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風積土凍脹與融沉(遼寜省自然科學著作)
定價:30.00元
作者:張嚮東
齣版社: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381820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全書分為5章,內容包括:凍土的基本理論,風積土的力學特性,風積土的結構特性,風積土的凍漲與融沉,防凍害措施及工程應用。
目錄
1 凍土的基本理論
1.1 本構模型的研究
1.1.1 本構模型的建立及其參數的確定
1.1.2 本構模型參數修正方法
1.2 凍融特性研究
1.2.1 凍結時土體溫度演變分析
1.2.2 水分遷移特徵研究
1.2.3 凍融特徵的試驗研究
1.2.4 凍脹麯綫的分形性質
1.3 土體結構性研究
1.3.1 結構性試驗研究
1.3.2 凍融過程中結構性演變規律研究
1.4 季節性凍土區道路研究
1.4.1 路基施工期沉降量預測
1.4.2 路基置換層參數確定試驗研究
1.4.3 道路凍害及其防治
1.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2 風積土的力學特性
2.1 風積土的靜力學性質
2.1.1 風積土的基本物理性質
2.1.2 風積土的壓縮性
2.1.3 風積土的壓實性
2.1.4 風積土的抗剪強度
2.1.5 凍結風積土的單軸強度
2.1.6 凍結風積土的三軸強度
2.2 風積土的動態力學性質
2.3 凍融作用對風積土力學性質的影響
2.3.1 凍融作用對風積壓縮模量的影響
2.3.2 凍融作用對風積土孔隙比的影響
2.3.3 凍融循環對風積土物理性質的影響
2.3.4 凍融循環對風積土三軸剪切強度的影響
2.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3 風積土的結構性
3.1 基於凍融變形的結構性研究
3.2 基於分形理論的結構性研究
3.2.1 一維凍結風積土凍脹麯綫的分形性質
3.2.2 一維凍結風積土凍脹麯綫的分形優化
3.3 基於能量變化的結構性研究
3.3.1 理論假設
3.3.2 季節性凍土結構性量化指標模型
3.3.3 量化指標與單一影響因素的函數關係
3.3.4 一個凍融循環內結構性量化指標變化規律
3.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4 風積土的凍脹與融沉
4.1 凍脹融沉的分形預測
4.1.1 實測風積土凍脹麯綫的分形性質
4.1.2 實例應用分析
4.1.3 非等溫條件下凍脹量的分形預報
4.2 基於神經網絡的路基凍脹預報
4.2.1 神經網絡模型
4.2.2 BP網絡的路基凍脹預報
4.3 季節性凍土結構性量化指標的凍脹預測
4.3.1 現場沉降監測值
4.3.2 利用量化指標計算沉降值
4.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5 防凍害措施及工程應用
5.1 常見的路基防凍害措施
5.1.1 置換法
5.1.2 隔溫法
5.1.3 穩定土處理法
5.1.4 隔水法
5.1.5 強夯加固地基土
5.2 防治風積土路基道路凍害措施的室內試驗研究
5.2.1 風積土的凍結試驗研究
5.2.2 碾壓擊實加固路基
5.2.3 風積砂換填
5.2.4 無機結閤料穩定土保溫
5.2.5 防治措施對比試驗研究
5.3 風積土路基道路防治凍害措施的工程應用及效果
5.3.1 工程實例一
5.3.2 工程實例二
5.3.3 工程實例三
5.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張嚮東,遼寜工程技術大學,教授,院長。多年從事風積土凍漲與融沉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並取得研究成果。
文摘
序言
書中關於“遼寜省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的案例研究”的部分,絕對是本書的“點睛之筆”。理論的海洋需要陸地的支撐,而案例研究就是那堅實的陸地。我期待作者能選取具有代錶性的遼寜省區域,深入剖析當地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的成因、錶現、影響以及防治措施。這些案例可能來自於具體的工程項目,比如道路、橋梁、水庫、廠房等,也可能來自於自然地貌的演變,比如河岸崩塌、滑坡等。通過對這些真實案例的詳細解讀,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書中的理論知識,並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與生動的實際情境聯係起來。我希望作者在敘述案例時,能夠注重細節,比如具體的地理位置、地質背景、氣候特徵、凍脹融沉發生的時間和程度,以及采取的應對策略和最終效果。
評分我對本書的“展望與建議”章節抱有濃厚的興趣。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應該帶有前瞻性,指引未來的發展方嚮。我期待作者在這一部分,能夠對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的研究領域,提齣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比如,在理論研究方麵,是否還有哪些未解之謎需要進一步探索?在技術應用方麵,是否可以開發齣更高效、更經濟的監測和防治技術?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結閤國傢和區域的發展戰略,探討如何將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於遼寜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利用規劃、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麵,這些研究能夠提供怎樣的指導和支持。一篇富有遠見的展望,能夠讓本書的價值超越當下,為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寶貴的啓示。
評分本書的引言部分,我預計會是作者為讀者構築的科學世界觀的起點。引言部分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是交代研究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潤物細無聲”地將讀者引入研究的深層邏輯。我會仔細閱讀引言,看作者是如何將“風積土”這一基礎概念,與“凍脹”和“融沉”這兩個動態過程巧妙地聯係起來的。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風積土的形成機製,它的物質組成,以及它在遼寜省地質地貌中的分布情況。然後,再深入淺齣地闡述凍脹和融沉是如何作用於風積土的。例如,凍脹是如何發生的?它對風積土的結構和性質會産生怎樣的影響?而當冰雪融化時,融沉又會帶來哪些變化?我期待引言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明白這些看似微觀的地質現象,是如何在宏觀層麵塑造瞭遼寜的自然環境,以及它們可能對人類活動,比如工程建設、農業發展等方麵産生怎樣的潛在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我第一眼就被它吸引瞭。封麵的配色不是那種張揚的色彩,而是內斂而富有質感的暗藍和土黃,仿佛直接將遼寜那片土地的風貌呈現在眼前。書名“風積土凍脹與融沉”字體工整,既不失學術的嚴謹,又帶著幾分沉靜的思考。我特意去瞭解瞭一下“風積土”,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它是風的傑作,也是時間的沉澱。而“凍脹與融沉”,更是直接指嚮瞭地質學中那些看似緩慢卻影響深遠的自然力量。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標題就勾起瞭我無限的好奇心。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特定地質現象的描述,更可能是在揭示這些現象背後蘊含的深刻規律,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我特彆喜歡這種能讓人聯想到宏大場景的標題,它讓我想起遼寜那些廣袤的平原,那些古老的山巒,以及在漫長歲月裏,風沙如何雕刻地貌,冰雪又如何改變地形。這種直觀的畫麵感,是我選擇這本書的重要原因之一。
評分在“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的監測與評估”這一章節,我看到瞭本書在實踐應用層麵的價值。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往往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我期待作者能詳細介紹目前在遼寜省,有哪些先進的監測技術和方法被應用於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的觀測。例如,是否會涉及到遙感技術、GPS監測、應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這些技術是如何幫助我們實時掌握地錶變形和土體內部狀態的?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闡述,在獲取瞭監測數據之後,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分析。是否會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來預測凍脹和融沉的發生概率和潛在危害?對這些內容的深入解讀,將為我理解如何科學地應對凍脹融沉帶來的挑戰,提供寶貴的知識。
評分書中關於“凍脹機理及其對風積土的影響”的章節,無疑是全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對此部分充滿期待,尤其是希望作者能深入淺齣地解析凍脹發生的微觀過程。我猜測,作者會從水的相變,即液態水轉化為固態冰的過程中,體積膨脹的物理原理講起。然後,會詳細闡述水在風積土孔隙中遷移,以及在低溫環境下形成冰晶、冰楔、冰透鏡等不同形態的冰體。我特彆關注的是,這些冰體的形成和生長,是如何對風積土的結構産生破壞性的影響的?它會導緻土體顆粒重新排列,産生孔隙壓力,甚至引起土體的隆起和變形。作者或許會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野外觀測結果,來論證這些理論。我期待看到圖錶、照片等直觀的證據,能夠生動地展示凍脹現象在風積土中的具體錶現,例如地麵裂縫、道路變形、建築物基礎沉降等。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言。序言通常是作者與讀者建立情感連接的橋梁,是作者傾訴創作初衷、錶達對研究領域熱忱的窗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這個部分,分享他為何會選擇“風積土凍脹與融沉”這樣一個既具專業性又稍顯冷門的課題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在遼寜省的實地考察中,他觀察到瞭哪些令他印象深刻的現象?是因為在這個領域,他發現瞭哪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科學問題?或者,僅僅是因為他對這片土地的特殊情感,想要用科學的視角去解讀它?我希望序言裏能流露齣作者對這份學術事業的深沉熱愛,以及他在這條探索之路上所付齣的努力和堅持。同時,序言也應該為讀者描繪齣本書的大緻輪廓,讓讀者心中對本書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預期,比如本書會從哪些方麵展開論述,會涉及哪些具體的案例,又會提齣哪些新的觀點。一篇好的序言,能夠極大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並為接下來的閱讀之旅奠定堅實的基礎。
評分本書關於“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的防治措施”的章節,是我最為關心的實用性內容。理論研究最終要落腳到實踐,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案。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基於前麵章節的理論分析,提齣一係列科學有效的防治對策。這些對策可能包括但不限於:優化工程設計,減少對凍脹敏感地段的擾動;采用改良土質的方法,提高風積土的抗凍脹能力;設置排水係統,有效控製土體內的水分含量;或者,開發新型的保溫隔熱材料,延緩地錶凍結深度。我希望作者能結閤遼寜省的具體氣候條件和地質特點,提供具有地域針對性的防治建議,並最好能輔以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展示這些措施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效果和經濟效益。
評分在章節內容方麵,我最期待的部分可能是關於“風積土的性質與分類”的探討。一個嚴謹的科學著作,必然會先從物質基礎入手,深入剖析研究對象的內在屬性。我希望這一部分能詳細介紹風積土的物理性質,比如其顆粒大小、密實度、孔隙度、持水性等。同時,作者或許還會深入研究其化學性質,如礦物成分、有機質含量、鹽分構成等。這些性質的差異,必然會直接影響到風積土在麵對凍脹和融沉時的反應。我猜測,作者會基於這些性質,提齣一套科學的風積土分類體係,或許會結閤遼寜省的地質特點,例如根據成因、粒度分布、水分含量等方麵進行細緻劃分。這種詳細的分類,對於理解後續章節中關於凍脹和融沉的機製至關重要,它能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不同類型風積土的直觀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它們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錶現。
評分我非常好奇書中關於“融沉機理及其對風積土的影響”的探討。如果說凍脹是地錶在寒冷中孕育的“膨脹”,那麼融沉則是在暖意迴升時發生的“塌陷”。我期待這一部分能夠詳細闡述,當凍脹形成的冰體融化時,會發生怎樣的連鎖反應。首先,冰體的融化會釋放齣大量的水分,這會改變風積土的含水量,降低其抗剪強度。其次,原本被冰體占據的空間消失,土體結構會發生沉降,甚至塌陷。我希望作者能詳細分析,融沉的程度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比如,冰體的規模、融化的速度、土體的自身性質,以及外部的地質條件等。我特彆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實際案例,比如在遼寜省哪些地區,融沉現象尤為突齣,給當地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帶來瞭哪些挑戰。瞭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看似被動的地質過程,其實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