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它展示出中国哲学与神学在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历程,展示出人类抽象思维从低级向高级,人类认识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学习祖国优秀的哲学遗产,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中国民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封建文化的优秀成果,别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国哲学予以发扬光大,创造未来的精神文明。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简介
任继愈,字又之,山东平原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
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任继愈
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佛教著作选读、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哲学史课程。
1955-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
1956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
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并于1978年起招收宗教学硕士生、博士生,1985年起与北大合作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国家培养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他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并曾多次在国外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
目录
中国哲学史(一)
修订版说明
再版说明
绪论
第一篇中国奴隶社会(商-春秋)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奴隶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夏-西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斗争
第二节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春秋)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知识和思想斗争
第二章 商周时期进步思想的萌芽
第一节 商周之际宗教神学体系下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萌芽——《易经》和《洪范》的思想
第二节 西周时期怀疑上帝鬼神的思想
第三章 春秋时代社会思想的进步以及新旧思想倾向的斗争
第一节 活跃的反神秘主义思潮
第二节 对事物动因和世界起源认识的深化
免费在线阅读
第一篇 中国奴隶社会(商一春秋)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奴隶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夏一西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斗争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
夏——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形成、发展的时期。
据山东龙山文化遗存发现的随葬器物看来,已有了财产和社会地位的差别。随葬器物有的达160件以上,其中有大批非日用必需品的贵重器物,像手上戴的玉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要化费大量劳动并有专门技巧的人才能制成。这只有对氏族成员进行剥削才可能制造这些奢侈品①。它说明在氏族公社时期已有了贫富的分化。后来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了破坏,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正如《礼运》所追述的阶级分化的情况: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我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是在夏王朝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左右)。古史传说中,夏部落的贵族禹首先打破了选举首长的“禅让”制,实行了“传子”的世袭制,并建立了军队,修筑了城池,对外掠夺奴隶和财物,奴役其他部落,对内镇压平民和奴隶。
……
(七) 我对中国哲学史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读到了一篇关于“心学”的文章,被其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所打动。但限于当时的知识储备,我对此理解得并不深入,总觉得隔靴搔痒。于是,我开始寻找能够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最终锁定了任继愈先生的这套《中国哲学史》。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关于明清哲学的部分,尤其是对王阳明“心学”的阐释。作者对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剖析,让我豁然开朗。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分析了“心即理”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者还通过对王阳明一生经历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他的哲学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其个人实践和人生体悟的结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哲学流派时,所展现的辩证思维。例如,在谈到宋明理学时,作者并没有将理学简单地视为对佛道的回归,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如何将儒家伦理与形而上学相结合,从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也并没有忽视中国哲学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传播与发展,例如,他会提及中国哲学对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民族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火花。这套书让我感受到中国哲学并非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发展、创新的活水。
评分(五) 这套书的出现,简直就是解决了我多年的一个“心病”。我从小就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历史典故耳熟能详,但总觉得对支撑起这些文化表象背后的思想根源,了解得太过肤浅。尤其是在学习一些经典著作时,常常会因为对哲学思想理解的不足而感到困惑。所以,当看到这套《中国哲学史》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下单了。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关于“儒家”和“道家”的部分。我一直以为儒家就是孔子、孟子那一套,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道家就是老子、庄子那些“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但任继愈先生的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他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不仅仅是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而是深入到其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甚至本体论的层面。他对“仁”的理解,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阐释和发展的,以及儒家思想在社会变迁中如何适应和演变,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而对道家的解读,更是打破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作者详细阐述了道家思想的辩证法,以及其对自然、生命、宇宙的深刻洞察。特别是书中对“道”的解释,不是简单的“规律”或“原则”,而是包含了一种超越语言的、不可言说的终极实在。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名辩之学”的章节时,更是觉得醍醐灌顶。我从来没有想过,早期中国哲学家们竟然会在“名字”和“实际”的对应关系上进行如此深入而精妙的辩论,这不仅暴露了语言的局限性,也揭示了认识世界的根本问题。这套书让我觉得,中国哲学史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活着的智慧,它在不断地回应着人类永恒的追问。
评分(三)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情怀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但又高深莫测,望而却步。这套《中国哲学史》全四册,在我犹豫了很久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入手。收到书后,我被其厚重的体积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但更吸引我的,是内容。作者任继愈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将中国哲学史的演变过程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语言风格并不晦涩,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在阅读中逐步领悟。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在我眼中,那些曾经只是名字的概念,如“仁”、“义”、“礼”、“智”、“信”,在书中都得到了生动而深入的解读。作者不仅介绍了他们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让我们明白这些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何会在那个时代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例如,墨子的“兼爱”思想,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则是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一种直接回应。读到这些,我才真正体会到,哲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是解决社会问题、探索人生意义的智慧结晶。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的辩论与融合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活力与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容易被误解的思想进行的澄清,例如,他对“道家”的解读,并非仅仅是“出世”和“享乐”,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对自然法则的体悟和对人生智慧的追求。这套书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之源。
评分(六) 一直以来,我对“哲学”这个词都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少数大学问家的事情,离我这种普通人很遥远。但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偶尔会接触到一些古籍,发现里面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如果不理解其哲学背景,就很难真正读懂。机缘巧合之下,我听说了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并且被其“全四册”的规模和“正版包邮”的承诺所吸引。拿到书之后,我并没有立刻去啃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先从目录开始浏览,发现作者的章节设置非常合理,从先秦一直到近代的哲学思想,脉络清晰,衔接自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墨家”和“名家”的介绍印象深刻。之前我对墨家的了解仅限于“非攻”、“兼爱”这样简单的口号,但读了任继愈先生的论述后,才发现墨家思想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远超我的想象。作者详细分析了墨家在逻辑、认识论、伦理学等方面的贡献,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主流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充满批判精神和务实主义的学派。而对名家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白马非马”、“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之类的名言,在作者的分析下,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描写,而是揭示了关于概念、语言和现实关系的深刻哲学思考。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思想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它们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走入中国哲学的殿堂,让我发现,原来哲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重要工具。
评分(九)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就一定要了解其哲学。中国哲学史,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熟悉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陌生的是其背后的思想内涵。这套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认知需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哲学如何回应‘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在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将中国哲学孤立起来,而是将其置于与西方哲学的比较视野下进行审视。他通过对中国哲学独特概念的解读,例如“气”是如何被理解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以及“天命”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认识世界和人生问题上的差异和独特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阴阳五行”思想的深入剖析。在我的印象中,这只是民间的一些迷信说法,但任继愈先生将其置于哲学思想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国古代认识自然、解释世界、甚至指导社会运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让我们看到,这些看似朴素的概念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和哲学思考。而且,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时,也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让我们明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的。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引导我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哲学,去感受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
评分(二)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哲学史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中学课本上那些简单的名词和人物。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因为“包邮”的诱惑和对“任继愈”这个名字的好奇,心想就算看不懂,摆在书架上也显得挺有文化。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像是一位博学多闻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变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的描写。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佛教来了”,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佛教在中国是如何与原有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激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比如,在解释“空”的概念时,作者会将其与道家的“无为”思想联系起来,又会分析禅宗是如何通过参悟来达到“明心见性”。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且,作者对不同学派的思想内核把握得非常精准,比如对朱熹理学的解读,不仅仅是背诵“存天理,灭人欲”这么简单,而是深入剖析了理学的宇宙观、认识论以及其社会实践的意义。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次重要的思想变革,比如宋明理学的兴盛,以及后来在近代社会转型期,西方哲学思想的冲击与回应。这些章节读起来,感觉历史的洪流在眼前奔腾,那些曾经的圣贤哲人,他们的思想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走向。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机器,带我穿越回一个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去亲历那些智慧的碰撞。
评分(十)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购买这套书,最初是出于“包邮”的实用主义考量,以及对“任继愈”这个名字的信任。但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笔多么值得的“投资”。这套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启迪。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中国哲学中的‘礼’与‘法’的演变”的章节。我一直以为“礼”就是繁文缛节,而“法”就是冰冷的条文。但是,任继愈先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准则,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及它与“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作者通过对先秦儒法思想的对比,再到汉代“独尊儒术”下“礼法并用”的实践,以及后来历代王朝在“礼”与“法”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思想时,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挖掘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功能。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落后”的古代思想,也蕴含着对社会秩序、人伦道德的深刻思考,而这些思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而且,这套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让我们能够理解中国哲学思想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从而形成其独特的体系。读完这套书,我不再觉得中国哲学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充满了智慧和生命力,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乃至理解人类思想史的重要途径。
评分(四) 作为一个长期浸淫在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人,我一直对中国的哲学传统感到一丝好奇,但缺乏一本能够引导我入门的权威性著作。偶然间在网上看到这套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虽然价格不菲,但“全四册”和“任继愈”这样的字眼,让我觉得值得一试。收到书后,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内容的宏大叙事。作者的视野之开阔,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梳理之系统,是我之前难以想象的。他不仅仅是按照朝代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地揭示了不同时期思想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规律。例如,作者在分析宋明理学时,会追溯到先秦的儒家思想,再联系到魏晋玄学的精神追求,最后才落脚到理学如何回应社会现实和哲学困境。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哲学思想是如何一脉相承,又如何不断发展创新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阐释。在西方哲学中,我们常常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而“天人合一”则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将人类置于宇宙的宏大背景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者通过梳理历代哲学家的相关论述,展现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此外,书中对于中国哲学中“情”、“理”、“气”等概念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翻译,但通过任继愈先生的解释,我能够理解它们在中国哲学体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哲学的新窗口,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哲学既有区别又充满智慧的独特思想世界。
评分(八) 购买这套《中国哲学史》前,我阅读过一些零散的哲学书籍,但总感觉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乱走。这套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任继愈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魏晋玄学”的解读。在我以往的认知中,魏晋时期是乱世,人们的思想也因此变得空虚和虚无。但任继愈先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他详细阐述了玄学如何从道家思想中汲取养分,如何通过“清谈”来探讨宇宙人生的大问题,以及“名教”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张力。作者对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们在乱世中寻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努力,以及他们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与论战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活力。比如,儒家与道家、佛教与儒家、法家与儒家等等,这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正是中国哲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所在。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学术的客观性,既不回避思想的局限性,也不夸大其作用。他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观点,也能够给出多角度的解读,让读者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套书让我觉得,中国哲学史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对人类思想历程的深刻反思。
评分(一)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不是重量上的,而是内容上的分量。我一直对中国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零散地阅读一些片段,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任继愈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自然对这套《中国哲学史》充满了期待。拿到实体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严谨的排版,都透露着一股学术的严谨与厚重。我尤其喜欢其对于哲学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每一个时期都像是被精心解剖过一样,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思想的演变、传承与创新。作者在分析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先秦思想家的同时,并没有将他们割裂开来,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对抗,例如儒墨的“兼爱”与“仁爱”之辩,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德治”的较量,这些都让历史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再往后,魏晋时期的玄学,那种清谈之风,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暗流涌动,作者对竹林七贤等人物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士人面对乱世的精神困境与哲学探索,这种对人性与存在的追问,至今仍能引发深刻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与争议性,而是呈现出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这对于读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极大的启发。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一个文明几千年的精神积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