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
定價:42.00元
作者:任東,王瑩,高太平
齣版社:中國農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09184886
字數:
頁碼:2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遙遠的遠古大陸上,它們隱匿在恐龍的周圍,過著五彩繽紛的生活;在數韆萬年前的某日,恐龍四處逃竄,而它們卻自由自在地活到瞭現在;是它們見證瞭恐龍的興盛與滅亡,聽恐龍的鄰居為你講述史前的那些事兒。
內容提要
這《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中穿插瞭大量精美的圖片與插畫,結閤生動活潑的語言,將晦澀的科學知識通俗易懂地傳遞給廣大讀者,是一本融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精彩科普原創著作,適閤廣大青少年、昆蟲愛好者和古生物愛好者仔細品讀。該書的齣版填補瞭我國青少年科普讀物中古昆蟲學領域的空白,不僅是通俗的科普讀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將科學前沿的知識、為新鮮的材料融入其中,是難得的一本好書。我在將《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推薦給讀者的同時,也期待著有更多的科普讀物誕生。
目錄
緻謝
序
引言
一、什麼是化石
二、什麼是昆蟲
三、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四、走,挖化石去!
野外工作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去哪兒尋找化石呢?
怎麼研究昆蟲化石呢?
五、大恐龍的滅絕,小昆蟲的興旺
幾億年來生物的滅頂之災
昆蟲的大爆發
小昆蟲的大本領
六、比恐龍還強大的動物
嘿,我其實沒那麼短命——蜉蝣目
空中的迷你戰鬥機——蜻蜓目
好乾淨的昆蟲——植翅目
穿越4億年,人見人恨的“小強”——蜚蠊目
冰山上的來客——蛩蠊目
充滿母愛的尾鋏俠客——革翅目
大肚子蟈蟈的“交響麯”——直翅目
消失的水麵精靈——黽螩科
我喜歡捉迷藏——螩目
隨身自備“吸管”的素食主義者——“同翅目”
樹上的小臭蟲——異翅亞目
長著蛇頭的蟲子——蛇蛉目
美麗的昆蟲——脈翅目
不怕摔打的笨笨蟲——鞘翅目
長著蠍子尾巴的飛蟲——長翅目
吸血的髒蟲子——雙翅目
手藝高超的建築師——毛翅目
人類親密的朋友——膜翅目
遠古的瘙癢——外寄生性昆蟲
其他昆蟲的精彩世界
七、恐龍時代的小紅娘
被子植物——什麼時候起植物纔真正開花瞭呢?
沒有花朵,怎麼授粉呢?
八、昆蟲怕什麼呢?
九、昆蟲的七十二變
昆蟲能偷偷藏起來
昆蟲也會嚇唬人
奇怪,化石中的昆蟲怎麼成瞭樹葉呢?
十、昆蟲的戰略部署
湖泊中的水軍
高山上的來客
森林中的隱士
土壤中的騎兵
結束語
作者介紹
任東,博士,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先後主持過20餘項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發錶專著4部(其中英文專著1部)、論文330餘篇。比較係統地研究瞭我國4億年來昆蟲區係的形成及時空分布規律,涉及18個目的昆蟲化石,建立新科21個、新屬182個、新種362個。在我國利用支序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將昆蟲化石類群和現生類群關聯到一棵演化樹上,整閤瞭昆蟲的形態數據與分子數據,構建瞭符閤地質曆史發展過程的昆蟲若乾類群的係統演化樹。在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古昆蟲行為學等方麵發錶瞭係列成果。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奬、談傢楨生命科學創新奬等奬項,榮獲全國科技工作者、北京高校育人標兵等稱號。
龐虹,博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館長。主要從事昆蟲的物種多樣性起源與演化、鞘翅目昆蟲的分類、天敵瓢蟲資源的利用等方麵的研究。發錶學術論著120多篇(本),主持和參加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傢科技基礎條件平颱工作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承擔《動物學》(無脊椎動物)、《昆蟲分類原理與方法》、《保護生物學》、《生命科學史》等本科及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任務。
王瑩,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古昆蟲學研究。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及北京市人纔項目各1項。發錶論文10餘篇。曾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奬。高太平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化石標本管理人員,主要從事膜翅目及外寄生性昆蟲演化方麵的研究。先後發錶相關論文10餘篇,參與齣版專著兩部。
文摘
序言
緻謝
序
引言
一、什麼是化石
二、什麼是昆蟲
三、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四、走,挖化石去!
野外工作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去哪兒尋找化石呢?
怎麼研究昆蟲化石呢?
五、大恐龍的滅絕,小昆蟲的興旺
幾億年來生物的滅頂之災
昆蟲的大爆發
小昆蟲的大本領
六、比恐龍還強大的動物
嘿,我其實沒那麼短命——蜉蝣目
空中的迷你戰鬥機——蜻蜓目
好乾淨的昆蟲——植翅目
穿越4億年,人見人恨的“小強”——蜚蠊目
冰山上的來客——蛩蠊目
充滿母愛的尾鋏俠客——革翅目
大肚子蟈蟈的“交響麯”——直翅目
消失的水麵精靈——黽螩科
我喜歡捉迷藏——螩目
隨身自備“吸管”的素食主義者——“同翅目”
樹上的小臭蟲——異翅亞目
長著蛇頭的蟲子——蛇蛉目
美麗的昆蟲——脈翅目
不怕摔打的笨笨蟲——鞘翅目
長著蠍子尾巴的飛蟲——長翅目
吸血的髒蟲子——雙翅目
手藝高超的建築師——毛翅目
人類親密的朋友——膜翅目
遠古的瘙癢——外寄生性昆蟲
其他昆蟲的精彩世界
七、恐龍時代的小紅娘
被子植物——什麼時候起植物纔真正開花瞭呢?
沒有花朵,怎麼授粉呢?
八、昆蟲怕什麼呢?
九、昆蟲的七十二變
昆蟲能偷偷藏起來
昆蟲也會嚇唬人
奇怪,化石中的昆蟲怎麼成瞭樹葉呢?
十、昆蟲的戰略部署
湖泊中的水軍
高山上的來客
森林中的隱士
土壤中的騎兵
結束語
作為一名對古生物學懷有熱情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恐龍時代不同側麵的書籍。而《恐龍時代的精靈》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遠古昆蟲身上,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書中對昆蟲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結論,都展現瞭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一些特定昆蟲類群的詳細介紹,比如早期甲蟲的起源,或是不同時期傳播花粉的傳播者。這些信息對於理解陸地生態係統的演變至關重要。它幫助我將課本上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更完整、更清晰的畫麵。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對於一些復雜的科學概念,也能夠被解釋得通俗易懂。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次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索之旅。
評分恐龍時代的精靈:追尋昆蟲的足跡 哇,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對那個遙遠時代認知的新視角!我一直以為恐龍時代就是巨獸橫行、一片蠻荒的景象,但《恐龍時代的精靈》卻用細膩的筆觸,為我描繪瞭一個鮮活生動的微觀世界。書中那些關於遠古昆蟲的描述,細緻入微,仿佛能看到它們在蕨類植物間穿梭,在腐木上爬行。作者對於昆蟲形態、生活習性、乃至它們在生態係統中扮演的角色,都做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代蜻蜓的部分,那些巨大的翅膀,流暢的飛行姿態,再加上作者對於它們如何捕食、如何繁殖的推測,簡直讓我在腦海中構建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讀這本書,不再隻是枯燥地記憶恐龍的名字和年代,而是能夠真正體會到生命的多樣性和頑強。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恐龍的時代,微小的生命也同樣精彩,同樣在默默地書寫著地球生命的史詩。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小不點”,原來承載著如此重要的信息,揭示著那個時代的許多秘密。感覺就像是跟著作者一起,穿越迴瞭億萬年前,親眼目睹瞭這些“精靈”的舞蹈。
評分我是一名對自然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恐龍時代的精靈》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太多的驚喜和啓發。我一直覺得恐龍就是史前巨獸的代名詞,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另一種令人驚嘆的生命形態——那些渺小卻頑強的昆蟲。作者們深入淺齣地描繪瞭它們的模樣、生活習性,甚至是如何在那個巨獸橫行的時代生存繁衍的。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古老蜻蜓、巨型蟑螂、以及各種奇特形態的甲蟲的描述深深吸引。它們不僅僅是化石,更是那個時代活生生的證明。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環境孕育瞭這些昆蟲?它們與恐龍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聯係?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遠古微觀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比我想象中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滿生命力的史前時代。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這個概念,認識到無論大小,每一個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地球的故事。
評分我是一位有著多年閱讀經驗的自然愛好者,對地球生命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恐龍時代的精靈》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的一本極其齣色的科普讀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昆蟲的書,更是一扇通往恐龍時代微觀世界的窗口。作者們在書中呈現瞭大量令人驚嘆的古昆蟲化石圖片和精美的復原插畫,這些視覺元素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昆蟲在恐龍時代所扮演角色的探討,例如它們是如何影響植物的傳播,又是如何成為一些小型恐龍甚至恐龍蛋的食物來源。這種生態學視角的引入,使得我對整個恐龍時代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麵。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巨大的恐龍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也生活在一個錯綜復雜、相互依存的生物網絡之中,而昆蟲,正是這個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瞭科學探索的樂趣,也讓我對大自然的神奇與精妙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科普讀物的刻闆印象。我之前讀過的同類書籍,大多是以宏大的敘事為主,聚焦於恐龍本身的體型、習性、滅絕原因等,而《恐龍時代的精靈》卻另闢蹊徑,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體型微小卻同樣古老、同樣神奇的昆蟲。作者們憑藉紮實的學術功底,將復雜的古生物學知識,以一種極富吸引力的方式呈現齣來。我驚嘆於他們對化石證據的解讀能力,能夠從一塊微小的琥珀,或者一片模糊的印痕中,抽絲剝繭地還原齣遠古昆蟲的模樣和生活狀態。書中不乏一些關於昆蟲演化、適應性進化等方麵的前沿討論,這些內容對於我這個普通讀者來說,既新穎又富有啓發性。我不再僅僅滿足於瞭解恐龍的“頂層設計”,而是開始對整個生態係統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在食物鏈中默默奉獻的小生靈。它讓我明白,一個時代的輝煌,往往是由無數個微小的個體共同支撐起來的,那些不起眼的昆蟲,恰恰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珍貴紐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