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 郭景萍 9787010093567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 郭景萍 97870100935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景萍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转型
  • 情感变迁
  • 中国社会
  • 文化研究
  • 情感文明
  • 社会发展
  • 60年
  • 郭景萍
  • 社会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3567
商品编码:2935379339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
作者 郭景萍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093567
出版日期 2010-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99Kg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中西方情感文明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情感文明理论的基本构架,以此为支撑,运用“历史一文化”的范式,以经济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民主情感的丰富内涵与形态变化的四个视点为“横坐标”,以两个时点(1949年,1978年)的社会转型为“纵坐标”,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事件作为弓面面镜子,来观照新中N60年来的情感文明变迁,试图勾勒出其流变形态和变化轨迹。
在历史和文化撞击中建构的中国情感文明在沉寂之中见沧桑:改革开放后中国情感文明发展峰回路转,得到理性升华和社会光大,洋溢着真善美的光辉,然而又隐约现出阻挡情感文明发展的阴影。完善社会控制与情感赋权相结合的机制,或许是驱散阴影、寻求我国情感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社会学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情感文明的变迁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作者郭景萍教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笔触,将60年的社会转型时期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情感结构、婚恋观念、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模式以及集体情感的演变。本书不回避时代变迁带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力图呈现一个立体、多元、真实的中国情感图景。 一、 革命年代的情感涤荡与集体主义的萌芽(1949-19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伴随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情感生活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政治的浪潮席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重塑了人们的情感内核。在这一时期,“革命情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和价值导向。个体的情感表达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构成了情感的主旋律。 集体主义情感的凸显: 个人主义情感被压抑,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家庭、单位、村庄等集体成为情感连接的重要载体。人们的情感需求更多地在集体活动、政治学习、劳动竞赛中得到满足。 革命浪漫主义的兴盛: 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宏大叙事下,人们的情感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爱情往往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革命伴侣”、“同志情”成为理想的爱情模式。个人的情感得失被置于集体叙事的宏大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 传统情感的压制与转化: 传统的家庭伦理、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对父母的孝顺、对子女的抚养,更多地被纳入国家和集体的框架下。但同时,一些符合革命需要的传统情感,如劳动人民之间的互助友爱,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弘扬。 情感表达的规范化: 公开场合的情感表达趋于内敛和克制,含蓄、深沉的情感被推崇。直接的、个人的爱恋、嫉妒等情感,往往被视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二、 徘徊与调整中的情感空间(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特殊的阶段。这场运动对人们的情感生活产生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政治狂热进一步压抑了个体情感的自由舒展;另一方面,生活的艰辛和动荡也促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寻找慰藉和支撑。 政治情感的极致化: 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绝对的主导,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达到顶峰,将对领袖的情感升华为一种超越一切的情感。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受到政治立场的深刻影响。 情感的压抑与扭曲: 正常的婚恋、家庭关系受到冲击,许多人的感情生活被政治运动所干扰甚至破坏。亲情、友情在政治审查和互相揭发的大环境下,变得脆弱和复杂。 地下情感的潜流: 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一些不被允许的情感,如男女之间的纯粹的爱情,只能在私下进行,显得更为隐秘和珍贵。这种压抑下的情感,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集体主义的进一步强化: 政治宣传不断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情感的表达空间被压缩到极致。然而,在共同经历的苦难中,人们之间的互相依靠和默默支持,也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集体情感。 三、 改革开放的冲击与情感的多元化萌芽(1978-1990年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过去压抑的阴霾,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对外交流的增多,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情感模式,带来了情感生活的新变化。 个人主义的悄然回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个体价值的实现受到更多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人的情感需求,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婚恋观念的转变: “门当户对”的观念开始松动,爱情的成分在婚恋选择中日益重要。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主流。爱情的表达也逐渐变得更加直接和个性化。 家庭结构的松动与重塑: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核心家庭成为普遍模式。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但同时也可能面临代际沟通的挑战。 情感表达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人们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公开场合的情感表达逐渐趋于开放和包容,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开始显现。 消费主义对情感的影响: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消费主义开始渗透到情感领域。爱情、婚姻的实现,也与物质条件、生活方式的匹配度联系起来。 四、 市场经济深化与情感的商品化、娱乐化(1990年代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更加快速和复杂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人的情感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复杂甚至矛盾的景象。 情感的商品化与市场化: 情感的表达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市场逻辑。婚恋网站、情感咨询、情感节目等应运而生,情感成为一种可供交换和消费的资源。 情感的娱乐化与碎片化: 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加即时、碎片化。短视频、表情包等成为新的情感表达载体。同时,一些情感的呈现也变得更加娱乐化,追求眼球效应。 情感的孤独与疏离: 在高度城市化、个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现实连接可能减弱,情感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虚拟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实情感的空白,但也可能加剧情感的浅层化。 情感的自由与边界的模糊: 婚姻、家庭的定义变得更加多元,非婚同居、丁克家庭、同性恋情等逐渐被社会所接纳。个人情感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家庭责任、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挑战。 代际情感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代际之间在情感观念、价值取向、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代际情感的张力和冲突。 集体情感的重塑与消散: 曾经强大的集体情感,在个体化浪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可能面临重塑或消散。但同时,在一些特定事件或议题上,依然能够激发集体性的情感共鸣。 五、 总结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这60年中国情感文明变迁的细致描绘,揭示了情感变迁与社会转型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社会转型为情感变迁提供了土壤和动力,而情感的变迁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发展方向。 作者认为,中国的情感文明变迁是一个持续演进、充满张力的过程,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有时代潮流的塑造,更有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探索与选择。理解这些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的情感生态,也能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情感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致力于提供一种更具历史深度和现实关怀的视角,以期引发读者对自身情感体验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社会调查、个体叙事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梳理与分析。其独特的视角在于,将情感不再视为纯粹的个体心理现象,而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宏大背景下,去考察其发生、发展、演变及其内在逻辑。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情感变迁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转型图景的生动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带有历史深度的探索。60年,这是一个足够观察和分析社会巨变的周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如今的现代化进程,其间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思潮无不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情感文明”,更是关乎个体最内在的体验和人际互动最核心的维度。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进步,最终要体现在其国民的情感状态和表达方式上。这本书以“社会转型”作为观察的棱镜,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社会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观念的革新和价值的重塑,这种冲击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情感生活。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变迁的。例如,在过去那种强调集体主义、压抑个人情感的时代,人们的情感是如何被表达和管理的?而在社会转型带来的个体解放和市场化进程中,这些情感又经历了怎样的释放、重构甚至异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证,比如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家庭伦理、人际交往的准则,甚至是对“幸福”的定义,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恰恰是社会大背景下情感变迁的生动写照。

评分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对时代脉搏的细腻捕捉,是一次对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回溯。60年的跨度,足以记录下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而“情感文明”这个词,则将这份宏大叙事拉回到最微观、最个人化的层面。我一直觉得,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人的情感体验上,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情感的健康与丰富程度至关重要。这本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数字的增长,更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而情感,作为这些变革最直接的感知者和反映者,其变迁必然是深刻而复杂的。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这些宏观的社会变迁与个体的情感世界联系起来的。比如,在不同历史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亲情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婚恋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为情感的表达和连接带来了哪些全新的可能与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变迁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下生活所产生的持续影响。

评分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60年,多么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时间跨度,足以容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变革。而“情感文明”这个词,则触及到了最柔软、最真实的人类内心世界。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今天的“情感”与上一辈、上上辈的“情感”究竟有哪些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我觉得非常有深度。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社会结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而情感,作为个体最直接的体验,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敏感也最深刻的反映。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宏观的社会转型与微观的情感变迁联系起来的。比如,当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时,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否也随之升级?当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时,亲情、爱情又会呈现出怎样新的面貌?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历史节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时期分别对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独特影响?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分析,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自身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60年,足以见证一代人的成长、衰老,足以让一个国家从贫弱走向繁荣。而“情感文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诗意和温度。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最终要体现在其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表达上。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集体利益,个体情感的抒发受到一定约束;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越来越敢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情感的满足。这本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解读60年的情感变迁,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切合当下社会现实的切入点。社会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观念上的冲击和价值体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必然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情感世界。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分析这种影响的。例如,在过去,亲情、友情、爱情是如何被社会观念所定义和塑造的?而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这些传统的情感模式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演变?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比如“丁克家庭”的兴起,“闪婚闪离”的现象,或者“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情感变迁的生动注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复杂逻辑,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影响。

评分

这本《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厚重感和时代气息。我一直对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不易察觉却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面,情感,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想象一下,从上世纪几十年代那个相对封闭、集体主义占主导的年代,到如今信息爆炸、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婚恋观、家庭结构、人际交往模式,甚至对“爱”的理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能从“社会转型”这个宏大的视角去切入,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制度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它对人心灵深处、情感世界的重塑。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转型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个体的情感生活中的,比如,从过去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到如今自由恋爱、追求契合度的转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自由,更反映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还有,过去那种集体主义背景下的情感压抑与疏离,到如今对个体情感体验的重视,这种断裂与延续,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有趣的个案分析,或者宏观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变迁的动因和路径?我甚至好奇,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被遗忘的情感模式,或者正在兴起的新型情感形态,比如网络情感、虚拟社群中的情感连接等等,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情感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