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史(精)/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中國建築史(精)/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建築史
  • 建築史
  • 近代建築
  • 海外涉華
  • 藝文圖誌
  • 文化研究
  • 曆史
  • 中國文化
  • 西方視角
  • 圖像資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畫報
ISBN:9787514613186
商品編碼:28792253406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建築史(精)/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 作者:(日)伊東忠太|編者:張明傑|譯者:廖伊莊
  • 定價:88
  • 齣版社:中國畫報
  • ISBN號:9787514613186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7-11-01
  • 印刷時間: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325
  • 字數:427韆字

內容提要

伊東忠太是日本**的建築史學傢,曾先後多次 來華開展建築考古活動。《中國建築史(精)》是其對 中國建築進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後齣版的《東洋建築之 研究(上捲)》的中譯本,其中第一篇《中國建築史》 是建築****部較全麵、係統論述中國建築曆史的 著作。
     作者運用文獻研究法、考察實測法和文字考證法 ,按照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國腹地獲得的 **手調查資料和厚實的漢學基礎,對中國古代建築 進行瞭深度考察和研究。書中作者實地拍攝或手繪的 建築及構件圖片共計300餘幅,其中很多建築現今已 不復存在。這些珍貴的資料,對瞭解和研究我國建築 的曆史、美術和工藝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伊東忠太(1867-1954),日本**建築史學傢。一生緻力於日本傳統建築及亞洲建築的研究,是*早來華實地考察的日本學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裝飾》《東洋建築之研究》《法隆寺》等。有《伊東忠太建築文獻》(六捲)。伊東不僅是近代日本建築學科的創始者,也是東亞建築研究的先驅,有『工學泰鬥』和『建築巨人』之稱。

目錄

第一篇 中國建築史
緒言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中國建築的定位
第二節 外圍人眼中的中國建築
第三節 研究中國建築的方法
第四節 中國的國土——地理
第五節 中國的國民——曆史
第六節 中國建築的曆史分類
第七節 中國建築的特徵
第二章 前期
第一節 有史以前
第二節 周
第三節 秦
第四節 漢
第三章 後期
六朝
第二篇 清代北京紫禁城的殿門建築
緒言
第一章 北京城的沿革
一、遼都
二、金都
三、元都
四、明都
第二章 現在的北京城
一、外城
二、內城
三、皇城
四、紫禁城
第三章 紫禁城內的九重殿門
一、外朝
二、內廷
第四章 明清建築的共性
第五章 明清建築的異同
第六章 明清建築的長處與短處
一、長處
二、短處
第七章 中國明清建築與日本建築的曆史關係
一、與奈良朝建築的關係
二、與平安朝建築的關係
三、與鐮倉、室町時代建築的關係
四、與桃山、江戶時代建築的關係
第八章 明清建築的由來
第三篇 關於中國北方地區建築的調查報告
緒言
一、明陵
二、居庸關
三、宣化的鍾樓及玉皇閣
四、張傢口長城
五、新懷安的昭化寺


中國建築史(精)/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 精選珍稀圖冊,重現近代中國建築風貌 本套叢書匯集瞭近代以來,由西方漢學傢、旅行傢、傳教士、建築師及外交人員等在華期間所繪製、拍攝或收集的珍貴圖冊、速寫、測繪圖、照片和相關文字記錄。旨在為研究近代中國建築、城市變遷、社會風貌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第一手視覺和文獻資料。 叢書特色: 一、圖文並茂,資料稀缺: 本係列收錄的許多圖冊,是當時傳教士或外交人員在華期間的私人記錄,或由西方早期漢學傢根據實地考察整理而成。這些資料往往包含大量手繪彩色圖樣、詳細的建築平麵和立麵測繪圖,以及當時照片中難以捕捉的細節。許多圖冊在近代中國史料中極為罕見,是研究近代中國建築史不可或缺的珍貴檔案。 二、視角獨特,側重近代變革: 與傳統中國建築史著作多聚焦於古代宮殿、寺廟、園林不同,本叢書的重點在於近代(約1840年至1949年)中國的建築景觀。它詳細記錄瞭傳統建築在列強通商口岸、租界、新式學堂、鐵路沿綫以及近代工業設施的衝擊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傳統院落與西式洋房的並存、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引入,以及中國傳統建築師如何應對和融閤新元素的實踐過程。 三、涵蓋地域廣闊,細節豐富: 叢書內容涉及中國主要城市及部分內陸地區的建築現象。從上海、天津、廣州等通商口岸的“殖民地風格”建築,到北京、南京等地的官方和民間傳統建築的衰微與改造,再到江南水鄉的民居特色,資料涵蓋麵極廣。許多圖冊對建築的構件細節,如鬥拱、瓦飾、門窗雕刻、室內陳設等,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和記錄,為修復和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信息。 四、跨學科研究價值: 本套叢書不僅對建築史學者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城市規劃史、社會生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圖像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提供瞭豐富的材料。例如,通過對租界內建築風格的研究,可以深入瞭解近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通過對教堂、醫院等西方機構建築的記錄,可以探究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路徑。 --- 叢書精選分冊(示例): 1. 《赫德使團中國考察圖冊》(1877-1882) 本分冊收錄瞭英國駐華公使館及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組織的多支考察隊在華境內留下的圖影資料。重點描繪瞭中國北方和中部的鐵路沿綫、礦山設施、港口建設,以及沿途城鎮的防禦工事和傳統民居。尤其珍貴的是,其中包含瞭早期對長城沿綫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建築的測繪記錄,這些地區的建築資料在當時極為罕見。圖冊中,西方測繪師以嚴謹的幾何學方法描繪瞭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體現瞭西方科學思維對東方建築的初步“解碼”嘗試。 2. 《上海與香港:早期租界建築速寫集》(約1890年代) 聚焦於中國最早的近代化都市——上海和香港的建築圖景。此冊通過大量水彩速寫和早期玻璃版照片,展現瞭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的初期麵貌,包括早期銀行、洋行、領事館的建造細節。書中還收錄瞭對當地華人傳統裏弄住宅的對比記錄,揭示瞭殖民地城市中空間隔離與文化衝突的視覺體現。圖冊中關於建築材料的記錄(如進口磚石與本地材料的混閤使用),為研究近代都市的工業化進程提供瞭物證。 3. 《江南園林與民居圖譜:傅蘭雅的觀察筆記》(約1910-1920年代) 本冊基於法國漢學傢傅蘭雅(Séraphin Couvreur)在江南地區收集的資料,側重於傳統私傢園林和富商大賈的宅邸。不同於純粹的測繪,傅蘭雅的記錄更注重園林的意境錶達和空間敘事。冊中包含瞭大量手繪的園林“藉景”手法圖解、廳堂的命名與楹聯的翻譯注釋,以及對江南特有的天井、漏窗、花窗等建築構件的詳細剖析。這不僅是建築圖集,更是一部結閤瞭文學、哲學和建築學的綜閤性研究。 4. 《近代中國教堂建築圖錄》(1850-1930) 詳細記錄瞭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各地興建的各類教堂建築。從早期模仿傳統中式歇山頂的“中西閤璧”式教堂,到後期完全采用哥特式、羅馬式或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宏偉建築,本冊展示瞭宗教建築如何成為近代中國城市天際綫的重要組成部分。圖錄詳細標注瞭教堂的平麵布局、尖塔高度,以及其內部的裝飾風格(如祭壇、彩色玻璃窗的圖案),反映瞭不同教派在文化適應性上的差異。 5. 《北方口岸城市速寫與記錄:天津與青島》(約1900-1910年代) 此冊記錄瞭德租藉地青島和直隸總督府所在地天津的建築風貌。青島部分側重於德國人建造的紅瓦洋房、啤酒廠和海關建築群,體現瞭嚴謹的德國古典復興風格。天津部分則展示瞭意租界、法租界與傳統城區交界處的景象,以及袁世凱推行新政後齣現的早期官僚機構建築的形態。圖冊中對防護堤壩、水利設施的記錄,也側麵反映瞭近代化工程的介入。 --- 研究價值: 本叢書為研究中國建築史提供瞭獨特的“他者”視角。西方觀察者在記錄時,常帶有現代性的預設和科學測量的習慣,這使得他們的記錄在精度和客觀性上,與本土士大夫的筆錄有所區彆。通過比對不同來源的資料,研究者可以更全麵、多維度地理解近代中國建築在被全球化浪潮衝擊下的復雜麵貌。 本叢書麵嚮對象: 建築學、城市規劃、曆史學、圖像學、中外關係史等領域的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對近代中國社會風貌感興趣的公眾。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中國建築史(精)》這個書名,並且得知它屬於“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這個係列本身就充滿瞭探索和發現的意味,而將“中國建築史”置於這個係列中,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審視角度。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化交融非常感興趣,而建築恰恰是文化最直觀、最厚重的載體之一。這本書的“海外涉華”特性,讓我好奇書中會呈現怎樣的一幅畫捲:當來自西方世界的觀察者,以他們的眼睛、他們的畫筆、他們的相機,去捕捉中國建築的形態、結構和意境時,會得到怎樣的結果?他們是否會注意到那些我們可能忽視的細節,例如建築的材料、裝飾,抑或是它們與自然環境的融閤方式?我期待書中能夠收錄大量珍貴的曆史圖像資料,這些圖誌或許能為我們展示一些已經消失的建築風貌,又或者以一種新鮮的視角,重新解讀那些我們熟悉的古建築。這本書的“精”字,也讓我對它的內容和形式都有著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具有藝術欣賞性的優秀作品。

評分

這本《中國建築史(精)》終於到手瞭,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建築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曆經滄桑卻依然挺立的古建築,它們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和文化的精髓。這次的“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似乎是將目光投嚮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從近代的角度去審視中國的建築,這本身就很有意思。我特彆好奇,當外國的視角,那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傢、學者和旅行者,記錄和描繪中國建築時,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他們是否會注意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細節?他們的筆觸和鏡頭下,又會捕捉到怎樣的東方神韻?這本書的“精”字,也讓我對它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充滿瞭信心,希望它不僅僅是內容上的豐富,在視覺呈現上也能夠給我帶來驚喜。我猜想,書中的圖錄部分會是重頭戲,那些珍貴的曆史照片、繪畫和地圖,將帶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中國建築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風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在那些泛黃的紙頁間,尋找那些曾經輝煌過、如今依然值得我們去銘記的建築故事。

評分

一本以“中國建築史”為主題,又歸屬於“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的書籍,對我而言,絕對具有不容忽視的吸引力。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記錄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國風貌的圖誌資料非常著迷,而建築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遺存,更是承載瞭太多的曆史信息和文化符號。這本書的定位,讓我聯想到許多在西方收藏的、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畫作和文獻,它們往往能提供一些在國內不易找到的綫索和視角。我非常好奇,當近代海外的藝術傢、旅行者、學者們,以他們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視角去觀察、描繪、甚至批判中國建築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他們對中國建築的理解,是否會受到當時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書中收錄的“藝文圖誌”,我期待其中能夠包含大量的高質量圖片,無論是素描、水彩,還是早期的攝影作品,都應該能極大地豐富我們對近代中國建築的認識。這本書的“精”字,也錶明瞭其齣版的嚴謹性和高水準,相信它能帶給我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是一名對藝術史和文化交流史都頗感興趣的讀者,因此這本《中國建築史(精)》在我看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它所屬的“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叢書”這個大背景,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關注。這意味著這本書並非單純的建築學著作,而是將建築置於更廣闊的文化交流和視覺傳播的語境中進行探討。我尤其想知道,在近代,當西方世界開始大規模接觸中國時,他們的藝術傢、建築師、旅行者是如何看待和記錄中國建築的?這些作品中,是否體現瞭當時西方對中國的文化想象和東方主義思潮?書中收錄的“藝文圖誌”,想必會包含大量精美的繪畫、速寫、攝影作品,這些圖像不僅是建築的記錄,更是時代的見證,也反映瞭創作者的審美趣味和觀察角度。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描繪,它們或許會以一種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齣那些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國建築。這本書的“精”字,也讓我對它的齣版質量和藝術品位抱有極高的期望,期待它能成為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視覺享受的珍貴讀物。

評分

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來說,能夠獲得一本從“海外視角”解讀中國建築的書籍,簡直就像發現瞭一座寶藏。我們常常習慣於從內部視角去理解和傳承曆史,但外部的審視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和反思。這本書的“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誌係列”定位,讓我對它充滿瞭探索欲。我想象,書中可能會收錄一些在西方藝術史、建築史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學者或藝術傢的作品,他們對中國建築的解讀,或許會帶有某種“他者”的眼光,這種眼光可能更加客觀,也可能因為文化差異而産生獨特的解讀。例如,他們是如何理解中國建築的對稱性、色彩運用,或是空間布局的?這些與西方建築的顯著不同之處,是否會讓他們感到睏惑,或是産生贊嘆?此外,“圖誌”二字暗示瞭書中會包含大量的圖像資料,這對於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我期待看到一些國內不太容易找到的、來自異域的珍貴影像,它們或許能夠展現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中國建築風貌,甚至是一些已經消失的建築遺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一些既有的認知,讓我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認識中國建築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