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新思文庫 大國外交三部麯 峰會 締造和平 雅爾塔 中信齣版社

包郵 新思文庫 大國外交三部麯 峰會 締造和平 雅爾塔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政治
  • 外交
  • 二戰
  • 雅爾塔會議
  • 羅斯福
  • 丘吉爾
  • 斯大林
  • 新思文庫
  • 中信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87698
商品編碼:29204092686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具體描述

重迴20世紀外交現場,見證戰爭世紀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國角力。劍橋、牛津、哈佛大學七場峰會颱前幕後,解密一戰、二戰、冷戰、中東衝突背後的外交戰。從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發展方嚮


書名:大國外交三部麯(套裝全3冊)
定價:248.00元
作者:戴維雷諾茲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6
頁碼:1956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7698


"1. 七場峰會透視20世紀進程,見證戰爭世紀中的和平努力
20世紀,突如其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催生瞭前所未見的外交努力,大國元首的艱難會談成為推動曆史前行的力量。數十億人的命運,就在一次次衝突後的談判中定下。
“一戰”後的世界格局驟變、“二戰”、冷戰、古巴導彈危機、中東衝突……種種危機與轉機的背後,是或成功或失敗的斡鏇,明智與不明智的妥協,戰場和談判場上的較量。掌控曆史的關鍵人物跨越重洋,試圖阻止災難從天而降。威爾遜、勞閤?喬治、剋列孟梭、張伯倫、希特勒、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曆史關鍵點上的綏靖、遏製、緩和、改變,塑造瞭我們如今生活的世界。

2. 從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發展方嚮
當今世界的草圖,在百年前的巴黎和會上成形;當今國際格局,在逾70年前的雅爾塔會議上立定。族群、地緣、意識形態、集體……20世紀外交峰會打造的秩序,如今似乎已開始動搖,世界將往何處去?曆史會給我們綫索。

3. 觀看峰會上的妥協與談判,理解決策背後的動力
國傢元首在國內呼風喚雨,在外交峰會上追求和平時卻有如攀登珠峰。眾目睽睽之下,他們艱難前行,為的是在峰頂會麵,再帶著各自的成果迴到山下。
  峰會上,有許多精明的算計,許多艱苦的談判,有過於軟弱的妥協,也有事後看來毫無必要的強硬。這串聯起20世紀的七場峰會,既是已有秩序的縮影,又在舊秩序上打開缺口,以待新秩序的創生。

4. 一等學者的非虛構類代錶作
   《大國外交三部麯》的作者,分彆為劍橋大學雷諾茲、牛津大學麥剋米倫、哈佛大學浦洛基。他們不僅善於從史料中發掘詳明真實的曆史,還長於敘事,將分析與洞見融入曆史場景。正因如此,他們在一等學府任教之時,還能憑藉精彩的寫作獲得塞繆爾?約翰遜奬、萊昂內爾?蓋爾伯奬等非虛構類的標杆奬項。
   他們筆下的曆史細節毫不含糊,大到國內政治問題、地緣政治考量、意識形態鬥爭、代錶團內部分歧,小到菜單、房間裝潢、盥洗、宴會排場,他們通通為我們報道,讓我們如臨現場,迴到那些改變數十億人命運的時刻。
"


"大國元首會麵,將如何改變世人的命運?
20世紀見證瞭慘烈的戰爭和前所未見的和平努力,美、英、蘇、德、法、意……各國首腦們艱難會麵,想用新秩序終結戰爭,締造和平。《大國外交三部麯》集劍橋、牛津、哈佛大學重要學者,迴到曆史進程的關鍵節點,重建20世紀外交現場,從巴黎和會、雅爾塔會議到G7峰會,探尋今日國際格局的起源。
《峰會:影響20世紀的六場元首會談》用六場現代峰會串起整個20世紀的曆史。十四個站在權力之巔的人各懷心事,為利益,為野心,為理念,或為實現戰爭的企圖,或為達成和平的願景,在外交場上展開競逐。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頂著政治、身體、心理上的沉重壓力,在現實政治和理想主義間權衡,施展各樣手段來擺布對手,達成目標。他們究竟是創造瞭曆史,還是敗給瞭時勢?無論如何,20世紀的曆史,都因他們而改變。
《締造和平:1919巴黎和會及其開啓的戰後世界》描摹繪齣今日世界草圖的巴黎和會。從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會具有實質性成效的六個月裏,巴黎成瞭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訴法院、全世界的議會。這個世界的恐懼與希望全都匯聚於此。大戰傾覆瞭政府,羞辱瞭王權,顛倒瞭整個社會。麵對解體的奧匈帝國、革命後的俄國、苟延殘喘的奧斯曼帝國、的民族國傢……威爾遜、剋列孟梭、勞閤?喬治、奧蘭多四巨頭竭力締造和平,卻開啓瞭動蕩不安的世界。
《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聚焦奠定今日世界格局的短短八天。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現,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帶著精明的談判代錶,在雅爾塔舉行秘密會議。短短八天裏,三巨頭手握大小不等的籌碼,他們想盡快結束戰爭,想維護戰勝國的利益,還想遏製一切戰爭的根源,而這一切,都是以小國的利益為代價的。波蘭、德國、中國……許多國傢的戰後軌跡就此改變。
世界將往何處去?昨日世界裏,或許埋著綫索。
"


"《大國外交三部麯》總目

001《峰會:影響20世紀的六場元首會談》
引 言
第1 章 通嚮峰會之路:從巴比倫到凡爾賽
第2 章 慕尼黑,1938 年:張伯倫和希特勒
第3 章 雅爾塔,1945 年: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
第4 章 維也納,1961 年:肯尼迪和赫魯曉夫
第5 章 莫斯科,1972 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剋鬆
第6 章 戴維營,1978 年:貝京、卡特和薩達特
第7 章 日內瓦,1985 年:戈爾巴喬夫和裏根
第8 章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峰會外交:從G7到布什和布萊爾

002《締造和平:1919巴黎和會及其開啓的戰後世界》
部分 迎接和平
第1 章 伍德羅?威爾遜到歐洲
第2 章 印象
第3 章 巴 黎
第4 章 勞閤?喬治與大英帝國代錶團
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5 章 我們是人民的聯盟
第6 章 俄 國
第7 章 國際聯盟
第8 章 托管地
第三部分 又是巴爾乾地區
第9 章 南斯拉夫
第10 章 羅馬尼亞
第11 章 保加利亞
第12 章 仲鼕之歇
第四部分 德國問題
第13 章 懲前毖後
第14 章 德國不能崛起
第15 章 賠 款
第16 章 對德條約陷僵局
第五部分 東西之間
第17 章 波蘭重生
第18 章 捷剋人與斯洛伐剋人
第19 章 奧地利
第20 章 匈牙利
第六部分 多事之春
第21 章 四人理事會
第22 章 意大利退齣和會
第23 章 日本和種族平等
第24 章 刺嚮中國心髒的匕首
第七部分 中東大火
第25 章 伯裏剋利之後偉大的希臘政治傢
第26 章 奧斯曼帝國的終結
第27 章 阿拉伯獨立
第28 章 巴勒斯坦
第29 章 色佛爾條約的覆滅與凱末爾
第八部分 閉 幕
第30 章 鏡 廳

003《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
導論
部分 阿爾戈行動
第1 章 總統旅程
第2 章 馬耳他會談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勝地
第4 章 紅色主人
部分 戰士的峰會
第5 章 三巨頭重聚一堂
第6 章 鼕季攻勢
第7 章 德國問題
第8 章 戰利品
第三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理事會
第10 章 元首的陰影
第11 章 瓜分巴爾乾
第12 章 為波蘭而戰
第13 章 “烏剋蘭人會怎麼說?”
第四部分 外交傢的棋盤
第14 章 聯閤國的席次問題
第15 章 波蘭問題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轟炸綫
第17 章 遠東閃電戰
第18 章 “ 盟友不該互相欺騙”
第五部分 妥協的飛輪
第19 章 在波蘭問題上屈服
第20 章 德國的命運
第21 章 被解放的歐洲與巴爾乾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國
第23 章 秘密協定
第24 章 戰 俘
第六部分 雅爾塔精神
第25 章 後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終點綫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 風雨將至
第28 章 麻煩的跡象
第29 章 間諜大戰
第30 章 斯大林堅決固守
第31 章 羅斯福去世之後
"


"戴維?雷諾茲(David Reynolds),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史,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研究員,哈佛大學、日本大學訪問學者。雷諾茲著有數十部關於20世紀世界史的著作,主要有《看得見的世界:1945年以來的世界史》《掌控曆史:丘吉爾與次世界大戰》,其中《掌控曆史》榮獲2004年沃爾夫森奬。他還為BBC(英國廣播公司)製作過13部關於20世紀曆史的紀錄片,善用豐富史料和通俗語言錶達獨到的觀點。

瑪格麗特?麥剋米倫(Margaret MacMillan),加拿大曆史學傢,曆史研究與國際關係領域的領軍人物,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現任牛津大學,並在加拿大國際關係學院、加拿大大西洋委員會等機構任職。麥剋米倫的曾外祖父就是《締造和平》的主角之一、當時的英國首相勞閤?喬治,她的多部作品均與其曾外祖父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締造和平》一書是麥剋米倫的代錶作,斬獲達夫?庫珀傑作奬、西塞爾?提爾曼曆史著作奬、塞繆爾?約翰遜非虛構類傑作奬等眾多奬項。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學烏剋蘭史、哈佛烏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生於俄羅斯,成長於烏剋蘭,專攻東歐思想、文化、國際關係史,著有《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颱前幕後》(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歐洲之門:烏剋蘭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專著,所獲眾多奬項包括美國烏剋蘭研究學會著作奬、錶彰俄羅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曆史奬,以及非虛構類標杆奬項萊昂內爾?蓋爾伯奬。
"


"★中信齣版社的《大國外交三部麯》,既有厚實的學術功底,又有引人入勝的文筆,還能褪去教科書式的威嚴乏味的麵孔。
——陳曉律,南京大學世界史係榮休,英國史、歐洲史研究專傢

★中信齣版社新推齣的譯著《大國外交三部麯》值得一讀,它們對與理解戰後各大國關於世界結構和秩序的思考頗有裨益。

——瀋誌華,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主任

★《峰會》引人入勝,富有創見,很有分量,激發我們重新審視20世紀的國際關係史。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現在發生在巴爾乾和中東的那些事,都跟巴黎和會大有關係,讀《締造和平》,簡直就像在讀對當下時事的評論。
——約翰?基根,《戰爭的麵目》作者

★《雅爾塔》這本書對我們理解未來的地緣政治大有幫助。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美國前國傢顧問
"


"引言

“Summit”(峰會)這個詞由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首創。在冷戰時期的黑暗日子裏, 1950 年2 月14 日,丘吉爾在愛丁堡(Edinburgh)的講話裏呼籲“在高領導層麵上與蘇聯再進行一次會談”,並且補充說:“峰會外交不會讓形勢變得更糟。”是什麼原因促使丘吉爾將“summit”一詞引入外交領域尚不清楚,但這個詞隨著20 世紀40 年代末期攀登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的活動而不斷地齣現在英國的報刊上。1953 年5 月11 日,丘吉爾在下議院進行演講時再次提齣要舉行“高級彆的會議”,他希望在“各國的高領導人之間”實現和平。當時人類正準備第八次嘗試登頂珠穆朗瑪峰,而當月月底,珠穆朗瑪峰終於被徵服瞭。
無論是何種原因讓丘吉爾使用瞭這個詞,人類對徵服珠穆朗瑪峰的癡迷使他的這個比喻紮根於大眾心中。1955 年7 月,美、蘇、英、法領導人在日內瓦的會麵,被《時代》(Time)雜誌宣傳為“峰會外交”,美國國務院也將“峰會”一詞作為官方用語。許多漫畫傢,比如筆名為“Vicky”的漫畫傢,喜歡把世界領導人畫成要麼望著頂峰,要麼在山尖上如坐針氈(圖I 1)。到瞭1958 年, “summit”這個詞已經成瞭《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年度熱詞—社會熱點的有用晴雨錶。如今,這個詞已是我們政治語匯中的日常用詞,它在很多語言中都有等效詞語瞭。
熟悉易生輕慢。丘吉爾這個引人注目的“ 峰會外交”的說法值得推敲。莎士比亞曾多次使用的“parley”這個古語,是指敵對的雙方為達成妥協而進行的危險的談判。在莎士比亞的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剋斯》(Titus Andronicus)中,詭計多端的塔莫拉皇後(Empress Tamora)就對羅馬的貴族埃米利烏斯(Aemilius)這樣說道:
你走上前去吧,做我們的使者
告訴他們皇帝要和他們談判
去和好戰的盧修斯……
而“ 巔峰”(summit)——危險而高峻——這個詞則讓人聯想到因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小說傢托馬斯?曼(Thomas Mann)、畫傢卡斯帕?大衛?弗裏德裏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等而聞名的歐洲浪漫主義文化遺産。山為險境,“ 徵服”它,恰能令人獲得成就感和解脫感。拜倫(Byron)勛爵在詩中寫道:
聚集著壯闊而險惡的無窮氣象,
似嚮我們錶白:大地能戳穿天的幕帷,
而把我們留在底層,我們這些無能為力的人類。
巔峰本身就是個奇境。在山頂,無論這個人審視角度善惡如何,他都會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世界。1816 年,雪萊(Shelley)次到達阿爾卑斯山下時也被深深地震撼瞭:“山峰突然在眼前齣現,無比巨大的陡峰讓人欣喜若狂,近乎癲狂。”
丘吉爾口中的“summit”一詞也是對猶太基督教傳統裏聖山的再現:摩西攀上西奈山(Sinai)受“十誡”,基督欲在地上建國,耶穌登山變像,等等。在大自然麵前,人類隻有在立於光禿禿的巔峰之上時,纔能體會到自己在宇宙間的渺小。在J. M. W. 特納(J. M. W. Turner)的名畫《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裏,末日般的天空背景下,漢尼拔這位偉大的將領騎在戰象上的背影極其渺小。這幅畫創作於1812 年,被解讀為拿破侖敗亡的預兆。
無論山峰有多險峻,很多登山者都難以抗拒登頂的魔力。1921年首次對珠峰考察後,喬治?馬洛裏(George Mallory)寫道:“攀上群山的高峰要具備的能力苛刻得可怕,並且每一種能力都關乎生死,聰明人會認真地謀劃,戰戰兢兢,從一開始就全力以赴。”可馬洛裏並沒按照自己說的去做,1922 年他再次前往珠峰,並在1924年第三次赴珠峰嘗試登頂。當一位記者問他為什麼要攀登珠峰時,他說齣瞭那句不朽的名言:“因為山就在那裏。”
和很多人一樣,對於馬洛裏來說,登上山頂就是一個極大的誘惑。1924 年6 月8 日,透過雲層的縫隙,他小小的身影後一次被人看到是在距離登頂的營地不遠處。75 年後,他的被冰凍的遺體在雪中被發現,但他是否成功登頂仍然是個謎。他的一個同伴弗朗西斯?揚哈斯本(Francis Younghusband)推測,馬洛裏的自負戰勝瞭理性。“ 有兩個選擇,要麼第三次撤迴,要麼死在山上;後者對馬洛裏來說可能更容易點,而前者所帶來的痛苦,對於一個男人、一位登山傢或一位藝術傢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丘吉爾首次使用“峰會外交”一詞時也關聯瞭一些文化意涵。敵對雙方的危險碰麵,意味著無論敵我都會重視這一引人注目的行為,開創壯觀的新局麵;意味著一位領導人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冒險,要麼成就他的聲譽,要麼毀掉它;意味著一旦開始就很難迴頭。
在峰會上青史留名會誘惑很多政治傢。搞定瞭國內的事務之後,他們很自然地就會被國際政治峰會所吸引。很多政治傢認同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於1840 年錶述的觀點:“這個世界上人類所創造的曆史”“說到底就是偉人們的奮鬥結果”。他們越接近權力之巔,也就越能理解和托馬斯?卡萊爾同時代的卡爾?馬剋思說過的那句話:“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
本書描寫的峰會故事跌宕起伏,正如一段登頂的旅程——與會的各方嚮上艱難地攀爬,為的是實現在峰頂的會麵,再帶著各自的成果迴到山下。書中對“偉人”們和他們在峰會上的對手們所秉持的原則進行瞭探究,以便厘清這些參與其中的人究竟是創造瞭曆史,還是因為能力所限而成為時局的失敗者。然而,就像是初次的約會、一場牌局,或一次意在簽約的商務會談,峰會因其史詩般的特性而深深地植根於世人心中。在峰會上,與會的領導人有沒有錯判對方?自己錶現如何?誰又在峰會上收獲頗豐?他們在會議桌上的錶現也是本書的另一看點。
我們可以說,峰會的曆史和人類曆史一樣源遠流長。在本書章中,我們可以把這一曆史追溯至青銅時代的巴比倫王國。但我還是在很大程度上認定,由於形勢的多變和身份地位的差異,各國領導人通常會避免高級彆的會麵,這一狀況直到20 世紀纔有所改變。峰會外交是近代史上的發明,航空助其成真,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令其有用武之地,而新聞紀錄片和電視這類大眾媒體使其傢喻戶曉。典型的說法是,峰會是指兩位或三位政府首腦麵對麵地直接會晤商談。從20 世紀30 年代晚期到80 年代末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峰會外交大行其道。此後隨著通信技術、軍事技術的進步,上麵提到的三個條件便不再適用瞭。本書後一章詳細迴顧瞭這半個世紀的峰會外交,並審視瞭冷戰後的峰會外交形勢。在本書後,我還要承認,把這些曆史上紛繁復雜的重大事件付之於筆端確實要比在其中如履薄冰容易得多,正因為如此,我從相關曆史資料中獲得瞭相當多的啓示。
本書所講述的並不是關於所有峰會事件的通史,而是對有代錶性的六次峰會的個案研究。次峰會是1938 年的慕尼黑會議,準確地說,是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和希特勒(Adolf Hitler)的三次會晤,這次峰會也開瞭現代峰會的先河。之後我的寫作對象是1945 年的雅爾塔會議,丘吉爾、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和斯大林(Joseph Stalin)三人在剋裏米亞的會晤決定瞭戰後歐洲的形勢。慕尼黑會議和雅爾塔會議雖然如今惡名在外,但我認為,人們壓根兒就是誤解瞭這兩次峰會的意義。在冷戰早期,峰會外交也偃旗息鼓。不過,1961 年,當時的新任美國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那位好鬥的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在維也納的會晤重新開啓瞭峰會外交。雙方火藥味十足的碰撞導緻瞭古巴導彈危機和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
相比之下,1972 年尼剋鬆(Richard Nixon)和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在莫斯科的會晤則富有成效,雙方的會談使得冷戰進入瞭緩和期。但並非所有的峰會都是在超級大國的元首之間舉行。在1978 年的戴維營,這一位於馬裏蘭州的總統度假勝地被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選中,作為在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和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Anwar Sadat)之間斡鏇的會議地址。後,我對1985 年的日內瓦會議進行瞭剖析,羅納德?裏根(Ronald Reagan)和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兩個人由此開始的一係列會晤讓冷戰終得以和平結束。
以上提及的六次峰會可以被簡單地歸為三種類型:類是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峰會,著重錶現瞭雙方領導人的對抗或碰撞。1938年9月間,張伯倫要想和希特勒談下去就隻能飛往慕尼黑;在1961年6月的維也納,肯尼迪和赫魯曉夫會麵的目的,謹慎地說來更像相互之間的試探和審視,但會議的結果是災難性的。類峰會則是與會雙方的全方位峰會,雙方領導人麵對麵會談是在各自專傢和顧問的協助下進行的,同時,與會雙方也都想在峰會上解決實質性問題。1945 年的雅爾塔會議和1978 年的戴維營會議可歸為此類。
會議上的磋商很圓滿,不過,雙方都是基於錯誤的假設,這反而破壞瞭已達成的協議的實施,協議因此擱淺。第三類峰會可以稱為成效性峰會,綜閤瞭個人峰會和全方位峰會的各個元素,但除此之外,峰會本身其實也是一係列會議之中的組成部分,雙方的高領導人和他們手下的各方麵專傢紛紛登颱亮相。1972 年的莫斯科峰會開啓瞭這一模式,不過沒有大獲成功—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尼剋鬆和基辛格兩人偷偷摸摸、爾虞我詐的做法。相比之下,1985 年的日內瓦會議的成功則要歸功於罕見但至關重要的閤作關係——雙方領導人之間的融洽關係和他們的顧問之間的團隊協作。峰會是一種外交手段,是在高領導人之間開展的國傢間對話。對這些峰會展開分析為研究20 世紀國際關係打開瞭一個新局麵。眾所周知,在這個世紀裏,我們看到的要麼是全麵戰爭,要麼是積極備戰。在這個世紀裏,1914—1918 年間血戰的陰影揮之不去,人們生活在空襲的陰霾之下,因此開始盡力思考如何避免戰爭。慕尼黑會議和雅爾塔會議是綏靖政策在外交方麵的延續,人們在之前往往把這一政策看成為實現和平而做齣的犧牲和忍辱負重。不過
1945 年後,“綏靖”一詞變得臭名昭著,恰恰是因為慕尼黑會議和雅爾塔會議所帶來的盡人皆知的後果。冷戰早期,美國選擇遏製政策—毫不退讓,不與蘇聯磋商。1961 年肯尼迪試圖和赫魯曉夫對話,其結果不亞於一場災難。基於在國際關係上蘇聯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假設,1972 年尼剋鬆采取的政策成功地讓緊張的局勢緩和下來。這一成果讓羅納德?裏根這位古怪而又激進的冷戰鬥士在富有遠見的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的協助下緩和瞭下來,並共同改變瞭冷戰世界。可以看到,綏靖、遏製、緩和、改變,這些原則和政策在幾場峰會之中都得到瞭體現,由此我們能夠勾勒齣這個充滿仇恨的世紀那並不為人所知的輪廓。
這幾場峰會中的大部分會被人膚淺地理解—有些會被看成陳詞濫調、老生常談,然而還是有不少新東西值得一提。比如,慕尼黑會議如今已被視同淒慘卑微的投降,但是認真梳理過1938 年張伯倫和希特勒之間的三次會晤之後,你就會發現局勢其實更加錯綜復雜,會議的主動權在英德兩國之間反復易手。戰爭沒有在1938 年爆發並非因為張伯倫,而是因為希特勒在峰會的壓力下喪失瞭開戰的勇氣。雅爾塔會議往往被美國人描述成一場背叛,但當我們把眼光從波蘭問題上挪開,看得更遠一點的時候,就會發現實際上與會的各方勢均力敵。事實上,雅爾塔會議的成果在很多方麵對於西方國傢並非壞事,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真正的問題源於預先的假設和後來的事態發展。
慕尼黑會議和雅爾塔會議為之後的峰會建立瞭基準,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被特彆提及。不過在仔細研讀過這些會議的原始發言記錄和相關文檔並充分展開想象之後,本書對所述及的峰會的剖析結果都是很令人驚訝的。之所以說要仔細研讀,是因為會議上的用詞非常重要,精準的用詞正是為瞭保證自己的意圖能得到正確錶達,避免被誤解,而赫魯曉夫在1961 年維也納會議之前評價說肯尼迪比他的兒子還年輕(見本書第4章),這樣不經意的話語則會暴露領導人的內心想法,但我們仍然要在研讀這些文檔的時候發揮想象力,因為我們所讀的這些文檔有助於解決現今的問題,而不是用來啓迪未來的曆史學傢。保存這些文檔的人們往往對所達成的協議感興趣,而不是達成協議的過程。人們熟悉的套路是,那些人會對本國領導人所持的觀點文過飾非,卻很少關心領導人在交流過程中的語氣和肢體語言;他們不會花時間仔細思考在會議上誰先開口,誰退縮不前,關鍵議題是如何提齣的,哪些話題又被刻意地遺留瞭下來。這些文檔也是政治性文件,需要留給國內的同僚們和國際上的盟友們看。有些時候,文字也會被潤色一番,使之能為政治傢們的錶現加分。比如說,次世界大戰期間,白廳(Whitehall)流傳著這樣一首作者不詳的小詩:
當偉人們要把餐飯享受,
秘書卻留下來,瘦瞭又瘦,
記錄和匯報很費腦筋
要把長官認為自己本該做過的事情寫好。
因此,若要理解這些,就必須在字裏行間捕捉內容,也要把官方文件和參加者的日記甚至是迴憶錄(即便有後知後覺的修正)相互對照,尋求真相。需要牢記的一個要點是:政府文件本身並非曆史事實,但能讓曆史學傢們重建真相;或者,說得更準確點,這些文件可以讓我們還原事實,那些當時的與會者因為不知道對方的籌碼而無法瞭解的事實。
在我的這本書中並沒有太多的術語,內容都是基於政治性文獻中所載的磋商和談判。在描述過程中,我把每次峰會都劃分為三個階段:準備,談判,執行。換句話說就是:領導人是帶著什麼樣的目的,又是怎麼坐上談判桌的;他們在峰會上是如何針鋒相對,又是如何在不勝寒的高處展現自己的外交手腕;後,他們從峰會上帶迴瞭什麼樣的成果,又是怎樣嚮懷疑論者、政敵或國內的看客們和國際盟友們交齣成績的。成書過程中,我也在後一章裏提齣並進一步分析瞭一些對於領導人來說本應考慮卻很少有機會嚴格或深刻領悟的問題。
本書也希望在此能促進對峰會外交重要性的討論,這是被學者們和評論員們莫名其妙地無視的要點。但復雜的國際峰會外交仍然是人類曆史舞颱上的重要一幕。其中,自信而又演技嫻熟的領導人們為瞭瞭解並擺布對手上演瞭一齣齣好戲。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坐上談判桌,頂著來自政治上、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沉重壓力據理力爭——這些壓力都會讓人露齣軟肋。他們爬得很高,很危險,並相信在峰會上他們能改變世界。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