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1983年齣版的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命名原則》(1980年)的增補修訂本。書中主要參考瞭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閤會(IUPAC)曆年來推薦的命名原則文件,並結閤中文構詞的習慣,修訂瞭有機化閤物中文係統命名的原則,增補瞭多種有機化閤物結構類型命名的內容,尤其對主要天然産物命名一章作瞭較多的擴展。全書突齣用例解說明命名規則,並采用中英文對照命名,以利於理解和國際交流。
前言
第1章 有機化閤物名稱構詞概要 1
1.1 構詞基本形式 1
1.2 中文有機化閤物名稱中的連綴字和前、後綴字 1
1.2.1 中文有機化閤物名稱中的連綴字 1
1.2.1.1 化 1
1.2.1.2 代(替) 2
1.2.1.3 雜 3
1.2.1.4 閤 4
1.2.1.5 並 4
1.2.1.6 縮 4
1.2.2 中文有機化閤物名稱中的前綴字 4
1.2.2.1 聯 5
1.2.2.2 聚 5
1.2.2.3 脫(去、失、降) 6
1.2.2.4 增(高、加、擴、升) 7
1.2.2.5 環 7
1.2.2.6 斷(開) 7
1.2.2.7 遷(移)、逆 8
1.2.2.8 正、異、新、仲、叔 9
1.2.2.9 順、反、(對)映 9
1.2.2.10 鄰、間、對、迫 9
1.2.3 中文有機化閤物名稱詞根中的後綴字 9
1.2.3.1 基 10
1.2.3.2 叉基和亞基 10
1.2.3.3 爪基、基亞基和次基 11
1.2.3.4 自由基 12
1.2.3.5 根 13
1.3 化閤物命名用數字和符號 13
1.3.1 阿拉伯數字 13
1.3.2 中文數字、天乾和其他量詞、順序字 14
1.3.2.1 中文數字 14
1.3.2.2 單、雙和大寫中文數字 14
1.3.2.3 天乾 14
1.3.2.4 伯、仲、叔、季 15
1.3.3 斜體拉丁字母和字節 15
1.3.3.1 小寫斜體拉丁字母 15
1.3.3.2 大寫斜體元素符號 15
1.3.3.3 其他斜體字母和字節 16
1.3.4 希臘字母 16
1.3.5 標點符號 17
1.3.5.1 逗號 17
1.3.5.2 句號(小圓點) 17
1.3.5.3 冒號與分號 18
1.3.5.4 連接號 18
1.3.5.5 括號 18
1.3.6 撇號 21
1.4 有機化閤物名稱構詞中的基本術語 21
1.4.1 母體結構 21
1.4.1.1 母體氫化物 21
1.4.1.2 官能性母體 21
1.4.2 基團 22
1.4.2.1 取代原子或取代基團 22
1.4.2.2 特性基團 22
1.4.2.3 主體基團 22
1.4.3 有機化閤物名稱類術語 22
1.4.3.1 俗名 22
1.4.3.2 半係統命名名或半俗名 23
1.4.3.3 IUPAC係統命名名 23
1.4.3.4 其他係統命名名 26
1.4.4 本建議中使用的一些其他術語 26
1.4.4.1 高位 26
1.4.4.2 *低(小)位次組 27
1.4.4.3 成鍵數 27
第2章 有機化閤物命名通則 28
2.1 成鍵數 28
2.2 命名操作方法 29
2.2.1 取代操作法 29
2.2.2 置換操作法 30
2.2.2.1 使用連綴字“雜” 30
2.2.2.2 使用連綴字“代”(“替”) 31
2.2.3 加閤操作法 31
2.2.3.1 使用連綴字或連字符 31
2.2.3.2 使用前綴字 32
2.2.3.3 使用後綴字 33
2.2.3.4 不用連綴字直接加閤 33
2.2.4 綴閤操作法 34
2.2.4.1 不用連綴字直接綴閤 34
2.2.4.2 使用前綴字“聯” 35
2.2.5 減脫操作法 35
2.2.5.1 使用前綴字“脫(去,失,降)” 35
2.2.5.2 改變後綴 37
2.2.6 環開閉操作法 39
2.2.6.1 使用前綴字“環” 39
2.2.6.2 使用前綴字“斷(開)” 39
2.2.7 重排操作法 39
2.2.7.1 使用前綴字“遷” 39
2.2.7.2 使用前綴字“逆” 40
2.2.8 復閤操作法 40
2.2.8.1 涉及二或多價取代基組閤體的命名 40
2.2.8.2 具對稱二或多價取代基時的命名 41
2.2.8.3 同一結構單元組閤體衍生物的命名 41
2.2.9 並閤操作法 42
2.3 額外氫(指示氫)的標明 42
第3章 母體氫化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取代基 44
3.1 有機化閤物中的基元氫化物 44
3.2 無環多核氫化物 45
3.2.1 無環烴 45
3.2.2 除烴和硼烷外的無環均一氫化物 46
3.2.3 雜鏈氫化物 47
3.2.3.1 含雜原子的碳鏈 47
3.2.3.2 兩種雜原子的奇數交替鏈 47
3.3 單環氫化物 47
3.3.1 單環烴 47
3.3.1.1 飽和單環烴 47
3.3.1.2 無取代的含*大非纍積雙鍵數的單環不飽和烴(輪烯) 48
3.3.1.3 俗名單環烴 48
3.3.2 除烴和硼烷外的單環均一氫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雜原子單環氫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雜環命名係統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雜原子單環母體氫化物 55
3.3.3.3 按置換法命名含雜原子單環母體氫化物 57
3.3.3.4 兩種雜原子交替成環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係統命名的多環母體氫化物 59
3.4.1 飽和多環烴母體氫化物 59
3.4.2 不飽和多環烴 59
3.4.3 雜環多環母體氫化物 62
3.5 並(稠)環(多環)母體氫化物 65
3.5.1 並環組分的環係與並環組成環係的高位順序 67
3.5.1.1 碳氫環組分 67
3.5.1.2 雜環組分 70
3.5.1.3 並環組成環係的高位順序 71
3.5.2 並環名稱的構詞 72
3.5.2.1 環組分的選擇 73
3.5.2.2 主體環組分的選擇 73
3.5.2.3 拼閤體環組分的選擇 74
3.5.2.4 並環命名構詞時前綴排列順序 75
3.5.3 並環命名構詞時並閤位置的標識 75
3.5.3.1 並環中主體環組分周邊的標識 75
3.5.3.2 並環中拼閤體環組分周邊的位次標識 75
3.5.3.3 一級拼閤體與主體並閤的標識 75
3.2.1 無環烴 45
3.2.2 除烴和硼烷外的無環均一氫化物 46
3.2.3 雜鏈氫化物 47
3.2.3.1 含雜原子的碳鏈 47
3.2.3.2 兩種雜原子的奇數交替鏈 47
3.3 單環氫化物 47
3.3.1 單環烴 47
3.3.1.1 飽和單環烴 47
3.3.1.2 無取代的含*大非纍積雙鍵數的單環不飽和烴(輪烯) 48
3.3.1.3 俗名單環烴 48
3.3.2 除烴和硼烷外的單環均一氫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雜原子單環氫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雜環命名係統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雜原子單環母體氫化物 55
3.3.3.3 按置換法命名含雜原子單環母體氫化物 57
3.3.3.4 兩種雜原子交替成環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係統命名的多環母體氫化物 59
3.4.1 飽和多環烴母體氫化物 59
3.4.2 不飽和多環烴 59
3.4.3 雜環多環母體氫化物 62
3.5 並(稠)環(多環)母體氫化物 65
3.5.1 並環組分的環係與並環組成環係的高位順序 67
3.5.1.1 碳氫環組分 67
3.5.1.2 雜環組分 70
3.5.1.3 並環組成環係的高位順序 71
3.5.2 並環名稱的構詞 72
3.5.2.1 環組分的選擇 73
3.5.2.2 主體環組分的選擇 73
3.5.2.3 拼閤體環組分的選擇 74
3.5.2.4 並環命名構詞時前綴排列順序 75
3.5.3 並環命名構詞時並閤位置的標識 75
3.5.3.1 並環中主體環組分周邊的標識 75
3.5.3.2 並環中拼閤體環組分周邊的位次標識 75
3.5.3.3 一級拼閤體與主體並閤的標識 75
3.2.1 無環烴 45
3.2.2 除烴和硼烷外的無環均一氫化物 46
3.2.3 雜鏈氫化物 47
3.2.3.1 含雜原子的碳鏈 47
3.2.3.2 兩種雜原子的奇數交替鏈 47
3.3 單環氫化物 47
3.3.1 單環烴 47
3.3.1.1 飽和單環烴 47
3.3.1.2 無取代的含*大非纍積雙鍵數的單環不飽和烴(輪烯) 48
3.3.1.3 俗名單環烴 48
3.3.2 除烴和硼烷外的單環均一氫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雜原子單環氫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雜環命名係統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雜原子單環母體氫化物 55
3.3.3.3 按置換法命名含雜原子單環母體氫化物 57
3.3.3.4 兩種雜原子交替成環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係統命名的多環母體氫化物 59
3.4.1 飽和多環烴母體氫化物 59
3.4.2 不飽和多環烴 59
3.4.3 雜環多環母體氫化物 62
3.5 並(稠)環(多環)母體氫化物 65
3.5.1 並環組分的環係與並環組成環係的高位順序 67
3.5.1.1 碳氫環組分 67
3.5.1.2 雜環組分 70
3.5.1.3 並環組成環係的高位順序 71
3.5.2 並環名稱的構詞 72
3.5.2.1 環組分的選擇 73
3.5.2.2 主體環組分的選擇 73
3.5.2.3 拼閤體環組分的選擇 74
3.5.2.4 並環命名構詞時前綴排列順序 75
3.5.3 並環命名構詞時並閤位置的標識 75
3.5.3.1 並環中主體環組分周邊的標識 75
3.5.3.2 並環中拼閤體環組分周邊的位次標識 75
3.5.3.3 一級拼閤體與主體並閤的標識 75
3.5.3.4 拼閤體進一步並閤時的位次標識 76
3.5.3.5 並閤位置標識的省略 77
3.5.3.6 並環組分中雜原子位次的標識 77
3.5.3.7 並環命名中相同拼閤體的處理 78
3.5.4 編號 78
3.5.4.1 並環係的畫法 78
3.5.4.2 並環係圖形的排列取嚮 79
3.5.4.3 並環周邊原子編號 81
3.5.4.4 並環內部原子編號 82
3.5.5 帶橋的並環體係 83
3.5.5.1 帶橋的並環體係中基本並環和橋的選擇 83
3.5.5.2 帶橋並環體係中橋的命名 85
3.5.5.3 帶橋並環體係的命名 88
3.5.5.4 帶橋並環體係中橋原子的編號 89
3.6 橋環母體氫化物 90
3.6.1 定義和術語 90
3.6.2 雙環橋環母體碳氫化物 91
3.6.2.1 命名 91
3.6.2.2 位次編號 92
3.6.3 多環橋環母體碳氫化物 92
3.6.3.1 多環橋環母體碳氫化物命名的進一步規則 93
3.6.3.2 多環橋環母體碳氫化物命名中二級橋的編號 95
3.6.4 被修飾橋環環係(雜環、不飽和環、有立體構型的環等)的命名 96
3.6.4.1 雜原子置換後的編號 96
3.6.4.2 帶主體官能團後的編號 97
3.6.4.3 帶重鍵時的編號 97
3.6.4.4 帶取代基時的編號 98
3.7 螺環母體氫化物 98
3.7.1 單環組成的螺環母體氫化物 99
3.7.1.1 兩個單環組成的單螺母體氫化物 99
3.7.1.2 單環組成的未分叉多螺母體氫化物 99
3.7.1.3 單環組成的分叉多螺母體氫化物 101
3.7.1.4 三個單環和一個螺原子所組成的環係(如六價螺原子) 102
3.7.1.5 單環組成螺環體係中存在雜原子、特性基團(官能團)、取代基時的編號規則 103
3.7.2 含多環體係螺環母體氫化物 105
3.7.2.1 含有兩個相同多環組分的單螺化閤物 105
3.7.2.2 含有不同組分環且至少一個多環的單螺化閤物 108
3.7.2.3 含有至少兩個不同組分且至少一個為多環的不分叉多螺化閤物 109
3.7.2.4 含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多環組分環螺聯至同一組分上的分叉多螺化閤物 110
3.7.2.5 含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多環組分環螺聯至非同一組分上的分叉多螺化閤物 112
3.8 聯環母體氫化物 112
3.8.1 相同環係的聯環母體氫化物 112
3.8.1.1 兩個相同環係的聯環母體氫化物 112
3.8.1.2 三或三個以上相同環係不分叉的聯環母體氫化物 113
3.8.2 不同環係的聯環母體氫化物 114
3.9 蕃母體氫化物 115
3.9.1 定義和術語 115
3.9.2 蕃母體命名的組成 117
3.9.2.1 蕃的簡化骨架名 117
3.9.2.2 蕃的擴展前綴 118
3.9.2.3 超原子位次和擴展體接閤位置位次 119
3.9.2.4 蕃母體氫化物的編號 121
3.9.3 蕃命名中雜原子置換,額外氫,氫化程度和官能性母體的命名法 121
3.9.3.1 含雜原子的蕃母體氫化物置換命名法 121
3.9.3.2 蕃母體氫化物中額外氫,氫化程度以及詞尾烯炔的命名方法 123
3.9.3.3 蕃官能性母體的命名法 124
3.10 天然産物母體氫化物 125
3.11 由母體氫化物衍生的取代基命名 126
附錶3-1 並環法命名用基本碳環 129
附錶3-2 並環法命名用基本雜環 134
第4 章 特性基團[官能(基)團] 141
4.1 不飽和基團 141
4.1.1 命名含重鍵結構的後綴 141
4.1.2 命名中加氫的前綴 142
4.1.3 命名中脫氫的前綴 143
4.1.4 飽和/去飽和後母體氫化物衍生的取代基命名 144
4.2 特性基團的命名 144
4.2.1 命名時的前綴和後綴 144
4.2.1.1 特性基團 144
4.2.1.2 離子和自由基中心 146
4.2.2 官能團的修飾基團 146
4.3 官能性母體化閤物和衍生的取代基 147
4.4 官能團置換 148
第5章 命名實施導引 151
5.1 命名實施基本規程 151
5.2 命名時用作後綴的特性基團(主體基團)的確定 153
5.3 命名時用作詞根的母體氫化物的確定 154
5.3.1 無環化閤物中母體氫化物(主鏈)的確定 154
5.3.2 環係化閤物中命名時用作詞根母體氫化物(主環係)的確定 158
5.3.3 環-鏈化閤物中命名時用作詞根母體氫化物的確定 159
5.4 命名化閤物中原子和基團位次的編號 160
5.4.1 化閤物命名中位次編號插入的位置 160
5.4.2 化閤物母體結構的編號 160
5.4.3 化閤物母體結構上取代基的編號 164
5.5 命名化閤物中前綴排列順序 165
5.5.1 不可分開前綴的排列順序 165
5.5.2 可分開前綴的排列順序 166
5.5.3 立體詞頭的排列順序 169
第6章 各類化閤物的命名 170
6.1 鹵素、硝基、亞硝基、偶氮、重氮、疊氮化閤物 170
6.1.1 鹵素化閤物 170
6.1.2 硝基和亞硝基化閤物 172
6.1.3 偶氮、偶氮氧、重氮以及有關化閤物 173
6.1.3.1 偶氮化閤物 173
6.1.3.2 偶氮氧化閤物 175
6.1.3.3 重氮正離子化閤物 176
6.1.3.4 通用結構為R—N=N—X 的偶氮化閤物 177
6.1.3.5 重氮化閤物 177
6.1.4 疊氮化閤物 177
6.1.5 異乙氮烯 177
6.2 胺和亞胺 178
6.2.1 伯胺 178
6.2.2 仲胺和叔胺 179
6.2.3 亞胺 183
6.2.4 羥胺 183
6.2.5 胺氧化物 184
6.2.6 胺鹽和亞胺鹽 184
6.3 羥基化閤物及其衍生物和類似物 185
6.3.1 羥基化閤物和類似物 185
6.3.1.1 醇和酚 185
6.3.1.2 醇和酚的硫、硒、碲類似物 189
6.3.2 由醇、酚及其類似物衍生而來的取代基前綴 189
6.3.3 由醇、酚及其類似物衍生而來的鹽 191
6.3.4 醚和硫屬類似物 191
6.3.4.1 取代法 191
6.3.4.2 官能團類彆法 192
6.3.4.3 置換命名法 192
6.3.4.4 環醚 193
6.3.5 氫過氧化物和過氧化物 194
6.3.6 氫多硫化物和多硫化物 194
6.3.7 亞碸、碸和它們的類似物 196
6.4 醛、酮及其衍生物和類似物 197
6.4.1 醛,硫醛及其類似物 197
6.4.2 酮,硫酮及其類似物 199
6.4.2.1 酮 199
6.4.2.2 酮類硫屬類似物 201
6.4.3 烯酮 202
6.4.4 縮醛、半縮醛、酰基縮醛及其類似物 202
6.4.4.1 縮醛 202
6.4.4.2 半縮醛 204
6.4.4.3 酰基縮醛 205
6.4.5 偶姻 205
6.4.6 羰基化閤物的氮衍生物 205
6.4.6.1 肟 205
6.4.6.2 腙 206
6.4.6.3 雙腙 207
6.4.6.4 羰基化閤物的其他氮衍生物 208
6.5 酸和相關的特性基團 211
6.5.1 羧酸 212
6.5.1.1 簡單(未取代)的鏈狀一元酸、二元酸 212
6.5.1.2 取代羧酸 217
6.5.1.3 羧酸基團的修改 219
6.5.2 含有硫屬原子直接與有機基團相連的硫屬酸 224
6.5.2.1 含有硫屬原子直接與有機基團相連的硫屬酸的命名 224
6.5.2.2 含有硒原子直接與有機基團相連的硒酸 226
6.5.3 含有磷原子或砷原子直接與有機基團相連的磷氧酸或砷氧酸 227
6.5.3.1 含有五價磷原子直接與某個有機基團相連的磷氧酸(膦酸,次膦酸)及其置換物 227
6.5.3.2 含有五價砷原子直接與某個有機基團相連的砷氧酸(胂酸,次胂酸)及其置換衍生物 228
6.5.4 鹽和酯 228
6.5.4.1 鹽 228
6.5.4.2 酯 229
6.5.5 內酯、內酰胺、內亞氨酸及其類似物 232
6.5.5.1 內酯 232
6.5.5.2 磺內酯 233
6.5.5.3 內酰胺和內亞氨酸 234
6.5.5.4 磺內酰胺 234
6.5.6 酰鹵化閤物 234
6.5.7 酸酐及其類似物 237
6.5.7.1 對稱的酸酐 237
6.5.7.2 不對稱(混閤)酸酐 238
6.5.7.3 酸酐的硫屬類似物 238
6.5.8 酰胺、酰亞胺及酰肼 240
6.5.8.1 氨的單酰基衍生物 240
6.5.8.2 氨的對稱的二酰基或三酰基衍生物 242
6.5.8.3 二酰亞胺 243
6.5.8.4 酰肼 244
6.5.9 腈、異腈及其相關化閤物 245
6.5.9.1 腈 245
6.5.9.2 與氰化物相關的化閤物 247
6.5.9.3 腈氧化物 248
6.6 14~16 族元素有機化閤物和金屬有機化閤物 248
6.6.1 14 族元素母體氫化物 248
6.6.1.1 14 族元素的烴類似物 248
6.6.1.2 雜混矽母體氫化物:矽氧烷和其類似物 249
6.6.2 15 族元素的氫化物 251
6.6.2.1 氮氫化物的衍生物 251
6.6.2.2 三價磷、砷、銻、鉍的有機衍生物 252
6.6.2.3 五價磷、砷、銻、鉍的母體氫化物 252
6.6.3 16 族元素的氫化物 253
6.6.3.1 單一16 族元素的母體氫化物及其衍生的取代基 253
6.6.3.2 混閤16 族元素的母體氫化物及其衍生的取代基 253
6.6.4 金屬有機化閤物 254
6.6.4.1 銻、鉍、鍺、锡和鉛金屬有機化閤物 254
6.6.4.2 金屬僅與氫和有機基團的碳相連的金屬有機化閤物 255
6.6.4.3 帶負離子配體的金屬有機化閤物 255
6.6.4.4 與碳原子以多中心鍵連的金屬有機化閤物 256
6.7 自由基和離子 258
6.7.1 自由基 258
6.7.1.1 一價自由基 258
6.7.1.2 二價和三價自由基 259
6.7.1.3 特性基團上的自由基中心 261
6.7.2 正離子 263
6.7.3 負離子 267
6.7.4 同一個結構中的正離子和負離子中心 270
6.7.5 自由基離子 270
第7章 立體化學 271
7.1 導言 271
7.1.1 分子“手性” 271
7.1.2 關於“鏇光性” 272
7.1.3 關於前手性和前立體異構現象 273
7.1.4 立體異構源元素 273
7.2 立體化學中三維結構的構型圖像錶達方式 276
7.2.1 立體化學構型的結構圖錶達 276
7.2.2 立體化學構型的透視圖和投影圖錶達 277
7.2.2.1 Fischer投影法 277
7.2.2.2 Haworth式 277
7.2.2.3 Newman投影法 278
7.2.2.4 鋸木架式(sawhorse formula) 278
7.2.2.5 鋸齒式 279
7.3 手性化閤物的構型錶示法 279
7.3.1 用D,L或其他俗名錶示 279
7.3.2 按CIP優先係統的構型錶示法 280
7.3.2.1 順序規則 280
7.3.2.2 手性中心構型的標識 284
7.3.2.3 手性軸構型的標識 287
7.3.2.4 手性麵構型的標識 288
7.3.2.5 相對構型的標識方法 291
7.3.3 CIP優先係統使用過程中的弱點 292
7.3.4 綜閤應用各種係統描述化閤物構型 293
7.4 雙鍵類異構體標識 294
7.4.1 雙取代雙鍵構型標識 294
7.4.2 三或四取代雙鍵構型標識 295
7.5 環狀化閤物異構體標識 296
7.5.1 環狀化閤物的順、反異構體標識 296
7.5.2 飽和並環化閤物異構體標識 298
7.5.2.1 飽和並環化閤物的cis、trans 異構體 298
7.5.2.2 飽和多環並環化閤物 298
7.5.3 橋環化閤物錶達相對構型方式 299
第8章 天然産物 301
8.1 生物堿 303
8.1.1 吡咯烷類 303
8.1.2 托品烷類(莨菪堿類) 303
8.1.3 吡咯裏西啶類 304
8.1.3.1 簡單吡咯裏西啶類(simple pyrrolizidines) 304
8.1.3.2 韆裏光堿類(senecionins) 304
8.1.4 吲哚裏西啶類 305
8.1.5 喹諾裏西啶類 305
8.1.5.1 簡單喹諾裏西啶類(simple quinolizidines) 305
8.1.5.2 金雀花堿類(cytisines) 305
8.1.5.3 鷹爪豆堿類(sparteines) 306
8.1.5.4 苦豆堿類(aloperines) 306
8.1.5.5 苦參堿類(matrines) 306
8.1.5.6 石鬆堿類(lycopodines) 307
8.1.6 苄基四氫異喹啉類 307
8.1.6.1 單苄基四氫異喹啉類(mono-benzyltetrahydroisoquinolines) 307
8.1.6.2 雙苄基四氫異喹啉類(bisbenzyltetrahydrosisoquinolines) 308
8.1.6.3 嗎啡堿類(morphines) 310
8.1.6.4 蓮花堿類(hasubanonines) 310
8.1.6.5 阿樸菲堿類(aporphines) 311
8.1.6.6 原小檗堿類(protoberberines) 311
8.1.6.7 普羅托品類(protopines) 312
8.1.6.8 苯並菲啶類(benzophenanthridines) 312
8.1.6.9 麗春花堿類(rhoeadines) 313
8.1.7 苯乙基四氫異喹啉類 314
8.1.7.1 粗榧堿類(cephalotaxines) 314
8.1.7.2 刺桐堿類(erythrines) 315
8.1.7.3 高刺桐堿類(homoerythratines) 315
8.1.8 苄基苯乙胺類 316
8.1.8.1 石蒜堿類(lycorines) 316
8.1.8.2 石蒜倫堿類(lycorenines) 316
8.1.8.3 文殊蘭堿類(crinines) 317
8.1.8.4 加蘭他敏類(galanthamines) 317
8.1.9 吐根堿類 317
8.1.10 麥角生物堿 318
8.1.11 單萜吲哚生物堿 319
8.1.11.1 柯南因堿類(corynantheines) 319
8.1.11.2 奧巴生堿類(vobasines) 319
8.1.11.3 1, 16-環柯南烷類(1, 16-cyclocorynans) 320
8.1.11.4 氧雜育亨賓堿類(oxayohimbines) 320
8.1.11.5 育亨賓堿類(yohimbines) 321
8.1.11.6 沙巴精堿類(sarpagines) 321
8.1.11.7 阿枯米林堿類(akuammilines) 322
8.1.11.8 阿馬林堿類(ajmalines) 322
8.1.11.9 阿枯米辛堿類(akuammicines) 323
8.1.11.10 鈎藤堿類(rhynchophyllines) 323
8.1.11.11 颱灣鈎藤堿類(formosanines) 324
8.1.11.12 士的寜堿類(strychnines) 324
8.1.11.13 白堅木堿類(aspidospermines) 325
8.1.11.14 白堅木替寜堿類(aspidofractinines) 325
8.1.11.15 伊波南寜堿類(eburnamenines) 325
8.1.11.16 長春胺類(vincamines) 326
8.1.11.17 白雀胺類(quebrachamines) 326
8.1.11.18 伊波加明堿類(ibogamines) 327
8.1.11.19 塔卡明堿類(tacamines) 327
8.1.11.20 土布洛生堿類(tubulosines) 328
8.1.11.21 喜樹堿類(camptothecines) 328
8.1.11.22 奎寜堿類(cinchonines) 329
8.1.12 倍半萜生物堿 329
8.1.13 二萜生物堿 330
8.1.13.1 高烏寜堿類(lappaconines) 330
8.1.13.2 烏頭堿類(aconitines) 330
8.1.13.3 阿替生堿類(atisines) 331
8.1.13.4 光翠雀堿類(denudatines) 332
8.1.13.5 海替定堿類(hetidines) 332
8.1.13.6 海替生堿類(hetisines) 333
8.1.14 虎皮楠生物堿或三萜/降三萜生物堿 333
8.1.15 甾體生物堿 334
8.1.15.1 孕甾烷-胺類(pregnan-amines) 334
8.1.15.2 錐絲胺類(conamines) 334
8.1.15.3 藜蘆堿類(veratramines) 335
8.1.15.4 茄定堿類(solanidines) 335
8.1.15.5 螺茄堿類(spirosolanidines) 335
8.1.15.6 西藜蘆堿類(cevanines) 336
8.2 萜類 337
8.2.1 單萜 337
8.2.1.1 無環單萜 337
8.2.1.2 單環單萜 338
8.2.1.3 二環單萜 338
8.2.2 倍半萜 340
8.2.2.1 無環倍半萜 340
8.2.2.2 單環倍半萜 341
8.2.2.3 二環倍半萜 343
8.2.2.4 三環倍半萜 351
8.2.3 二萜 358
8.2.3.1 無環和單環二萜 358
8.2.3.2 雙環二萜 359
8.2.3.3 三環二萜 361
8.2.3.4 四環二萜 365
8.2.3.5 銀杏內酯類(ginkgolide) 370
8.2.4 二倍半萜 370
8.2.5 三萜 371
8.2.5.1 無環三萜 371
8.2.5.2 單環、二環和三環三萜 371
8.2.5.3 甾烷類(gonanes)四環三萜(tetracyclic triterpenes) 372
8.2.5.4 五環三萜 376
8.2.6 四萜(鬍蘿蔔素類) 380
8.3 甾體 381
8.3.1 雌甾烷類 381
8.3.2 雄甾烷類 382
8.3.3 孕甾烷類 382
8.3.4 膽酸烷類 383
8.3.5 其他C-17位不同碳鏈甾體類型 383
8.3.5.1 膽甾烷類和糞甾烷類 383
8.3.5.2 麥角甾烷類 384
8.3.5.3 豆甾烷類 386
8.3.5.4 珊瑚甾烷類 386
8.3.6 C-17位連雜環邊鏈的甾體類型 387
8.3.6.1 螺甾烷類 387
8.3.6.2 呋甾烷類 387
8.3.6.3 心甾內酯類 388
8.3.6.4 蟾甾內酯類 388
8.4 糖 389
8.4.1 糖命名的基本規則 389
8.4.2 鏈狀單糖的命名 390
8.4.2.1 單糖的命名 390
8.4.2.2 高碳糖的命名 393
8.4.3 環狀單糖的命名 395
8.4.3.1 環狀結構的Fischer 投影式錶示法 395
8.4.3.2 環狀結構的Haworth 錶示法 396
8.4.3.3 環狀結構的Mills 錶示法 396
8.4.4 單糖衍生物的命名 397
8.4.4.1 脫氧糖的命名 397
8.4.4.2 氨基糖的命名 397
8.4.4.3 硫代糖的命名 398
8.4.4.4 其他取代單糖的命名 398
8.4.4.5 不飽和糖的命名 399
8.4.4.6 糖醇命名 400
8.4.4.7 糖酸或糖醛酸命名 400
8.4.4.8 O-取代衍生物的命名 401
8.4.4.9 糖苷的命名 404
8.4.4.10 鹵代糖 405
8.4.5 寡糖及多糖 406
8.4.5.1 寡糖及多糖書寫方式 406
8.4.5.2 寡糖的命名 407
8.4.5.3 多糖的命名 410
8.5 氨基酸和肽 411
8.5.1 基於俗名的命名法 412
8.5.1.1 α-氨基羧酸的構型 413
8.5.1.2 α-氨基酸的官能團修飾衍生物的命名 413
8.5.1.3 其他保留使用的氨基酸俗名 414
8.5.2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取代操作法命名 416
8.5.2.1 碳原子上取代衍生物的命名 416
8.5.2.2 氨基酸作為取代基時的命名 417
8.5.2.3 氨基酸的酰胺、酰苯胺、酰肼以及類似衍生物的命名 419
8.5.2.4 氨基酸的醇、醛、酮衍生物命名 420
8.5.3 肽的命名 420
8.5.3.1 肽的名稱 420
8.5.3.2 肽的符號錶示 421
8.5.3.3 肽鏈中構型的錶示 421
8.5.3.4 環肽 421
8.5.3.5 前綴“endo”和“des” 422
8.6 核苷和核苷酸 422
8.6.1 核苷 422
8.6.1.1 保留使用的核苷俗名 423
8.6.1.2 核苷上的取代 424
8.6.2 核苷酸 427
8.6.2.1 保留使用的核苷磷酸酯的俗名 427
8.6.2.2 核苷二磷酸酯與三磷酸酯 428
8.6.2.3 核苷酸的衍生物 429
8.7 類脂 431
8.7.1 定義 431
8.7.2 甘油酯 432
8.7.3 磷脂 432
8.7.3.1 磷脂酸 433
8.7.3.2 甘油磷脂 434
8.7.4 糖脂 436
8.7.4.1 定義 436
8.7.4.2 甘油糖脂 436
8.7.4.3 鞘糖脂 437
第9章 同位素豐度改變化閤物 440
9.1 符號和定義 440
9.1.1 核素符號 440
9.1.2 原子符號 440
9.1.3 天然同位素豐度化閤物 441
9.1.4 同位素豐度改變化閤物 441
9.2 同位素取代的化閤物 441
9.2.1 分子式 441
9.2.2 命名 441
9.3 同位素標記的化閤物 442
9.3.1 特定標記化閤物 442
9.3.2 選擇性標記化閤物 443
9.3.3 非選擇性標記化閤物 444
9.3.4 貧同位素化閤物 445
參考文獻 447
附錄 並環法命名用基本碳環和雜環 450
在我接觸《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之前,有機化閤物的命名,對我而言,簡直是一團亂麻。 我承認,我在本科階段,對於命名這件事,一直抱著一種“能湊閤就湊閤”的態度。 課本上的例子,我能記住就記住,遇到稍微復雜一點的,就去翻看文獻,看看彆人是怎麼寫的,然後依葫蘆畫瓢。 這種做法,雖然在應付考試時勉強夠用,但卻讓我對有機化學的理解,始終停留在錶麵。 我覺得,一個好的命名,應該能夠準確地反映齣分子的結構和性質,而我當時的做法,顯然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 我立刻被它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 作為一個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推齣的權威讀物,它的內容絕對是最具指導意義的。 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 IUPAC 命名規則,而是以一種係統化的方式,將命名原則的來龍去脈,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都講解得非常透徹。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官能團優先級”和“母體鏈選擇”的講解。 之前,我在這兩個方麵常常感到睏惑,不知道如何做齣正確的判斷。 但在這本書裏,通過大量的圖示和詳盡的文字解析,我能夠一步步地理解這些判斷的依據,並且能夠熟練地應用於各種復雜的分子。 那些看起來錯綜復雜的命名規則,在作者的梳理下,變得清晰而有邏輯。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為什麼”。 它會告訴你,為什麼某個規則是這樣製定的,以及這些規則是如何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 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式,讓我對有機化學的理解更加深刻。 我經常會在晚上,捧著這本書,仔細地研讀其中的章節。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反復地琢磨,查閱其中的例題,對照著分子的結構圖進行分析。 這種紮實的學習過程,讓我對命名規則的掌握,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我在撰寫我的研究報告時,我能夠自信地為我閤成的每一種化閤物命名,並且能夠確保其準確性和規範性。 這不僅為我的研究增添瞭專業性,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巨大的學術信心。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是我在有機化學學習道路上遇到的最寶貴的財富。 它不僅解決瞭我長久以來在命名問題上的睏擾,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瞭對有機化學更深刻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拿到這本《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業”和“權威”。 在此之前,我接觸的命名知識,大多零散地存在於各種教科書和網絡資料中,顯得不夠係統,也缺乏統一的標準。 尤其是在麵對一些結構復雜、含有多個官能團的有機分子時,我總是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從何下手,也無法確定自己命名的正確性。 這本書,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親自操刀,其內容無疑是最權威、最符閤中國學術界標準的。 一翻開,就被其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 它不是那種堆砌大量理論的學術著作,而是更側重於實際應用,為讀者提供瞭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命名指南。 書中對 IUPAC 命名法的講解,深入淺齣,並且結閤瞭大量的實例。 每一個命名原則,都配有詳盡的圖示和解析,這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名稱是如何根據分子的結構一步步生成的,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規則。 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命名情況,比如官能團的優先級、母體鏈的選擇、取代基的編號順序等,書中都有非常詳細的闡述和對比,極大地避免瞭我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誤區。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命名策略”的講解。 它不僅僅教我如何命名,更教我如何思考,如何根據分子的特點來選擇最恰當的命名方式。 這種“授之以漁”的方式,讓我能夠舉一反三,不僅僅局限於書中的例子,而是能夠靈活地應對各種復雜的命名挑戰。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解決一個命名問題。 它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瞭有機化學分子的結構和性質。 當我能夠熟練地為分子命名時,我對於分子的結構特徵、官能團的反應活性等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命名,成為瞭我學習有機化學的另一個視角,一個讓我能夠更全麵、更係統地理解有機世界的工具。 我記得,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當我嚮一位資深研究員介紹我的研究課題時,我使用瞭書中提供的規範命名,立即獲得瞭對方的認可。 那種被專業認可的感覺,讓我更加堅定瞭深入學習有機化學的決心。 對於任何一個從事有機化學研究的學生或者科研人員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它的權威性、實用性和深刻性,能夠幫助你在命名問題上少走彎路,更專注於你的研究本身。 它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書本本身,更體現在它能夠為你帶來的學術上的信心和進步。
評分在我收到這本《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之前,我對有機化閤物的命名,一直有一種“望而卻步”的感覺。 各種規則,各種優先級,各種例外,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即使是學習瞭相關的課程,在實際應用中,也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 我深知,一個準確、規範的命名,對於有機化學研究的重要性,但現實是,我在這方麵總是顯得捉襟見肘。 這本書,以其極高的權威性和嚴謹的專業性,徹底改變瞭我的這種狀態。 作為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的官方齣版物,它的內容無疑是最具指導意義的。 我被它清晰的邏輯和係統的編排深深吸引。 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規則,而是將命名原則,分解成瞭一個個循序漸進、易於理解的步驟。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母體選擇”和“官能團優先級”的講解。 之前,我在這方麵常常感到睏惑,不知道如何做齣正確的判斷。 但在這本書裏,通過大量的圖示和詳盡的文字解析,我能夠一步步地理解這些判斷的依據,並且能夠熟練地應用於各種復雜的分子。 那些之前讓我頭疼不已的命名規則,現在都變得清晰明瞭。 書中包含的豐富實例,更是我學習過程中的“寶藏”。 每一個規則,都配有對應的化學結構圖,並且詳細標注瞭編號和命名過程,這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規則的應用,從而舉一反三。 我會在空閑時間,反復地練習書中的題目,並對照答案進行糾正,這個過程,讓我對命名規則的掌握,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熟練度。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解決一個命名問題。 它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瞭有機化學分子的結構和性質。 當我能夠熟練地為分子命名時,我對於分子的結構特徵、官能團的反應活性等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命名,成為瞭我學習有機化學的另一個視角,一個讓我能夠更全麵、更係統地理解有機世界的工具。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是我在有機化學學習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它不僅解決瞭我在命名上的所有疑慮,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一種對科學精益求精的追求。
評分這本《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簡直是我這個有機化學學習者的一劑良藥,它的齣現,如同撥開迷霧的陽光,讓我這個在命名規則的海洋裏掙紮瞭許久的學生,終於找到瞭可以停靠的港灣。我是一名即將進入大三的化學係學生,雖然前兩年在基礎課程上打下瞭還算紮實的基礎,但在麵對那些結構復雜、變化多端的有機分子時,命名卻總是讓我頭疼不已。 IUPAC命名法,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國際權威”的架勢,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瞭各種細節和例外,稍不留神就會齣錯,導緻一個原本清晰的結構,在我的筆下變成瞭一個令人費解的名稱,或者反過來,一個簡短的名稱,對應著我腦海中一團亂麻的結構。 尤其是當涉及到一些官能團的優先順序、母體鏈的選擇、取代基的編號以及立體化學的錶達時,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在我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主要依賴的是老師課上的講解和一些零散的文獻資料。但課上時間有限,老師不可能麵麵俱到,而文獻資料又往往是圍繞特定研究領域展開,缺乏係統性和權威性。我記得有一次,我在閱讀一篇關於天然産物閤成的文獻時,遇到瞭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命名方式,查閱瞭好幾本有機化學教材,都無法找到明確的解釋,當時真是急得團團轉。 這種缺乏一個統一、權威的命名指南的狀況,讓我對有機化學學習的熱情也受到瞭不小的打擊。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閤繼續深入學習這個專業。 直到我的導師推薦瞭這本《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並再三強調瞭其在中國化學領域的權威性,我纔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條理所吸引。 與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教科書式”的命名介紹不同,這本書顯然是為解決實際命名問題而精心編寫的。 它不是那種堆砌大量理論的學術專著,而是更側重於實用性和指導性。 書中的每個命名規則都配有詳盡的圖示和大量的實例,這一點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 我不再需要憑空想象那些抽象的規則,而是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來理解抽象的概念。 比如,對於那些含有多個官能團的分子,書中會一步步地指導你如何判斷官能團的優先順序,如何確定母體鏈,如何進行取代基的編號,甚至是如何正確地書寫環狀化閤物的名稱。 每一個步驟都解釋得非常到位,而且書中還特彆強調瞭在一些容易混淆或齣錯的地方,給齣瞭詳細的辨析和提醒。 這本書的另一個優點是它的邏輯性非常強。 它從最基礎的單官能團化閤物開始,逐步深入到多官能團、環狀、芳香族、立體化學等更復雜的命名情況。 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讓我能夠一步一個腳印地掌握命名原則,而不是一下子被海量的信息 overwhelming。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立體化學命名的部分,包括R/S構型、E/Z構型以及手性中心的錶達,之前一直是我學習的難點。 但在這本書裏,作者通過大量的立體投影圖和清晰的文字說明,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 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規則,它還包含瞭很多命名方法的演變和發展曆程,以及一些曆史性的命名習慣和現代命名法之間的對比。 這讓我對有機化學命名法的發展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規則的齣現。 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式,讓我對有機化學的理解更加深刻。 作為一本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編寫的權威書籍,它在中國的學術界具有極高的認可度。 這意味著,使用這本書進行命名,能夠確保我的研究成果在中文文獻中具有高度的規範性和可讀性。 這對於我們未來的科研工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我準備撰寫我的第一篇研究性論文時,我幾乎是照著這本書的指引來完成化閤物命名的,這不僅節省瞭我大量的時間,更讓我對自己的命名充滿瞭信心,避免瞭因為命名不規範而産生的潛在麻煩。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能夠陪伴我整個有機化學學習生涯的良師益友。 它不僅僅是教會我如何命名,更是通過命名這個載體,加深瞭我對有機分子結構、性質以及反應的理解。 每次遇到一個結構,我都會嘗試用書中的原則去命名,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分子結構的梳理和理解。 即使是遇到一些非典型的、或者非常規的化閤物,通過書中提供的係統性方法,我也能找到最閤理的命名方式,或者至少能夠推斷齣其命名的大緻思路。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已經成為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我在有機化學領域探索前進的堅實後盾,是我在麵對命名難題時的救星。 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正在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以及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人員。 它的權威性、實用性和係統性,絕對能夠幫助你剋服命名上的障礙,讓你更加自信地遨遊在精彩的有機化學世界裏。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點石成金”的神器。 在我拿到《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之前,我對有機化閤物的命名,一直處於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 課本上的例子,我能記住就記住,遇到稍微復雜一點的,就隻能去查閱文獻,但往往因為文獻的專業性太強,或者命名方式略有不同,而感到更加睏惑。 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對有機化學的學習,産生瞭不小的陰影。 這本書,以其高度的權威性和係統性,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 作為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編寫的官方指南,它的內容毋庸置疑是最準確、最權威的。 我被它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的排版深深吸引。 它不僅僅是一本命名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有機化學命名的“哲學書”,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命名的原則、邏輯和方法。 書中大量的圖示和詳盡的解析,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每一個命名步驟是如何應用於具體的分子結構。 尤其是我對那些含有多個官能團,或者具有復雜環係的分子,之前一直感到非常棘手,但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我能夠一步步地理解其命名邏輯,並能夠準確地為它們命名。 那些之前讓我頭疼不已的命名規則,現在都變得清晰明瞭。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命名策略”的講解。 它不僅僅教我如何命名,更教我如何思考,如何根據分子的特點來選擇最恰當的命名方式。 這種“授之以漁”的方式,讓我能夠舉一反三,不僅僅局限於書中的例子,而是能夠靈活地應對各種復雜的命名挑戰。 這本書的權威性,給瞭我巨大的信心。 我知道,在這本書中學到的命名方法,是最符閤中國學術界和國際通行的規範的。 這對於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我記得,當我第一次使用這本書來命名我的實驗産物時,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 我不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條不紊地按照書中的步驟進行,每一步都有明確的依據。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是我在有機化學學習道路上遇到的最寶貴的指引。 它不僅僅解決瞭我在命名上的所有疑慮,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一種對科學精益求精的追求。 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物理形態,它承載的是一種專業、權威和對科學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 在我接觸它之前,我對有機化閤物的命名,一直停留在一種“機械記憶”的層麵。 我會死記硬背一些規則,然後嘗試著去應用,但常常會遇到“撞牆”的情況,尤其是在麵對那些結構稍顯復雜,或者含有多個官能團的分子時,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猜謎遊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氣。 這種情況,無疑嚴重打擊瞭我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 我記得有一次,為瞭給一個實驗中閤成的中間體命名,我翻閱瞭不止三本教材,上網搜索瞭大量的資料,耗費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最終得齣的名稱,與文獻報道的相差甚遠。 那種無力感,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我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天生就不適閤做化學,是不是我的大腦不適閤處理這種邏輯性極強,但又充滿細節的知識。 《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的齣現,可以說是徹底改變瞭我的命運。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係統和科學的方式,將有機化閤物的命名規則,分解成瞭一個個清晰、可操作的步驟。 它不僅僅是告訴“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為什麼”。 比如,在討論母體鏈的選擇時,它會詳細分析不同官能團的優先順序,並給齣選擇母體鏈的原則性指導,而不是簡單地說“選擇最長的鏈”。 書中大量的實例,簡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 每一個規則,都配有清晰的化學結構圖,並且詳細標注瞭編號和命名過程。 這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規則的應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文字描述上。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命名練習”的部分,這些練習題覆蓋瞭各種難度和類型的化閤物,並且提供瞭詳細的答案和解析。 我會反復練習這些題目,直到我能夠獨立、準確地為化閤物命名。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 IUPAC 命名法與中國化學會的命名慣例相結閤,並提供瞭最權威的指導。 這對於我們在中國的學術環境中進行研究和交流,至關重要。 使用這本書的命名原則,能夠確保我的研究成果在中文文獻中具有極高的規範性和可讀性,避免瞭因命名不統一而産生的誤解和溝通障礙。 我記得在我第一次使用這本書來命名我參與的項目中的化閤物時,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 我不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條不紊地按照書中的步驟進行,每一步都有明確的依據。 最終,我得到瞭一個準確、規範的名稱,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這不僅僅是一個名稱的正確,更是一種對知識掌握的掌控感,一種對自身能力的肯定。 這本書的編纂者,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其權威性毋庸置疑。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份“指南”,一份在有機化學命名領域最權威的指南。 它為我指明瞭方嚮,讓我少走瞭很多彎路。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對我而言,是開啓有機化學命名新篇章的鑰匙。 它不僅解決瞭我的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學習有機化學的信心和熱情。 我會把它當作我學習道路上的“聖經”,反復研讀,並將其中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我未來的研究中。
評分坦白說,在我收到這本《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之前,我對於“命名”這件事,一直抱著一種“能湊閤就湊閤”的心態。 在本科階段,大傢磕磕絆絆地按照老師教的或者教材上的例子來命名,遇到實在搞不定的,就參考一下文獻,看看彆人怎麼寫,然後依葫蘆畫瓢。 這種做法,雖然在應付考試和撰寫一些簡單的報告時勉強夠用,但卻讓我對有機化學的理解,始終停留在錶麵。 我總覺得,命名這件事,就像是給化閤物“上戶口”,一個清晰、準確的名稱,背後應該蘊含著對分子結構和性質的深刻理解。 但現實是,當我的研究進入到需要撰寫學術論文的階段時,我纔真正意識到,命名的重要性遠非我想象的那麼簡單。 我發現,即使是同一個化閤物,在不同的文獻中,也可能存在著命名上的細微差異,這讓我感到非常睏惑,不知道該以何為準。 有時候,一個命名上的錯誤,甚至可能導緻讀者對我的研究産生誤解。 這種焦慮感,驅使我開始認真對待“命名”這個問題。 《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的齣現,簡直是我在學術迷宮中的一盞明燈。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係統和嚴謹的態度,為我揭示瞭有機化閤物命名的精髓。 它不僅僅是羅列規則,更是深入分析瞭命名背後的邏輯和哲學。 它會告訴你,為什麼某個官能團的優先級更高,為什麼某種母體鏈的選擇是更優的,以及這些規則是如何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 書中大量的插圖和詳盡的解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個命名步驟是如何應用於具體的分子結構。 尤其是我對那些復雜的環狀化閤物和立體化學的命名,之前一直感到非常棘手,但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我能夠一步步地理解其命名邏輯,並能夠準確地為它們命名。 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多環化閤物的命名,以及那些帶有特殊鍵閤方式的分子,都有非常詳細的講解和實例。 這本書的權威性,對我來說是最大的保障。 作為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官方指南,它無疑是中國有機化學命名領域的最高標準。 這意味著,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命名方法,是最符閤中國學術界的規範,也是最容易被同行接受的。 在我撰寫第一篇正式發錶的學術論文時,我完全依照這本書的規則進行命名,並且在論文評審過程中,得到瞭高度的認可。 我特彆欣賞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迴避命名中的一些“灰色地帶”或者例外情況。 它會針對這些特殊情況,提供清晰的處理建議,並解釋其背後的原因。 這種全麵性和深刻性,是我在其他任何資料中都未曾體會到的。 這本書,不僅教會我“如何命名”,更讓我理解瞭“命名之道”。 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學術素養的著作。 每次當我遇到一個新化閤物時,我都會嘗試著用書中的原則去命名,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對分子結構和性質的深入梳理和理解。 這種主動的、基於規則的學習方式,讓我對有機化學的理解更加透徹。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是我在有機化學研究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它不僅為我提供瞭最權威的命名指導,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一種對科學精益求精的追求。 我會將它作為我案頭的必備參考書,並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養分。
評分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作為一個對有機化學有著濃厚興趣,但又常常被命名規則搞得焦頭爛額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和掌握命名方法的書籍。《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甚至超齣瞭我的預期。 在我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待有機化閤物的命名,總有一種“撞大運”的感覺。 我會拼湊著從不同的資料裏學習規則,但常常會因為規則的碎片化、不連貫而感到沮喪。 比如,有些教材會側重於介紹基礎命名法,但在遇到一些復雜情況時,就顯得捉襟見肘。 而一些研究性文章中的命名,又往往是建立在讀者對 IUPAC 命名法已有深厚理解的基礎之上,對我來說,讀起來更加睏難。 《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以其高度的係統性和條理性,徹底改變瞭我的學習方式。 它從最基礎的單官能團化閤物開始,循序漸進地講解瞭各種命名原則,並且在講解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瞭學生的認知過程。 它不僅僅是告知規則,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這些規則的邏輯和應用。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母體選擇”和“官能團優先級”的講解。 之前,我在這方麵常常感到睏惑,不知道如何判斷哪個是真正的母體,或者哪個官能團應該擁有更高的優先級。 但在這本書裏,通過清晰的圖示和詳盡的文字描述,我能夠一步步地理解這些判斷的依據,並且能夠熟練地應用於各種復雜的分子。 書中包含的豐富實例,更是我的“法寶”。 每一個命名規則,都配有詳細的圖示和示例,我可以通過這些實例來檢驗我對規則的理解是否到位。 我會反復地進行練習,並對照書中的答案進行糾正,這個過程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命名規則的掌握程度。 而且,這本書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編寫,其權威性毋庸置疑。 這意味著,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命名方法,是最符閤中國學術界的規範,也是最能夠被廣泛接受的。 這對於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我記得,在準備我的畢業設計時,我負責命名整個閤成路綫中的所有中間體和最終産物。 在使用這本書之前,我可能會因為命名問題而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導緻實驗數據的混亂。 但有瞭這本書的指導,我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所有化閤物的命名,並且得到瞭導師的高度肯定。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命名手冊,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有機化學的書。 通過學習命名規則,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瞭有機分子的結構、官能團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命名,成為瞭我學習有機化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一個讓我能夠更全麵、更係統地認識有機世界的方式。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是我在有機化學學習道路上最寶貴的指引。 它不僅解決瞭我的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有機化學的興趣,並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
評分坦白說,在我收到這本《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之前,我對有機化閤物的命名,一直是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 即使在學習過程中,我也隻是機械地記憶一些規則,遇到稍微復雜一點的分子,就感覺無從下手,或者隻能參考彆人的命名。 這種做法,讓我總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紮實,缺乏一種“內行”的底氣。 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 作為一本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齣版的權威書籍,它的專業性和係統性,讓我感到由衷的欽佩。 一拿到書,就被它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條理所吸引。 它不僅僅是枯燥的規則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圖示和詳盡的例析,將復雜的命名原則,分解成瞭一個個易於理解的步驟。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命名策略”的講解。 它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教你“為什麼這樣做”,並且提供瞭不同的命名思路。 比如,在處理具有多個官能團的分子時,它會詳細分析官能團的優先級,以及如何選擇最恰當的母體鏈,這些都是我之前常常感到睏惑的地方。 書中的大量實例,是我學習過程中的“寶藏”。 每一個規則,都配有對應的化學結構圖,並且詳細標注瞭編號和命名過程,這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規則的應用,從而舉一反三。 我會在空閑時間,反復地練習書中的題目,並對照答案進行糾正,這個過程,讓我對命名規則的掌握,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熟練度。 這本書的權威性,給瞭我巨大的信心。 我知道,在這本書中學到的命名方法,是最符閤中國學術界和國際通行的規範的。 這對於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在我撰寫第一篇正式發錶的學術論文時,我能夠自信地為我閤成的每一種化閤物命名,並且得到瞭審稿人的高度認可。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是我在有機化學學習道路上最寶貴的參考書。 它不僅解決瞭我在命名上的所有疑慮,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建立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一種對科學精益求精的追求。 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物理形態,它承載的是一種專業、權威和對科學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對我這個即將步入有機化學研究領域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無法估量的。 在我接觸到《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之前,我對有機化閤物的命名一直處於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課本上講的那些基本規則,在遇到稍微復雜一點的分子時,就顯得捉襟見肘。 我經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各種資料,試圖理解一個化閤物的正確命名,而結果往往是更加睏惑。 那些繁瑣的術語,復雜的層級關係,以及看似隨意的規則,常常讓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閤做化學研究。 特彆是當涉及到一些多取代的芳香族化閤物,或者是一些帶有復雜環係的分子時,我簡直是束手無策。 我記得有一次,我嘗試為一個含有三個取代基的苯環化閤物命名,我嘗試瞭多種不同的編號順序,試圖找齣最優解,但最終得齣的結果總是與其他文獻中的命名方式不一緻,這讓我倍感挫敗。 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理解的規則本身就有問題,或者是我根本就不具備命名這種“高階”化學知識的能力。 《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 這本書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 IUPAC 規則,而是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將這些規則的邏輯和應用場景一一呈現。 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將命名規則作為附屬內容,而是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對待,並進行瞭深入的解析。 書中詳細地闡述瞭命名原則的演變,以及不同命名體係之間的聯係和區彆,這讓我對整個命名體係有瞭宏觀的認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孤立規則的記憶上。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一些“疑難雜癥”的處理方式,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 比如,在處理具有多個互相關聯官能團的分子時,它會提供一套清晰的判斷優先級和選擇母體的流程。 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命名情況,書中會提供大量的對比案例,並詳細分析其細微差彆,這極大地避免瞭我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誤區。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命名策略”的講解,它不僅僅教你規則,更教會你如何運用規則,如何根據分子的特點來選擇最恰當的命名方式。 這本書的編纂質量非常高,語言嚴謹而又不失易懂。 盡管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專業,但作者通過精煉的語言和恰當的比喻,使得復雜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 圖文並茂的排版,更是讓枯燥的命名規則變得生動有趣。 我喜歡書中那些密密麻麻但又清晰明瞭的結構圖,它們能夠直觀地展現齣命名規則如何應用於具體的分子結構。 作為一本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閤物命名審定委員會權威推齣的書籍,它的內容無疑是最具代錶性和指導性的。 這意味著,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命名方法,是最符閤中國學術界和國際通行的規範的。 這對於我未來的學術生涯,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當我信心滿滿地使用這本書中的命名規則去撰寫我的第一篇學術報告時,我收到的反饋是,我的命名清晰、準確,並且符閤規範,這給瞭我巨大的鼓舞。 這本書的存在,不僅僅解決瞭我的命名難題,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有機化學的理解能力。 當我能夠熟練地為復雜分子命名時,我對這些分子的結構、官能團以及可能的反應有瞭更深刻的洞察。 命名,成為瞭我學習有機化學的另一個視角,一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有機分子的強大工具。 總而言之,《有機化閤物命名原則 2017》這本書,是我在有機化學學習道路上遇到的最好的指引。 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性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迪思維、深化理解的學術著作。 我相信,對於任何一個緻力於有機化學學習和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資料。 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書本的物理形態,它承載的是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一種追求清晰和準確的學術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