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电源技术 陈琦 刘治钢 张晓峰 付林春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电源技术 陈琦 刘治钢 张晓峰 付林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琦 刘治钢 张晓峰 付林春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器电源
  • 电源技术
  • 航天工程
  • 国之重器
  • 陈琦
  • 刘治钢
  • 张晓峰
  • 付林春
  • 电力系统
  • 空间电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6162
商品编码:2935828699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电源技术

定价:119.00元

作者:陈琦 刘治钢 张晓峰 付林春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1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联网 ”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外航天器电源技术的*进展,重点梳理了外通信、导航、遥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领域典型航天器平台电源系统设计案例,系统介绍了各领域航天器电源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关键技术,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航天器电源系统。系统梳理了我国航天器工程项目中电源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风险分析与控制、测试与试验、在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流程及设计方法,使读者能够了解航天工程一线的知识沉淀,对读者的学习、工作产生启发。*后通过梳理未来航天器发展对航天器电源技术的需求,介绍了高压大功率电源、空间核电源、无线能量传输、能源互联网等新型电源系统与技术,指出了未来航天器电源系统发展趋势。本书立足于航天器电源系统总体设计,强调航天器电源系统性技术和工程应用经验凝练和总结。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 一篇 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

第 1 章 绪论 003

 1.1 定义和功能 004

 1.2 电源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006

 1.2.1 分类 006

 1.2.2 组成 007

 1.3 一次电源系统 008

 1.3.1 发电技术 008

 1.3.2 储能技术 016

 1.3.3 电源控制技术 023

 1.4 总体电路系统 025

 1.4.1 配电体制 025

 1.4.2 总体电路的任务及组成 026

 1.4.3 过流保护技术 026

 1.5 航天器电源系统研制流程 029

 1.5.1 研制阶段 029

 1.5.2 研制流程 032

 1.6 电源系统评价 035

 1.7 我国航天器电源发展 037

 1.7.1 航天器电源技术发展 037

 1.7.2 航天器配电和总体电路技术发展 040

第 2 章 一次电源系统设计 043

 2.1 设计依据与约束 044

 2.1.1 空间环境及影响 046

 2.1.2 飞行任务 052

 2.1.3 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相互制约的因素 053

 2.1.4 飞行程序 054

 2.1.5 光照条件 054

 2.1.6 载荷配置与负载特性 059

 2.2 电源系统的拓扑结构 061

 2.2.1 母线电压 061

 2.2.2 母线体制 062

 2.2.3 太阳电池阵功率调节 064

 2.2.4 能量传输方式 069

 2.2.5 母线电压调节方式 070

 2.2.6 太阳电池阵布装 074

 2.3 电源系统设计与计算 078

 2.3.1 太阳电池阵 078

 2.3.2 蓄电池组 083

 2.3.3 电源控制装置 089

 2.3.4 能量平衡分析 092

第3 章 总体电路系统设计 101

 3.1 概述 102

 3.2 工作环境及约束 103

 3.2.1 电磁环境 103

 3.2.2 力学环境 104

 3.2.3 热环境 105

 3.2.4 空间环境 105

 3.2.5 其他环境 105

 3.3 系统设计 107

 3.3.1 负载供电优先级设计 109

 3.3.2 配电母线体制设计 109

 3.3.3 配电母线控制设计 110

 3.3.4 母线保护设计 114

 3.4 接地与搭接设计 119

 3.4.1 接地系统设计 119

 3.4.2 航天器接地与搭接设计 120

 3.4.3 航天器接地与搭接设计示例 121

 3.5 总体电路接口设计 124

 3.5.1 概述 124

 3.5.2 星(器) 箭接口设计 124

 3.5.3 星(器) 地接口设计 125

 3.5.4 其他关键接口设计 126

 3.6 总体电路设计 127

 3.6.1 配电管理器 127

 3.6.2 火工品管理器 131

 3.6.3 电缆网 133

第二篇 航天器电源系统可靠性设计与测试

第4 章 电源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 147

 4.1 设计概述 148

 4.2 可靠性定量指标的预计与分配 152

 4.2.1 可靠性模型建立 152

 4.2.2 可靠性预计 153

 4.2.3 可靠性分配 154

 4.3 热设计和抗力学环境设计 155

 4.3.1 热设计 155

 4.3.2 抗力学环境设计 157

 4.4 降额和冗余裕度设计 159

 4.4.1 降额设计 159

 4.4.2 冗余设计 160

 4.4.3 裕度设计 161

 4.5 电磁兼容和防静电放电设计 163

 4.5.1 电磁兼容设计 163

 4.5.2 防静电放电设计 164

 4.6 抗辐射设计 167

 4.6.1 太阳电池阵抗辐射设计 168

 4.6.2 电子设备抗辐射设计 169

 4.7 供电安全设计 171

 4.7.1 一般原则 171

 4.7.2 蓄电池组安全设计 172

 4.7.3 总体电路安全设计 173

 4.7.4 综合测试安全设计 173

第5 章 电源系统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 175

 5.1 技术风险概述 176

 5.1.1 技术风险策划 177

 5.1.2 技术风险识别与评价 179

 5.1.3 技术风险应对 179

 5.1.4 技术风险监控 180

 5.2 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项目 182

 5.2.1 任务分析 182

 5.2.2 关键特性识别和设计裕度量化分析 184

 5.2.3 接口匹配性分析 185

 5.2.4 抗单粒子防护和供电安全措施有效性分析 186

 5.2.5 故障模式危害性分析 186

 5.2.6 故障预案充分性及其验证情况分析 188

第6 章 电源系统性能、测试与环境试验 189

 6.1 电源系统性能 190

 6.1.1 太阳电池阵 190

 6.1.2 蓄电池组 191

 6.1.3 电源控制装置 192

 6.1.4 配电器 194

 6.1.5 一次母线 194

 6.2 电源系统测试技术 196

 6.2.1 测试设备 196

 6.2.2 单机设备测试 197

 6.2.3 系统测试 209

 6.3 电源系统环境试验 216

 6.3.1 电源控制器、配电器的热试验 217

 6.3.2 太阳电池阵的静电放电试验 220

 6.3.3 蓄电池的安全试验 225

第7 章 电源系统在轨运行与管理 229

 7.1 在轨运行 230

 7.1.1 飞控和在轨测试 230

 7.1.2 遥控指令管理 231

 7.1.3 遥测参数分析 231

 7.1.4 常规操作 232

 7.2 蓄电池组在轨管理 233

 7.2.1 镉镍蓄电池组在轨管理 233

 7.2.2 氢镍蓄电池组在轨管理 237

 7.2.3 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管理 243

 7.3 电源系统关键特性变化趋势分析 249

 7.3.1 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变化趋势 249

 7.3.2 蓄电池组性能变化趋势 254

第8 章 电源系统自主管理 258

 8.1 电源系统故障概述 259

 8.2 电源系统故障模式 263

 8.2.1 太阳电池阵故障 263

 8.2.2 蓄电池组故障 265

 8.2.3 电源控制装置故障 267

 8.2.4 配电开关与电缆 269

 8.3 电源系统故障诊断 271

 8.3.1 故障诊断技术 271

 8.3.2 特征模型建模基本方法 272

 8.4 自主管理系统设计 274

 8.4.1 自主管理范围与定义 274

 8.4.2 自主管理总体设计 276

 8.4.3 三种控制回路的应用 281

 8.4.4 能源动态调度管理技术 283

 8.5 发展趋势 288

第三篇 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第9 章 通信卫星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291

 9.1 通信卫星电源系统特点 292

 9.2 国外通信卫星电源系统 293

 9.2.1 阿耳忒弥斯卫星 293

 9.2.2 欧洲通信卫星公司W3A 卫星 297

 9.2.3 阿尔法卫星 300

 9.3 通信卫星电源系统设计举例 304

 9.3.1 设计条件 304

 9.3.2 系统设计 305

 9.3.3 太阳电池阵设计 305

 9.3.4 蓄电池组设计 307

 9.3.5 电源控制设备设计 307

第 10 章 导航卫星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309

 10.1 导航卫星电源系统特点 310

 10.2 国外导航卫星电源系统 312

 10.2.1 GPSⅢ试验卫星 312

 10.2.2 “伽利略A/B” 试验卫星 313

 10.3 MEO 轨道导航卫星电源系统设计举例 318

 10.3.1 设计条件 318

 10.3.2 系统设计 319

 10.3.3 太阳电池阵设计 320

 10.3.4 蓄电池组设计 322

 10.3.5 电源控制设备设计 323

第 11 章 遥感卫星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327

 11.1 遥感卫星电源系统特点 328

 11.2 国外遥感卫星电源系统 330

 11.2.1 地中海盆地观测小卫星CosmoGSkymed 330

 11.2.2 法国遥感卫星Pleiades卫星 332

 11.3 遥感卫星电源系统设计举例 336

 11.4 设计条件 337

 11.4.1 系统设计 337

 11.4.2 太阳电池阵设计 338

 11.4.3 蓄电池组设计 340

 11.4.4 电源控制设备设计 342

第 12 章 载人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345

 12.1 载人航天器电源系统特点 346

 12.2 国外载人航天器电源系统 348

 12.2.1 国际空间站 348

 12.2.2 “阿波罗” 飞船 350

 12.3 载人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举例 353

 12.3.1 设计条件 353

 12.3.2 系统设计 354

 12.3.3 太阳电池阵设计 356

 12.3.4 蓄电池组及充电管理 356

 12.3.5 电源控制与管理 356

 12.3.6 配电系统设计 357

 12.3.7 组合体并网供电方案 358

第 13 章 深空探测器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359

 13.1 深空探测器电源系统特点 360

 13.1.1 地内天体探测 361

 13.1.2 地外天体探测 363

 13.2 国外深空探测器电源系统 367

 13.2.1 ESA “火星快车” 367

 13.2.2 NASA “好奇号” 369

 13.2.3 NASA “黎明号” 小行星探测器 372

 13.3 “ 嫦娥三号” 探测器电源系统设计举例 377

 13.3.1 设计要求 377

 13.3.2 系统设计 378

 13.3.3 着陆器太阳电池阵设计 380

 13.3.4 着陆器蓄电池组设计 383

 13.3.5 着陆器电源控制设计 384

 13.3.6 休眠唤醒设计 385

 13.3.7 多器间能源复用设计技术 385

第四篇 空间电源发展趋势及新型电源系统

第 14 章 空间任务需求及电源发展趋势 391

 14.1 概述 392

 14.2 未来空间任务需求 393

 14.2.1 遥感领域需求 393

 14.2.2 导航与通信领域需求 393

 14.2.3 深空探测领域需求 394

 14.2.4 载人航天领域需求 394

 14.2.5 微小卫星领域需求 395

 14.3 空间电源发展趋势 396

 14.3.1 高压大功率 396

 14.3.2 多负载特性匹配能力 397

 14.3.3 智能自主管理 397

 14.3.4 复杂任务及环境适应能力 398

 14.3.5 小型化、模块化、集约化 398

 14.3.6 可扩展、可维护 399

第 15 章 空间新型电源系统与技术 400

 15.1 高压大功率电源系统 401

 15.1.1 概述 401

 15.1.2 研究与应用现状 402

 15.1.3 关键技术 404

 15.2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409

 15.2.1 概述 409

 15.2.2 基本原理 411

 15.2.3 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 416

 15.2.4 航天应用前景 422

 15.3 空间核电源 424

 15.3.1 概述 424

 15.3.2 研究与应用现状 426

 15.3.3 关键技术 429

 15.4 空间太阳能电站 433

 15.4.1 概述 433

 15.4.2 空间太阳能电站电源系统研究情况 434

 15.4.3 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术 437

 15.4.4 空间太阳能电站电能管理需求及发展路线 438

 15.5 微纳卫星电源系统 441

 15.5.1 概述 441

 15.5.2 关键技术 443

 15.5.3 应用及发展趋势 447

 15.6 空间能源互联系统 452

 15.6.1 概述 452

 15.6.2 能源互联研究现状及空间发展目标 453

 15.6.3 空间能源互联关键技术 455

 15.6.4 空间能源互联构想 457

参考文献 461

缩略语 468

索引 472

作者介绍


陈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副部长,中国宇航学会空间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空间能源技术发展规划。作为主任设计师主持完成以“海洋二号”、资源系列为代表的10余颗卫星电源分系统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民用航天和装备预研项目。2014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2015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出版译著《航天器电源系统》1部,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10余项。刘治钢,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主要从事航天器供配电系统设计、大功率航天器能源管理、近场无线传能技术等工作。曾先后参加“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火星探测器供配电分系统研制。主持多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装备预研共用技术和航天领域预研专用技术项目。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1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张晓峰,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主要从事航天器电源系统总体设计、空间分布式能源控制与互联等工作。曾先后参加“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空间基础设施等型号电源分系统研制工作。主持1项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参与多项民用航天、装备预研项目。201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5项、软件著作权3项。付林春,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主要从事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空间能源技术发展规划等工作。作为主任设计师主持完成“北斗二号”供配电分系统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民用航天和总装可靠性研究项目。2015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10余项。

文摘


序言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源技术》:解锁星辰大海的动力之源 在人类迈向浩瀚宇宙的宏伟征程中,航天器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承载着人类探索未知、拓展生存空间的梦想,而在这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航天器电源系统,如同强健的心脏,为这些“国之重器”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由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等专家编著的《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源技术》一书,便是一部系统、深入地剖析这一关键领域的技术力作。它不仅是对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对未来深空探索征途的坚实铺垫。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航天器电源技术的精髓,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详尽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核心技术的剖析,再到工程应用的实践,本书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力求将复杂的航天电源技术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一、 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基础认知:孕育动力的基石 要理解航天器电源技术,首先需要建立起对其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认知。本书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入手,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 电源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航天器电源系统并非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集成了多种能量转换、存储和分配功能的复杂子系统。本书将详细阐述其定义,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能量来源、能量转换方式、工作原理等,将航天器电源系统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根据能量来源,可以区分太阳能电源、核能电源、化学电源等;根据能量转换方式,可以涉及光-电转换、热-电转换、化学能-电能转换等。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读者把握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电源系统的重要性与挑战: 航天器电源系统是航天器的“血液”,为科学仪器、通信设备、姿态控制系统、生命维持系统等一切工作部件提供能源。一旦电源系统出现故障,将直接导致任务失败。本书将深入探讨电源系统在航天任务中的极端重要性,并分析其面临的独特挑战:真空环境下的散热难题、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高强度的辐射环境、严格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有限的质量与体积限制等等。这些挑战,正是航天电源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的驱动力。 电源系统基本组成: 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离不开其核心组成部分的协同工作。本书将对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基本组成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但不限于: 能源发生装置: 这是能量的源头,例如太阳能电池阵列(光伏发电)、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RTG,核能发电)、燃料电池等。 能量存储装置: 在能源输出不稳定或无法直接满足用电需求时,需要能量存储单元,如蓄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能量转换与管理单元: 将原始能量转换为适合航天器工作的电能,并进行有效的分配与控制,包括电压调节器、DC-DC转换器、最大功率点跟踪器(MPPT)等。 配电与保护单元: 将电能安全、可靠地分配给各个用电设备,并具备过载、短路等保护功能。 监控与诊断单元: 对电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进行故障诊断与预警。 二、 核心技术深度解析:驱动创新的引擎 在对基础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本书将深入剖析构成航天器电源系统的核心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重头戏,体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工程经验。 太阳能电源技术: 太阳能作为最常用、最清洁的航天能源之一,其技术发展历程和关键环节将得到详尽阐述。 高效太阳电池的原理与发展: 从传统的硅太阳电池到多结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太阳电池的物理原理、性能特点、制造工艺,以及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比质量方面的最新进展。 太阳电池阵列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 如何将单个太阳电池组合成具有高输出功率、高可靠性的电池阵列,包括串并联方式、支架设计、抗辐照设计等。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 太阳电池的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影响,MPPT技术能够始终让太阳电池工作在最佳工作点,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MPPT算法的原理与实现。 太阳能电源系统的工程应用: 结合实际航天器任务,分析太阳能电源系统在不同轨道、不同任务中的设计考量,如空间站、卫星、深空探测器等。 储能技术: 能量的存储是应对能源波动、保障任务连续性的关键。 航天用蓄电池技术: 重点介绍目前主流的航天用蓄电池类型,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分析其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工作温度范围、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及在空间环境下的充放电管理技术。 先进储能技术: 探讨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新兴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其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等方面的优势与挑战。 电力管理与分配技术: 能源的有效管理和分配,是保障航天器稳定运行的关键。 DC-DC转换器与电压调节技术: 航天器上存在多种电压需求的用电设备,DC-DC转换器是实现电压匹配与稳定的核心。本书将介绍各种拓扑结构、高效率、高可靠性的DC-DC转换器设计。 总线架构与配电策略: 介绍航天器电力系统的总线架构,如单总线、双总线、多总线等,以及如何根据任务需求制定最优的配电策略。 智能化电源管理: 探讨如何在电源系统中引入智能化控制,实现对能源的动态优化分配、故障的自动诊断与隔离,提高系统的自主性和鲁棒性。 其他电源技术: 除了主流的太阳能电源,本书还将触及其他重要的航天器电源技术。 核能电源(RTG): 对于远离太阳的深空探测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RTG)是重要的选择。本书将介绍RTG的工作原理、安全性考量以及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案例。 燃料电池技术: 探讨燃料电池在空间站、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应用,分析其能量密度高、效率高等优势。 三、 工程实践与可靠性保障: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经过严苛的工程实践和可靠性验证才能应用于航天器。本书将重点关注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测试和可靠性保障。 设计流程与方法: 详细介绍航天器电源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仿真分析、样机研制等环节,强调设计中的系统性思维和迭代优化。 关键材料与元器件: 航天器电源系统对材料和元器件的要求极其苛刻,本书将介绍适用于空间环境的特种材料、高可靠性电子元器件、连接器等,以及它们在辐射、温度、真空等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环境适应性设计: 详细阐述航天器电源系统如何应对空间环境的挑战,包括: 热设计: 真空环境下的散热问题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热管、散热器、热控涂层等热设计技术。 抗辐射设计: 空间辐射会对电子元器件造成损伤,本书将探讨抗辐射加固技术、屏蔽技术以及元器件的选型原则。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确保电源系统自身不会对外产生电磁干扰,同时也不会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测试与验证: 航天器电源系统的测试是确保其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本书将介绍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环境试验(如振动、冲击、热真空、辐照等)、寿命试验等各种测试方法和标准。 可靠性工程: 探讨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原则、可靠性分析方法(如FMEA、FT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隔离等手段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系统集成与接口管理: 航天器电源系统需要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本书将阐述系统集成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接口定义、接口控制文件(ICD)以及集成验证等内容。 四、 前沿发展与未来展望:星辰大海的无限可能 本书不仅回顾过去、立足当下,更将目光投向未来,展望航天器电源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 更高能量密度与更长寿命: 随着任务的深入和时长的延长,对能源的渴求将愈发强烈。本书将探讨下一代电池技术、先进的能量采集与转换技术,以及如何大幅提升电源系统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 智能化与自主化: 未来航天器电源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地进行能源的预测、分配、优化和故障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干预,提高任务的自主性。 新型能源的探索: 除了现有的技术,本书还将展望一些前沿的、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型航天能源技术,如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核聚变能源等,为未来的深空探索提供更多可能。 模块化与标准化: 推动电源系统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将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并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维护性。 结语: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电源技术》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工程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为从事航天电源技术研究、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对航天科技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层理解的大门。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我们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奔赴星辰大海,探索宇宙的无限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中国航天力量的有力见证,是驱动我们走向更远未来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个系列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不仅仅是普通的书籍,而是国家在科技领域深耕细作的成果展示,是支撑我们国家强大起来的基石。而《航天器电源技术》作为其中的一员,更是将我的目光聚焦到了航天领域最核心、最关键的领域之一。我一直认为,航天器的“心脏”就是它的电源系统,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任务的成败。在遥远的太空,远离地球的补给,航天器如何克服巨大的温差、强烈的辐射、以及长时间运行的挑战,持续不断地提供能量,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几位作者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中国航天界在电源技术领域顶尖的智慧和经验。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各种新型电源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例如,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太阳能,如何突破核电源的限制,以及如何发展更轻便、更持久的储能技术。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电源系统的冗余设计和应急处理方案,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监测和诊断技术,确保电源系统的绝对可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能够让普通读者,如我,对中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实力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以及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自豪感。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分量,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籍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它关乎国家核心技术的发展和战略安全。而《航天器电源技术》这个主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航天器就好比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眼睛”和“手”,而电源系统,则相当于航天器的“心脏”和“动力源泉”。没有稳定、高效、可靠的电源,航天器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就如同失去了生命。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几位专家,他们所代表的,是中国航天领域中,那些在最关键、最基础的领域默默耕耘的科研力量。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航天器电源技术的奥秘?它是否会涵盖从基础的能量产生、存储,到复杂的系统集成和故障诊断的各个环节?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到,在面临宇宙极端环境的挑战时,例如极高的温度差、强烈的宇宙辐射,以及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这些工程师们是如何设计出能够应对一切困难的电源方案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理论指导,更在于它能够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实力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知,从而激发起我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一命名,自带一种宏大叙事和国家意志的色彩,让我第一时间感受到这本书籍的非凡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像是国家科技发展脉络中的一个重要注脚。而《航天器电源技术》这一分册,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太空探索背后核心技术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航天器能够承载人类的梦想,在冰冷黑暗的宇宙中遨游,其最基础的支撑便是可靠的能源供应。想象一下,在距离地球数百万甚至数亿公里的地方,航天器如何保持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稳定运行?这背后所蕴含的电源技术,必然是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几位专家,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在航天电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研深度。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梳理出航天器电源技术的整个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基础设计到如今的智能化、高集成化。我希望能了解到,在应对宇宙极端环境(如强烈的太阳辐射、超低温、微重力等)时,工程师们是如何设计出兼具效率与可靠性的电源系统。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展示,它能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进步,并为之感到由衷的骄傲。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仅仅是这个系列的名字,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敬佩和好奇。它预示着这些书籍所承载的,是国家级别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尖端科技。而《航天器电源技术》这个分册,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在科技阅读中最感兴趣的几个点。我一直认为,航天器就像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延伸,而电源系统,就好比是航天器的“心脏”,没有它,再先进的设计、再复杂的仪器都将束之高阁,形同废铁。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如何为航天器提供持续、稳定、高效的能量,无疑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巨大难题。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些名字,在我看来,就是中国航天领域智慧的结晶,是那些为了将中国人的探索足迹延伸至更远、更深而默默奉献的杰出代表。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航天器电源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任务对电源技术的需求是如何演变的。同时,我也渴望深入了解各种先进的电源技术,例如,核动力源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新型储能材料如何提升电源的能量密度和寿命,以及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如何优化能源分配,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包含的技术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中国航天精神——那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让我倍感振奋。

评分

收到这本《航天器电源技术》,我首先被其简洁而有力的书名所吸引。“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几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国家级的重视和严谨的态度,仿佛一本本沉甸甸的奠基石,为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而“航天器电源技术”这个具体的分册,则将目光聚焦到了航天领域最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不是专业领域的学者,但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航天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电源,它就好比航天器的心脏,一旦出现问题,整个任务将功亏一篑。我曾设想,在浩瀚无垠的太空,面对极端的温度、辐射和真空环境,如何为航天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挑战!书中由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等专家学者倾力打造,足以证明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新型能源转化、储能技术在太空中的应用,以及各种极端环境下电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即使有些专业术语,我相信作者们也会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进行阐述,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国航天人集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的记录,它承载着国家重大的科技使命,也承载着我们普通民众对航天事业的无限憧憬和骄傲。

评分

这套“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系列书名,光听名字就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与使命感。“航天器电源技术”这个分册,更是直接指向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汗水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航天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孩提时代仰望星空,到如今关注每一次火箭发射的壮丽景象,都深深地被那些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勇气所打动。而航天器,作为人类延伸到宇宙的触角,其背后所依赖的无数精密技术,更是让我着迷。特别是电源技术,这是航天器能够稳定运行、完成任务的生命线,没有可靠的电源,一切都无从谈起。想到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些名字,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群默默奉献、刻苦钻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形象,他们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脊梁,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无名英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后辈的启迪。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极端太空环境下,他们是如何设计出能够持续稳定输出能量的电源系统的?其中又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与重来?这些技术细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晦涩难懂,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能够让我们一窥究竟,感受到中国航天人在科研攻关中的智慧与坚韧,感受到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自豪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写照,它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个系列名称,自带一种庄重感和国家级水准的定位,让我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充满期待。而《航天器电源技术》这一分册,则精准地抓住了我对航天科技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环节的兴趣。我常常想象,在漆黑寂寥的宇宙深处,那些闪烁着微光的航天器,是如何在漫长的旅途中,源源不断地获得能量,维持着它们的“生命”?电源系统,无疑是这一切的基石。它不仅要保证航天器的正常运行,还要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表现出非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几位专家,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中国在这一领域顶尖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窥探到航天器电源设计的“黑匣子”,了解那些令人惊叹的创新技术,比如如何实现高效率的能量转换,如何设计出耐受极端温度和辐射的电池,以及如何构建智能化的电源管理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航天器的使用寿命并确保任务的成功。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伟大成就,都离不开这些幕后英雄们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智慧。

评分

这套《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史诗,而《航天器电源技术》则是这场史诗中至关重要的一章。作为一名对国家科技进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人,我深知航天事业的复杂与艰辛,也明白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技术突破,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几位名字,在我看来,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领域中坚力量的代表。他们所钻研的“航天器电源技术”,更是整个航天任务的“命脉”。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宇宙深处,我们的探测器、卫星,甚至是载人飞船,都依靠着这些精密的电源系统才能维持生命,才能执行任务,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和可靠性要求,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这些“黑科技”。它是否会讲述那些令人惊叹的创新设计?是否会探讨如何克服宇宙恶劣环境带来的挑战?是否会展现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实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的思考,让我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航天事业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智慧。这本书不仅是对专业人士的宝贵参考,更是对我们普通大众的一次科普盛宴,它能够点燃我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也让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个系列的名字,自带一种庄重与厚实,让我一接触便心生敬意。而《航天器电源技术》作为其中的一员,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一直以来对航天领域中那些“幕后英雄”的关注。电源,这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航天器上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人类身体的动力源泉,没有它,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我常常在想,在遥远的太空,远离地球的补给和维护,航天器上的电源系统是如何做到如此长久、稳定、可靠地工作的?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些名字,如同一串串闪耀的星辰,代表着中国航天科技领域顶尖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从更宏观的层面,解读航天器电源技术的整体发展脉络,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关键技术领域。它是否会介绍不同类型航天器的电源解决方案?例如,是长周期运行的卫星,还是需要强大爆发力的深空探测器,抑或是载人飞船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太阳能电池、核能电源、燃料电池等在太空中的应用细节,以及它们如何在极端条件下保持高效率和长寿命。这本书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参考宝典,更是一扇让普通读者窥探航天技术奥秘的窗口,它将极大地满足我对国家科技实力的好奇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个系列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和深度,让人联想到那些支撑起国家强大根基的尖端技术。而《航天器电源技术》这个分册,更是将焦点锁定在我一直深感好奇且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在我看来,航天器最核心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电源系统。想想看,在浩瀚无垠、条件极其严酷的太空,一颗小小的卫星,一个庞大的空间站,乃至远征的探测器,它们能够持续运转,完成复杂的科学探测任务,或者承载着宇航员的梦想,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陈琦、刘治钢、张晓峰、付林春这些名字,本身就象征着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权威与实力。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们是如何剖析航天器电源技术的复杂性?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各种能源的转化和存储原理,例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何高效利用太阳能,在远离太阳的深空又如何依靠其他能源?它是否会详细阐述电源系统的设计理念,如何应对高温、低温、辐射、真空等一系列极端挑战,确保其在任务周期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期待这本书不仅能为专业人士提供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也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国航天人在电源技术领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不仅是一部技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国家科技自信的宣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