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杂志2010年合订本
:.00元
作者:叶彤,朱竞梅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08037022
字数:
页码:全2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读书》杂志2010年合订本 上
汉藏交融与民族认同
如何讲述本来的西藏
关于《帝国的话语政治》的讨论
东汉的“学习型社会”
“启蒙运动存在于别处”
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展望
一个时代的塑造者著译者言
全球化时代诸宗教 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短长书
五十年后的一份异议
一本后冷战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诺贝尔经济学奖缘何颁给政治学家
常在金沙江边走田野札记
春蚕到死丝未尽(下)
“叫我如何不想她”
文物的出土与科学的扎根
双重思想的变奏
读书平台 所谓封建社会理论问题(高唐李)
读书短札“走向公民建筑”评奖好(顾孟潮)
赵汀阳 漫画
陈四益 黄永厚 画说
《读书》杂志2010年合订本 下
汉藏交融与民族认同
如何讲述本来的西藏
关于《帝国的话语政治》的讨论
东汉的“学习型社会”
“启蒙运动存在于别处”
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展望
一个时代的塑造者著译者言
全球化时代诸宗教
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短长书
五十年后的一份异议
一本后冷战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诺贝尔经济学奖缘何颁给政治学家
常在金沙江边走田野札记
春蚕到死丝未尽(下)
“叫我如何不想她”
文物的出土与科学的扎根
双重思想的变奏
读书平台 所谓封建社会理论问题(高唐李)
读书短札“走向公民建筑”评奖好(顾孟潮)
赵汀阳 漫画
陈四益 黄永厚 画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我们这些深度阅读爱好者来说,合订本的价值在于其“档案性”。每一页的排版、每一篇文章的注释细节,都凝聚了编辑部当时极高的专业水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理论概念时,《读书》的编辑们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表述方式,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试着去回顾一下2010年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重要转型问题,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伦理困境,或者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重塑,这些宏大命题,都在这本合订本中得到了细腻的、未经时间冲刷的原始记录。翻阅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人们试图理解和应对变革的那种迫切感和思辨的张力。这是一种“历史在场”的体验,远非多年后总结出来的二手资料可比拟,它保留了思想的“发酵过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购买和收藏这套合订本,带有强烈的怀旧情结,但其真正的价值远超情怀二字。它代表了一种特定时期内,知识精英群体进行高质量公共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严肃的讨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2010年看作是一个坐标点,那么这本合订本就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标示出了当时知识界的地理分布和主要交通路线。我常常在想,现在的阅读习惯似乎更倾向于“获取答案”,而《读书》更鼓励的是“提出更好的问题”。这种对提问艺术的重视,是这本合订本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为你提供足够坚实的思维工具和参照系,让你有能力去面对未来更复杂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这套合订本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视野。当你把一整年的期刊并置在一起时,你会清晰地看到某些议题是如何贯穿始终,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月份里,从不同的切入点被反复审视和深化。比如,我记得那段时间对于“公共领域”的讨论非常热烈,不同栏目里,经济学家、社会学者、文学评论家都在用他们各自的专业语汇来解构和重塑这个概念。这种多角度的立体呈现,远比单篇阅读来得更有冲击力。它就像一个精密的齿轮组,每一期都是一个关键部件,组合起来才能让整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我常常会花上整个周末的时间,根据某个感兴趣的关键词,在不同月份的目录中穿梭查找,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肃的文献考古。这种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逻辑梳理能力,也让我对那个特定年份的文化生态有了更具整体性的把握。
评分光是看着这些熟悉的栏目名称,就足以勾起一连串的回忆。《读书》一直以来对新书的推荐都极为精准且不落俗套,它总能发掘出那些尚未被大众充分认识,但具有深远价值的学术著作。2010年那一批被集中推荐的书籍,很多后来都成为了我个人书架上的重要基石。更别提那些文学评论部分,他们的笔锋犀利又不失温情,对当年涌现出的新现象和新作家,有着一种既批判又包容的态度。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某个先锋作家的深度访谈,那种近乎“逼问”的采访方式,让那位作家展现出了极少见的坦诚。这种对于思想深度和文本质感的坚持,是那个时代高端期刊的标志。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怀疑的眼光去阅读,如何穿透文字表面的浮华,直抵核心的论证结构。这本合订本,与其说是一套杂志,不如说是一套“思想训练手册”。
评分这本《读书》杂志2010年合订本,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分量就让人对里面承载的知识量充满了敬意。我记得那个时候,实体书和杂志依然是文化生活的主流,每期《读书》的到来,都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尤其怀念那个时期杂志的开本和纸张的质感,那种油墨的清香,在翻阅时带来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这一整年的积累,无疑是一部浓缩的当代思想图景。它不像现在碎片化的信息流,而是经过精心编排和打磨的深度探讨。无论是宏大的历史回顾,还是对前沿哲学思辨的引入,都带着一股扎实的学问气。那种慢下来的阅读体验,能让人真正沉浸进去,跟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会随机翻开某一期的某篇文章,发现自己立刻被卷入一个全新的议题中,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电子阅读难以给予的厚重满足感。它不仅仅是记录了2010年的文化热点,更是定格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与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