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 -第7版 樊昌信 9787118087680 国防工业出版社

通信原理 -第7版 樊昌信 9787118087680 国防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昌信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信号与系统
  • 通信工程
  • 樊昌信
  • 教材
  • 通信基础
  • 模拟通信
  • 数字通信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87680
商品编码:28858074367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书名通信原理 -D17版
定价58.00
ISBN9787118087680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作者樊昌信
编号1200784118
出版日期2012-11-01
印刷日期2014-03-24
版次7
字数715.00千字
页数469

D11章绪论
1.1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通信的发展
1.1.2消息、信息与信号
1.2通信系统模型
1.2.1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1.2.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2.3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4数字通信的特点
1.3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1.3.1通信系统的分类
1.3.2通信方式
1.4信息及其度量
1.5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5.1有效性
1.5.2可靠性
1.6小结
思考题
习题
D12章确知信号
2.1确知信号的类型
2.2确知信号的频域性质
2.2.1功率信号的频谱
2.2.2能量信号的频谱密度
2.2.3能量信号的能量谱密度
2.2.4功率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2.3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
2.3.1能量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2.3.2功率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2.3.3能量信号的互相关函数
2.3.4功率信号的互相关函数
2.4小结
思考题
习题
D13章随即过程
3.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3.1.1随机过程的分布函数
3.1.2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3.2平稳随机过程
3.2.1定义
3.2.2各态历经性
3.2.3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3.2.4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3.3高斯随机过程
3.3.1定义
3.3.2重要性质
3.3.3高斯随机变量
3.4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5窄带随机过程
3.5.1ξc-t和ξs-t的统计特性
3.5.2aξ-t和ψξ-t的统计特性
3.6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3.7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3.8小结
思考题
习题
D14章信道
4.1无线信道
4.2有线信道
4.3信道的数学模型
4.3.1调制信道模型
4.3.2编码信道模型
4.4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5信道中的噪声
4.6信道容量
4.6.1离散信道容量
4.6.2连续信道容量
4.7小结
思考题
习题
……
D15章模拟调制系统
D16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D17章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D18章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
D19章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D110章信源编码
D111章差错控制编码
D112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D113章同步原理
附录A巴塞伐尔定理
附录B误差函数值表
附录C贝塞尔函数值表
附录D式-7.5—18和式-7.5—20的推导
附录EA律的推导
附录F式-9.4—1的计算
附录G式-9.5—7的推导
附录H伽罗华域-2m
附录I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附录J常用数学公式
附录K部分习题答案

樊昌信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评xuan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Fellow、-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Fellow。曾发表过通信工程领域学术论文100余篇 著译10余本。其中'通信原理'-1980年一书曾获电子工业部很好教材特等奖、国j1a教委很好教材奖。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D17版)'自1980年靠前版发行起 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统编教材 每5年修订一次 出版过6版。30余年来 承蒙全国数百所高等院校xuan用'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D17版)'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科书及参考书 获得了诸多好评。'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D17版)'获得过多项荣誉奖项 包括1983年获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很好通信科技图书二等奖 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很好教材特等奖 1988年获国j1a教委全国高等学校很好教材奖等;D15版为重量重点教材 并获得200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很好教材一等奖;D16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重量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通信原理(D17版)'共14章 分为三大部分。靠前部分-靠前章~D15章阐述通信基础知识和模拟调制原理。D1二部分-D16章~靠前0章主要论述数字通信-基带/基本调制/现代调制、模拟信号数字化和数字信号很好接收的原理。D1三部分-靠前1章~靠前4章讨论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同步技术 并简要介绍通信网的概念。

《通信原理》:穿越时空的信息之钥,解锁数字时代的奥秘 自古以来,人类对沟通与连接的渴望从未停歇。从烽火狼烟的信号传递,到电报的嗒嗒声响,再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数字信息洪流,通信技术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璀璨长卷。而《通信原理》这本书,正是这条长卷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信息如何在电波中旅行,如何在噪声中保持清晰,以及如何构建起我们赖以生存的数字世界。 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的枯燥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信息探索之旅。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理解信号的本质——那些承载着我们思想、情感和知识的电磁波,它们是如何被编码、调制,赋予生命,最终穿越浩瀚的空间,抵达彼岸。我们将一同深入探究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从信号的产生、传输,到接收、解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先哲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 信号的语言:数字世界的基础乐章 通信的起点,是对信号的理解。本书将带领我们认识不同类型的信号,包括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我们知道,模拟信号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其变化是连续的,富含细节;而数字信号则像一段段精确的代码,由0和1组成,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处理便捷性。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将我们丰富多彩的模拟信息,如声音、图像,转换成可以被机器理解和处理的数字形式,这其中的关键技术,如采样、量化和编码,将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将理解为什么数字通信在现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其背后的深刻原因。 噪声的挑战: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任何信息的传输都无法摆脱噪声的侵扰。噪声,如同信息海洋中的暗流,时刻试图淹没我们想要传递的声音。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种噪声的来源,无论是来自自然的宇宙射线,还是来自电子设备的内部干扰,抑或是人为制造的电磁干扰。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教会我们如何量化噪声的影响,如何分析噪声对信号质量造成的损害。而通信系统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如何与噪声抗争,如何在尽可能减少噪声干扰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恢复原始信息。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抗噪声技术,如滤波、纠错编码等,这些技术如同在信息洪流中为我们搭建的坚固桥梁,确保信息能够安全抵达。 信道的奥秘:信息的传送之道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物理载体。它可以是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的传播,可以是光纤中光信号的穿梭,也可以是导线中电流的流动。本书将带领我们探索不同信道的特性,了解它们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例如衰减、失真、延迟等。我们将认识到,不同的信道需要采用不同的传输策略。例如,在无线信道中,我们必须考虑信号的散射、反射和衍射,而在有线信道中,我们则需要关注信号的频率响应和阻抗匹配。本书将深入分析各种信道模型,并探讨如何根据信道的特性,设计出最高效、最可靠的传输方案。 调制的艺术:赋予信号生命 如果说信号是信息的载体,那么调制就是赋予这些载体生命的艺术。调制技术,是将原始信息信号“嫁接”到高频载波上的过程,就像给我们的信息穿上了一件可以远行的“外衣”。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种经典的调制方式,从早期的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到现代的相移键控(PSK)、正交幅度调制(QAM)等。我们将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应用。通过学习调制,我们将明白,为什么你的手机能够穿越层层阻碍,接收到清晰的语音和流畅的视频。 解调的智慧:重拾原始信息 接收端,同样需要高超的智慧来“拆解”这些被调制过的信号,并从中提取出原始的信息。解调,就是这个“拆解”的过程。本书将详细阐述各种解调技术的原理,包括包络检波、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等。我们将深入理解,如何利用数学和工程的智慧,从嘈杂的信号中,精准地还原出被发送的信息。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从混乱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最终找到真相。 编码的守护:确保信息的完整 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即使采用了各种抗噪声措施,也难免会有错误发生。编码技术,正是为信息加上了一层“守护”,确保其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破坏,或者即使发生了错误,也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本书将详细介绍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旨在压缩信息冗余,提高传输效率,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MP3、JPEG格式就是信源编码的成果。信源编码的目标是提高传输效率。而信源编码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从而提高传输效率。而信道编码,则是在信息中添加校验位,从而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例如海明码、卷积码、Turbo码和LDPC码等,这些技术是现代通信系统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系统分析:通信的宏观视角 本书并非孤立地讨论各个技术单元,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模型。我们将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通信系统的运作流程,包括信源、信宿、发送设备、接收设备、信道以及各种功能模块。通过对整个系统的分析,我们将能够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在整体上优化通信系统的性能。我们将学习如何评估通信系统的各项指标,如传输速率、误码率、信噪比等,并了解如何通过改进各个环节的设计,来提升整体的性能。 从理论到实践:科技进步的驱动力 《通信原理》这本书所阐述的知识,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更是驱动现代科技发展的强大引擎。从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到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再到卫星通信、物联网,无一不闪烁着通信原理的光辉。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将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解这些看似神奇的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通信技术领域,甚至投身于未来的通信技术创新之中。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解通信的原理,就是掌握了理解数字世界的钥匙。本书如同一个知识的宝库,等待着每一位对通信充满好奇的探索者。翻开它,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在聆听信息跨越时空的低语,在感受科技进步的脉搏。愿这本书能为你开启一扇通往数字世界深处的大门,让你在这个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和更广阔的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通信原理》第七版,我拿到手里,一股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它不像很多老教材那样故步自封,而是紧随技术发展的步伐,将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融入其中。我翻看了一下关于无线通信的部分,那些关于衰减、干扰、多径效应的描述,结合图示,让我对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介绍了这些问题,还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克服这些困难,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学习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通信体制的对比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不同技术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应用场景。虽然我还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但这本书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通信领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是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通信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自然深有体会。这次有幸接触到第七版,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作为一名曾经接触过早期版本的学生,我能够明显感受到新版本在内容更新和编排上的优化。例如,在关于现代通信系统的那部分,书中引入了许多最新的技术概念,比如OFDM、MIMO等,并且用非常清晰的图解和简练的文字进行了阐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同时,书中保留了许多经典的理论推导和分析,这保证了我们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深度解析,比如信道容量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给出公式,还会从信息论的角度深入剖析其物理意义,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融会贯通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帮助。我相信,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能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通信原理的精髓。

评分

这本《通信原理》第七版,我拿到手上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通信技术发展的脉络。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熟悉的笔触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章节,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几个关键章节的引言,就足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通信领域深刻的洞察。特别是关于信息论基础的那部分,虽然我之前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表述方式,用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让我对香农定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生硬地堆砌公式,而是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知识。我尤其期待深入研究其中关于数字通信系统的部分,相信它会为我构建起扎实的理论框架,为未来在通信工程领域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路书,指引着我们在复杂的通信世界中前行。

评分

拿到这本书,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求知欲。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通信技术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这样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试着阅读了其中关于调制解调的部分,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易懂。它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地推导出这些公式的由来,让我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仅仅是“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它们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实践书中的内容,但仅凭阅读体验,我就能预感到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通信技术殿堂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

评分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通信行业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多么重要。而《通信原理》这本书,无疑是构建这一基础的最佳选择。第七版的更新,让我看到了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我试着阅读了关于纠错编码的部分,那些冗余的引入、纠错的原理,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列举编码方式,而是会从信息冗余度、纠错能力等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了编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分析,通过这些真实的场景,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这对我今后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尽管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