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

正版现货 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家璧,彭润玲 著
图书标签:
  • 激光原理
  • 激光技术
  • 光学
  • 物理学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光电子技术
  • 应用光学
  • 激光应用
  • 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91886
商品编码:293127081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激光原理及应用(第3版)

:39.90元

作者:陈家璧,彭润玲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211918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第1~5章介绍激光的基本理论,从激光的物理学基础出发,着重阐明物理概念,以及激光输出特性与激光器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计算,以掌握激光器的选择和使用为主要目的;第6~10章介绍激光在计量、加工、医学、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科技前沿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各种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目录


第1章 辐射理论概要与激光产生的条件
1.1 光的波粒二象性
1.1.1 光波
1.1.2 光子
1.2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跃迁
1.2.1 原子能级和简并度
1.2.2 原子状态的标记
1.2.3 玻尔兹曼分布
1.2.4 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1.3 光的受激辐射
1.3.1 黑体热辐射
1.3.2 光和物质的作用
1.3.3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之间的关系
1.3.4 自发辐射光功率与受激辐射光功率
1.4 光谱线增宽
1.4.1 光谱线、线型和光谱线宽度
1.4.2 自然增宽
1.4.3 碰撞增宽
1.4.4 多普勒增宽
1.4.5 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线型
1.4.6 综合增宽
1.5 激光形成的条件
1.5.1 介质中光的受激辐射放大
1.5.2 光学谐振腔和阈值条件
思考练习题1

第2章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2.1 光学谐振腔结构与稳定性
2.1.1 共轴球面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
2.1.2 共轴球面腔的稳定图及其分类
2.1.3 稳定图的应用
2.2 速率方程组与粒子数反转
2.2.1 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
2.2.2 速率方程组
2.2.3 稳态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2.4 小信号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2.5 均匀增宽型介质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2.6 均匀增宽型介质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饱和效应
2.3 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
2.3.1 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
2.3.2 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2.4 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2.4.1 介质在小信号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值
2.4.2 非均匀增宽型介质在小信号时的增益系数
2.4.3 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4.4 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
2.5 激光器的损耗与阈值条件
2.5.1 激光器的损耗
2.5.2 激光谐振腔内形成稳定光强的过程
2.5.3 阈值条件
2.5.4 对介质能级选取的讨论
思考练习题2

第3章 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3.1 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
3.1.1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3.1.2 光学谐振腔的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3.1.3 激光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激光纵模
3.2 对称共焦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3.2.1 共焦腔镜面上的场分布
3.2.2 共焦腔中的行波场与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3.3 高斯光束的传播特性
3.3.1 高斯光束的振幅和强度分布
3.3.2 高斯光束的相位分布
3.3.3 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3.3.4 高斯光束的高亮度
3.4 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3.4.1 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对称共焦腔
3.4.2 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3.5 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3.5.1 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3.5.2 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3.6 激光器的线宽极限
3.7 激光光束质量的品质因子M2
思考练习题3

第4章 激光的基本技术
4.1 激光器输出的选模
4.1.1 激光单纵模的选取
4.1.2 激光单横模的选取
4.2 激光器的稳频
4.2.1 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
4.2.2 稳频方法概述
4.2.3 兰姆凹陷法稳频
4.2.4 饱和吸收法稳频
4.3 激光束的变换
4.3.1 高斯光束通过薄透镜时的变换
4.3.2 高斯光束的聚焦
4.3.3 高斯光束的准直
4.3.4 激光的扩束
4.4 激光调制技术
4.4.1 激光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 电光强度调制
4.4.3 电光相位调制
4.5 激光偏转技术
4.5.1 机械偏转
4.5.2 电光偏转
4.5.3 声光偏转
4.6 激光调Q技术
4.6.1 激光谐振腔的品质因数Q
4.6.2 调Q原理
4.6.3 电光调Q
4.6.4 声光调Q
4.6.5 染料调Q
4.7 激光锁模技术
4.7.1 锁模原理
4.7.2 主动锁模
4.7.3 被动锁模
思考练习题4

第5章 典型激光器介绍
5.1 固体激光器
5.1.1 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物质
5.1.2 固体激光器的泵浦系统
5.1.3 固体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5.1.4 新型固体激光器
5.2 气体激光器
5.2.1 氦氖(HeNe)激光器
5.2.2 二氧化碳激光器
5.2.3 Ar+离子激光器
5.3 染料激光器
5.3.1 染料激光器的激发机理
5.3.2 染料激光器的泵浦
5.3.3 染料激光器的调谐
5.4 半导体激光器
5.4.1 半导体的能带和产生受激辐射的条件
5.4.2 PN结和粒子数反转
5.4.3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阈值条件
5.4.4 同质结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
5.5 其他激光器
5.5.1 准分子激光器
5.5.2 自由电子激光器
5.5.3 化学激光器
思考练习题5

第6章 激光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6.1 激光干涉测长
6.1.1 干涉测长的基本原理
6.1.2 激光干涉测长系统的组成
6.1.3 激光外差干涉测长技术
6.1.4 激光干涉测长应用举例
6.2 激光衍射测量
6.2.1 激光衍射测量原理
6.2.2 激光衍射测量的方法
6.2.3 激光衍射测量的应用
6.3 激光测距
6.3.1 激光脉冲测距
6.3.2 激光相位测距
6.4 激光准直及多自由度测量
6.4.1 激光准直仪
6.4.2 激光衍射准直仪
6.4.3 激光多自由度测量
6.5 激光多普勒测速
6.5.1 运动微粒散射光的频率
6.5.2 差频法测速
6.5.3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的应用
6.6 环形激光测量角度和角加速度
6.6.1 环形激光精密测角
6.6.2 光纤陀螺
6.7 激光环境计量
6.8 激光散射板干涉仪
思考练习题6

第7章 激光加工技术
7.1 激光热加工原理
7.2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7.2.1 激光淬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7.2.2 激光表面熔凝技术
7.2.3 激光熔覆技术
7.3 激光去除材料技术
7.3.1 激光打孔
7.3.2 激光切割
7.4 激光焊接
7.4.1 激光热导焊
7.4.2 激光深熔焊
7.4.3 激光复合焊
7.5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7.5.1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及主要优点
7.5.2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7.5.3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重要应用
7.6 其他激光加工技术
7.6.1 激光清洗技术
7.6.2 激光弯曲
思考练习题7

第8章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8.1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8.1.1 生物体的光学特性
8.1.2 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
8.1.3 激光对生物体应用的优点
8.2 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8.2.1 激光临床治疗的种类与现状
8.2.2 激光在皮肤科及整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8.2.3 激光在眼科中的应用
8.2.4 激光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8.2.5 激光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
8.2.6 新的技术——间质激光光凝术
8.2.7 光动力学治疗
8.3 激光在生物体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8.3.1 利用激光的生物体光谱测量及诊断
8.3.2 激光断层摄影
8.3.3 激光显微镜
8.4 医用激光设备
8.4.1 医用激光光源
8.4.2 医用激光传播用光纤
8.5 激光应用于医学的未来
8.5.1 医用激光新技术
8.5.2 光动力学治疗的前景
思考练习题8

第9章 激光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9.1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光放大器
9.1.1 半导体激光器
9.1.2 光纤激光器
9.1.3 光放大器
9.2 激光全息三维显示
9.2.1 全息术的历史回顾
9.2.2 激光全息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9.2.3 白光再现的全息三维显示
9.2.4 计算全息图
9.2.5 数字全息术
9.2.6 全息三维显示的优点
9.2.7 全息三维显示的应用
9.2.8 全息三维显示技术的展望
9.3 激光存储技术
9.3.1 激光存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9.3.2 激光光盘存储
9.3.3 激光体全息光存储
9.3.4 激光存储技术的新进展[77,85,90,91,92]
9.4 激光扫描和激光打印机
9.4.1 激光扫描
9.4.2 激光打印机
9.5 量子光通信中的激光源
9.5.1 量子光通信
9.5.2 量子态发生器及应用
思考练习题9

第10章 激光在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中的应用
10.1 激光核聚变
10.1.1 受控核聚变
10.1.2 磁力约束和惯性约束控制方法
10.1.3 激光压缩点燃核聚变的原理
10.2 激光冷却
10.3 激光操纵微粒
10.3.1 光捕获
10.3.2 微粒操纵
10.4 激光诱导化学过程
10.4.1 激光波长和离解能的关系
10.4.2 激光切断分子
10.4.3 液体、固体的光化学反应
10.5 激光光谱学
10.5.1 拉曼光谱
10.5.2 空间高分辨的激光显微光谱
10.5.3 频率高分辨的双光子光谱
10.5.4 时间高分辨的激光闪光光谱
10.5.5 各种特殊效能的激光光谱技术
10.6 激光用于反常多普勒效应的基础物理研究
10.6.1 电磁波的正常多普勒效应
10.6.2 在负折射率材料中传播的电磁波的反常多普勒效应
10.6.3 折射光子晶体棱镜的设计以及负折射性质的实验验证
10.6.4 反常多普勒效应的测量光路设计及理论分析
10.6.5 反常多普勒效应的测量实验结果
思考练习题1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索光之奥秘,解锁技术未来:一本关于光学奇迹与前沿应用的科普读物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令人着迷的探索之旅,深入了解一项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的强大技术——激光。从其诞生之初的理论构想到如今在科研、工业、医疗、通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光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无限潜能,无不令人惊叹。本书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拨开激光神秘的面纱,让您领略光之奇迹,洞悉技术革新的前沿脉搏。 第一章:光之启迪——孕育激光的科学土壤 在深入激光技术本身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孕育其诞生的那片肥沃的科学土壤。我们将从经典光学的基础概念出发,比如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回顾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的里程碑式发现,以及量子力学中原子能级跃迁的原理。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就像为认识激光打下坚实的地基,让我们明白激光为何能够实现如此独特的“受激发射”过程。我们将探讨黑体辐射、普朗克常数这些看似深奥的物理概念,是如何在科学家的智慧碰撞中,逐渐点燃了对“定向、相干、高强度”光源的梦想。这一章将带领读者回顾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时刻,感受科学探索的严谨与浪漫。 第二章:激光的诞生——“受激发射”的魔力 进入核心章节,我们将聚焦激光的诞生。这里,我们将详细阐述“受激发射”这一激光产生的关键机制。我们会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受激发射的过程:一个处于高能级的原子,受到一个与其能量差相匹配的光子激发,会发生什么?它不仅会释放出一个与激发光子完全相同(频率、方向、相位都一致)的光子,并且这个新的光子还会继续激发其他高能级原子,形成一个链式反应。我们将深入剖析激光器最核心的几个组成部分:增益介质(比如气体、固体、液体或半导体)、泵浦源(提供能量激发增益介质)以及谐振腔(通过反射镜形成光场),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将微弱的受激发射放大,最终产生一束强大的相干光束。我们会介绍不同类型的激光器,例如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Nd:YAG激光以及半导体激光,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为后续的应用章节打下基础。 第三章:激光的非凡属性——为何如此独特? 理解了激光的诞生原理,我们自然会好奇,激光究竟有哪些与普通光源截然不同的“非凡属性”,使其在众多领域脱颖而出?本章将逐一解析这些关键特性: 单色性(Monochromaticity): 激光的光谱非常窄,几乎只包含一种特定波长的光。这意味着它的颜色极其纯净,这对于需要精确波长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光谱分析和激光雷达。 方向性(Directionality): 激光束非常窄且几乎不发散,可以传输很远的距离而不失其强度。这使得激光能够精确地指向目标,实现远距离通信和测量。 相干性(Coherence): 激光的光波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高度同步的,所有光波的波峰和波谷都保持着固定的相对位置。这种特性是激光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等现象的基础,也是实现全息成像的关键。 高亮度(High Brightness): 激光在很小的区域内集聚了巨大的能量,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这使得激光能够实现切割、焊接、钻孔等高能工业加工,也能在医学上进行精细的手术。 我们将通过图示和实例,生动地展示这些属性的物理意义,并初步探讨它们为何如此重要。 第四章:激光的工业奇迹——精密加工的利器 工业界是激光应用最早、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激光在工业制造中的各种“超能力”。 激光切割: 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精确控制,激光能够轻松切割金属、塑料、木材、陶瓷等各种材料,而且切割边缘光滑,无需二次加工。我们将介绍不同功率的激光器如何适用于不同的切割需求,以及激光切割相对于传统切割方法的优势,例如速度快、精度高、热影响区小。 激光焊接: 激光焊接的特点是熔池小、热变形小、焊接速度快,能够实现精密焊接,甚至可以焊接异种金属。我们将探讨激光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封装等领域的焊接应用。 激光打标与雕刻: 激光打标机可以在产品表面留下永久性的标记,如序列号、Logo、二维码等,广泛应用于产品追溯和防伪。激光雕刻则可以制作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激光表面处理: 激光可以用于材料表面的强化、退火、熔覆等,改变材料的性能,提高其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3D打印(增材制造): 许多先进的3D打印技术,特别是金属3D打印,都依赖于激光来熔化和堆积材料,逐层构建复杂的三维物体。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激光技术如何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精度和自动化水平,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第五章:激光的生命守护——医疗领域的革命 激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堪称生命的守护者,为诊断、治疗和康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激光外科手术: 激光在眼科、皮肤科、肿瘤科、普外科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手术。例如,近视矫正手术(LASIK)就是利用激光精确地改变角膜的形状。激光还可以用于切除肿瘤、止血、汽化组织等。我们将介绍不同波长的激光在不同组织上的作用差异,以及其在微创手术中的优势,如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 激光诊断与成像: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技术,利用激光的穿透性和相干性,能够无创地探测人体内部结构和生理指标,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激光治疗: 激光还被用于治疗皮肤病(如雀斑、胎记、皱纹)、静脉曲张、骨关节炎等。光动力疗法(PDT)更是利用激光激活药物,精准杀灭癌细胞。 生物医学研究: 激光在细胞成像、荧光标记、基因测序等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章将以大量生动的医学案例,展现激光技术如何为患者带来福音,提升医疗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第六章:激光的信息传递——通讯与数据的高速通道 现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激光在通讯领域的贡献。 光纤通信: 激光是光纤通信的核心光源,通过光纤传输的激光信号,可以承载海量的数据,实现超长距离、超高速的信息传输。我们将介绍激光如何编码信息,如何在光纤中传播,以及在互联网、移动通信中的关键作用。 激光雷达(LiDAR):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反射回来的时间,来精确测定物体的距离和形状。这在自动驾驶汽车、地理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条形码扫描: 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条形码扫描仪,就是利用激光来读取商品信息。 我们将揭示激光如何成为现代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支撑着我们日益互联的世界。 第七章:激光的科学探索——前沿研究的驱动力 激光不仅是应用工具,更是推动科学探索的强大驱动力。 基础物理研究: 激光被用于精确测量物理常数、研究粒子物理、检验相对论、探索量子现象等。例如,激光冷却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将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从而深入研究物质的量子特性。 天文学与空间探索: 激光测距技术可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激光光谱分析可以研究遥远星体的成分。激光在空间探测器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与材料科学: 激光可用于研究分子的振动、激发态,以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发射光谱(LIBS)等技术,能够快速分析材料成分。 高能物理与核聚变: 强大的激光阵列被用于模拟恒星内部的极端条件,以期实现可控核聚变。 本章将展示激光如何成为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揭示物质本质的“眼睛”和“探针”。 第八章:激光的安全与未来——审慎使用与无限可能 任何强大的技术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激光也不例外。本章将探讨激光的安全问题,包括激光的辐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来确保安全使用。我们将介绍不同激光等级的防护要求,以及相关的安全标准。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展望激光技术的未来。从更小巧、更高效的激光器,到集成化的激光系统,再到在生物技术、量子计算、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激光的潜力依然巨大。我们将探讨一些正在研究和即将实现的令人兴奋的激光技术,例如: 激光武器: 虽然存在争议,但激光作为定向能武器的潜力已被广泛关注。 量子激光: 探索基于量子效应的新型激光器,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性能。 生物医学的更深层应用: 例如,利用激光精确操控细胞,实现更精细的基因编辑和药物递送。 激光通信的下一代: 空间激光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等。 结语:拥抱光明的未来 通过对激光原理的深入剖析和对其广泛应用的细致描绘,本书希望能够点燃您对科学技术的热情,激发您对未来创新可能性的想象。激光,这项始于科学家的梦想,已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了解激光,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并预见我们即将迈向的更加光明、更加智能的未来。愿这本书成为您开启激光世界的一扇窗,引领您探索更多关于光的神奇与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量子光学导论》,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真是既前沿又实用。尤其对相干态、压缩态的讲解,让我对光场的量子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从泊松分布出发,引入了光子数算符,进而推导出相干态的定义。我之前一直以为激光就是一种“纯粹”的光,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即使是激光,其光子数也存在统计涨落,而相干态则是在这种涨落中表现出最接近经典电磁波特性的状态。关于压缩态的部分更是令人着迷,它揭示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在光场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压缩”某个特定观测量的涨落,从而在精度上超越经典极限。书中对这些量子态的数学描述,如算符的表示和演化,虽然需要一定的量子力学基础,但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量子成像和量子通信应用的讨论,这些章节让我看到了量子光学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固体物理学》确实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我尤其欣赏其对晶体结构和布里渊区的详尽阐述。从最基础的周期性势场和倒易点阵,到复杂的费米面形状,作者循序渐进,逻辑清晰。书中对布里渊区边界的推导过程,通过引入倒易矢量和晶面法向的关系,展现了如何通过几何学来理解电子在晶体中的能带结构。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理解和绘制不同晶系的布里渊区,这个过程虽然烧脑,但一旦理解了,就仿佛打开了理解固体导电性、光学性质等诸多宏观现象的钥匙。特别是关于特殊布里渊区边界条件的讨论,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电子的允许能带和禁带,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准确地描绘了各种晶格结构和倒易点阵,这对于直观理解抽象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书中涉及不少数学推导,但作者的处理方式使得这些数学工具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而非堆砌冰冷的公式。对于希望系统学习固体物理,并从中领略其内在美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这本书,其中的电子显微学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对于TEM,书中详细介绍了电子的加速、聚焦、穿透样品以及成像的过程,并解释了衍衬成像和明场/暗场成像的原理,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观察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分布以及晶体结构。对于SEM,书中则侧重于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获得样品的表面形貌和成分信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样品制备的讨论,因为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表征结果,而不同的显微技术对样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书中给出的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显微技术来分析纳米线的生长情况、量子点的形貌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想要利用电子显微学来研究纳米材料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评分

《高分子化学》这本书,绝对是我学习高分子合成方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之前对高分子合成的理解仅限于一些基本概念,但这本书全面地梳理了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以及配位聚合等各种链增长聚合机理,并深入分析了每种机理的特点、引发条件、链增长和链终止的过程。特别是对自由基聚合的详细介绍,从引发剂的分解、链的增长到链的终止方式(如复合终止和歧化终止),每一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书中还介绍了活性聚合和可控聚合,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尤其具有价值,它解释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聚合过程来获得具有特定分子量、窄分子量分布以及特定结构的聚合物,这对于设计和制备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反应机理图和速率方程推导,虽然需要耐心去理解,但一旦掌握,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聚合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合成策略。对于任何从事高分子研究或希望深入了解高分子合成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可以说是系统学习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绝佳教材。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于熵概念的阐释。从宏观热力学角度,熵被定义为系统状态的度量,是不可逆过程的标志;从微观统计物理角度,熵又与系统的微观状态数量(或称“多重性”)紧密相关,即$S = k ln Omega$。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彻底理解了熵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量,更是对系统无序程度的深刻反映。书中关于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推导,以及能量、功、热之间的关系,都阐述得非常清晰。而统计物理部分,从玻尔兹曼分布到费米-狄拉克分布和玻色-爱因斯坦分布,作者循序渐进地讲解了不同类型的粒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下的分布规律,这对于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如比热、磁化率等)是如何从微观粒子的行为演化而来至关重要。书中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我巩固了知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思维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