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
定价:55.00元
作者:蔡杏山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153314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语言通俗易懂。书中少用专业化的术语,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用形象比喻说明,尽量避免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烦琐的公式推导。 ◆内容解说详细。考虑到自学时一般无人指导,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对书中的知识技能进行详细解说,让读者能轻松理解所学内容。 ◆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书中大量采用读者喜欢的直观形象的图表方式表现内容,使阅读变得非常轻松,不易产生阅读疲劳。 ◆内容安排符合认识规律。图书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来确定各章节内容的先后顺序。 ◆突出显示知识要点。为了帮助读者掌握书中的知识要点,书中用阴影和文字加粗的方法突出显示知识要点,指示学习重点。 ◆网络免费辅导。读者在阅读时遇到难理解的问题,可登录易天教学网观看有关辅导材料或向老师提问进行学习。本套丛书共三册,推荐组合购买: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提高篇、设计篇(给未来电子工程师们的自学手册)
内容提要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丛书分为“入门篇”、“提高篇”和“设计篇”共 3 本。《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为“入门篇”,主要介绍了电子技术入门基础、电子元器件(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光电器件、电声器件、晶闸管、场效应管、IGBT、继电器、干簧管、显示器件、贴片元器件、集成电路和传感器)、基础电子电路、收音机与电子产品的检修、电子测量基础、指针万用表、数字万用表、信号发生器、毫伏表、示波器、频率计和扫频仪等内容。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具有基础起点低、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安排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特点。《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适合作为电子工程师入门的自学图书,也适合作为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电子技术入门教材。
目录
章 电子技术入门基础
1.1 基本概念与规律
1.1.1 电路与电路图
1.1.2 电流与电阻
1.1.3 电位、电压和电动势
1.1.4 电路的3种状态
1.1.5 接地与屏蔽
1.1.6 欧姆定律
1.1.7 电功、电功率和焦耳定律
1.2 电阻的连接方式
1.2.1 电阻的串联
1.2.2 电阻的并联
1.2.3 电阻的混联
1.3 直流电与交流电
1.3.1 直流电
1.3.2 交流电
1.4 万用表的使用
1.4.1 指针万用表的使用
1.4.2 数字万用表的使用
第2章 电阻器
2.1 固定电阻器
2.1.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2.1.2 功能
2.1.3 标称阻值
2.1.4 标称阻值系列
2.1.5 额定功率
2.1.6 选用
2.1.7 检测
2.1.8 种类
2.1.9 电阻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2.2 电位器
2.2.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2.2.2 结构与原理
2.2.3 应用
2.2.4 种类
2.2.5 主要参数
2.2.6 检测
2.2.7 选用
2.3 敏感电阻器
2.3.1 热敏电阻器
2.3.2 光敏电阻器
2.3.3 压敏电阻器
2.3.4 湿敏电阻器
2.3.5 气敏电阻器
2.3.6 力敏电阻器
2.3.7 磁敏电阻器
2.3.8 敏感电阻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2.4 排阻
2.4.1 实物外形
2.4.2 命名方法
2.4.3 种类与结构
第3章 电容器
3.1 固定电容器
3.1.1 结构、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3.1.2 主要参数
3.1.3 性质
3.1.4 极性
3.1.5 种类
3.1.6 串联与并联
3.1.7 容量与误差的标注方法
3.1.8 检测
3.1.9 选用
3.1.10 电容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3.2 可变电容器
3.2.1 微调电容器
3.2.2 单联电容器
3.2.3 多联电容器
第4章 电感器与变压器
4.1 电感器
4.1.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4.1.2 主要参数与标注方法
4.1.3 性质
4.1.4 种类
4.1.5 检测
4.1.6 选用
4.1.7 电感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4.2 变压器
4.2.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4.2.2 结构、原理和功能
4.2.3 特殊绕组变压器
4.2.4 种类
4.2.5 主要参数
4.2.6 检测
4.2.7 选用
4.2.8 变压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第5章 二极管
5.1 二极管基础知识
5.1.1 半导体
5.1.2 二极管简介
5.1.3 整流二极管与整流桥
5.1.4 开关二极管
5.1.5 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5.2 稳压二极管
5.2.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5.2.2 工作原理
5.2.3 应用
5.2.4 主要参数
5.2.5 检测
5.3 变容二极管
5.3.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5.3.2 工作原理
5.3.3 主要参数
5.3.4 检测
5.4 双向触发二极管
5.4.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5.4.2 性质
5.4.3 检测
5.5 双基极二极管
5.5.1 实物外形、图形符号、结构和等效图
5.5.2 工作原理
5.5.3 检测
5.6 肖特基二极管
5.6.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5.6.2 特点、应用和检测
5.6.3 常用肖特基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5.7 快恢复二极管
5.7.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5.7.2 特点、应用和检测
5.7.3 常用快恢复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5.8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
5.8.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5.8.2 性质
5.8.3 检测
第6章 三极管
6.1 三极管基础知识
6.1.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6.1.2 结构
6.1.3 电流、电压规律
6.1.4 放大原理
6.1.5 3种状态说明
6.1.6 主要参数
6.1.7 检测
6.1.8 三极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6.2 特殊三极管
6.2.1 带阻三极管
6.2.2 带阻尼三极管
6.2.3 达林顿三极管
第7章 光电器件
7.1 发光二极管
7.1.1 普通发光二极管
7.1.2 双色发光二极管
7.1.3 三基色发光二极管
7.1.4 闪烁发光二极管
7.1.5 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7.1.6 发光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7.2 光电二极管
7.2.1 普通光电二极管
7.2.2 红外线接收二极管
7.2.3 红外线接收组件
7.3 光电三极管
7.3.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7.3.2 性质
7.3.3 检测
7.4 光电耦合器
7.4.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7.4.2 工作原理
7.4.3 检测
7.5 光遮断器
7.5.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7.5.2 工作原理
7.5.3 检测
第8章 电声器件
8.1 扬声器
8.1.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8.1.2 种类与工作原理
8.1.3 主要参数
8.1.4 检测
8.1.5 扬声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8.2 蜂鸣器
8.2.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8.2.2 种类及结构原理
8.2.3 有源和无源蜂鸣器的区别
8.3 话筒
8.3.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8.3.2 工作原理
8.3.3 主要参数
8.3.4 种类与选用
8.3.5 检测
8.3.6 电声器件的型号命名方法
8.4 耳机
8.4.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8.4.2 种类与工作原理
8.4.3 检测
第9章 晶闸管
9.1 单向晶闸管
9.1.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9.1.2 结构与工作原理
9.1.3 主要参数
9.1.4 检测
9.1.5 种类
9.1.6 晶闸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9.2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
9.2.1 实物外形、结构与图形符号
9.2.2 工作原理
9.2.3 检测
9.3 双向晶闸管
9.3.1 图形符号与结构
9.3.2 工作原理
9.3.3 检测
0章 场效应管与IGBT
10.1 结型场效应管
10.1.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10.1.2 结构与工作原理
10.1.3 主要参数
10.1.4 检测
10.1.5 场效应管的型号命名方法
10.2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10.2.1 增强型MOS管
10.2.2 耗尽型MOS管
10.3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10.3.1 实物外形、结构与图形符号
10.3.2 工作原理
10.3.3 检测
1章 继电器与干簧管
11.1 继电器
11.1.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11.1.2 结构与应用
11.1.3 主要参数
11.1.4 检测
11.1.5 继电器的型号命名方法
11.2 干簧管
11.2.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11.2.2 工作原理
11.2.3 应用
11.2.4 检测
2章 显示器件
12.1 LED数码管与LED点阵显示器
12.1.1 一位LED数码管
12.1.2 多位LED数码管
12.1.3 LED点阵显示器
12.2 真空荧光显示器
12.2.1 实物外形
12.2.2 结构与工作原理
12.2.3 应用
12.2.4 检测
12.3 液晶显示屏
12.3.1 笔段式液晶显示屏
12.3.2 点阵式液晶显示屏
3章 贴片元器件与集成电路
13.1 贴片元器件
13.1.1 贴片电阻器
13.1.2 贴片电容器
13.1.3 贴片电感器
13.1.4 贴片二极管
13.1.5 贴片三极管
13.2 集成电路
13.2.1 简介
13.2.2 特点
13.2.3 种类
13.2.4 封装形式
13.2.5 引脚识别
13.2.6 好坏检测
13.2.7 直插式集成电路的拆卸
13.2.8 贴片集成电路的拆卸与焊接
13.2.9 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方法
4章 传感器
14.1 热释电人体红外线传感器
14.1.1 结构与工作原理
14.1.2 引脚识别
14.1.3 常用热释电传感器的主要参数
14.1.4 应用
14.2 霍尔传感器
14.2.1 实物外形与图形符号
14.2.2 结构与工作原理
14.2.3 种类
14.2.4 型号命名与参数
14.2.5 引脚识别与检测
14.2.6 应用
14.3 热电偶
14.3.1 热电效应与热电偶测量原理
14.3.2 结构说明
14.3.3 利用热电偶配合数字万用表测量电烙铁的温度
14.3.4 好坏检测
14.3.5 多个热电偶连接的灵活使用
14.3.6 热电偶的种类及特点
5章 基础电子电路
15.1 放大电路
15.1.1 固定偏置放大电路
15.1.2 电压负反馈放大电路
15.1.3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15.1.4 交流放大电路
15.2 谐振电路
15.2.1 串联谐振电路
15.2.2 并联谐振电路
15.3 振荡器
15.3.1 振荡器的组成与原理
15.3.2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器
15.4 电源电路
15.4.1 电源电路的组成
15.4.2 整流电路
15.4.3 滤波电路
15.4.4 稳压电路
6章 收音机与电子产品的检修
16.1 无线电波
16.1.1 水波与无线电波
16.1.2 无线电波的划分
16.1.3 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
16.1.4 无线电波的发送与接收
16.2 收音机的电路原理
16.2.1 调幅收音机的组成框图
16.2.2 调幅收音机单元电路分析
16.2.3 收音机整机电路分析
16.3 实践入门
16.3.1 电烙铁
16.3.2 焊料与助焊剂
16.3.3 印制电路板
16.3.4 元器件的焊接与拆卸
16.4 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
16.4.1 收音机套件介绍
16.4.2 收音机的组装
16.4.3 收音机的调试
16.5 电子产品的检修方法
16.5.1 直观法
16.5.2 电阻法
16.5.3 电压法
16.5.4 电流法
16.5.5 信号注入法
16.5.6 断开电路法
16.5.7 短路法
16.5.8 代替法
16.6 收音机的检修
7章 电子测量基础
17.1 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
17.1.1 电子测量的内容
17.1.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
17.2 电子测量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17.2.1 电子测量的误差及产生原因
17.2.2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7.2.3 电子测量的数据处理
8章 指针万用表
18.1 面板说明
18.1.1 刻度盘
18.1.2 挡位选择开关
18.1.3 旋钮
18.1.4 插孔
18.2 测量原理
18.2.1 直流电流的测量原理
18.2.2 直流电压的测量原理
18.2.3 交流电压的测量原理
18.2.4 电阻阻值的测量原理
18.2.5 三极管放大倍数的测量原理
18.3 使用方法
18.3.1 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8.3.2 直流电压的测量
18.3.3 直流电流的测量
18.3.4 交流电压的测量
18.3.5 电阻阻值的测量
18.3.6 三极管放大倍数的测量
18.3.7 通路蜂鸣测量
18.3.8 电容量的测量
18.3.9 负载电压测量(LV测量)
18.3.10 电池电量的测量(BATT测量)
18.3.11 标准电阻箱功能的使用
18.3.12 电感量的测量
18.3.13 音频电平的测量
18.3.14 指针万用表使用注意事项
9章 数字万用表
19.1 数字万用表的结构及测量原理
19.1.1 数字万用表的面板介绍
19.1.2 数字万用表的组成及测量原理
19.2 数字万用表的常规测量
19.2.1 直流电压的测量
19.2.2 直流电流的测量
19.2.3 交流电压的测量
19.2.4 交流电流的测量
19.2.5 电阻阻值的测量
19.2.6 二极管的测量
19.2.7 三极管放大倍数的测量
19.2.8 电容容量的测量
19.2.9 温度的测量
19.2.10 频率的测量
19.2.11 数字万用表使用注意事项
19.3 数字万用表的检测技巧
19.3.1 电容的检测
19.3.2 二极管的检测
19.3.3 三极管的检测
19.3.4 晶闸管的检测
19.3.5 市电火线和零线的检测
第20章 信号发生器
20.1 低频信号发生器
20.1.1 工作原理
20.1.2 使用方法
20.2 高频信号发生器
20.2.1 工作原理
20.2.2 使用方法
20.3 函数信号发生器
20.3.1 工作原理
20.3.2 使用方法
第21章 毫伏表
21.1 模拟毫伏表
21.1.1 工作原理
21.1.2 使用方法
21.2 数字毫伏表
21.2.1 工作原理
21.2.2 使用方法
第22章 示波器
22.1 示波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1 示波器的种类
22.1.2 示波管的结构
22.1.3 示波器的波形显示原理
22.2 单踪示波器
22.2.1 工作原理
22.2.2 面板介绍
22.2.3 使用方法
22.3 双踪示波器
22.3.1 工作原理
22.3.2 面板介绍
22.3.3 使用方法
第23章 频率计与扫描仪
23.1 频率计的测量原理与使用方法
23.1.1 频率计的测量原理
23.1.2 频率计的使用方法
23.2 扫频仪的测量原理与使用方法
23.2.1 扫频仪的测量原理
23.2.2 扫频仪的使用方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业余电子爱好者经验的人,我一直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很多时候,我能看懂一些电路图,甚至能焊接一些简单的模块,但总感觉自己对底层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块短板。它在讲解基础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例如,在讲到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时,它详细地解释了价带、导带、能隙等概念,并且用能带理论来阐述P型和N型半导体的形成。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只是知道有P型和N型,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也不知道它们的载流子为什么不同。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也让我对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基础的数字电路的概念,比如逻辑门,以及如何用它们构建更复杂的电路。这让我看到了电子工程的广阔天地,也为我后续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虽然我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这本书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入讲解,依然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了。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我之前有过几次尝试学习电子工程的经历,但总是因为概念太难、内容太枯燥而半途而废。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时,第一反应是“又一本速成教程,能有多大用?”但鬼使神差地,我还是把它带回了家。翻开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速成”并非空穴来风。它在内容组织上非常精巧,从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入手,比如电荷、电场、磁场,然后逐步引入到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物理量,并详细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让我赞赏的是,它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紧密结合了实际的电路应用,让我能够立刻看到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例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上,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为例,展示了电压、电流、电阻如何相互影响。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让我之前的学习障碍一下子消失了。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乐趣,并且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专业方向与电子工程沾边,但课程设置偏向理论,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在找工作前,我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对常用电子技术的热情。《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的出现,真是恰逢其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它非常注重实践性,不仅仅是讲理论,还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实践建议。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如何搭建简单的实验电路”的部分,从元器件的选购、焊接技巧,到如何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指导。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基础的项目案例,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LED闪烁电路,或者一个简单的声音放大器。这些项目虽然简单,但对于建立我的信心非常有帮助。我按照书中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项目,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电子工程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掌握了基本方法和原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动手派”。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程实践的大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职场人士,我对电子工程一直抱有一种“高科技”的神秘感,总觉得那是工程师们的专属领域。然而,生活中的电子设备无处不在,我也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甚至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玩意儿。这本书的购买,纯粹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我被它的“速成”吸引,想着或许能真的让我快速入门。读起来,我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出来,我甚至可以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也不至于感到吃力。例如,在讲解“信号”这个概念的时候,它用了“信息传递的载体”来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本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电子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比如手机、电脑的简单原理,这让我感觉电子工程离我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成为一名“懂点电子”的人,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智商,关键在于找到对的入门方法和优秀的学习资源。它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兴趣,让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渴望进入电子工程领域,却又苦于没有合适入门指导的“小白”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对电路板上的那些奇妙元器件充满好奇,但市面上要么是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要么是零散的网络教程,总感觉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标题就一下子击中了我的痛点——“自学速成”,这几个字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翻开目录,发现它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电流、电压、电阻,这些我只能在物理课上模糊概念的名词,在这本书里变得生动形象。作者用了大量的类比,将抽象的电子概念比作水流、水压,让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常用电子元件的介绍,例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不仅仅是给出它们的符号和功能,更重要的是讲解了它们的原理,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的特性,以及在实际电路中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死记硬背,而是在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示,那些元器件的实物图、电路图都清晰明了,甚至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辅助理解,比如用电灯泡来解释电阻的分压作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每翻一页,我的知识储备都在一点点增长,再也不会因为看到一个看不懂的符号而感到沮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