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守望孩子.静待花开 |
| 作者 | 王道国 高晓蓉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817798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父母是孩子贴心的、直接的护航者,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将对孩子一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亲子关系中,无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采用的是何种方式,重要是终的效果。孩子的成长似乎是自然且无可阻挡的过程,父母只要用全心的爱去陪伴和守护身边,静静地等待和欣赏就已经足够,本书告诉家长朋友们如何用“守望一朵花开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书中处处绽放着独特而有效、用心而无痕的教育智慧。 |
| 作者简介 | |
| 王道国,副教授,现为明德书院院长,《父母规》研究中心顾问,运河企业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孔子研究院儒学会馆文化顾问,大爱基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总发起人,著有《左手责任右手执行》等作品,参与编写《幸福企业的密码》《师德》等。 高晓蓉,副教授,从教24年,连续多年被评为教师,荣获2014年济宁市教育局“孔孟之乡美教师”荣誉称号,立足产学研研究,提出“岗位化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闻做讲写”五项能力体系与“思悟谋慧性”养成系统。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爱孩子,就要给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充满了浮躁和功利: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到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德育。在这种压力环境下,孩子的心理问题远比过去严重。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好的教育。”能够享受优质家庭教育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家中听不到家长的叫喊声。家长既不会指责孩子,也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只会用自己行为的方方面面影响孩子。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好好学,啥都可以满足你。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胜他人一筹,于是纷纷奔走于各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主动掏钱给孩子报名。可是,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急功近利的教育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给孩子设置的目标太高,也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是性格品质的培养,还是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仅靠一时半会儿的学习,都是不行的。要想教育好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就要遵守其成长规律,适应其身心发展特点,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从“守望”开始。爱孩子,就要给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实用性是建立在高度的同理心之上的。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再现,让我感觉作者就是我身边那位智慧的长辈。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关于“自我价值感构建”的讨论。我的孩子前段时间在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取悦他人的倾向,总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我原本打算用一些外部奖励机制来鼓励他,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外部肯定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内在的确认。书中提出,要多肯定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的优劣。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语言模式,比如不再只说“你考了高分真棒”,而是改为“我看到你为了这次考试付出了很多时间,你的坚持让我为你骄傲”。这种细微的转变,让孩子开始学会欣赏自己的努力本身,而不是只在意别人对分数的评价。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是任何教材都无法灌输的,它需要父母用日复一日的耐心和准确的表达去浇灌。这本书对于如何培育一个心理健康、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提供了极具操作性和人文关怀的指导。
评分作为一个对教育有自己一套体系的人,我通常对市面上铺天盖地的育儿指南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或多或少都有失偏颇,无法完全适应我们家庭的特殊性。但是《守望孩子.静待花开》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深度,探讨了“自然发展”的理念。它没有过度强调智力开发或者特长培养的“早规划”,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上。书中有一段论述,关于“无聊”的价值,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它指出,人类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极度的“无聊”之中,因为只有当外界的刺激被抽离后,孩子的大脑才会被迫启动自我娱乐和想象的引擎。这彻底解放了我的思维,让我停止了对孩子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的执念。我开始有意识地为孩子留出大段的“放空时间”,让他自己去探索后院的蚂蚁,或者仅仅是盯着窗外的云发呆。结果发现,他开始主动讲述一些以前从未表露过的奇思妙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疏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它让我意识到,最好的教育,也许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缺席”。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类书无非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强调“多陪伴”“多沟通”,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和说教。然而,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述方式极其富有画面感,充满了文学性的美感,读起来根本不像在“学习”育儿经,更像是在品味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对儿童心理的洞察更是精准得如同X光透视。尤其是在讨论“界限感建立”的那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以往我总觉得设立规矩就是限制自由,容易造成亲子间的对立。但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观点:清晰的界限,其实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护栏”。我试着运用书中的方法,不再用吼叫来阻止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而是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言重申规则,并提供替代方案。效果立竿见影,孩子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理解了界限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底层逻辑。它让我从“如何做个好家长”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转而思考“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引导者”。这种内视和自我修正,比任何外部的技巧都来得更加持久和深刻。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的人,对长篇大论的书籍常常提不起兴趣。然而,《守望孩子.静待花开》却拥有令人惊奇的魔力,让我愿意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严格按照年龄段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等待”主题展开,比如等待表达、等待独立、等待成熟。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无论孩子处于哪个阶段,父母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即时的指导。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待“失败”的态度。在我们的文化里,失败似乎是一个需要被迅速修正和隐藏的负面标签。但书中却用非常温暖的语言,将失败定义为“生命给我们上的必修课”,是通往更深理解的垫脚石。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让我自己学会了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帮助我的孩子,在他跌倒时,不是急于拉他起来,而是先蹲下来,和他一起看看,这次跌倒是教会了我们什么新东西。这本书,与其说是教人如何“养育”,不如说是教人如何“共同成长”,它提供了一种关于时间、耐心和爱的哲学。
评分这本《守望孩子.静待花开》简直是为所有在育儿路上摸索的父母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没想到,仅仅读了几页,我就被作者那份深入骨髓的理解和耐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完全抛弃了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指导”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朋友般的、充满共情力的笔触,去描绘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瞬间。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正因为一件小事而情绪崩溃,我当时束手无策,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挫败感。当我翻到书中关于“情绪风暴应对”的那一章节时,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简直无以言表。作者没有教我如何“制服”孩子的情绪,而是引导我如何“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那段文字描述得极其细腻,仿佛作者就坐在我旁边,轻声耳语着“深呼吸,听见他”。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等待花开”,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在理解与接纳中,提供最坚实的土壤和最适宜的阳光。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放下成人世界的功利和急躁,重新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一个充满惊奇、探索和无限可能性的世界。它让我开始珍视那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进步”,因为我知道,每一个看似缓慢的步伐,都是孩子在用他自己的节奏,努力生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