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凤 著
图书标签:
  • 和谐社会
  • 主观幸福感
  • 社会学
  • 心理学
  • 幸福研究
  • 社会发展
  • 民生
  • 社会问题
  • 中国社会
  • 积极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03656
商品编码:288552838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定价:25.00元

作者:孙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3656

字数:205000

页码:1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本书从两个方面论述和谐社会的现状及进程。一是设计一套反映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充分体现*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一套关于主观幸福感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其中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测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以了解民情民意,将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全国和北京市的和谐社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转型对不同阶层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及学生阅读与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和谐社会理论与评价方法综述
 一、和谐社会基本理论
 二、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综述
 三、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四、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一、现代化指标
 二、居民生活状况
 三、人与自然和谐
 四、诚信友爱
 五、充满活力
 六、民主法治
 七、公平正义
 八、安定有序
第三章 和谐社会主观调查与评价方法
 一、和谐社会主观调查
 二、和谐社会主观指标的设计
 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方法
 四、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建构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单指标评价——以城乡居民医疗健康不平等为例
第四章 幸福与主观幸福感
 一、什么是幸福
 二、什么是幸福感
 三、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五、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第五章 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与主观幸福感
一、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与主观幸福感
二、数据和测量
三、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
四、社会经济转型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五、基本结论
第六章 收入阶层、受教育程度、年龄与主观幸福感
一、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与公平感和幸福感的列联表分析
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与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基本结论
第七章 性别、职业与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的提出
 二、性别、职业与公平感、幸福感的列联表分析
 三、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
 四、引人职业变量后,公平感对两性幸福感的影响
 五、基本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城旧事:徽州商帮的兴衰与家族伦理 内容提要: 本书以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为历史背景,聚焦于徽州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庞大家族——汪氏家族的兴衰历程。它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家族内部的肌理,通过对汪氏族谱、往来信札、地契以及口述历史资料的细致梳理,还原了一个传统中国士绅兼商人的家族如何在剧烈社会变迁中挣扎、适应与最终沉浮的故事。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了徽州商帮的运作逻辑、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在近代化浪潮中的脆弱性。 第一章:宗族根基与田园牧歌(1780-1840) 本章着重描绘了汪氏家族在乾隆末年至道光年间所处的社会环境。彼时,徽商势力达到顶峰,汪氏以经营盐业和典当业为主,财富积累令人瞩目。然而,表面繁荣之下,家族内部的结构已显露端倪。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族规和宗祠祭祀记录,揭示了“耕读传家”的理想与“贾而好儒”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汪氏的第一代“实业家”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极力想融入传统士大夫阶层,通过捐官和兴建牌坊来巩固其社会地位。这一时期的家族生活,充满了对祖制和祖先权威的恪守,但也孕育着后辈对外部世界的向往。重点分析了家族中对长房继承权、对旁支资助的细致规定,展现了早期财富分配的内部博弈。 第二章:商路的延伸与人情的代价(1840-1870) 太平天国运动和晚清的动荡,对徽州商帮的传统根基造成了沉重打击。本章探讨了汪氏如何通过其在长江流域的庞大关系网来规避风险,同时,也记录了这种扩张所付出的“人情”代价。汪氏的生意不再仅仅依靠契约精神,更依赖于与地方官府、绿林人物甚至外国洋行的复杂周旋。书中详细比对了不同时期汪氏商票的流通情况,揭示了在政局不稳时,信用体系如何被私人关系网络所取代。此外,本章首次引入了女性视角,通过对几位重要男性成员的妻子和寡妇的活动记录,展现了在大家族中,女性在维护家族资产和处理内部婚姻联姻中的实际权力。 第三章:儒商的困境:教育与职业选择的代际冲突(1870-1900)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汪氏的年轻一代开始接触新的知识和思潮。本章的核心矛盾在于“读书做生意”的传统教育方针受到了挑战。汪家的优秀子弟被送往上海、天津学习西学,他们对于传统商行的运作方式感到不耐烦,渴望投身于新式工业或进入新兴的官僚体系。通过对几封措辞激烈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老一辈“掌柜”对新知识的警惕和不信任,以及新一代对家族保守主义的强烈反抗。这种代际冲突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是对家族核心资产控制权的争夺。 第四章:家产的分割与信托的失败(1900-1915)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传统家族商业模式的瓦解加速。汪氏的产业开始分散,尤其是在京津地区的投资因政治动荡而遭受重创。本章详尽分析了汪氏为应对变局而设立的“大房信托基金”的运作细节,并最终论证了该信托因家族成员间的利益冲突和外部司法环境的不健全而宣告破产的过程。书中引用了多份诉讼笔录,展示了传统宗族法庭向现代司法体系过渡时的混乱与低效,揭示了在社会结构崩塌时,曾经维系家族统一的血缘纽带如何迅速被金钱利益所腐蚀。 第五章:乡土情结与城市疏离(1915-1927) 尽管汪氏的财富中心已转移至都市(上海、南京),但其宗族根基依然深植于徽州老宅。本章探讨了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一方面,他们需要投入巨资维护在故乡的庄园、祠堂,以维持在宗族中的“体面”;另一方面,这种维护行为本身正迅速抽空他们用于现代投资的资金。作者通过对比汪氏在上海购置的西式洋房与徽州老宅的维护开支记录,论证了“乡土情结”在近代化进程中如何从精神支柱异化为沉重的经济枷锁。 第六章:最后的挽歌:抗战时期的流散与产业重组(1927-1945) 抗日战争成为压垮汪氏的最后一根稻草。日军占领区和沦陷区使得家族成员被迫四散逃亡,原有的商业网络彻底瘫痪。本章聚焦于汪氏家族成员如何在动荡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这标志着“徽州商帮”作为一个整体的彻底消亡。一些后代加入了国民政府的机构,一些则投身于新兴的工厂管理,他们与祖先的经商身份彻底决裂。作者通过分析家族成员在战争期间的财产转移记录,展现了他们从“拥有者”到“依赖者”的角色转变。 第七章:尘埃落定:记忆、遗嘱与家族的终结(1945至今)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汪氏家族百年兴衰的总结与反思。战争结束后,幸存的成员试图重聚,但为时已晚。家族原有的财产已大部分被政府征用或在动荡中遗失。本章的核心在于对遗嘱和口述历史的交叉验证,以探究在家族彻底解体后,他们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是失落的徽商后裔,还是融入新社会的普通市民?作者认为,汪氏的命运并非特例,而是中国传统大家族在从前近代向现代社会转轨过程中,由于无法平衡血缘伦理、商业效率与国家权力这三者之间关系而必然走向终结的缩影。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商业成功或失败的简单评判,而是深入探讨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一个强大宗族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失去其组织能力和价值认同的。 (全书合计约1500字,聚焦于徽州家族史、商业伦理、代际冲突及近代社会变迁,未提及“和谐社会”或“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被它所提出的关于“和谐”的定义所震撼。它不仅仅是指社会表面的秩序井然,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层连接和相互依存。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原子化趋势下,个体如何才能重新找回归属感和意义感,而这种找回,又如何直接转化为更持久、更深刻的主观幸福感。作者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和严谨的分析,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社会互动模式对幸福感产生的具体影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利他行为”对个人幸福感的积极反馈机制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追求个人幸福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与他人的福祉紧密相连。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幸福”的定义,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和测量方式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幸福等同于快乐或满足,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更复杂、更动态的心理体验,涵盖了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和人生意义感等多个维度。书中深入剖析了影响这些维度的社会因素,比如社会公正感、社会支持网络、个人自主性以及价值观的实现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宏观社会议题时,始终没有脱离对个体心理感受的关注。例如,书中关于“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模式来减缓负面影响的部分,就对我很有启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追求幸福不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内在心智的成熟和智慧的培养。它鼓励我们去主动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柔和的光晕,中央是“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几个大字,字体设计得既有力量又不失温和,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宁静而深刻的主题。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关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内心平和的探讨。我一直对人类如何在这种复杂而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满足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去构建自己内在和谐的旅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现代社会中,我们与他人、与环境、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最终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不忽略精神层面的丰盈,从而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谐。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常常会感到压力山大,好像被裹挟着前进,却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能够孕育出普遍的幸福感,又是什么样的个人特质或者生活方式,能够让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依然感受到幸福。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很多关于人际交往、社区建设、甚至是一些公共政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我特别想知道,书中的“和谐”是一种理想状态,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达成的具体目标?而“主观幸福感”,又有哪些影响因素?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启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应该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读物。书名“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本身就蕴含了相当宏大的命题,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哲学层面的探讨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社会公平、资源分配、公民参与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等议题的画面。我猜想作者会从宏观的社会层面出发,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因素,比如制度建设、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然后深入到微观的个体层面,探讨这些宏观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理,最终影响到他们对幸福的感知。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将这两个看似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进行有机地结合,揭示出一条从外部环境走向内在心境的路径。这本书无疑会是一次智识上的挑战,也是一次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