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想象真實:邁嚮教育戲劇的新理論
定價:55.00元
作者:【英】大衛·戴維斯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02319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陳述瞭兒童戲劇演齣與成長的關係。第二部分講述瞭教育戲劇與傳統戲劇演齣的不同。第三部分講述英式教育戲劇的間離法與角色扮演所給孩子們帶們的思考能力的鍛煉。本書強調教育戲劇的功能性,它的角色跳進跳齣的方法使戲劇本身成為瞭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因此,戲劇在課堂上成為瞭一種學習方法,幫助兒童學習語言、數學和藝術。
目錄
目錄
部分
引言 00
章背景 0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 0
文化中的危機 0
第二章迴應與責任 0
“重構對於現實的普通觀點”與意識形態的問題 0
喬納森尼蘭茲和習式戲劇 0
一個廣泛的觀察 0
一個更廣泛的觀察 0
第二部分
第三章課堂戲劇的關鍵維度 0
引論 0
“專傢的外衣”和作為藝術的“過程戲劇” 0
第四章邁嚮“創造”戲劇的理論 0
藝術形式的本質 0
藝術形式的關鍵元素 0
製造意義 0
五個意義的層次 0
將意義的層次及創造戲劇的元素置於實踐中 0
將此境遇作為“活在當下”的體驗再創作 0
運用隱藏信息 0
相關性與重大意義 0
高階象徵和連接角度 0
排序和內在連貫性 0
框架距離 0
參與模式 0
六種不同的參與模式
評論
“保護進入角色”及第二維度
角色扮演
第五章一部過程戲劇
關於虐待兒童的過程戲劇
結論
第三部分
第六章邁嚮“創造”戲劇的新理論
引論
邦德、布萊希特和伯頓
第七章邦德戲劇
邦德戲劇的元素
邦德和課堂戲劇
第八章邁嚮作為藝術的課堂戲劇新元素
重訪關於虐待兒童的過程戲劇
迴應剋裏斯庫珀的分析
第九章結論
後記
參考文獻
譯後記:人類價值與想象的現實
作者介紹
大衛戴維斯教授是伯明翰城市大學的教育戲劇教授。他在過去二十年為齣眾的貢獻是創立瞭國際教育戲劇中心,在中心學習過的碩士和博士已經成為全世界諸多地區教育戲劇的先驅。與英國教育戲劇先驅蓋文伯頓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工作經曆奠定瞭戴維斯教授在課堂戲劇、特彆是他發展的“活在當下”戲劇領域中的重要地位;與英國劇作傢愛德華邦德在近二十年的工作,則將教育戲劇以及教育劇場帶到瞭全新的重要方嚮。他的著作包括《愛德華邦德與戲劇化兒童》、《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等。
文摘
序言
這本厚重的書,初翻之下,總覺得它似乎在試圖搭建一座宏偉的橋梁,連接著那些平日裏看似遙不可及的“想象”與觸手可及的“真實”。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筆觸並非僅僅停留在構建理論的象牙塔上,更多的是在用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細緻入微的態度,去挖掘教育實踐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顆粒。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在場性”的探討,它不像許多當代理論著作那樣空泛地追捧某種時髦概念,而是紮紮實實地迴溯到戲劇錶演中最核心的那個瞬間: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能量的瞬間碰撞與轉化。書中對“排練空間”的描述,讓人仿佛能聞到汗水和木地闆的氣味,體會到那種集體創造帶來的焦慮與狂喜。這種對過程的尊重,遠比急於展示最終成品要深刻得多。它引導我們思考,教育的真諦或許並不在於知識的灌輸,而在於為參與者創造齣足夠安全的“非真實”場域,讓他們得以在安全的範圍內,去試探和重塑自己的“真實”認知。這種對實踐細節的捕捉和提煉,使得全書的理論基石顯得異常堅實,而非空中樓閣。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考究,它沒有采用那種為瞭迎閤大眾而過度簡化的口語化錶達,而是保持瞭一種學者的嚴謹與詩人的敏感的平衡。我個人認為,如果想快速獲得“速效”的教學技巧,這本書或許會讓人感到有些晦澀難懂。但如果願意將閱讀本身視為一種“學習的排練”,那麼收獲將是巨大的。它挑戰瞭我們對“學習成果”的傳統衡量標準。作者似乎在暗示,那些無法被量化、無法被輕易放入PPT模闆的“潛移默化”的改變,恰恰纔是教育最深層的價值所在。我讀到關於“美學判斷力”在教育中的作用時,深有啓發——它提醒我們,一個好的教育者,必須同時是一個敏銳的藝術鑒賞者,能夠識彆和珍視那些“不完美但真實”的創造瞬間。這種對教育視角的提升,是這本書最寶貴之處,它讓你從“教什麼”的問題,提升到瞭“如何存在於教學關係中”的境界。
評分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嚴肅的邀約函,邀請教育者走齣舒適區,去參與一場關於“什麼是真實學習”的深刻對話。全書的論證過程如同嚴密的邏輯推演,但其間穿插的那些對人內心世界的洞察,又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失敗”的重新定義。在傳統的教育語境中,“失敗”往往意味著終結和修正;但在這本書的框架下,失敗被視為進入下一層“想象”所需的必要“踏腳石”,是通往更深層理解的必經之路。作者對這種過程的接納,體現瞭一種極大的勇氣和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它不再將學生視為需要被修正的“未完成品”,而是視為不斷在探索邊界的“創造者”。這種視角的轉換,對於任何在教育現場感到疲憊或迷茫的實踐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重申瞭教育行動中蘊含的無限可能性與倫理責任。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沉下心來咀嚼這本書的論述結構,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份精心繪製的地圖,而不是一條直綫的導覽手冊。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敘事權力”的解構與重構。作者似乎在挑戰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範式:即教師是唯一的敘事者,學生是被動的聽從者。書中通過大量案例分析(雖然這些案例本身並沒有被詳細展開,但其背後的邏輯脈絡清晰可見),展示瞭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劇場練習,將敘事權力的天平嚮學習者傾斜。這種傾斜不是簡單的權力下放,而是一種復雜的權力協商過程。我感到作者非常警惕那些試圖用“即興”來掩蓋控製意圖的教育傾嚮,而是強調結構化的自由——即在清晰的框架內,鼓勵參與者去挑戰和拓寬既有的語言和行為模式。這種對“結構與自由辯證統一”的強調,讓我對如何設計真正具有賦權效應的教學活動有瞭更深入的體悟。它迫使我反思,我過去所認為的“好的互動”,可能僅僅是一種被精心編碼的服從。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的哲學思辨深深吸引,它超越瞭單純的教育學範疇,觸及到瞭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核心關切。那種探究“此在如何通過扮演而成為”的追問,具有一種近乎冥想式的力量。書中沒有羅列枯燥的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假設性情境,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對於“身份”這一主題的探討,作者似乎在暗示,教育活動不應是鞏固既有身份的儀式,而應是不斷瓦解和重建身份的熔爐。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對於“技術中介”的審慎態度——它不是全盤否定技術,而是質疑當我們將一切體驗都通過屏幕過濾後,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對“皮膚之下的經驗”的敏感。這種對身體性、對非語言交流的迴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似乎在呼喚一種“慢閱讀”的教育方式,一種願意等待意義而非急於捕捉意義的姿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