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第4版·大字本)
作 者:曼瑟(Manser.M.H.)
I S B N :9787100082815
出 版 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01
印刷时间:2011-11-01
字 数:字
页 数:633页
开 本:32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g
定价 :133元
内容简介
《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第4版)(大字本)》此第四版承袭以往各版读、写、说并重的原则,对内容作了必要的修订与增补,所收新词新义包含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展,尤其是信息科技和电信领域,同时也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以满足当今英语和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收录词语90000条、翻译130,000条,增收新词数百条,覆盖各个领域,新增日常用语及书信范例等附录,方便实用,汉英部分附部首检字表,便于查找所需条目,词目和释义标注繁体汉字以供参考。
目录
前言
英汉词典
用法说明
发音简表
拼写法
词典正文
汉英词典
用法说明
部首检字表
词典正文
附录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跟得上时代步伐的权威双解词典,这本“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第四版”在收录新词和新义方面做得相当到位。现在的英语环境变化太快了,很多前几年还在用但现在已经过时的表达,或者新兴的网络热词和专业术语,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词典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对比了一下我旧版词典,发现很多关于科技、金融和日常社交媒体上的表达,新版都进行了补充和修正,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背书自然不用多说,其权威性和严谨性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对译”工具,更像是一个微型的语言知识库,尤其是在解释一些文化特定词汇时,它提供的背景信息非常精准和到位,避免了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闹出笑话。对于准备应试的学生群体来说,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频率和深度,无疑是备考的利器。
评分说实话,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我一直很担心他们在使用过于专业的工具书时会感到压力过大,但这本“大字本”似乎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牛津的学术严谨性作为后盾,保证了核心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但同时它的设计又非常友好,降低了入门门槛。我观察了几个我常查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词汇,比如与校园生活、兴趣爱好相关的词,它的解释都做到了既专业又易懂,没有过多地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对于需要打好基础的阶段来说,一本结构清晰、查找便捷的词典比那些内容过于庞杂但缺乏重点的工具书要有效得多。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因为它提供的反馈是即时且正向的,让他们知道自己查阅的内容是可靠且易于理解的,而不是一头雾水,这对于学习兴趣的保持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词典的排版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盯着书本查阅的人来说,大字本的优势简直是救星般的存在。每一页的布局都非常清晰,单词的释义和例句之间留白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商务印书馆的制作水准果然没得说,纸张摸起来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可靠。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常用词汇下的深入解析,不是那种敷衍的简单翻译,而是结合了现代语境和文化背景的阐释,这对于提升我的理解深度很有帮助。比如,学习一个动词时,它会细致地罗列出不同语态下的细微差别,这对于写作时的精准用词至关重要。而且,作为英汉汉英双向查询的工具,它的反应速度(指我翻阅和定位的速度)非常快,这都得益于合理的编排逻辑。即便是初次使用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不会有迷失在浩瀚词海中的挫败感。整体来说,它的物理属性和基础易用性,已经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预期。
评分从收藏价值和耐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词典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商务印书馆的装帧工艺,使得它即便是作为案头常备工具书,频繁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散页或书脊松动的情况。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设备主导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个人倾向于保留实体书,因为在进行深度阅读和学习时,实体词典提供的空间感和触感反馈,远胜于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的体验。它能让我更好地将查阅的知识点与周围的文本内容进行关联和记忆。而且,作为“第四版”,它承载了多次修订的智慧结晶,每一次的更新都代表着对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吸收。拥有一本这样兼具实用性、权威性和物理美感的词典,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一种值得的投入,它陪伴的价值是时间累积起来的。
评分作为一名需要进行大量跨语言交流的职场人士,我最看重的是词典的“实用指导性”,也就是它教我如何“用”英语和中文进行高效沟通,而不仅仅是知道某个词的字面意思。这本词典在例句的设计上非常用心,它提供的场景化例句,往往贴近真实的听说读写环境。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时,给出的翻译不是僵硬的直译,而是更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我起草商务邮件或者进行口头汇报时,极大地提升了我语言的“地道性”。此外,我注意到它在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比如“imply”和“infer”的用法差异,它解释得非常透彻,这避免了我们在表达上产生歧义。这种对语言细微差别的把握,正是区分“会用”和“精通”的关键,可以说,它在培养我的语感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