意识到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独树一帜!我很少能在一本法律书籍中读到如此富于人文关怀的笔触。作者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需要被灌输知识的学生,而是像一位同伴,和我一起探讨“公众共用物”的意义和保护之道。我最喜欢的是它在开头部分,用了很多篇幅来描绘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公共空间,比如公园的长椅、街角的公共艺术品、甚至是社区的留言板。通过生动的描述,作者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空间的珍视。然后,他才缓缓地引入法律的概念,将那些冰冷的条文与我们日常的情感和体验连接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公共性”的辨析,它不仅仅是法律上的界定,更是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呼唤。当我读到关于“协同治理”的章节时,我才意识到,保护公众共用物,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保障,是构建美好社会的重要基石。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觉得自己有能力为这个美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很严肃的法律专著,毕竟“公众共用物的法律保护”听起来就非常专业。但是,翻开它之后,我才发现我的想法太片面了。作者(这里特指王主编)的叙述风格非常新颖,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让人头晕的法条,而是从一些引人入胜的场景入手,比如某个老旧小区居民们为了争夺公共停车位而引发的纠纷,或者某个城市因历史遗迹保护而引发的拆迁争议。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引出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和理论,而且解释得非常透彻,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模糊地带的处理方式,比如“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平衡个人权益和集体利益。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法律,它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法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考量。读完之后,我对“公众共用物”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空间,更是上升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知。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