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我们(“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 作者:孙正聿 著
- 书号:257495
- 定价:¥38 元
- 出版时间:2018-06-01
- ISBN:978-7-300-25749-5
- 包装:
内容简介
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懂得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我们才能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追求。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的论述,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作者介绍
孙正聿,1946年11月生,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首届*教学名师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出版《哲学通论》、《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卷)、《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等40余部专著;发表论文近300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和成果多次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教学成果奖等。
引言 走进马克思 1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3
(一)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谈起 3
(二)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马克思 4
(三)马克思的“三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8
(四)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当代意义 10
(五)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12
二.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 16
(一)生活:人的生命活动 16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8
(三)历史:人的发展方式 24
(四)发展:生命演化的自我超越 26
(五)幸福:人的需要和追求 31
(六)人生观:关于人生的根本观点 36
三.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 40
(一)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40
(二)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42
(三)历史与“文化的水库” 44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46
四.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 53
(一)“时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53
(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精神 56
(三)“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省 6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67
五.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 71
(一)从科学与常识、哲学的关系看科学 71
(二)科学活动的基础 83
(三)科学研究的成果 89
(四)科学发展的逻辑 94
(五)时代的科学精神 98
(六)科学的社会功能 104
六.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 110
(一)宗教的根源:人的无法忍受 111
(二)宗教的本质:人的自我异化 113
(三)宗教的悖论:人的精神焦虑 115
(四)宗教的反思:超越人的自我异化 116
七.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 120
(一)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 120
(二)对当代社会思潮的理论自觉 122
(三)对当代哲学思潮的理论自觉 125
(四)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哲学理念创新 128
八.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 132
(一)人类解放: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132
(二)解放的旨趣:理想之维的承诺 134
(三)解放的历程:现实道路的探索 136
(四)解放的尺度:反观历史的根据 137
(五)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 139
(六)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 149
后 记 161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 作者:陈学明 等 著
- 书号:257693
- 定价:¥38 元
- 出版时间:2018-06-01
- ISBN:978-7-300-25769-3
- 包装:
内容简介
中国站到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不仅让中国“站起来”,而且让中国“富起来”。中国要 “强起来”,是否继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弱化还是日益强化的过程?中国要“强起来“究竟需要做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在正走向“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如何?本书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
作者介绍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十余项,其中两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3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次,其中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及教材一等奖5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第七届)、二等奖2次(第五届和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1次,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1次(第六届)。
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实现的
(一)虽然中国人民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救亡运动,但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在共产党建立之前,多种社会力量都没有带领中国人 民完成民主独立任务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三)中国共产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任务
二、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判断
(三)在“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既需要在多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成功展开,也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三、“强起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
(一)现实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更加突出和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的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具有合法性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相互关系的理论使我们知道,要使中国“强起来”就必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
(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
四、“强起来”需要聚磅礴之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指导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群众史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群众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指导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把我国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实现“强起来”的伟大使命,不仅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还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四)“强起来”就必须激发人民的实践主体性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是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根本保证
五、“强起来”需要精神支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人类社会存在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意识形态反映并且推动着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具有这种现实力量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反映着经济基础,我们要正确应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既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就能揭露“西化”思潮特别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虚假性,向世界呈现同中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中国智慧
(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要防范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批判、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该把握的若干重大基本原则
六、“强起来”需要正确面对现代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指导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应当是整体的,中国不能只是停留于“片面的现代性”,只有全面地实现现代性,才能真正“强起来”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只有将其克服掉,才能真正“强起来”
(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是可以也应当超越的,中国必须在实现现代性的同时超越现代性,通过超越现代性来 使自己真正“强起来”
(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必然卷入各种复杂的关系之中,中国必须根据复杂现代性的现实,正确驾驭各种矛盾,使自己“强起来”
七、“强起来”需要大国外交: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人类社会总体化趋势的总体性理论,“强起来”的中国需要大国外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坚持扩大开放
(二)“强起来”的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能依靠实力试图将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模式强加于人
(三)“强起来”的中国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 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思想的指导,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重要命题
八、“强起来”需要明确的航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症结,科学重塑了共产主义理论,中国立足于自身发展阶段,做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当前历史任务的辩证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赶超
(二)中国在新时代“强起来”进程当中,进一步趋向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推进新的“伟大斗争”和“伟大社会革命”
(三)面对误解、歪曲和攻击,世界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高高举起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强起来”的中国尤其需要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贡献是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的具体样态的丰富展示
九、“强起来”需要正确的方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是同时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首先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
(二)中国“强起来”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中国“强起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反对各种故步自封、保守僵化的态度
(四)“强起来”的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
十、“强起来”推动理论创新:在新世纪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赋予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宗旨新的时代内涵
(二)通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的进步发展事业,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命题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民族国家的具体实现形式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和平发展的新历史时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平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四)“强起来”的中国重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精神,将革命精神发展成为和平建设实践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后 记
马克思与信仰(“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 作者:陈先达 著
- 书号:258201
- 定价:¥38 元
- 出版时间:2018-05-31
- ISBN:978-7-300-25820-1
- 包装: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作者在“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作者介绍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陈先达文集》(14卷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可信又可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等。著作和论文曾三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和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
目录
引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00
(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学术思想,而且具
有强烈的政治指向00
(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40周年,是时间的巧合、理论的必然00
(三)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一政治事件,同样
具有深邃的哲学蕴涵00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当“龙种”,
绝不当“跳蚤”0
一、日常生活0
(一)哲学走向生活0
(二)化验条中的哲学0
(三)要有“烟火气”0
(四)两种哲学0
(五)有用与无用0
(六)生死观0
(七)共同富裕0
(八)命运与时运0
(九)自由与任性0
二、文化自信0
(一)本质0
(二)使命0
(三)底气0
(四)政治与学术0
(五)历史审视0
(六)“西方中心论”0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0
(八)民族解放0
(九)民族自强
(十)自觉与传承
(十一)文化与文化名人
(十二)自信之路
(十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
三、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一)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二)社会责任
(三)理论工作者的坚定性
(四)立德与立言
(五)立场与情怀
(六)博士生的培养
(七)一世读书抵封侯
(八)理论研究与地狱入口
四、信仰
(一)两种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的威力
(三)不朽的马克思
(四)“姓马”与“信马”
(五)职业选择中的价值导向
(六)边缘化与指导地位边缘化
(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
(八)方向与道路
(九)四个“不是”
(十)龙种与跳蚤
结语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世界(“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 作者:顾海良 著
- 书号:257532
- 定价:¥38 元
- 出版时间:2018-05-31
- ISBN:978-7-300-25753-2
- 包装:
内容简介
在人类为“改造世界”而作出的无数探索与思考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思想财富,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改变世界的需要之中,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谈起,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后,如何被欧洲各国所接受,如何影响欧洲的历史进程,又是如何传播到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书在对史的勾勒中,总结、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及本质,以及为何能改变世界并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作者介绍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上、中、下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共四卷)等。
目录
引语时代的课题思想的力量
一、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性质
二、时代课题回答的理论困境
三、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与思想力量
第一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一、“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
二、实践证明思维的真理性
三、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本遵循
四、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路径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思想精髓和理论指南
一、《共产党宣言》的形成和基本内涵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及其使命
四、《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意义
第三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及其策略思想
一、对革命形势和任务的正确判断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条件和策略原则
第四章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一、《资本论》的思想精髓
二、《资本论》的经济思想史意义
三、“工人阶级的圣经”
四、《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一、资本使用机器的过程与意义
二、资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及其特征
三、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变化的意义
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狭隘“限制”
五、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命运
第六章资本积累的逻辑与历史趋势
一、资本积累的必然逻辑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三、“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之路
第七章国家在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中的职能
一、国家在经济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国家的职能与经济结构关系
三、国家经济职能举要:赋税与公共信用等
第八章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及其关系
一、两个伟大发现的内涵
二、两个伟大发现的理论意义
三、《资本论》中两个伟大发现的精粹
第九章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旗帜
一、第一国际的旗帜
二、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
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总结
第十章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一、关于世界历史构想的变化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三、恩格斯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第十一章未来社会经济关系基本特征的预测
一、寻求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二、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的探索
三、关于未来社会分配问题的预测
四、社会劳动时间的有计划分配
第十二章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探讨
二、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
三、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四、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