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任:学术与政治》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韦伯去世前不久为慕尼黑大学的同学们所作的两篇重要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入微入细地讲述了一个正直的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和一个诚实、热忱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职业伦理。演讲充满理性主义的教诲,影响了几代人,并作为一种信仰的发源将此后更多的人集中在以学术和政治为大任的旗帜下。现在它们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必读物。 | |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思想家。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宗教社会学早的开创者之一,他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古代犹太教》、《经济与社会》等。 译者简介:王容芬,北京外语学院本科毕业,汉诺威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德国联邦统计局,退休后为自由撰稿人。 | |
【精彩篇章】
精彩段落一
韦伯像和自家兄弟谈心,和盘托出自己学术生涯中的感受和伦理认同……在韦伯心里,献身是普世伦理,不仅学术领域如此,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比如文学创作艺术,“纵然像歌德这样的大家,当他冒昧地想把自己的生活当成艺术作品时,在人格上也受到了报复”。他特别鄙视在学术界“以戏班子班头自居”的人,他们“把自己应当献身的志业,拿到舞台上表演,想借助‘阅历’证明自己了不起……这种人肯定没有‘人格’。今天,这种现象大量上市,处处透着一股小家子气,也降低了当事人的人格。这种人问,如何才能出人头地,而不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任务——仅仅是任务。这种全神贯注,能把一个人提高到他准备献身的志业的高度,给他以使命感和尊严”。这些话今天依然如高悬明镜,照出伪学者心里藏的“小”来。在韦伯眼里,他们是没有人格的存在物。 韦伯反对在学术研究中采取某种立场,学术研究避不开诸神之争,真的未必善,善的未必美,美的未必真,效忠某一位神,势必得罪别的神。在诸神之争中,韦伯主张忠于自己的良心,这样才能得出终极的、内在的、有意义的结论。韦伯将此视作为道德力量效劳,有责任感而恪尽职守。这些教导发自肺腑,赋予演讲深厚的哲学意义。
精彩段落二
韦伯也承认,在卡里斯马统治类型中,领袖并不是权力之争中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更重要的倒是他们所拥有的辅助手段。任何政治暴力统治都需要一定的外在物质手段,卡里斯马统治靠的是领袖的追随者和信徒。但人们不是白追白信,而是相信追求这个人会得到报偿。领袖也必须给追随他的人报偿:精神的报偿,如报仇雪恨;物质的报偿,如官职奖赏,即政治学所谓的“分赃”。 领袖与追随者之外的广大群众,作为被统治者,他们对领袖的崇拜和狂热从何而来?韦伯以英国为例,指出为了运动群众,而加强了纯粹的情绪手段,这是“建立在利用群众情绪基础上的专政”。茫然无知的群众只有通过宣传才会被鼓动起来,为领袖及其追随者所用。政治宣传与宗教传道及经济广告都是通过传播手段达到争取人的目的,依靠人气的卡里斯马领袖更离不开宣传。希特勒 1924年在《我的奋斗》里就已指出:“宣传的艺术在于,把握广大群众情绪化的想象天地,用心理学上正确的方式找到通往广大群众的注意力和心田之路。”?
精彩段落三
一个教授,如果感到有义务给青年人当顾问,并且受到他们的信任,那就愿他在与他们倾心交谈时完成使命。如果他感到有义务干预世界观和立场观点的斗争,那就希望他到外面生活市场上去做这些事,在报纸杂志上,在集会上,在社会团体里,爱上哪儿就上哪儿。不过,在一个所有听众,包括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只能沉默的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念勇气,毕竟太舒服了点。
| |
【目录】 2012年三版译序 2008年再版译序 1988年首版译序 以学术为业 以政治为业 附 录 作者年谱 韦伯小传 联邦德国的韦伯复兴运动 人名索引 四版译后记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确实让人有些望而却步,它充满了学术特有的严谨与晦涩,仿佛在用一套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完全理解的密码进行交流。但当我耐下性子,开始梳理那些复杂的定义和层层递进的论证时,我逐渐发现,这种看似高冷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近乎残酷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剥开来看,露出其核心的权力博弈与价值冲突。这种坦诚和穿透力,让人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复杂的结构,才能谈论任何真正的变革。它不是一本提供廉价安慰的书,而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阅读一些经典著作,最考验人的心性和耐心,这本书无疑需要我拿出十二分的专注力去对待。我发现它在探讨一些宏大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时,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极为迂回而精妙,绝不是那种直白的口号式陈述。它要求读者必须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去跟上作者那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的思维链条。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习惯性地合上书本,在脑海中进行一次“重构”,试图将那些散落在不同段落中的概念和例证,重新编织成一张完整的认知网。这种深度参与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艰苦的智力搏击,但也正是在这种对抗中,我才能真正感受到思想被拓宽、被挑战的快感。对我而言,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快速浏览完多少页,而在于能够真正“消化”了多少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最直接的改变,体现在我对日常新闻事件的看法上。过去,我看待社会冲突或政治运动,常常停留在表层的事件描述和道德评判上。但经过这本书的熏陶,我的视角被拉高了一个维度,我开始本能地去追问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是什么,哪些制度性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行动者们所依据的“意义世界”如何构建。这不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场复杂的、充满张力的权力关系场的动态展示。阅读过程如同被授予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看穿了许多日常生活中被习以为常的表象,开始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加历史化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知识点都更为珍贵和持久。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种对概念进行反复界定和辨析的做法,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良知。在很多当代作品中,为了追求传播速度和易读性,往往会模糊掉一些核心术语的边界,导致读者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对“权威”、“合法性”以及各种政治共同体的界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区分和界定。每一次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大量的历史案例和逻辑推演,仿佛作者在用手术刀般精确的工具,将社会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拆解开来,供我们审视。这种对清晰度的不懈追求,不仅提升了整本书的论证力度,更重要的是,它训练了读者进行更精确思考的能力,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公共事务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良的纸张质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它绝非等闲之作。翻开扉页,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味道,仿佛能将我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激荡思想的时代。我特别留意了译者的名字和出版社的背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出版物向来以其严谨和权威性著称,这为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质量基础。我常常在想,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如何在文字之间构建起逻辑的迷宫,又如何用精准的词汇将复杂的现实抽丝剥茧的?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适当呼吸空间,让我的眼睛得以在密集的论述中得到片刻的喘息,这对于深度阅读来说至关重要。总的来说,从物理触感上,它就已经成功地预示了一场智力上的盛宴,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