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吾心似秋月:禅语小品赏读 闲雅小品丛书
定价:26.00元
作者:曹亚瑟,南北、李艳敏 注评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48744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古人笔下,诸多清趣:可以品春韭秋菘、观世间芳菲,亦可享琴瑟之乐、赏四时风物。撷为小品,则烟霞满纸,充满人间情味。工作生活之余若择一二美文阅读,如餐后精巧的点心,怡情养性,通晓古今。读小品,体味文字间的清闲雅致,字里行间的山水花鸟,写意人生。
小品文就是闲人于闲日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无事闲翻到任何一页,随时可读,读到任何一页,也可随时放下。篇幅短小简约,行文轻快灵动,内容情趣盎然,闲暇自得,清美可口。
内容提要
对于禅宗,对于这些公案故事来说,我是这些依然生机盎然的中华宝贵财富的受益者。她让我毫不迟疑的抛弃了悲观厌世的沮丧,而将愉悦的微笑迎回了心头和脸上。这便是《坛经》里面“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的一个现代注解。所有的困苦和烦恼,都是心生。心念一转,立即可以转魔成佛。
在禅的之下,我的诗歌写作走上了“现代禅诗探索”一路。或可慰藉的是,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现代禅诗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一个有着明确方向性的诗歌流派,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条清新的溪流,给这个日渐浮躁和荒凉的园地,涂抹了些许的新绿和希望。
也由此,我同样寄希望于禅的种子,能够散播到更多浮躁、迷茫、苦痛、沮丧甚至绝望的现代心灵中,让有缘者在现实的重压之下,生命中能够洞开一扇智慧之窗,流进新鲜的绿色和空气,让沉沦日久的心能够重新升起像一枚新鲜的太阳。
目录
作者介绍
南北,本名王新民,亦名王新旻,河南新郑人。曾旅居开封、郑州、成都、黄山太平湖、上海、昆明等地,现居河北石家庄。诗人、作家、素食者。
著有《幸福在心》《诗情画意总关禅》《南北先生的行思录》《放下》(台北版)等十数种;主编有《现代禅意散文选》、《世界现代禅诗选》。是“现代禅诗研究会”发起人,《现代禅诗探索》丛刊主编。
文摘
序言
最近我又一次沉浸在古籍的阅读中,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的书籍。我近期一本关于“知足”的书,让我对“欲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并没有一味地提倡“无欲无求”,而是引导读者去辨别什么是真正的“所需”,什么是虚幻的“贪求”。书中通过大量古人的事迹和名言,阐述了“知足常乐”的道理,以及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可能带来的痛苦和迷失。它让我反思,我们现代人是否过于被消费主义裹挟,被社会舆论所驱动,从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书中的一些关于“简朴生活”的讨论也很有启发,它提醒我们,幸福并非建立在物质的堆砌之上,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它让我明白,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欲望,学会感恩所拥有的一切,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宁静和持久的快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评分最近翻阅了几本关于东方哲学和生活美学的书籍,总觉得意犹未尽。我特别喜欢那种字里行间流淌着淡泊宁静,又不失生活智慧的文字。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够找到一处心灵的港湾,让思绪得以沉淀,是非常难得的。我最近读到一本讨论“慢生活”的书,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很多具体的“如何做”的指南,而是更多地通过一些生活片段和人物故事,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内心对话的生活态度。书中描绘了主人公如何从繁杂的日常中抽离,去感受清晨的露珠,去倾听风的低语,去品味一杯淡淡的茶。这种描绘非常细腻,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它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错过了太多本该享受的美好?书里关于“无用之用”的探讨也很有意思,它挑战了我们对效率和价值的传统认知,提醒我们一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恰恰是滋养心灵、提升生命品质的关键。比如,一个精心打理的花园,看似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宁静,净化了空气,也孕育了生命。这种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读完之后,我感觉心情格外舒畅,好像卸下了不少不必要的负担,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期待。
评分最近翻阅了几本探讨生活哲学的书,尤其是那些关于“顿悟”和“觉察”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导人深入认识自我、看清事物本质的著作非常着迷。我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放下”的书,并没有直接教导我们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故事和比喻,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执念和困扰。它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并非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我们的期望产生了偏差。书中反复强调“接纳”的重要性,接纳不完美,接纳无常,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态度,也是一种强大的解脱之道。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和现实抗争,试图改变那些无法改变的,却忽略了改变自己内心的力量。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观呼吸”,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地将人的意识拉回到当下,感受到身体的存在,从而暂时摆脱纷乱的思绪。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内心平静了许多,对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也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不再轻易被外界的喧嚣所扰。
评分最近我又开始重读一些关于艺术鉴赏的经典著作,特别是那些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刻见解的书籍。我总是被那些笔墨之间透露出的东方韵味所吸引,仿佛能听到千年的回响。我近期一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书,让我对“意境”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描绘山川景色的形状,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画家与自然对话后所产生的精神感悟。书中详细分析了历代名家的画作,从构图、笔墨、色彩,到题款、印章,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技巧。它让我明白,欣赏一幅画,不能只看表面的形象,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书中对“留白”的讲解尤其精彩,它告诉我,画面上的空白并非多余,而是为了引发观者的想象,营造出更广阔的空间感和更深邃的意境。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评分最近又重新拾起了几本关于古代文人雅趣的书籍,每次阅读都仿佛穿越回那个讲究“诗礼传家”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文人墨客如何品评一幅画,如何赏析一首诗,如何在家中布置一隅,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这些看似琐碎的点滴,却构成了他们丰富而有深度的精神世界。我近期读到一本讲古代书房的著作,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文人书房的陈设,从案牍、笔墨纸砚,到香炉、茶具、古籍,甚至到窗外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考究。书中的配图尤其精美,让人身临其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雅致并非一味追求奢华,而在于对器物的理解和对环境的经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书中探讨了书房作为文人心灵栖息地的作用。在那里,他们可以潜心读书,可以挥毫泼墨,可以与古人对话,也可以与自己独处。这种不受外界干扰的宁静空间,是滋养创作灵感和精神独立的重要场所。这本书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