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 雾霾 你——从福岛核事故细说能源、环保与工业安全 9787301241066 北京大

核电 雾霾 你——从福岛核事故细说能源、环保与工业安全 9787301241066 北京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位 著
图书标签:
  • 核电
  • 福岛核事故
  • 能源
  • 环保
  • 工业安全
  • 雾霾
  • 环境污染
  • 灾难
  • 社会问题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1066
商品编码:2923718357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核电 雾霾 你——从福岛核事故细说能源、环保与工业安全

定价:36.00元

作者:郭位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12410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核电 雾霾 你——从福岛核事故细说能源、环保与工业安全》备受国际关注,已发行中文简体字、中文繁体字、日文、英文、法文版,其他文字版本正在接洽中。

内容提要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福岛核电厂事故。这是自1979年美国三里岛、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意外发生以来,为严重的核事故,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能源问题的讨论。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一个多月,郭位教授作为首位受邀进入福岛附近区域的外国安全可靠度专家,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性的态度,分析了福岛核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于2013年7月再次受邀访问福岛核电厂,了解灾后的善后工作。
  郭位教授以福岛核事故为鉴,剖析管理缺失、人为疏忽等成因。如今雾霾为害,引起恐慌,郭位教授提醒大家要探讨能源与环保政策走向,以找到能源供应、经济福祉及可靠度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点。

目录


序一
序二
关于本书
台湾版补充说明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导论 从可靠度看核能发电
部分 “三一一”后的世界—一一核激起千层浪
 第1章 三月残花落更开
 第2章 一水相隔两样情
 第3章 老化设备需更新
 第4章 透明管理解千愁
 第5章 十洲品质待检验
 第6章 核电安全经营远八卦
第二部分 环保、工安与创新——七彩能源一鉴开
 第7章 七彩能源一鉴开
 第8章 背景辐射知多少
 第9章 工安人祸处处闻
 第10章 环境污染花溅泪
 第11章 天灾人难鸟惊心
 第12章 安全能源何处寻
 第13章 能源代价共承担
 第14章 能源政策求创新
 第15章 完美实践天路近
附录
 附录Ⅰ 古往今来可靠度
 附录Ⅱ 解读福岛核事故的危与机
 附录Ⅲ 一样文化两种态度——台北国际马拉松赛
侧记
相关参考读物
后记

作者介绍


郭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高级管理团队、田纳西大学工学院院长、德州农工大学工业(及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为举足轻重的旅美华人科研。系统可靠度研究的先驱;可靠度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主编。

文摘


序言



《文明的裂痕:从福岛审视能源的进退两难》 2011年3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在日本东北部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而在这场自然灾害的余波中,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则如同文明进程中的一道深刻裂痕,将人类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工业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并非对福岛核事故的简单复述,也不是仅仅罗列技术数据或事故细节。它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以福岛事件为引子,深入剖析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与能源、环境以及工业安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能否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生活便利的同时,有效规避潜在的巨大风险?当现代工业文明的光鲜外表下,潜藏着难以想象的破坏力时,我们又该如何反思与抉择? 第一章:文明的动力——能源的诱惑与代价 人类文明的飞跃,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能源的不断索取和利用之上的。从燃木生火到蒸汽机的轰鸣,再到电力和核能的诞生,能源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形态。然而,能源的背后,也始终伴随着沉重的代价。 化石燃料的燃烧,带来了工业革命的辉煌,却也点燃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导火索,排放的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地球的生态系统,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雾霾,这个曾经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如今已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日常焦虑,它不仅遮蔽了天空,更侵蚀着生命。本书将追溯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累积性伤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传播路径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下,我们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以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以其高效、低碳的特性,一度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然而,核能的“清洁”背后,是难以忽视的放射性污染风险和核废料处理的长期难题。福岛核事故,正是将这种潜藏的风险,以最残酷的方式揭示出来。 第二章:无形之刃——雾霾的侵蚀与生存的挑战 雾霾,这个曾经在发达国家一度消失的词汇,又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重新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议题。它不再仅仅是“看不清”的困扰,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杀手。PM2.5、PM10,这些微小的颗粒物,如同无形的利刃,穿透呼吸道,进入血液,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乃至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本书将深入剖析雾霾的形成机制,区分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等不同来源的污染,并探讨其在大气环流中的演变过程。我们将聚焦于雾霾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具体影响,从儿童呼吸道疾病到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从癌症发病率的上升到孕期健康风险,力图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健康图景。 面对雾霾的侵蚀,个体层面的防护措施固然重要,但更深层次的解决之道,仍在于系统性的变革。本书将审视中国在治理雾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分析其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所面临的艰难平衡。我们也将借鉴国际上治理空气污染的成功经验,探讨在不同国情下,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可行路径。 第三章:潘多拉的魔盒——核能的希望与隐忧 核能,曾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通往低碳未来的光明之路。它能够提供稳定、大规模的电力供应,且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这使得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然而,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也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难以控制的风险。 福岛核事故,是这场关于核能安全性的最血淋淋的例证。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核电站的设计安全、运行管理以及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当极端自然灾害与工业事故叠加时,我们能否有效控制核泄漏的范围和程度?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其扩散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以及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都是任何其他工业事故所无法比拟的。 本书将详细梳理核能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不同类型的核反应堆技术,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将深入分析福岛核事故的起因、过程和后果,重点关注事故暴露出的设计缺陷、管理漏洞以及信息公开的不透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核废料处理的严峻挑战,以及核能安全技术的发展与监管体系的完善。在评估核能的潜在收益时,我们必须以最审慎的态度,权衡其不可忽视的风险。 第四章:工业的利刃——安全与效率的博弈 核电站的事故,不仅仅是能源技术层面的失误,更是工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一次深刻拷问。现代工业,尤其是高风险产业,其运行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密的工程设计、严格的安全规程、高素质的操作人员以及有效的监管机制。然而,人祸、天灾、技术故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本书将以福岛核事故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工业安全的复杂性。我们将探讨工程设计中的“边界条件”和“极端事件”的考量,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确保工业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安全管理,绝非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规章制度,而是需要融入到每一个操作流程、每一个决策环节之中。我们也将关注信息公开与透明度的重要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的信任和参与将难以建立,而事故的防范和应对也将面临更大的阻碍。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工业发展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永恒博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安全投入是否会被压缩?监管的松懈,是否会为潜在的风险埋下隐患?我们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安全事故案例,从这些悲剧中汲取教训,探讨如何建立更 robust 的工业安全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命安全、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第五章:未来的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 福岛核事故,以及日益严峻的雾霾问题,都向我们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冒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为代价。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希望寄托于单一的能源模式,也不能期望通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本书的最后,将回归到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我们将审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分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发展现状、技术瓶颈以及应用前景。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多元化、更具弹性的能源结构,以降低对特定能源的过度依赖。 同时,本书也将强调绿色工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公众意识的提升、政策的引导、技术的创新,以及国际间的合作,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文明的裂痕:从福岛审视能源的进退两难》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试图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希望通过对能源、雾霾和工业安全的交叉审视,带领读者一同回顾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曲折,正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并共同探索一条更加光明、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之路。这不仅仅是对一次具体事故的回顾,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极具新闻性和话题性,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核电的清洁能源形象与雾霾的污染印象,在我的认知中似乎是两个极端,而作者将它们并列,并以福岛核事故作为切入,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巧妙地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联系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它们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一直对能源的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清洁的能源来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像福岛这样的事故,又让我们对核能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担忧。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不同能源形式的优劣,以及在现实的制约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来阐述能源、环保与工业安全这三个重要议题,并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评分

当读到“核电 雾霾 你”这样的组合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作者试图通过一个具象化的对比,来引导读者思考能源选择的深层影响。雾霾,是看得见的污染,是当下许多人正在承受的痛苦;而核电,则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潜在的风险却常常被忽略。我猜想,这本书会从雾霾的成因入手,引出对传统能源的批判,然后转向核电作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但又不会回避核电自身的风险。 作者选择以“福岛核事故”为切入点,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分量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事故,更是一次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工业文明脆弱性的警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福岛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原因,更包括决策过程、社会反应以及长远的后果。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细致剖析,作者能否为我们揭示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关于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如何在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更稳健的平衡点,并确保工业安全始终是发展的底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巧妙的谜语,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串联起来。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核电”的认知,常常被媒体的渲染或者片面的信息所影响,很难形成一个完整而理性的看法。福岛核事故,无疑是给这种复杂性又增添了一层阴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出这种模糊和困惑,通过对福岛事故的细致梳理,帮助我理解核能技术的本质,它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书中提及的“能源”、“环保”与“工业安全”三个主题,在我看来,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三个核心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福岛核事故这一“引爆点”,来阐述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能源的获取方式是否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环境质量?而高强度的工业发展,又是否必然伴随着对环境和安全的巨大考验?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如何兼顾环保和安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评分

“雾霾”这个词,相信是许多城市居民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空气污染不仅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也影响着城市的宜居性。书中将“核电”与“雾霾”并列,让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能源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或许,火力发电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元凶之一,而核电的替代是否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论证,通过数据和案例,来阐述能源结构调整与环境改善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一条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切实可行的路径,这是我最关注的部分。 我特别关心书中关于“工业安全”的部分。福岛核事故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恐慌,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背后暴露出的工业安全隐患。核电站的设计、运营、维护以及应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够从福岛的教训出发,深入剖析工业安全在核电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来防范和应对潜在的风险。此外,这种对工业安全的审视,是否也能够延伸到其他高风险的工业领域,为整个社会的工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这也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人,当我在书店看到它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核电”、“雾霾”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联系。作者选择“福岛核事故”作为一个切入点,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冲击力和代表性的事件,它让全球都深刻地反思了核能的风险与收益。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通过这一事件,引申出关于能源选择、环境保护以及工业安全的一系列讨论。 我对于能源的未来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传统能源的转型。核电作为一种低碳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似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福岛核事故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分析核电的优劣,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能源格局中进行审视?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不同能源形式的成本、效益、环境影响以及技术成熟度,帮助我们理解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权衡和取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