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 |
| 作者 | 郭景萍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93567 |
| 出版日期 | 2010-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对中西方情感文明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情感文明理论的基本构架,以此为支撑,运用“历史一文化”的范式,以经济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民主情感的丰富内涵与形态变化的四个视点为“横坐标”,以两个时点(1949年,1978年)的社会转型为“纵坐标”,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事件作为弓面面镜子,来观照新中N60年来的情感文明变迁,试图勾勒出其流变形态和变化轨迹。 在历史和文化撞击中建构的中国情感文明在沉寂之中见沧桑:改革开放后中国情感文明发展峰回路转,得到理性升华和社会光大,洋溢着真善美的光辉,然而又隐约现出阻挡情感文明发展的阴影。完善社会控制与情感赋权相结合的机制,或许是驱散阴影、寻求我国情感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书名《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带有历史深度的探索。60年,这是一个足够观察和分析社会巨变的周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如今的现代化进程,其间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思潮无不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情感文明”,更是关乎个体最内在的体验和人际互动最核心的维度。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进步,最终要体现在其国民的情感状态和表达方式上。这本书以“社会转型”作为观察的棱镜,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社会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观念的革新和价值的重塑,这种冲击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情感生活。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变迁的。例如,在过去那种强调集体主义、压抑个人情感的时代,人们的情感是如何被表达和管理的?而在社会转型带来的个体解放和市场化进程中,这些情感又经历了怎样的释放、重构甚至异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证,比如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家庭伦理、人际交往的准则,甚至是对“幸福”的定义,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恰恰是社会大背景下情感变迁的生动写照。
评分《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对时代脉搏的细腻捕捉,是一次对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回溯。60年的跨度,足以记录下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而“情感文明”这个词,则将这份宏大叙事拉回到最微观、最个人化的层面。我一直觉得,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人的情感体验上,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情感的健康与丰富程度至关重要。这本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数字的增长,更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而情感,作为这些变革最直接的感知者和反映者,其变迁必然是深刻而复杂的。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这些宏观的社会变迁与个体的情感世界联系起来的。比如,在不同历史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亲情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婚恋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为情感的表达和连接带来了哪些全新的可能与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变迁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下生活所产生的持续影响。
评分《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60年,多么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时间跨度,足以容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变革。而“情感文明”这个词,则触及到了最柔软、最真实的人类内心世界。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今天的“情感”与上一辈、上上辈的“情感”究竟有哪些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我觉得非常有深度。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社会结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而情感,作为个体最直接的体验,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敏感也最深刻的反映。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宏观的社会转型与微观的情感变迁联系起来的。比如,当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时,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否也随之升级?当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时,亲情、爱情又会呈现出怎样新的面貌?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历史节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时期分别对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独特影响?我非常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分析,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自身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60年,足以见证一代人的成长、衰老,足以让一个国家从贫弱走向繁荣。而“情感文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诗意和温度。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最终要体现在其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表达上。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集体利益,个体情感的抒发受到一定约束;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们越来越敢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情感的满足。这本书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解读60年的情感变迁,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切合当下社会现实的切入点。社会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观念上的冲击和价值体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必然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情感世界。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分析这种影响的。例如,在过去,亲情、友情、爱情是如何被社会观念所定义和塑造的?而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这些传统的情感模式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演变?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比如“丁克家庭”的兴起,“闪婚闪离”的现象,或者“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情感变迁的生动注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复杂逻辑,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影响。
评分这本《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厚重感和时代气息。我一直对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不易察觉却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面,情感,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想象一下,从上世纪几十年代那个相对封闭、集体主义占主导的年代,到如今信息爆炸、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婚恋观、家庭结构、人际交往模式,甚至对“爱”的理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能从“社会转型”这个宏大的视角去切入,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制度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它对人心灵深处、情感世界的重塑。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转型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个体的情感生活中的,比如,从过去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到如今自由恋爱、追求契合度的转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自由,更反映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还有,过去那种集体主义背景下的情感压抑与疏离,到如今对个体情感体验的重视,这种断裂与延续,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有趣的个案分析,或者宏观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变迁的动因和路径?我甚至好奇,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被遗忘的情感模式,或者正在兴起的新型情感形态,比如网络情感、虚拟社群中的情感连接等等,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情感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