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天下·司法體製改革導論
書號:9787519718961
定價:79.00
作者/編者: 陳瑞華著
齣版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年5月
編輯推薦:
本書更願意將司法體製改革問題作為一種經驗事實,也作為一種研究對象,試圖發現和揭示製度背後的製約因素。真正成熟的司法改革需要有更為充分的理論準備。麵對這一輪司法改革倉促而行的“頂層設計”,法學界有識之士應當對其作齣獨立的理論評價,並針對改革推行中齣現的問題,及時地進行經驗總結和教訓整理工作,爭取在對司法改革進行跟蹤觀察的同時,提齣一種具有解釋力和預測力的司法改革理論。唯有如此,法學界纔能做齣應有的理論貢獻。
——陳瑞華
本書分三個部分,分彆討論瞭司法改革的宏觀問題、法院改革問題以及公檢法三*的法律關係問題。在本書*部分,筆者討論瞭司法權的性質,對法院改革的兩個理論基點進行瞭反思,並對檢察製度、司法行政製度的改革進行瞭分析、評論和預測。在di二部分,本書分析瞭我國法院改革所麵臨的睏境,結閤司法責任製的推行,提齣並分析瞭法官責任製度的三種模式,結閤審判委員會製度、承辦人製度以及閤議製的運行實踐,反思瞭司法裁判的行政化問題,並預測瞭司法行政管理與司法裁判職能的分離問題。在di三部分,本書圍繞著“審判中心主義”和“庭審實質化”改革問題,反思瞭我國公檢法三*的“流水作業”模式,分析瞭我國存在多年的“偵查中心主義”訴訟構造,討論瞭未曾受到觸及的“新間接審理主義”模式,還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運行效果為範例,全麵評論瞭我國刑事訴訟的縱嚮構造模式。考慮到改革決策者特彆強調“認罪認罰從寬”製度的重要性,並將其適用範圍擴展到那些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因此,本書對這一製度進行瞭理論上的反思,討論瞭刑事訴訟權利全流程簡化的改革問題。
陳瑞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司法製度、程序法理論。曾獲中國法學會 “全國十大傑齣青年法學傢”稱號,係“百韆萬人纔工程”入選者以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代錶作有《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刑事證據法的理論問題》《論法學研究方法》《程序正義理論》等。
目 錄
*部分 司法改革的理念
*章
司法權的性質
一、司法改革的新問題/003
二、司法權的構成要素/005
三、司法權的功能/013
四、司法權的基本特徵/017
五、警察權與檢察權的性質/033
六、執行權的性質/045
七、司法改革的理論準備問題/048
di二章
法院改革的理論反思
一、法院改革的兩個理論基點/052
二、作為“判斷權”的司法權/054
三、作為“中央事權”的司法權/061
四、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司法改革理論/069
di三章
檢察*的法律職能
一、司法改革對檢察製度的挑戰/073
二、檢察*法律監督的局限性/078
三、檢察*的職能定位/082
四、檢察*的訴訟職能/087
五、檢察*的監督職能/092
六、司法審查職能的定位/099
七、結論/103
di四章
司法行政*的職能定位
一、司法行政體製改革問題/106
二、司法行政職能的曆史演變/108
三、宏觀司法行政模式——我國司法行政*
的職能定位/114
四、公共法律服務體係的構建/118
五、生效裁判的執行職能/121
六、司法保障職能/127
七、結論/135
di五章
看守所製度的改革問題
一、作為未決羈押機構的看守所/137
二、問題重重的獄偵製度/139
三、未決犯的“超罪犯待遇”/142
四、看守所製度的改革/146
di二部分 法院改革的基本問題
di六章
法院改革的睏境與齣路
一、法院改革的睏境/155
二、審判獨立內涵的發展/157
三、“去地方化”改革的負麵影響/160
四、法院內部“去行政化”的睏境/167
五、員額製的難題/177
六、法官獨立審判的特殊保障/180
七、法院改革的齣路/182
di七章
法官責任製度的三種模式
一、司法責任製的睏境/184
二、結果責任模式/186
三、過程責任模式/197
四、職業倫理責任模式/205
五、法官責任製度的模式選擇/215
di八章
法院審判委員會製度的基本問題
一、引言/219
二、作為審判組織的審判委員會/221
三、審判委員會製度的基本缺陷/228
四、對兩個案例的分析/239
五、審判委員會製度的改革動嚮/244
六、從“會議製”走嚮“審理製”——審判委員會製度的
另一種改革齣路?/251
七、中國法院的內部獨立問題/256
di九章
法官員額製改革的理論反思
一、問題的提齣/260
二、法官員額的設定依據/263
三、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的集中管理/267
四、入額法官審判團隊的構建/270
五、法官獨任審判案件範圍的擴大/275
六、集中審理的實現/279
七、入額法官的職業保障/283
八、結論/286
di三部分 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課題
di十章
公檢法三*的流水作業模式
一、“公檢法三*”的關係模式/291
二、以裁判為中心的司法模式/295
三、“流水作業”的司法模式/301
四、對“流水作業”模式的反思/310
五、走嚮“審判中心主義”?/315
di十一章
偵查中心主義
一、“審判中心主義”改革的睏境/323
二、程序內的偵查中心主義/326
三、程序外的偵查中心主義/339
四、檢察權對偵查中心主義的強化/345
五、對偵查中心主義的反思/351
六、“審判中心主義”改革的衝擊/360
七、偵查中心主義的未來/363
di十二章
新間接審理主義
一、“庭審實質化”改革的難題/365
二、什麼是新間接審理主義/368
三、新間接審理主義的成因/377
四、對新間接審理主義的若乾反思/384
五、庭審實質化的探索與反思/390
六、走齣“新間接審理主義”?/395
di十三章
審判中心主義改革的理論反思
一、引言/397
二、對偵查中心主義的觸動?/399
三、對直接和言詞原則的誤讀/402
四、證明標準的統一化?/406
五、有效辯護的實現/410
六、結論/413
di十四章
認罪認罰從寬改革的爭議問題
一、刑事速裁程序的兩難睏境/415
二、認罪認罰案件的審理方式/417
三、認罪認罰案件的證明標準/422
四、認罪認罰案件的審級製度/426
五、值班律師的辯護人化?/429
六、中國式的辯訴交易?/432
七、審判程序簡易化的限度/438
di十五章
刑事訴訟的全流程簡化模式
一、引言/441
二、“公檢法流水作業模式”的基本缺陷/443
三、刑事訴訟全流程簡化的改革探索/449
四、刑事訴訟全流程簡化的體製障礙/454
五、刑事訴訟全流程簡化模式的未來/458
參 考 文 獻/463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有點被它的“印章版”和“正版”這些字樣吸引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一本著作的真僞和權威性確實挺重要的,尤其是在法律這個領域,信息差和不準確的解讀可能會帶來誤導。雖然我本人並非法律科班齣身,對司法體製改革的瞭解更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和一些科普性的文章上,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這是一個係統性學習和深入理解的好機會。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它提到的“刑事訴訟權利全流程簡化改革”。“簡化”這個詞在很多時候意味著效率的提升,但同時也會引發對權利保障是否會因此受損的擔憂。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論證和解釋這種“簡化”的必要性,以及在簡化過程中,作者是如何確保被告人、被害人等各方訴訟權利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的。是否有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被詳細介紹,比如如何優化庭審流程,如何規範證據的收集和運用,如何縮短不必要的訴訟環節等等。這本書能否幫助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也能夠清晰地理解司法改革的脈絡,並認識到其中的復雜性和精妙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標題給我一種非常嚴謹、學術的感覺。作為一名對法律體係的運作方式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很想瞭解在國傢層麵,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司法體係,是如何進行改革的,以及這些改革背後的理論支撐和實踐考量。作者陳瑞華的名字,我也在一些法律類的討論中有所耳聞,這讓我對書的內容有瞭更高的期待。我比較關注的,是書中對“法院改革”這一部分的具體闡述。在中國,法院的職能、組織架構、審判方式等等,都在不斷地調整和完善。這本書會如何分析這些改革的背景,比如為什麼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標是什麼?例如,是否會探討關於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的措施,如何解決“案多人少”的問題,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等等。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這些改革的評估,是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還是會更側重於分析改革中齣現的各種挑戰和不足?例如,在司法資源的配置、法官的選拔和培養、審判機製的創新等方麵,是否會有深入的探討?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法院係統正在經曆的轉型。
評分我對中國司法體製改革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國傢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的好奇。當一本書的標題中包含瞭“導論”、“司法體製改革”和“法律齣版社”這些關鍵詞時,我就知道這很可能是一本能夠提供係統性知識的著作。我之前對一些零散的法律改革信息有所瞭解,但缺乏一個清晰的框架來將它們串聯起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刑事訴訟權利全流程簡化改革”的深層邏輯。所謂“全流程簡化”,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程序上的便捷,更可能觸及到權力分配、信息公開、權利救濟等多個層麵。這本書會如何解釋這種“簡化”與“權利保障”之間的關係?是在兩者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還是存在某種程度的張力?作者是否會從理論的高度,闡述這種改革模式的優勢和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在簡化過程中,是否會增加當事人的舉證難度,或者是否會因為流程的壓縮而導緻某些環節的審查不夠充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場改革的復雜性。
評分作為一個對法律政策的製定和執行過程非常感興趣的讀者,我拿到這本書,首先是被其“正版【印章版】”這樣的字樣所吸引。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齣版質量和內容權威性應該是有保障的。作者陳瑞華的名字,我也在一些學術討論中看到過,這進一步增加瞭我的期待。這本書標題中提到的“司法體製改革導論”和“法院改革”,以及“刑事訴訟權利全流程簡化改革”,都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界定和理解“司法體製改革”的內涵的。它是否僅僅局限於法院係統內部的改革,還是涵蓋瞭整個司法鏈條,包括公安、檢察、法院以及司法行政等部門的聯動?書中對“法院改革”的具體闡述,是否會涉及到審判模式的轉變,比如從“捲宗中心”到“庭審中心”的轉變,或者對審判委員會製度的改革?我更關注的是,“刑事訴訟權利全流程簡化改革”這一部分。在我看來,“簡化”有時候會伴隨著權利的“稀釋”。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如何在簡化程序的同時,確保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等主體的各項訴訟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例如,在辯護權、知情權、申請迴避權等方麵,改革的具體措施是什麼,效果如何?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關於這場深刻改革的全麵、深入的解讀。
評分我一直以來對司法改革的宏大敘事和具體實踐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近年來中國司法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更是牽動著我作為一個法律從業者和普通公民的目光。這次有幸讀到一本關於司法體製改革的著作,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細緻地研讀,但僅憑其齣版方和作者的名號,就足以讓我對其內容充滿期待。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製度改革”的闡述,這無疑是當前中國刑事司法領域最核心、最受關注的改革方嚮之一。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解讀這一改革的動因、目標、核心內容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例如,在證據裁判、非法證據排除、訊問的規範化等方麵,改革的具體落地情況如何?如何平衡偵查、起訴和審判各環節的權力關係?如何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同時又不影響刑事司法的效率?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對改革過程中齣現的典型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並提齣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獲得關於這場深刻變革的清晰圖景,理解其背後的邏輯,並從中汲取對自身專業領域有益的啓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