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文化财经论丛
定价:68.00元
作者:魏鹏举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096426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文化政策
树立人民性理念,深化内涵式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与趋势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文化产业税收问题分析
区域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七问”
北京与重点城市文化产业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不同文化概念认知的地方泛文化产业实践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借助资本力量推动湖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文化金融
中国亟待提升对外文化产业投资能力
迈向国有文化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道路
深化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互联网破解文化产业金融难题
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力量
信用评级防范文化投资“热伤风”
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基于“创意阶层”的小微文化创意行业发展与融资机制探讨
艺术经济
从艺术集聚区观照我国文化体制转型
亟待建立公益性的中国文化艺术银行
发挥市场机制,保护和开化艺术产权
解构特权食利生态,完善文艺资助体系
我国国有文艺演出院团非营利化改革探索
不能再让农村的文化消费“裸奔”
影视传媒
中国电影产业或将面临的发展陷阱及其原因
互联网企业的电影布局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分析
好莱坞电影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机制研究
告别电影——老影剧院的来路与出路
中国电视业的“春晚”式症候
当用市场理性破解中小城市看电影难的问题
21世纪图书价格战的历史、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文化科技
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研究
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动力分析
大型多人在线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魏鹏举主编的《文化财经论丛(2015)/文化财经研究丛书》收录了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核心研究人员2013-2015年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共计5个部分32篇,以期集中反映中财文化经济研究院在中国文化财经领域的重要创见。《文化财经研究丛书:2015年文化财经论丛》分为文化政策、文化金融、艺术经济、影视传媒、文化科技五个专题,分别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特征、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文化艺术产权开发、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路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等外文化财经领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予以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部门、学界和业界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金色的书名,仿佛蕴藏着无数值得探究的经济脉络和文化思考。当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所吸引。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挖掘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动因和经济逻辑。尤其在探讨近现代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相结合,给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细节,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关键的变革瞬间。作者对于数据和史料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论证的客观性,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某些观点深深触动,甚至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化”和“财经”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文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辨。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智力上的盛宴。作者在文章中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我由衷地钦佩。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文化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到其与经济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社会思潮如何影响消费习惯,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分析,就写得极其精彩。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更有大量的生动案例作为支撑,让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学科的对话,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甚至是人类学家,似乎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共同探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和包容的态度,他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启发了多少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静静地坐在书房里,品一杯香茗,与一位博学睿智的老者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却充满了力量和温度。他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词汇,而是用一种质朴而真诚的语言,表达他对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剖析,也做得相当到位。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新挑战,并尝试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给出合理解释。例如,在讨论新技术对传统就业结构的影响时,作者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数据变化,更深入分析了这些变化如何触及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观。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深度和现实意义。我真心觉得,这本书适合任何对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以及经济规律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坦白讲,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曾以为它会是一本相当“硬核”的学术著作,可能充斥着我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却惊喜地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流畅且富有人文关怀。他用一种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高深的经济原理和复杂的文化演变过程娓娓道来。即便是我这样对经济学并非十分精通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他的思路。书中的一些章节,甚至读起来像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被忽略的经济价值的挖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在此过程中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在同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冲击。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时,所提出的观点独树一帜。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经济模式奉为圭臬,而是深入探究了东方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经济智慧,并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自信,在当前的学术界并不多见。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对一些长期以来被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了质疑。比如,作者在探讨“集体主义”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时,就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团队合作和个人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平衡。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文明碰撞与融合的深刻对话,它拓展了我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