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蒙台梭利文集(第三卷):家庭中的儿童童年的秘密
定价:48.00元
作者: 蒙台梭利,田时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010126968
字数: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教育学家。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蒙台梭利才开始为中国人所知,以蒙台梭利命名的幼儿园及小学应运而生。她的理论强调儿童本质上是积极的主体,蕴藏着创造力和志趣爱好,但往往被制定的教育制度所压抑。教育者的基本目标应为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儿童(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与志趣爱好外现(发挥)。因此,幼儿园的办园宗旨是促使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如家的和谐环境,园里的一切都要符合孩子的力量与需要。负责教育孩子的,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发性,让他们自由选择和从事自己的活动,仅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才进行干预,要避免分派奖励与惩罚。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及其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在21世纪仍然兴盛不衰。在美国历史学家撰写的《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一书中,蒙台梭利是惟一入选的意大利理论家、屈指可数的社会科学家。
本文集计划采用兰GARZANTI出版社新版本,从意大利原文译出,将全面、系统、原汁原味地翻译介绍蒙台梭利的主要理论著作。
本卷收入《家庭中的儿童》和《童年的秘密》两本著作。
目录
家庭中的儿童
一张白纸
新生儿
精神胚胎
爱的导师
新教育
关于我的一般方法
儿童的性格
儿童的环境
家庭中的儿童
新型教师
与儿童
童年的秘密
序言:童年——社会问题
部分
一 儿童世纪
二 被告
三 生物学插曲
四 新生儿
五 天生本能:
六 精神的胚胎
七 微妙的心理建构
八 秩序
九 智力
十 成长道路上的斗争
十一 行走
十二 手
十三 节奏
十四 人格的置换
十五 运动
十六 不理解
十七 爱的悟性
第二 部分
十八 儿童的教育
十九 重复练习
二十 自由选择
二十一 玩具
二十二 奖励与惩罚
二十三 肃静
二十四 尊严
二十五 纪律
二十六 教学开始
二十七 身体对比
二十八 结论
二十九 家境优裕的儿童
三十 教师的精神准备
三十一 畸变
三十二 逃避
三十三 障碍
三十四
三十五 依附
三十六 占有欲
三十七 权力欲
三十八 自卑感
三十九 恐惧
四十 说谎
四十一 对身体健康的影
第三 部分
四十二 与儿童的冲突
四十三 工作本能
四十四 两种工作的特征
四十五 主导本能
四十六 作为教师的儿童
四十七 父母的使命
四十八 儿童的权利
作者介绍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的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育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为表彰蒙台梭利对于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的特殊贡献,1950年她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侯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托里斯·博佳曾经热烈地宣布:“玛丽亚·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我们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象征。 译者 田时纲,1945年4月生,天津巿人,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毕业,1981—1983年在罗马大学哲学系进修理论哲学。20世紀70年代曾任乡村教师,90年代先后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和研究室任职。 主要译著: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纲要》,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十九世纪欧洲史》、《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自我评论》,葛兰西的《狱中书简》和《火与玫瑰》,布鲁诺的《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
文摘
基本活动
儿童在能够按亲眼所见那样,完成一个具有清晰逻辑动因的行为之前,就已经开始有目的地活动了,他们使用物品的El的,在看来往往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1岁半至3岁的幼童身上。譬如,我看见一个1岁半男孩,他在家里发现一叠整齐排列的熨平餐巾。这个男孩从中抽出一块折叠好的餐巾,小心翼翼地托着,用另一只手护着,怕餐巾散开。他这样托着餐巾,走到房间斜对面的角落,然后把餐巾放在地板上,并说:“一块。”接着,他按原路返回,这表明他受某种特殊方向敏感性的指引。当他返回原处后,按以前方式抽出第二块餐巾,仍沿着原路托着它走,摞在地板上已放的那块餐巾上,又说一遍:“一块。”就这样,他把餐巾都运过来了。随后,他按相同方式又把所有餐巾运回原处。虽说那一叠餐巾不似女仆放置时那样,但仍能保持整齐,虽说那一叠餐巾有点儿倾斜,但不能说不成形。幸好,在这次漫长的操作过程中,没有家人在场。有多少次,孩子看见大人站在身芳,并大声疾呼:“住手!住手!别碰那东西!”有多少次,那些值得尊敬的小手被打,为让儿童养成不触摸东西的习惯。
取下瓶盖再盖上,是让儿童着迷的另一种“基本”活动。尤其当瓶盖是刻面玻璃的,可以反射出彩虹色。这种取下并盖上瓶盖的工作,似乎是儿童热衷的基本活动之一;对于幼童来说,取下并盖上大墨水瓶或大盒子的盖子,或打开并关上橱柜门,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工作。人们完全理解:在儿童渴望而不能触摸的物品面前,和儿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因为那些物品供妈妈使用,或属于爸爸写字台上、客厅小家具上的东西。结果,儿童“任性”的反应频繁出现。然而,儿童并不真正想要那个瓶子或墨水瓶,他们满足于能进行相同活动练习而为他们制作的物品。
这些或类似的基本活动,都没有任何逻辑目的,并可视为人类劳动的初练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童,我们制作了一些教具,比如圆柱体插件,获得普遍的成功。
让儿童活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但在实践时会遇到心灵中根深蒂固的巨大障碍。即使愿意满足儿童的愿望,让他们自由地触摸、移动物品,往往抗拒不了自己模糊的冲动,终要统治他们。
一位年轻的纽约夫人,常熟悉这些思想,并想对自己漂亮的2岁半男孩实施这些思想。一天,她看见儿子把盛满水的陶罐从卧室(毫无道理地)运到客厅。她观察到,儿子高度紧张和努力,常困难地走动并不断地自言自语:“小心,小心。”水罐很重,某一时刻母亲终于忍不住要帮他了,她从儿子手中拿过水罐,并把水罐运到儿子想去的地方。儿子放声大哭,感到受到侮辱,母亲也感到痛心:自己造成儿子的痛苦;但她为自己辩解,说她知道应当支持儿子,但她觉得让儿子为只需她瞬间就完成的事情劳累,并丧失大量时间是不正确的。
那位夫人征求我的建议时,对我说:“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我思考问题的另一方面,可以称作“对儿童吝啬”的保护自己东西的心态。我对她说:“您有一套精细瓷餐具、值钱的杯子吗?您让孩子拿一件轻的,看会发生什么事。”那位夫人采纳了我的建议,后来她向我述说,她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运了那些瓷杯,每走一步都停一下,把所有瓷杯都安全地运到目的地。母亲因两种情感激动不已:为孩子劳动而高兴,为她的瓷杯担心。她让孩子能够完成一件渴望的工作,这对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还有一次,我把一块抹布放在一个1岁零两个月的女孩手里,这样她可以搞卫生。对她来说,这是一件惬意的工作,她坐着,给许多闪亮的小物品除尘。但她的母亲怕她损坏东西,思想上存有障碍,她不许自己交给女儿一件儿童并不需要的东西。
……
序言
家庭中的儿童
一张白纸
新生儿
精神胚胎
爱的导师
新教育
关于我的一般方法
儿童的性格
儿童的环境
家庭中的儿童
新型教师
与儿童
童年的秘密
序言:童年——社会问题
部分
一 儿童世纪
二 被告
三 生物学插曲
四 新生儿
五 天生本能:
六 精神的胚胎
七 微妙的心理建构
八 秩序
九 智力
十 成长道路上的斗争
十一 行走
十二 手
十三 节奏
十四 人格的置换
十五 运动
十六 不理解
十七 爱的悟性
第二 部分
十八 儿童的教育
十九 重复练习
二十 自由选择
二十一 玩具
二十二 奖励与惩罚
二十三 肃静
二十四 尊严
二十五 纪律
二十六 教学开始
二十七 身体对比
二十八 结论
二十九 家境优裕的儿童
三十 教师的精神准备
三十一 畸变
三十二 逃避
三十三 障碍
三十四
三十五 依附
三十六 占有欲
三十七 权力欲
三十八 自卑感
三十九 恐惧
四十 说谎
四十一 对身体健康的影
第三 部分
四十二 与儿童的冲突
四十三 工作本能
四十四 两种工作的特征
四十五 主导本能
四十六 作为教师的儿童
四十七 父母的使命
四十八 儿童的权利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它对“自由”与“规则”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在很多现代育儿理念中,似乎总有一个倾向,要么过度强调放养,把孩子完全推向自主探索的境地;要么就是过度控制,用各种条条框框去塑造他们。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第三条路径。作者通过对儿童自律性发展的细致观察,清晰地论证了真正的自由是如何建立在清晰、一致且被孩子尊重的边界之上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选择权”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让孩子“选”吃什么穿什么,而是关于如何引导他们在有限的、被精心准备好的环境中做出有意义的决策,从而建立起内在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这种深入骨髓的教育哲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管教”二字的固有认知。它不是在“管束”孩子,而是在“培育”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自我管理、尊重他人的完整个体。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建立家庭“小社会”的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充满智慧的长者在促膝长谈。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深入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常常忽略的育儿细节;时而又笔锋一转,直击问题的核心,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孩子内心世界的那些章节,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仿佛作者拥有某种“透视眼”,能看穿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创造一个能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环境时,他提供的那些具体建议,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植根于对儿童发展阶段的深刻理解。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对着家里的场景琢磨半天,如何才能将书中的理念巧妙地融入日常琐碎之中。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地图,虽然路途需要自己探索,但有了这份指引,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定和有方向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看见”孩子,而不是仅仅“管理”他们。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文字运用上达到了某种艺术的高度。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而精准,很少有冗余的词藻堆砌,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量十足。这种文字风格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含义。它不是那种能让人边看手机边读的书,它要求你沉浸其中。尤其是在描述“敏感期”这类抽象概念时,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稍纵即逝的儿童发展窗口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多地方读起来,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仿佛作者站在人类教育史的肩膀上,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理之路。这种文字力量,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读者的审美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实在令人称赞,逻辑性强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不是那种零散的育儿心得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开篇奠定的理论基础扎实可靠,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来梳理和整合了不同流派的精华,但又巧妙地用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使得整个论述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可操作性。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章节的论点都是层层递进的,前一章为后一章埋下了伏笔,后一章又对前一章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支撑和拓展。这种精妙的编排,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产生认知上的断裂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的辩证思维,他从不给出“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权衡利弊,根据自家孩子的独特性去灵活应对。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重塑了,对“教育”这两个字有了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实践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无可挑剔的。它没有停留在高深的理论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解决了许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疑难杂症”。比如,如何应对孩子无休止的提问?如何处理孩子对物品的执着占有欲?书中都提供了基于儿童心理学原理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精髓在于教会家长如何“后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尝试着运用书中关于“环境准备”的理念来改造家里的空间,仅仅是调整了家具的高度和物品的摆放位置,就立刻看到了孩子主动性上的积极变化,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操作手册,而是一套可以自我迭代、持续优化的思维框架。它鼓励家长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将自己定位为高高在上的执行者。每次重读,总能发现新的闪光点,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陪伴孩子度过整个童年,并且每一次翻开都能带来新启发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