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描述
《大越史記全書》,二十九捲,分外紀五捲、本紀十捲、實錄五捲、續編三捲、續編追加一捲,黎史續編五捲。由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文言漢文編撰完成。該書從後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瞭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697年,由黎僖負責增補至 後黎嘉宗德元二 年(1675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大越史記全書》作為域外漢籍的重要內容,與《高麗史》、《大日本史》等一起,作為周邊國傢正史文獻,是越南古代曆史最有代錶性,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史書。
本書以法國巴黎亞洲學會藏罕見全本越南內閣本為底本,參考瞭景盛八年刊本、國子監本、陳荊和閤校本及其他相關版本,特彆是續編部分,利用新發現的資料,進一步深入整理。《大越史記全書》作為越南曆史記載的名作,與瞭解中越關係史的參考文獻,而且可以作為中國曆史與思想文化在域外延伸的重要方麵,可以給有關越南史、中越關係史、中國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與域外中國學研究相關學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並對齣版行業也注入新的內容。在陳荊和本整理的基礎上,利用新發現的資料,進一步深入整理,後齣轉精;資深專傢權威發布周邊國傢漢文正史整理的全新力作。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這套“標點校刊本”也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文獻應有的尊重。紙張的厚度適中,墨跡清晰,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眼睛的疲勞感也比閱讀那些使用劣質紙張的版本要輕得多。我個人尤其看重一套嚴肅曆史著作的“手感”,這套書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可信賴的感覺。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讀物,而是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學術成果。這種對物理載體的用心,間接反映瞭齣版團隊對內容本身的重視程度。當我閤上第四冊,迴顧這幾日的閱讀曆程,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知識的充盈感是難以言喻的。它不僅是一套書,更像是陪伴我進行一次漫長而富有啓發的曆史考察之旅的夥伴。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經典曆史文獻得到如此精心的整理和再版。
評分這本《大越史記全書》的全新標點校勘版本,簡直是曆史愛好者和研究者的一場及時雨。首先,光是“全四冊”的厚度就讓人心生敬畏,這不光是篇幅上的充實,更是對越南曆史脈絡梳理的深度和廣度的體現。我花瞭些時間翻閱其中的一些篇章,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校勘工作的精細度。在閱讀古代文獻時,原本的文本常有訛誤和脫漏,讓人在理解原意時頗費周章。而這個版本在關鍵的曆史節點和人名地物上做瞭大量的考證和校對,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敘述變得清晰起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越南李朝、陳朝乃至更早期的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底本。那種咬文嚼字的樂趣,在準確的標點和清晰的注釋下得到瞭極大的滿足,仿佛能直接對話韆年前的史官,感受他們記錄曆史時的嚴謹與不易。這不僅僅是一套史書的重印,更是一次對曆史文本的“搶救性”維護,功德無量。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入手這套書是抱著一種挑戰的心態的,畢竟古代史料的閱讀門檻通常不低,即便是“標點校刊本”,也難免夾雜著許多晦澀的古代漢語和特定的曆史語境。然而,這套書的“校刊”工作顯然考慮到瞭現代讀者的需求。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通過細緻的標點符號處理,有效地將復雜的長句進行瞭結構上的拆解,使得信息的接收更加直觀。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在涉及一些復雜的宗族譜係或復雜的官製變動時,往往附帶瞭簡明的旁注,這些批注雖然沒有長篇大論地解釋,但精準地指明瞭關鍵信息,避免瞭讀者在查閱其他參考書目上花費的時間。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敘事,有瞭一種清晰的脈絡感。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它提供瞭一種“無痛閱讀”古籍的可能,既能領略到原著的韻味,又不會被過於繁瑣的文本結構所睏擾,實在是一份難得的閱讀佳品。
評分作為一名對東亞古代製度史感興趣的讀者,我對這套書的篇幅和結構感到非常滿意。四冊的設計,明顯是為瞭服務於內容的係統性和完整性。它不像某些斷篇的史料匯編,讀起來總覺得意猶未盡。《大越史記全書》的這種完整性,使得我可以沿著時間綫索,清晰地追蹤某個特定製度,比如科舉製度在越南曆史上的萌芽、發展與演變,而不需要頻繁地在不同書籍間跳轉。標點校勘的優化,尤其在涉及大量的官職名稱和法典條文引用時顯得尤為重要。以往閱讀時,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辨認哪些是引文,哪些是作者的評論,而新的標點清晰地劃分瞭這些界限,讓製度的演變路徑一目瞭然。這種清晰的結構,極大地提高瞭信息檢索的效率,對於需要引用或對比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節省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評分我特彆留意瞭這部《大越史記全書》在材料的取捨和敘事角度上的平衡性。曆史著作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對史料的篩選和編排方式。這個版本在保持瞭原書固有的宏大敘事框架的基礎上,似乎在某些爭議性事件的處理上更為審慎。例如,在描述某幾個王朝的更迭時,不同史料的記載往往存在衝突,而校刊者並未武斷地取捨某一方的說法,而是通過更精煉的校勘文字,將不同史官的側重點或記載差異予以體現,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保持一種批判性的眼光。這種“存異”的處理方式,比那種隻提供單邊敘述的書籍要高明得多。它強迫讀者去思考“曆史是如何被記錄的”,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被完全建構好的曆史版本。這種對史學精神的尊重,使得這套書的學術價值遠超一般的大眾普及讀物,絕對是圖書館和資深研究者書架上的必備藏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